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这么厉害,为什么后期没见人重建?
【千问解读】
说到魏武卒这样的军队其实在历史上也还是非常的出名的,因为是真的厉害,而且在当时这样的军队打仗那就是看得大呼过瘾士气高涨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魏武卒真的超级厉害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却不见这样的军队重建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请自来,比起春秋,我更喜欢战国。
春秋被礼仪和宗法束缚了,而战国才是最热血的时代,这其中魏国是不可忽略的国家,尤其是它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的核心便是魏武卒制度。
然后,魏武卒与魏国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要想了解魏武卒,就必须了解魏国的发展历程。
该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魏武卒有多厉害?
后期为什么不能重建?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魏武卒的诞生背景:
魏国这个国家历史不长,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
魏国的王室本是晋国的公卿,经过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王。
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着魏国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
看地图可知,魏国东边是齐国,南边是楚国,西面是秦国、韩国,北边是赵国,可谓是四战之地。
魏国能立国近两百年,与其民风彪悍,军事强大不无关系。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命李悝开始变法,标志着魏国从世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出身低下的众多人才聚集在魏文侯的身边,充分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他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富国强兵,开拓疆土,发展封建经济,魏国逐渐强大起来,开拓魏国百年霸业,成为了战国第一代霸主。
可以说,魏文侯的变法为魏武卒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
于此同时,其他六国还在世族统治下,魏国制度的优越性在此之后开始显现出来。
魏文侯在位50年,开始变法,四处扩张。
魏武侯作为魏国第二代国君,在位25年(公元前295年—370年),将魏国的霸业推上了高峰。
他依旧遵循着变法国策,开始四处征伐,战果颇丰,最终称霸中原。
魏武侯虽然军事指挥能力强,但是用人方面是短板,公元前387年逼走了魏武卒的灵魂—吴起。
魏惠王在位50年(公元前369年—319年),在他即位后,魏国达到了顶峰。
也在他死后,魏国迅速没落。
由于魏武侯魏惠王四处树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再来看一下吴起创立魏武卒有什么不一样?
魏武卒制度核心内容是精兵战略,即兵农分离,成立专业兵团。
将魏国普通士兵变成“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雄师劲旅。
精兵的标准:
(1)装备:兵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50支,背3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40公里)
魏国冶铁业发达,装备精良。
(2)战术:根据擅长内容不同编入不同的战队,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
临战时,各个战术分队按需要的不同临时搭配使用,也就是军事训练合理,导致每个魏武卒军事素养高。
(3)待遇好:能进入魏武卒,能享受免除徭役,还可以凭借军功获得爵位。
巨大的物质刺激能极大地燃起武卒的斗志。
(4)军令严明,以重法立军。
我们光看选拔标准和训练方式,就知道魏武卒的可拍之处,我们不妨看一看以下案例。
从公元前409年至公元前372年,魏国对外发动16场大战役,仅有一次败绩,还有多次两线作战,可见魏武卒的可怕之处。
同时,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在阴晋之战,以五万武卒对阵秦国五十万之众,秦国大败,威震天下。
但是,公元前287年,魏武卒制度的核心武起离开了魏国,到了楚国又建立了另一支类似的军队。
