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岛围攻战是怎样的?7000人硬抗20万人
【千问解读】
公元1521年即位的苏莱曼苏丹可以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了,人称大帝。
在他即位之初,苏莱曼就组织了大军挥师攻打了近在咫尺的罗德岛。
或许苏莱曼对自己的最终胜利深信不疑,但是正常战争的进程中所遇到的曲折还是超乎了他以及左右人想象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军事成果,往日的集权帝国的力量优势,正在被科技的力量,逐步抵消。
苏莱曼之所以首选罗德岛为目标,就是希望拔除基督教敌对力量,深深插在穆斯林世界的钉子。
以岛屿为中心的圣约翰骑士团,经常出动海盗船,频繁袭击黎凡特沿海的穆斯林船队。
这不但对穆斯林国家的商业造成极大干扰,让从事海上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损失惨重。
同时也是土耳其人也将罗德岛视为其扩张到地中海各地的首要障碍。
虽然他们拥有北非的柏柏尔海盗拥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精湛的操船技术,但陆军部队则有不少分布在欧亚两地。
所以,一旦需要兵合一处,就逃不过罗德岛人的监视和威胁。
无论向西入侵匈牙利,还是向东进入西亚各地,罗德岛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罗德岛虽然不起眼但位置非常要紧
早在1480年,奥斯曼人就曾经发兵攻打罗德岛。
岛上的医院骑士们,依靠中世纪晚期的堡垒技术,成功的将奥斯曼人拖到崩溃。
所以,苏莱曼决心在自己的首次大规模对外用兵中,组织更多更精悍的力量。
提起奥斯曼军队,西方的记述者描述的第一印象总是可怕的数量。
维也纳人摩洛西尼就无不恐惧的说:西方的君主们即使花费1500万金达克特,也无法维持土耳其苏丹的这支大军!
的确,在西方的君主们为了战争经费,需要向封臣、大领主和市民们威胁利诱。
而凭借东方式的战争体系的奥斯曼君主,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召集总数超过10万的大军。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争取在集结期限之前几个星期就集结完毕。
这样庞大的军队里,既有穆斯林也有基督徒。
优秀骑兵固然很多,精锐步兵也是世界一流的。
作为步兵中坚的尼耶切利近卫步兵,兵源来自地方上进贡的基督教男孩,并常年在军营里严酷训练。
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弓箭手、弩手、火枪手和炮兵,的土工作业技能,也比大部分西方步兵还要优秀。
最明显的特色是腰间别着一把铲子。
英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曾经嘲笑尼耶切利和英国步兵比起来更像是挖煤工。
却被人提醒道:不可以忘记,正是这些挖煤工从西方人手中夺取了那些著名的要塞。
作为攻城先锋的志愿者体现了土耳其军队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旺盛的士气!这些义勇军武装很少,几乎是赤手空拳的冲在攻城队伍的最前端。
他们没有军饷,却承担了守城方最猛烈的打击。
大部分人都死在壕沟里或者工事外围中,唯一的希望是在攻破城墙之后跟着尼耶切利进程掠夺战利品。
要做到这样的士气高昂,没有非凡的勇气和狂热的宗教热情,是不可想象的。
但真正的原因还是贫穷。
这些炮灰部队的来源,基本上就是国内的赤贫阶层。
正是这些无所畏惧的义勇军,帮助土耳其军队屡屡攻克坚固城塞的关键。
他们还承受了来自守军方向的大部分火力,从而为真正的精锐占领城墙缺口,提供了掩护。
土耳其军队的炮兵已经无需赘述,其质量和数量都称得上是欧洲之冠。
各种专业的攻城炮里有可以摧毁城墙的巨型青铜炮,也有可以破坏房屋的臼炮,还有专门用来压制城墙守军的小型火炮。
在罗德岛攻防战中,炮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岛屿的坡度和视野也让土耳其火炮无法发挥攻克君士坦丁堡的典型战法。
所以,也就无法集中火力将防御薄弱的城墙的一段进行摧毁。
1522年时的罗德岛,圣约翰骑士团的大团长亚当手下的全部兵力为骑士311名,随军步兵500名。
支援他们的是500名见习修士,以及550名来自热那亚和威尼斯的水手。
这样,专业的守军合计有1861人。
如果再算上,战争时动员的罗德岛男性居民。
那么一同守城的部队,将接近7000人左右。
此后,骑士团的指挥官们,就依靠这么一支小部队,对抗20万训练有素的土耳其军队。
1522年7月26日,土耳其舰队战船400余艘出现在罗德岛附近的海面。
第一批先头部队开始登陆。
土耳其军队如同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展开它的攻城计划。
首先是在步兵掩护下修筑火炮阵地,然后开始用射石炮轰击城墙。
步兵则接着炮火发射的烟尘将壕沟向前延伸.....
