蒯通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谋士他的水平如何
【千问解读】
说起蒯通不知道大家对他有何印象,蒯通曾是韩信谋士,先后为他贡献灭齐之策,还有三分天下的计划。
有人觉得,如果韩信能够采取蒯通的计谋,或许就不会冤死了,可见蒯通还是有一定先见之明的,那他在当时的谋士里水平到底如何呢?这次就准备跟大家讲讲蒯通这个人物,看看他在韩信、刘邦之间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
为什么韩信死后,刘邦缉拿蒯通却选择放他一命呢?
蒯通,原名蒯彻,因为史学家避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所以历史顺便帮他改名为蒯通。
根据历史的一丝“蛛丝马迹”得知,在三国风云时代当中,蒯越这个三国知名谋士也许就是蒯通的后代。
正如历史学家们所说,蒯通与其说是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
其顶级辩才就是在人才辈出的秦汉时代也是数一数二的。
蒯通成名之作是“范阳易帜”。
秦二世元年,赵王武臣攻打范阳县。
蒯通就主动要求去范阳城“劝降”,果然,在蒯通极高的辩才之下,范阳县令徐公果然开城投降。
接下来,更是因为蒯通,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下。
然而就在蒯通成名后不久,他却“神秘失踪”了,在接下来的5年里,蒯通都没有什么“大作”出来。
蒯通是一个有真材实料的大才,他自然不甘愿给平庸的赵王武臣效力。
就如某一部电影台词一样: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我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蒯通在5年以后,也就是汉四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蒯通给韩信献上了“伐齐之策”,而后人称之为“乱齐之策”。
“伐齐之策”的历史背景就是,当时大汉帝国针对齐国的征伐行动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刻。
刘邦为了减少损失,派了自己手下得力干将郦食其前去劝降齐王田广。
这次“和平谈判”开始非常顺利,就在齐王田广想顺水推舟答应归降汉朝,却听到前线将领报告,汉朝大将军韩信已经率军打进了齐国境内。
这一下子,齐王可气坏了,敢情你刘邦是玩我啊,一边派人和我谈判麻痹我,一边却派韩信这样的超级战将来攻我城池,于是,齐王田广一气之下就将郦食其给煮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毒士”蒯通给韩信的建议。
韩信在得知汉王派使者和齐王谈判,原本是命令军队暂停行动的。
但是作为韩信身边一等一的谋士,蒯通却这样对韩信说。
将军,你如此勇猛、有谋略的大将军,率领好几万大军也只能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而郦食其区区一个书生如果能够说服齐王田广投降,那么人家一张嘴就能拿下齐国七八十座城池,这样不是显得大将军你还不如一介书生吗?更何况,大将军你接到汉王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了吗?
就这样,在蒯通的建议下,韩信果然发兵齐国,从而导致汉齐两国谈判破裂,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也无辜牺牲。
《史记·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卷》司马迁这样说:“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司马迁就认为,蒯通是“乱齐之策”的罪魁祸首,很多历史学家也指出,如果不是蒯通不给韩信献上这个乱齐之策,那么汉朝是完全可以和平解放齐国的,刘邦对韩信也不会进一步猜疑。
“乱齐之策”也被不少史学家认为,这个蒯通很有可能不是真心为韩信谋划,因为这样解决齐国,不但不能让韩信赢得战功,不能赢得齐国人的人心,反而加深了刘邦对韩信的忌惮,毕竟,没有一个领袖会喜欢不听命令的将领。
而“乱齐之策”怎么看,都是楚国得利。
因为韩信这么一打,齐王虽然战败了,但他还是带着残余力量投靠了楚国,反而增加了楚国的力量。
相反,汉朝如果可以和平解决齐国问题,那么汉齐两国就能合击楚国,楚国的处境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由此,不少史学家推断,蒯通很有可能是项羽派往韩信身边的“卧底”,小彻大胆地想象一下,蒯通那5年默默无闻的日子,难道是项羽范增他们在对蒯通进行情报培训吗?