随后,秦国、齐国等国也开始变法,国力与魏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军队建设也与魏国相似,魏武卒已经占不了太大优势。
各国都推行精兵战略,优势的丧失让魏国迅速地泯然众国。
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秦国锐士变成虎狼之军,更是魏武卒所不能敌的。
魏武卒辉煌事记:
公元前409年,吴起攻打秦国,取河西之地
公元前408年,吴起攻打秦国,攻至郑县。
公元前405年,吴起与齐国战于龙泽,斩首齐军三万。
公元前393年,吴起攻秦国、郑国,在注城大败秦军。
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三国结盟,大败楚国。
公元前390年,吴起与秦军战武城,设置陕县,与秦军对峙。
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发动阴晋之战,大败秦军,进入关中,横扫河西。
公元前387年,吴起率军再度进攻秦国腹地,但魏武侯听信谗言,逼走吴起投楚。
公元前383年,魏国与赵国在兔台火拼,赵国大败,三晋联盟正式瓦解。
公元前381年,魏国与赵国、楚国多线作战,不得已三晋复盟。
公元前380年,三晋联盟救燕国,大败齐国。
公元前378年,三晋再次攻打齐国,大败齐国。
公元前377年,魏国与中山国交战,魏军大败。
公元前375年,魏楚在榆关大战。
公元前373年,魏国伐齐于博陵。
公元前372年,魏国大败赵军于蔺。
然而,到了魏惠王时代,魏国遭遇了立国以来两大败仗,魏国主力第一次被齐全歼。
华阳之战,魏国主力第二次被秦全歼。
华阳之战,魏国主力第三次被秦全歼。
魏国军事力量的成长速度远不如它每次被毁灭打击的速度。
公元前354年,魏国与齐国大战于桂陵,魏军大败,被斩首2万。
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大战于马陵,魏军主力部队被歼十万,太子申被俘,庞涓战死。
公元前293年,魏国与秦国大战于伊阙,魏国被斩首24万。
公元前273年,魏国与秦国大战于华阳,魏国被斩首13万。
从公元前300年开始,魏国连年被秦国攻击,成为了秦国进军六国的垫脚石。
连年的战争,连年的败绩,魏国土地被日削月割,国力越来越差。
尤其是伊阙、华阳两战,魏国的军事力量再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土地、人口的逐渐减少,已经支付不起这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建设,魏武卒的部队难以重现往日的荣光。
原本信陵君可以复兴魏国,但被王兄猜忌,不受重用。
本人也没有取而代之之心。
从公元前243年,信陵君一死,最终魏国再也没有了机会。
此后,魏国在226年被秦灭亡。
所以,综合上述,魏武卒不能重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前代魏武卒损失殆尽,后代魏武卒后继无人
2、魏武卒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后期的魏国日削月割,国力大损,担负不起其军事开支。
3、魏国连年战争,总是失利,六国不给其成长时间。
4、军无良将,国无明君,人才匮乏。
5、魏武卒的待遇一路下滑,魏国的土地已经不够按军功分配。
6、六国都有各自精兵部队,尤其是秦国锐士,是专门屠杀魏武卒的存在。
魏武卒是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也为中国历朝历代提供了重要的宝贵案例,直到今天依旧还在使用中,可见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前瞻性。
曹髦带着几百人向司马昭发动攻击,明明毫无胜算他为什么这么做?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髦的死是悲壮的,他带着几百人向发动的攻击可谓是自杀式袭击。
曹髦继位时的形势 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杀死大将军及其党羽,独掌朝政。
公元254年,司马懿已经去世,执掌朝政者为司马懿长子,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却被司马师将这三人灭族,皇后也被废。
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
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
辛亥,大赦。
三月,废皇后。
——《志·三少帝纪》 司马师开始准备废掉曹芳,而立彭城王曹据为新帝。
明元郭皇后是临死前立的皇后,在曹叡死后被尊为,但是曹爽执政期间,为了独揽朝政,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也给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占据了大义名分。
因此,在曹爽被诛之后,郭太后也重返政治舞台,开始培植家族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叔父等人都被封官。
