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不换下廉颇最后能守住吗?
【千问解读】
说到长平之战其实小编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这个战役实在是太惨了,前前后后双方竟然死了六十万人,这在古代这个数目怕是数都数不清楚了,这场战役如果有研究的网友或许会发现,那就是赵国派了赵括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去做将领,而换下了廉颇了,有的人就说了,这场战役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最后能守得住吗?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分析看看!
长平之战,大家心目中都以为是因为换将赵括,才导致全军覆没。
其实就算一直是廉颇将军,长平之战,最终也是守不住的。
这本来就是一次必败无疑的战争。
秦朝自商鞅变法,又历经几朝名主名相。
实力已非其他六国可比。
六国或遭秦国军事打击,或被秦国兼并土地。
六国虽几经合纵,丝毫撼动不了大秦。
秦国白起攻克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和韩都新郑的道路,坐等上党投降。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顺秦国。
遂想出把上党献给赵国。
一来可以转移秦国的军事打击目标,二来可以让赵韩结成同盟。
赵孝成王召集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议。
赵豹认为接收上党郡,以弱小国家去夺取强国的东西,将得不偿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无奈上党实在是个大馅饼,赵孝成王最终抵挡不住诱惑,采用了赵胜的意见,接受上党郡。
秦国花费了大力气,眼看到手的肥肉,又怎么可能拱手让给赵国。
想必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早已是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只等着狠揍赵军一顿,夺回本属于自家的胜利果实。
秦国在士兵士气上已经先胜赵国一筹。
赵国初定战略,派廉颇驻守上党。
理由是廉颇打野战打不过白起,防守却未必会输给白起。
赵孝成王意识到接受上党郡,会带来战争。
但却没有认真的分析此次战争,可能会发生的种种走向,并制定应对的策略。
秦军派王龁为将。
两军在长平交战几次,赵军接连几次失败。
廉颇遂改变战略,坚守不出。
此时的秦军虽然在战役上节节胜利,但并未消灭赵军的有生力量。
双方都缺乏奋起一博将对方置之死地的实力。
双方多死死地盯着对方。
这时候除了考验双方将领的意志力,更多考验的就是坐镇后方的最高统帅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的意志力和决策。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率先沉不住气了。
不但不听从虞卿之言,去拉拢楚魏,合纵诸候。
反而出了一个大昏招,派郑朱去找秦国媾和。
这就好比把底牌亮给秦昭王看了。
“我怕你,我不敢和你打,我打不过你。
”估计本来也处于焦虑状态的秦昭王此时真的笑掉了大牙,“这厮这么快就扛不住了。
”
就算秦昭王本来没有必胜的信心。
相信,赵孝成王的这个做法,坚定了秦昭王此战必胜的信念。
战争刚有不顺,赵孝成王既没有审时度势,采用最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方案,合纵诸候。
反而轻易改变既定策略,采取的还是一个下下策,媾和。
秦国趁机大肆宣扬赵国请求媾和的事,以绝其他诸候国增援赵国的想法。
同时他又不答应赵国的求和。
赵孝成王无论是从心理承受力,还是决策力,和秦昭王相比,差距都不是一点点。
秦国派出间谍离间赵孝成王和廉颇的关系。
秦国这次离间的目的,大概就是逼赵孝成王换下坚守的廉颇,改派进攻的将领,争取速战速决。
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一再下令廉颇出击。
在廉颇不听从命令时,改换了赵括。
这时,秦国秘密派出武安君白起。
最终,赵军战败。
白起用诈将赵国四十万士兵全部坑杀。
话说回来,就算廉颇没有被赵括替代。
按照赵孝成王最初的设想,廉颇只坚守不战。
那么这场战争就会打成持久战。
持久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拼粮草、拼后勤。
那么,赵国能拼得过秦国吗?事实上,赵国是根本无法与秦国对耗的。
首先,从人口角度而言,秦国有五百万,赵国只有三百万。
其次,从地理角度而言,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只要集中精力对付赵国即可;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各个方向都得派兵把守,难以做到完全集中兵力。
再次,从经济角度而言,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直奖励农耕、军功,奠定了农业在产业结构上的绝对核心地位,故而粮食的生产和储备非常雄厚。
赵国工商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这在和平年代是利润丰厚,可到战时就会面临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
因此,一旦战争演变成持久战,赵国还是必败无疑。
但至少,赵国的精锐部队,不至于受到这么沉重的打击。
如果采取正确的策略,合纵诸侯,迫使秦军撤兵,也有可能。
不过这都只是猜测,历史毕竟真实的摆在那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