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说到赤壁之战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战役不管是在小说还是在演义还是在一些评书里面,大家都会发现这个战役还真的是厉害的不要不要的,简直就是把一些人给神话了,这里面的人物有一位就是诸葛亮了,但是很多人也许明白了,那就是这些都太神话了,那么真正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写的极为精彩。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分为“赤壁初战”和“火烧乌林”两部分。

简单叙述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吧。

曹军南下,刘琮投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开始讲战略中心转向南方。

他一方面积极在邺凿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另一方面抽调张辽、于禁、乐进等军队向南移动,积极准备南征。

同时,令马腾及家属迁居至邺以为人质,以减轻西北压力。

(局势大致如下图)

同年七月,曹操开始挥军南下。

八月,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率军滴答新野,刘琮投降曹操。

驻军于樊城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樊城南逃。

曹操率军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经逃走,于是率军五千前往追击,双方在长坂坡展开激战,刘备丢妻弃子慌忙逃窜,曹操俘获大量人马辎重,后追至当阳桥,由于张飞拆毁桥梁,这才停止追击。

后曹操抵达江陵,大肆封赏功臣。

孙刘联合,周瑜出兵

江东方面,在得知曹操南下后,孙权派遣鲁肃前往探查虚实,却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则已经向南撤退。

鲁肃找到刘备后,劝说其与孙吴联盟,刘备同意后进驻樊口。

曹操从江陵出发后,诸葛亮与鲁肃前往江东见孙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

孙权于是和大臣们商量对策,此时曹操战书也送达了东吴,东吴官员却大多主降,只有鲁肃主战。

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召回了周瑜,在周瑜的劝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同年十二月,孙刘两军合军一处,逆水而上,抵达赤壁,赤壁之战爆发。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赤壁初战,火烧乌林

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赤壁之战,二是火烧乌林。

赤壁初战:曹操一方由于大多是北军,不识水性,水师主要以荆州水军为主,于是曹操将军队分为水陆两军。

中央水军沿江而下,而陆军则分南北两岸,与水军一同行动。

孙刘联军抵达赤壁后,与曹军相遇,此时曹军内部瘟疫横行,而新编水军及归附的荆州水军又协调不力,军队战斗力不强,因而被周瑜打败。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将军队“引次江北”,与北岸的陆军汇合,将战船停靠在北岸乌林一侧,一边操练水军,一边等待良机。

周瑜也知道曹操的主力其实是陆军,因而在击败曹军水师后并未追击,而是将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操隔江对峙。

火烧乌林:曹操为了应对北地将士不习水战的问题,于是将舰船首尾相接,这样人马行于船上便如履平地了,他陆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

在得知曹操将战船连接起来后,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

于是,东吴方面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易燃之物,又浇上火油,外面裹上帷幕,上插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之后,黄盖送信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当时东南风急,黄盖于是率领船队驶向北岸,在距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时,十艘快船同时点火,火船顿时像箭一样射入曹军舰队,风助火势,曹操舰队顿时燃起大火,甚至蔓延到了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

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赤壁之战后续

曹军动向:曹操大军被一把火烧了个灰头土脸,周瑜则率领精锐战士紧追不舍,曹军行伍混乱、士气全无,顿时被杀伤大半。

曹操率领残余人马从华容道撤退,周瑜、刘备则率军水陆并进,紧追不舍。

曹操回到江陵后,害怕由于赤壁失利而导致后院起火,连忙独自返回北方,留曹仁、徐晃继续留守南郡,文聘驻守江夏,后又派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

东吴动向:曹军战败后,孙权亲率大军向北进攻合肥,却因中计退兵。

周瑜则率军与驻守江陵的曹仁隔江对峙,另遣甘宁攻向夷陵,曹仁则同时分兵围攻,甘宁求救于周瑜。

周瑜于是和吕蒙前往营救,以凌统断后。

甘宁之围被解后,东吴军队围攻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却反被曹仁两次突入包围圈救出。

之后,周瑜与曹仁多次大战,周瑜更是亲自跨马上阵,却被流失射中右肋,身受重伤,于是退军。

刘备动向: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上表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则南下谋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以诸葛亮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部,而其中以刘备占地最广。

(如上图)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其实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而“连环计”也并未发生,蒋干被派去说服周瑜发生在赤壁之战后;至于“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则是虚构的。

历史上的孙权是如何看待孙策 和演义中的分别有多大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是怎么样用一份罪己诏换回天下民心,稳定西汉几百年!

揭秘:历史上的是怎样用一份罪己诏换回天下民心,稳定西汉几百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开始中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后世的建立也是凭借人民对统一的渴望而变得空前强大,但是能延续汉朝几百年统治历史的还是要归功于汉武帝的一份罪己诏。

功莫大于秦皇汉武 两千多年的秦皇汉武成为后世帝王争相模仿的千古帝王。

以封建王朝第一次版图上的统一奠定了他千古一帝地位,而汉武帝更进一步在政治、经济、文化完成了实际意义上“大一统”更是为我们民族冠以“”“,独尊儒术”更是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的统治基础。

然而在汉武帝晚年由于多年征伐匈奴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再加上汉武帝晚年太子被杀,宫廷多变,社会动荡,灾异频繁出现造成户口减半、流民四起。

根据《汉书》记载,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人口也由汉武帝初年5000多万,末年2500万左右,我们可以看到在武帝晚年,关东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流民暴动,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西汉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统治危机。

武帝统治晚期的景象,无疑会使人联想到秦末、隋末的乱世,那么问题在于,为何秦隋两朝最终二世而亡,而西汉却得以,甚至出现了昭宣之治呢?汉武帝在其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咱们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应对的: 征和四年(前89),六十八岁的汉武帝最后一次到泰山封禅。

祭天完毕后,汉武帝召集群臣,公开宣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反悔之心,并表明以后要俭省节约,不再伤害天下百姓。

“轮台诏书”是汉武帝向全国下发的公开检讨书,对以往、劳民伤财的举措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同时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汉武帝于是不再出兵,并封为富民侯,以表明“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心意。

他又重用擅长制造耕耘田器的赵过,让他将先进的生产工具普及下去,使百姓可以事半功倍地收获更多的粮食。

“轮台诏书”历来受到史家的赞扬。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让一个自以为是的普通人反省都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让拥有绝对权力的反省。

让像汉武帝这样曾建立不世伟业的皇帝做检讨,那更是无法想象的。

但汉武帝做到了,他向普天下公开检讨,不能不说汉武帝真正反省了,他不再张狂,开始实施新的治国方略。

汉武帝的“轮台诏书”及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所实施的举措,使整个王朝有机会重新恢复平衡。

更加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数以百万计流民和造反者在汉武帝的“轮台诏书”后竟然集体相信了他们的皇帝,占了当时全国人口五分之一的流民和造反者在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消失的无影无踪。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是他这种勇于承担的态度使他的百信他的承诺!是西汉延续了百余年的根本。

所以在历史上秦汉这两个朝代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给了我们经久不衰的名族自信和强大的统一(国)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