郭太后的从父郭芝时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他当时接受司马师的委派,前来统治郭太后与曹芳,关于废立之事。
郭太后与魏帝曹芳相对而坐,郭芝说:“大将军计划废黜陛下,改立彭城王曹据为帝。
” 曹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瞬间崩溃,怒气冲冲,也不多留,掩面而走,郭太后对曹芳虽然抱着一丝歉疚之情,毕竟是因为她才导致宗室力量被司马懿清洗,轮到外臣擅行废立。
但是目前还没有危及到自己,郭太后也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 。
郭芝却毫不给这个侄女面子,斥责道:“太后不能教,现在大将军之意已决,城外又备好了兵马,只能顺大将军之意,还有什么好说的!” 景王将废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太后与帝对坐。
芝谓帝曰: 大将军欲废陛下,立彭城王据。
帝乃起去。
太后不悦。
芝曰: 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将军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 ——《魏略》 郭太后被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从父斥责自己,感到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是太后,有被冒犯到,就说:“我要见大将军,亲口跟他商量此事。
” 郭太后大概是觉得自己身份尊贵,哪怕司马师真的要废帝,也需要他亲自来与自己商量,而不是你这个小小的郭芝。
但是郭芝依旧不给她面子,不知道是仗着自己长辈身份,还是司马师的使者身份,驳斥道:“有什么好见的?你赶紧将玉玺取来就没你的事了!” 太后曰: 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说。
芝曰: 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绶。
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玺绶著坐侧。
——《魏略》 虽然郭太后不能阻拦司马师废帝之意,但是在另立新帝一事上还是拿到了话语权,毕竟玉玺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如同当年司马懿发动政变,需要自己一样。
本来司马师是准备立彭城王曹据为新帝的,可是郭太后却死活不肯,这是为何? 彭城王曹据是的儿子,曹丕的兄弟,也就是曹叡的叔叔,而郭太后是曹叡的妻子,她还得给彭城王喊一声“叔叔”。
叔叔做了皇帝,自己这个太后又将置于何地? 所以,太后在立新帝的问题上,据理力争,最终成功让曹髦做了新帝,而曹髦是曹丕的长孙,曹叡的侄子,从名义上来说,郭太后依旧可以被尊为太后。
太后曰: 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当何之!且明皇帝当绝嗣乎?吾以为高贵乡公者,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於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
景王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贵乡公。
——《魏略》 小结:在曹髦继位之初,朝政早已被司马师彻底掌控,经过司马懿、司马师两代人的努力,曹魏宗室力量已经彻底退出曹魏政治舞台,其他大臣也大多心向司。
但是毕竟时间尚短,虽然控制了京城,但是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并不一定牢固,所以也没有彻底揭开面具的胆量。
曹髦 254年10月4日,曹髦抵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奏请让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说前殿乃是先帝寝殿,不敢越礼,暂住西厢房,群臣又奏请让他以天子之礼入京,他仍然不同意。
第二天,曹髦正是进入洛阳,文武百官都来拜迎,曹髦见状也感觉下车拜答百官,司礼官说他为天子,不必拜他人,曹髦却说:“眼下我也说别人的臣子啊!”依旧对群臣还礼。
庚寅,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
”公曰:“吾人臣也。
”遂答拜。
至止车门下舆。
左右曰:“旧乘舆入。
”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
——《三国志·三少帝纪》 曹髦的做法看似是谦逊,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在西汉时期,、等人诛灭诸吕之后,顺便将少帝也赶下了皇位,迎立代王为新帝,刘恒入京之后,也是谨言慎行,对群臣的大礼谦逊回拜,最终五让天下之后,才继承大统,终于成为一代贤君,他就是。