楚汉争霸进入了相持阶段时,项羽为了缓解自身压力,派了使者单独和韩信进行了谈判。
项羽提出了一个令韩信几乎难以拒绝的提议,那就是韩信完全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
而此时,蒯通对韩信的建议却是和项羽一致,他不但对韩信说,将军你的实力已经足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而且如果你不独立,那么以将军你的实力,那么功高盖主的你很有可能被刘邦这个多疑的人给弄死。
蒯通不止一次地劝告韩信,而且利用面相等迷信手段,说韩信将来最多能够被封侯,而且还不安全等言论来进一步劝说韩信独立,可惜的是,韩信这时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他知道,自己是战神,但是如果自己真的造反,那么自己的下场只有死亡,而且会遗臭万年。
当然,这个时候,韩信还对刘邦很有信心,他认为刘邦会让自己“统治”齐国,可惜,韩信还是判断失误了。
之后,刘邦不但开始找理由去整编韩信的军队,而且还将韩信调到楚国任职。
这一次劝说韩信独立,更是很说明问题,作为一个顶级谋士,蒯通不可能看不出来,韩信虽然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但他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领袖,军事并不能解决一切,韩信自立的最终结局也许只有死亡。
由此,对于蒯通是项羽的间谍这个问题,更值得去探讨一番了。
传国玉玺为什么会缺一个角 这个缺角到底是哪位造成的
说到传国玉玺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玩意还是挺有故事的,话说赫赫有名的传国玉玺好像少了一个角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不防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看看到底是谁的锅! 传国玉玺是王莽的姑姑西汉孝元皇后摔坏的。
原因无非是王莽想当皇帝,孝元皇后觉得她的这个大侄子抢了他亲儿子的皇位,心里极度不爽,就把传国玉玺摔坏。
我们今天不说传国玉玺的事,说说王莽这个人。
绝对是穿越的。
而且我判断是,新中国的人穿越过去的。
不相信的话看看王莽的新政: 1.土地收归国有。
注意是国有,不是皇帝有。
古代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说天下土地都是皇帝的。
只有王哥说土地是国家的! 2.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
这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啊。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不能参加分配。
3.实行专卖制度,并由国家统一发行货币。
盐铁酒只有国家国营公司才能专卖。
货币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以前是任何富豪,有钱人,地主,都可以自己造钱。
4.建立了计划经济和贷款制度。
人民群众祭祀或丧葬没钱怎么办呢?向政府贷款还不收利息。
如果为了经营农商而贷款,那就收纯利润的10%。
请注意看一下是纯利润的10%。
除了现代人,谁还能够想到这么聪明的办法。
5.征收了个人所得税。
一切工商业啊,是一切工商业,包括医生啊,算卦的,打鱼的,捕猎的,开旅馆的,妇女们家里养蚕织布的,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国家用这些钱作为贷款或者平抑物价的资金。
在古代,国家要是做这些与商业有关的事儿,马上就会有人说这叫与民争利。
就王哥,从实际出发,完善国家税收政策。
6.造了游标卡尺。
这是用于精密加工的一个基本工具。
王哥是什么时候的人?公元8年的人。
2011年前的人才。
从现代穿过去,当个皇帝玩玩,本想看能否建立现代的国家制度,但没想到的是穿越之子最终还是败给了位面之子。
王哥,可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曜是唯一一个被妃子杀死的帝王吗?
司马曜是东晋的皇帝,在位期间因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叫来心腹一起将司马曜给捂死了,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
张贵人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酒席上司马曜开玩笑说她年纪大了,还要废了她。
这么一来张贵人就害怕了,与其,不如冒险一搏,对于她来说赌对了。
司马曜是东晋的第九位皇帝了,可他还只是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孙子,可见东晋的继承上面出现了大问题,而且到了他这个时候早已经摇摇欲坠了。
司马曜的父亲是第八位皇帝,而他共有七个儿子,但前五个都早亡,只有司马曜和胞弟存活下来。
司马昱本来也没有机会,但当时大军阀发动了宫廷政变,废了,拥立琅邪王司马昱即皇帝位也就是简文帝。
简文帝病重的时候,立司马曜为太子,不过却让桓温辅政。
司马曜接班的时候才十一岁,大权掌握在桓温手上,即使桓温死了,崇德临朝听政。
不过之后陈郡又粉墨登场,左右朝政,这就是东晋的门阀政治,危害很大。
而司马曜呢,倒也不是什么无能的皇帝,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利用人才断层的空档期恢复了司皇权。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东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可是他也耽于享乐,沉湎酒色,最终还害了自己。
本来司马曜的第一任皇后是“嗜酒骄妒”的王法慧,她死后,孝武帝未再立后,而是宠幸淑媛陈归女和张贵人。
事情就出在这个张贵人身上。
她所谓十来岁的时候就入宫了,年纪比司马曜小那么四五岁。
当时后宫风头正劲的是淑媛陈归女,而张贵人就是因为淑媛举荐而得圣宠。
野史上说张贵人千杯不醉,很多爱好方面与皇帝接近,于是两人常常腻歪在一起。
结果司马曜因为酒后的一句戏言被杀了。
可这件事却对张贵人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掀起什么大浪。
太子智力有问题,不会追究这件事的,而司马曜的弟弟司马道子昏聩不比哥哥差多少,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执政,这对父子原本就站在孝武帝的对立面,对司马曜恨之入骨,也不会追究,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司马曜被杀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张贵人的主观行为,但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面问题很多。
历史上后宫的妃子即使在不被皇帝喜欢,心有怨言,也是敢怒不敢言。
而大部分妃子也不敢因为一句戏言就杀了皇帝,这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可见当时的东政已经混乱不堪了,后宫也是如此,这恐怕才是张贵人敢这么的除掉皇帝的根本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