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典故出处介绍
【千问解读】
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北伐途中去世,多半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得以逸待劳,不管大事小事都亲自过问,活活把自己给累死。
而司马懿就利用这点,将诸葛亮给拖死。
不过诸葛亮北伐实在有些过于心急,一方面是司马懿只守不攻,另一方面自己的粮草又总不够,如果北伐没做出个成绩诸葛亮是没有办法原谅自己的。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以逸待劳,背后的故事就和这两人有关,知己知彼才是战事中最重要的信息。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明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相关人物为曹睿、司马懿和诸葛亮。
原文如下: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
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
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月,诸葛亮出兵斜谷,屯兵与渭水之南,司马懿奉命率领诸军前去迎敌。
魏明帝曹睿下诏给司马懿说:“你只要坚壁据守,挫其锋芒,敌军想前进不能如愿,想退却却也没人与他们交战。
时间一长,他们的粮食就会耗尽,进行抢掠又会一无所获,那么他们一定会退走。
他们撤军我军就进行追击。
作战时想采用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前来进攻,然后乘其疲惫,战而胜之。
这才是取得全面胜利的方法。
”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睿在诏书中所说的“以逸待劳”,意为作战时想采用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前来进攻,然后乘其疲惫,战而胜之。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际。
为了准备这次北伐,诸葛亮不但进行了两年时间的准备,研制出“木牛”和“流马”等粮食运输工具,同时还调动了十万之众。
得知诸葛亮进犯后,司马懿率部迎击。
经过几次遭遇战之后,双方在五丈原地区展开对峙。
诸葛亮急于与司马懿展开决战,而司马懿却坚守不出,避而不战。
司马懿为何不与诸葛亮展开决战了?其实这并非是司马懿的能力不如诸葛亮,而是因为通过与诸葛亮的交锋后司马懿发现,尽管诸葛亮准备了数年时间,但其粮草供应问题仍然是致命的软肋。
只要抓住这个弱点,曹魏大军就可不战而胜。
不过,一些曹魏将领们并不理解司马懿的良苦用心,纷纷要求出战。
面对这一局面,司马懿故意上奏魏明帝曹睿,要求出战。
而远在中原的曹睿对此一清二楚,故意下达了这道圣旨给司马懿,并派侍中辛毗来到前线执行自己的命令。
君臣之间高度默契,让诸葛亮无可奈何,最终活活将诸葛亮拖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