曹髦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效仿汉文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是志向远大,希望能重新恢复曹魏荣光,将权力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来的。
而且,皇位近在眼前,曹髦却不慌不忙,哪怕是演戏,也能看出他是能沉得住气的性格,要知道此时的曹髦才年仅14岁,可见其不凡。
东京史学家孙盛在《春秋》中评价曹髦“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钟会也曾评论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曹操)”,评价不可谓不高。
曹髦的第一次反抗 从曹髦继位之时,早已经皇权旁落,加上曹髦年幼,登基时日尚短,所以一直处于蛰伏阶段,但是他并未如其他傀儡皇帝一般,就此认命,而是在等待机会。
很快,曹髦等到了第一次反抗的机会。
255年,因为司马师擅行废立,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反叛,司马师亲自率军前去镇压叛乱。
虽然反叛很快被平定,但是司马师在受惊过度中使得眼睛震出眼眶,为了安定军心,强忍疼痛,继续统兵作战,最终病死于。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
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 司马师临终之前,将司马师招来许昌,并拜其为卫将军,代司马师掌控大局。
司马师刚去世,突然接到了来自皇帝诏令,魏帝曹髦命司马昭继续镇守许昌,让尚书傅嘏(gǔ)率领六军班师回朝。
这就是曹髦的第一次反击,或者说是试探,一旦司马昭留镇许昌,傅嘏率军回朝,曹髦就有机会将这支军队握在自己人手中,培植与司马昭相抗衡的大臣,最终将司马氏。
可惜,傅嘏却是司马氏的人,他不仅没有听从皇帝的诏令,反而力劝司马昭亲自回朝。
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
帝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
——《晋书》 其实,这并非是曹髦所托非人,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试想一下,能代替司马昭率领军队回朝的大将必然是随军高层,而这些人既然能被司马师重用,又有哪一个不是司马氏的心腹呢? 况且,如果真能找到这么一人,司马昭难道真的会将手中的军队这么轻易交出来吗? 所以,我觉得曹髦的这次反抗不过是一次试探而已,此时的曹髦才15岁,面对司马师死亡,司马氏内部权力更迭,他身为皇帝,觉得自己不做一点什么不甘心,所以才下了这么一道诏令,最终结果显然是的,并没有按着他的剧本走。
司马昭率兵回朝之后,曹髦感到非常失望,还作了一首《潜龙诗》以自讽,让司马昭对他感到非常厌恶,二人矛盾激化。
龙者,君德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於井,非嘉兆也。
——《潜龙诗》 司马昭接任大将军之后,曹髦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于是又开始,经常以来自诩,又常在太学与学者们探讨学问,推行教化,培养自己的威望。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被迫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加九锡、升任相国,但是司马昭就此推辞,暂时搁置,只是将爵位增加万户,并让无爵位的儿封为列侯。
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再次被迫封司马昭为晋公之事,这一次司马昭并没有如同前次一般“前后九让”、加以推辞,而是直接接受了晋封。
这件事之后,曹髦想到当年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的景象,心中顿时一惊:司马昭要对自己下手了,曹魏命不久矣! 于是曹髦也开始积极准备发动最后一搏。
五月初六晚上,曹髦亲自带领宫中宿卫、奴仆,从陵云台夺取武器铠甲,准备连夜发动袭击,直接去攻打司马昭。
不巧的是,这一天晚上下雨,不得不暂缓行事。
曹髦也没有闲着,他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我不能了,我准备亲自带着你们去讨伐他。
” 王经当时就劝曹髦,现如今司马昭权势正盛,无异于以卵击石,劝其不要轻举妄动,可是曹髦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髦心意已决,丢下他们就去进宫面见郭太后,毕竟在这点事,他与郭太后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
曹髦离开之后 ,王沈和王业就叫王经一起去向司马昭告密,但是王经拒绝了,因此只有这二人去告密。
五月初七,曹髦拔剑登辇,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呼啸着出了宫,直奔司马昭府邸。
