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矛兵在古欧洲很流行,在中国古代怎么没见人用?
【千问解读】
说到“掷矛兵”其实吧还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种兵种了,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古欧洲发现有人使用这种兵种的,到了中国古代好像这样的兵种就非常的少见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符合古中国的战场情况,还是另有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应该是指标枪。
一直以来,在我国古代军事史爱好者中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军队不用标枪,只有西方军队才用标枪”。
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有强大的武器“弩”,不用标枪这种傻大笨粗的东西;而某位隋唐西北史研究的老教授,在其发表的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论文中,直接认为唐军缺乏阿拉伯人所用的标枪,是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那些,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事成立吗?
早在旧石器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能刺击也能投掷用的石矛。
也正是这种可以远距离杀伤猎物的武器,最终帮助人类击败并淘汰了各种远古时代的巨大猛兽,并最终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原始人使用石矛的狩猎场面
我国早在商代就存在一种小矛。
在《殷墟青铜兵器研究》中提到“殷墟出土的青铜矛中,还有一种小体矛,其矛头长度为10多厘米,筩径也小……. 此种木柲及矛头似乎不太适宜于搏斗之用”。
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这类小矛层出不穷,虢国墓地就出土了两类矛,大型的矛头长20cm左右,小型的矛头长10cm左右。
在浙江湖州长兴也发掘了一批商周青铜矛,其中同样有大小矛之分。
▲长兴出土青铜小矛,长度都在10cm上下
一般认为,这就是青铜时代的中国标枪
在汉代将标枪称为鋋(音读 ch á n)。
《释名 · 释兵》说:" 鋋,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 也就是说,由此掷出,以达彼处。
东汉马融《广成颂》描写田猎场面:" 飞鋋电激,流矢雨坠,各指所质。
" 把凌空的飞鋋比作闪亮的雷电,非常形象。
《晋书 · 朱伺传》记载,东晋将领朱伺曾在一次战斗中接住敌人掷过来的鋋,又反投回去。
▲汉代铁鋋
到了宋代。
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会要》曰: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
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
”宋王应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亦云:“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
”宋代的标枪又称“梭枪”,宋代的《武经总要》一书中的枪九色里就有梭枪的图样。
▲《武经总要》插图
关于梭枪,明代兵书也有记载和补充,《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
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枪。
”
关于中国古代军队标枪的用途,主要有四种:
第一,对付盾牌
在《明实录》中就记载靖难之役中,朱棣面对“拥盾层叠自蔽”的南军,燕军一时间“攻之不得入”。
于是燕军便用准备好的“木矛长六七尺,横贯铁钉于端,钉末有逆钩”,让勇士投矛“连贯其盾”,最终击破了南军的盾牌阵。
在这种敌人用盾牌堆成龟壳阵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没有准备掷矛,只有弓弩,可能结果就只是在对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几根羽箭罢了。
第二,南方军队使用
▲明代小镖(《武备志》)
更何况,弩弦和弓弦在我国南方潮湿气候下容易损坏,这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甚至影响战斗力。
但是标枪不会,只要人有力气,扛起标枪就能走,仍凭下雨刮风都不会损坏,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样有威力,不至于像弓弩那样在大雨天损坏。
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欢用标枪,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记载“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习一种,其习标枪者铁刃重二斤”(《渌水亭杂记》)。
第三,盾牌兵的副武器:
比如在宋代《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记载,“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
之后戚继光更是将标枪看作刀盾手的价值所在,《纪效新书》中记载,“藤牌无弃枪(标枪),如无牌同”。
卷十一介绍了具体用法:" 以标执在右手,腰刀横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
待敌人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
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刀在右(手),随牌砍杀。
"
第四,水军使用:
据《武备志》记载,明代水师所用标枪有两种:一种称为 " 小镖 ",即一般的标枪,长七尺(约合 2.2 米),枪头用精钢制做,枪柄用竹或硬木," 船内兵俱习 "、" 掷之如雨。
" 现藏于日本的明人绘《倭寇图卷》中有明军与倭寇水战的场面,把标枪 " 掷之如雨 " 的景象画得相当真切。
明代水军用的另一种标枪称为 " 犁头镖 ",也长七尺,但枪头大而重,用于从桅斗上下掷敌船和敌人," 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
时至今日,在京剧刀马旦有一个传统武打技艺绝活—— " 打出手 "。
为了显示某一骁勇善战的女将战斗雄姿,常令四名或八名敌将分别站在舞台四角,将手中的双头短枪按顺序掷向女将。
女将站台中,用手中花枪拨加双脚踢掷,把投来的短枪一一打回,这叫打出手,这种可以投掷的短枪的实战原型即是标枪。
▲京剧 " 打出手 " 中投掷的短枪就是标枪
古时候欧洲作战时穿的盔甲有哪些特点呢?
