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千问解读】
说到这个寒食节,想必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这个节日其实就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后来这个节日被取消了,也就没有了。
那么这个节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为什么就被取消了没有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
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 [4]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
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为什么现在没有了现在的清明节已经没有禁火期和吃冷食的规定了,最标志性的习俗是祭祖。
寒食清明期间祭祖,在唐朝以前是民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称为“野祭”,后来受到唐朝官方认同并倡导。
但是在唐朝,祭祖这一习俗并没有取代禁火和寒食的习俗,而是这两大主要习俗并行。
并且,由于唐朝时的开放包容,还发展出插柳、踏青、蹴鞠、秋千、咏诗等等一系列积极有趣的习俗活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看到,和这些新兴的习俗相比,禁火和寒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是一种不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唐代时,人们对火的控制已经要比古时候更加有力,人们对火发自内心的敬畏心已经远不如前,这个节日要想繁荣,就必须要有更符合时代特征的习俗来丰富。
于是,从唐代开始,以禁火和冷食为代表习俗的寒食节的地位达到顶峰后便开始了下滑,而以祭祖、踏青为代表习俗的清明节的地位便开始上升。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祭祖这一习俗自然更加备受推崇。
明清到近代,中国人利用火的能力提升以及火柴在欧洲被发明出来并传入中国,让“改火”这一习俗彻底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寒食节便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历史,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虽然我们现在不再过寒食节,但是寒食节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先是由于当时的冷食习俗,催发出了很多的新品种美食,像山西的凉粉、凉面、凉糕,南方的青团,现在就仍然是我们现代中国人餐桌上的日常美食。
而禁火习俗以及介子推的传说,更是向一代一代中国人传承着忠诚、守节的美好品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