而早已经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曹髦出宫门不久就遇上了司马伷(司马昭的弟弟)极其部众。
曹髦尚未开口,曹髦身边的人就以天子的名义喝退了司马伷手下的士兵。
没过多久,中护军带兵过来与曹髦正面相遇,贾充手下的士兵不像司马伷的手下,都是见过血的,而且都是司马昭的心腹力量。
两军相遇,一触即发,而曹髦身为天子,却身先士卒,贾充手下的士兵面对天子,不敢反击,眼看着曹髦就要冲出贾充的包围圈,这时候贾充身边一个名叫的太子舍人问贾充: “现在该怎么办?”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为的正是今日。
今日之事,还有什么可问的?” 成济听明白了贾充的话,当即抽出长戈,亲自上前刺向曹髦,将他弑杀于车下。
曹髦生于公元241年,死于260年,才年仅20岁(此时都按虚岁算)。
贾充弑君之后,尚书左仆射(之子)一力要求司马昭杀死贾充,以谢罪于天下,可是在司马昭的力保之下,贾充并未被惩罚,反而在另立新帝之后,大加封赏。
而奉贾充之命,亲手弑君的成济则被诛灭三族,做了。
太后从之,夷济三族。
——《晋书·文帝纪》 政变发生在甘露五年,所以又称为“甘露之变”。
曹髦的反击,与其说是讨伐司马昭,不如说是自杀式袭击 如果在五月初六的晚上,曹髦夺取武器之后,当时就一鼓作气,直奔司马昭,打司马昭一个措手不及,以曹髦的身份,或许还有那么一丝可能。
可是,等到第二天,哪怕没有王沈、王业的告密,曹髦抢夺武器,这件事很难不被司马昭发现。
有了准备的司马昭,手握天下权柄,培植的势力怎么会是曹髦可比的? 到了第二天,其实胜负已分,区别只是曹髦是屈膝投降,还是拼死一搏而已。
事实证明,曹髦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袭击,他没有选择软弱的退让,而是甘于直面抗争,视死如归,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与残酷的命运做斗志,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有人问:曹髦为何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率领几百宿卫与奴仆发起进攻? 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在上面的内容之中,司马昭掌握天下权柄,曹髦虽然是皇帝,但是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别说司马昭此时已经有了“剑履上殿”的荣誉,哪怕没有,满朝大臣有几个是心向皇帝,又有多少会帮司马昭? 朝堂之上,曹髦根本毫无机会;而私底下,司马昭怎么可能单独觐见? 历史事件不是影视剧,没有那么多儿戏,司马昭明明占据大势,是不可能给曹髦一丝机会杀掉自己的。
曹髦自身也并非不明白自己的形势,只是事已至此,他不得不拼死一搏,杀出一个万一的机会。
否则只能坐以待毙,苟延残喘,这不是曹髦的性格,他有远大的理想,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竟然蜀汉这么缺大将可用 为什么刘备还要将马超晾一边呢
战败后的马超在公元213年的时候投奔了汉中的,张鲁麾下有如此猛将,心中自然很开心,为了留住马超,张鲁对他可谓是各种好,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他了,但马超的行为却很不仁义,反过来想要加害张鲁。
这也难怪张鲁在投降曹操有了靠山之后,为何会亲手杀了马超之子了。
其二,马超在人格方面有污点 在历史中,马超是擅自起兵的,并且在他起兵的时候,其父马腾并没有被曹操杀害,只是把他软禁在许都而已,曹操此举的目的是想要限制马超的行动。
但让曹操意外的是,马超竟然全然不顾其父的生命安全,自顾自的起兵反抗曹操,而马超的这一行为也给自己招来了恶果,曹操将其在邺城总共三族的族人全部抓住,而后将他们尽数斩杀。
对于马超的这种黑历史,刘备不可能不知道,基于此,也不可能对马超重用,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一直以来都以仁义自居,马超这种不仁不义的人,刘备不重用也很正常。
其三,边缘化的职业规律 马超虽然是武将,但曾经怎么说也是一方诸侯,并且还和羌人的关系异常的好,曾经评价马超:“羌人视马超为神明”。
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后,为刘备夺取益州立有大功,明面上看来起来,刘备对马超很好,将其拜为征西将军,但却只是个光杆司令而已,身为将军,手中却没有兵权。
刘备称帝之后,又将马超拜为了、领凉州牧、封斄乡侯,看起来马超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又是拜将又是封侯的,但问题就是,当时的凉州在曹操手中,所以马超只是空有凉州牧这个头衔而已,而这一切的一切,实则是刘备在软禁马超,史书记载,马超在刘备麾下虽有如此高的殊荣,但也“常怀危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