虽然脚不是致命的部分,但是一旦脚部受伤,战士就会失去机动的能力,无论是步行还是操纵坐骑,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期,已经出现了被称为保护脚部的装甲部件。
可惜的是,和当时的青铜铠甲所有的部件一样,这些防护部分全部是依靠青铜本身的弹性来‘箍’在使用者的肢体上。
在那个铰链还没有实用化的情况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但是无可避免的,这样的穿着方式必然会压迫到血管和肌肉,导致无法长期地穿着,并且影响到机动性和作战的持久能力。
尤其是脚部的装甲更是有如字面意义地穿着小鞋。
甚至不止是脚掌,光是胫甲和大腿甲就足以让人感到下肢不快,大大地降低行走和奔跑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希波战争时,斯巴达的真爷们们为了能缩短弓箭杀伤距离冲锋的时间,采取所谓奔跑战术……壮汉们排队狂奔,然后一头撞进波斯人的步兵队列,用五十排纵深的方阵横扫一切线型队列。
为了达成这样的战术,他们干脆豪迈地连胫甲都一股脑儿地放弃了。
不过这不代表脚部的防护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尤其当骑兵开始大量运用于战场之后,小腿和脚更是成了步兵针对骑兵重点攻击的危险区域。
公元前4世纪的波斯阿萨巴里(Asabari)穿有覆盖着整条腿的扎甲套裤子,而斯基泰骑兵也穿有厚实的胫甲。
甚至可以说,除了致命伤之外,腿脚对战士来说甚至重要超过双手。
历史上并不缺少失去一手依然可以拼杀的猛人,但是古今中外一切武艺,根子几乎都在双脚。
若是腿脚受了难以恢复的重伤,无论是古代的勇士还是现代的体育健将,基本都只能自己的战斗或是运动生涯挥泪告别。
所以,在流行的电子游戏中,那些无法出外冒险,只能站站岗的卫兵,用“我曾经和你一样是个冒险者,直到我的膝盖挨了一箭”来形容自己,无论是事实还是委婉的说法,都是个非常合理的理由。
不过,有趣的是一旦防御力和机动性发生矛盾,最先被舍弃的,也是腿部装甲。
公元前4世纪初头,雅典的就在雇佣兵队长伊非克拉特斯(前415-前353)的提议下,将重装步兵彻底轻量化,而放弃了胫甲。
虽然同一时期马其顿的方阵步兵依然保留了胫甲,但在去世后,方阵步兵由于过度的重装化而进一步失去了机动力,导致了最终败于更加轻便,更加合理的罗马军团手中。
罗马军团也是从共和时期的希腊式装备,逐步减轻四肢防御而将防御重量集中在躯干部分,而以盾牌防护四肢。
结果他们在吃了达西亚(Dacia)人装备的,足以劈开塔盾,从盾的边缘钩割四肢的镰剑(FALX)的苦头后,重拾已经沦为角斗士装备的臂甲和胫甲,才挽回了局势。
相比于躯干致命部分的保护,四肢的防护总是跟随着需要而被取舍着,这也成为了整个铠甲发展历史上非常有趣的,无数次重复的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班牙考古学家发现欧洲迄今最大恐龙化石
这一发现刊载在《科学》上。
这一新发现的恐龙物种被命名为Turiasaurus riodevensis,约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后期,曾在西班牙特鲁埃尔地区生活过。
这些古化石是Teruel-Dinopolis联合古生物学会的Rafael Royo-Torres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的。
过去这种大型恐龙化石一般只有在非洲才会出现。
《科学》的责任编辑Brooks Hanson说:从这家伙的肱骨,也就是连接前肢和肩膀的长骨来看,应该是只成年恐龙。
它前爪的第一个脚趾差不多有一个NFL足球那么大。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骨化石,与在葡萄牙,法国,英国发现的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分支,这一分支的恐龙比其他的大家伙有更原始的肢体和骨架结构。
据《科学》杂志刊文报道,学家们在西班牙发掘出了一具极为罕见的巨型恐龙化石,其大小超过了以往在欧洲大陆上出土的任何一种动物化石。
这个命名为“土拉斯奥鲁斯-鲁代文斯”的恐龙化石,是以出土的地区与村落命名的,其生活年代大概是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
报道称,这种恐龙属于素食主义者,可能像人类嚼芹菜杆那样咀嚼粗大树干,体重在40吨~48吨之间———大概相当于7头大象的重量,体长125英尺。
这种新型恐龙属于小头、大嘴、长脖子和长尾巴的四脚蜥脚类动物。
在过去,类似巨型恐龙化石只有在非洲与美洲发现过。
联合专家小组负责人刘易斯·阿卡拉称:“这一发现是古生物学家的梦想,当然更是我的梦想。
”这堪称欧洲最大的一个恐龙化石,更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之一。
《科学》杂志副主编布鲁克斯·汉森说:“恐龙的肱骨———臂或前肢的长骨,从肩部至肘部———就像一个成人般大小,足部第一只足趾如同橄榄球般大小。
”报道称,这只神秘动物的骨头化石,最早是2003年由古生物学者艾伯特·库波斯和拉菲尔·罗尤在特鲁埃尔丘陵发现的,该遗址是一片多石的废墟和废弃的村庄。
从发现该遗址,考古人员发现,共有化石遗迹70余块,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巨型恐龙,其中包括骨骼、大腿骨、足趾、肋骨、肩胛与牙齿等部位。
在所有重大发现中,虽惟独缺少骨盆带,但仍可帮助考古学家很好地复制出该恐龙的体型与外貌。
随机文章人根峰和母门洞传说,传闻是伏羲和女娲造人后留下的产物远古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富氧环境加没有生长抑制基因造就巨大身材中国五大咸水湖在哪里,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个个宛如天空之境未确认生物之猛犸鱼,战斗力与两头虎鲸相当/鼻子像猛犸尾巴像虾天生反骨能成大器吗,头有反骨才智过人/反骨人多为成功人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