罗德岛的城堡防御系统,自圣约翰骑士团占据岛屿以来几经改造。
尤其是当地在数十年之前还经历了大地震,原有的城墙和工事大多垮塌。
此后,经过重新整修的城防系统更加具有现代色彩。
骑士团大团长亚当,通过教皇的关系延聘到意大利顶尖的建筑设计师加布里埃利•塔蒂尼,对罗德岛的城防系统进行升级。
16世纪初期,正是各种技术发展飞速的文艺复兴时期。
新兴的意大利城防系统,代表了正在崛起的西式城防系统的最高水平。
其典型特征是,为了避免火炮轰击而主动降低城墙高度,并加宽加厚城墙以承受炮弹的轰击。
具有一定斜度的胸墙来防御炮弹造成的附加损伤。
主城墙和城门外的圆堡和十字堡,随处增加的火枪射击孔和城防炮平台。
这一切都被塔蒂尼继承到了罗德岛的防御体系里。
罗德岛市区的主城墙分为8段,由8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骑士,分别看守。
雄据港口去的圣尼古拉斯堡,是一座武装良好的棱堡,遮护住城市的北面。
城市的主墙外有一道外护墙,并且围绕护墙挖掘了两道护城沟。
由于守军兵力实在有限,他们不得不彻底封死罗德市的一部分城门,以节省防守兵力。
另外在主城门外又加筑了新的半月堡垒以增强防御。
土耳其人在和威尼斯争夺马尔达维亚地区的战斗里,学会了怎么对付意大利堡垒。
其典型战法是:先在城防炮火距离之外挖掘平行壕沟,然后在预定的火炮阵地前修筑木栅栏以防止骑士团的步兵出城扰乱。
随后,在炮兵的掩护之下,工兵们分头向城门方向上挖掘堑壕以靠近城门。
然而,因为圣约翰骑士团的炮火极为精准,防御火力覆盖到了向前掘进的工兵。
这让土耳其人伤亡惨重。
但是土耳其人的人力是无穷无尽的,前一批工兵刚刚倒下,后一批的士兵马上挥舞铲子继续挖掘。
除了壕沟之外,奥斯曼军队还有隐藏在地下的坑道作业。
和地表的壕沟相比,这些地下的坑道更加安全且隐蔽。
骑士团对抗坑道的办法是:用斜行的坑道制造出一张地下监听网络。
一旦发现地底有不寻常的动静,就是用炸药予以炸毁或者开掘对进坑道。
随后在挖通反坑道,派部队杀入,进行短兵相接。
运用这样的战法,骑士团摧毁了不下50条土耳其军挖掘的坑道。
但依然阻止不住土耳其军密集的坑道掘进。
9月4日,土耳其军将坑道挖掘到骑士团英国城墙下,并以炸药在城墙上炸出直径三十尺的大洞。
以志愿者为首的土耳其步兵迅速发起冲锋,占据了城墙。
9月4日到19日的城墙攻防战,则体现出了西方国家在和土耳其作战时的特点。
少量受过训练的骑士,在单兵素质上具有的优势,却无法赢过土耳其人的数量优势。
虽然他们不断使用反冲锋这一手段,夺取失守的城墙。
但越来越多的地雷爆破和城墙缺口却使得骑士们左支右拙。
巨大的伤亡也使得土耳其军队精疲力尽。
以至于连苏丹手下最忠诚的尼耶切利们,也必须要总司令官亲自派遣督战队,并用刀剑压着进行冲锋。
双方一直激战到10月10日,土耳其军才勉强在城墙内稳固了一小块阵地。
对于骑士团来说,失去城墙的保护是致命的失败。
而对于土耳其军来说,适合作战的秋天已经过去。
连绵阴雨让地面变得泥泞不堪,让士兵的衣服湿透寒冷。
在关键时刻,年轻的苏莱曼大帝的决心起了关键作用。
他拒绝撤退,并且在岛上临时修筑了一座城堡作为过冬地。
这座城堡给守城骑士团官兵造成了士气上的打击,因为他们原本希望冬天能迫使土耳其人放弃攻克罗德岛的努力。
另一方面,对于罗德岛被穆斯林围攻的困境,西方国家却显得没有多少关注。
16世纪是王权兴起宗教热情跌落的世纪,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了意大利的霸权争斗不休,意大利各城邦也深陷两大国的夹缝中。
英国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正准备兴起新的宗教。
没有人愿意理睬在遥远小岛上奋战的一小批基督教骑士,而骑士团的努力也在渐渐被奥斯曼的巨大国力所压倒。
到11月,西班牙骑士驻守的城墙的缺口已经能让四十名土耳其骑兵并肩通过。
罗德岛的末日已经不远,但苏莱曼的精力也被漫长的战争消耗的差不多。
他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而东方蠢蠢欲动的波斯人不容他继续在小岛上多浪费时间。
12月1日,他派出一个热那亚使者前去试探骑士团的态度,希望以骑士团的投降换取罗德岛战役的尽快结束。
与艰难漫长的攻坚战相比,谈判的时间并不长。
苏莱曼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完全保障骑士们的生命和尊严,让他们携带财产离开罗德岛。
罗德岛居民在五年内免除一切赋税,并且不需要全体居民改信伊斯兰教。
也不会将教堂改建为清真寺。
相比起土耳其人在此之前签订的任何一款条约,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宽容。
自然这也反映了苏莱曼急于结束罗德岛战事的心情。
另一方面,罗德岛的居民们也恳求骑士团不要再坚持战斗,因为居民们遭受的苦难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
11月20日,以大团长亚当为首的圣约翰骑士团接受了投降条款,所有骑士徒步出城向苏莱曼投降。
这位年轻的君主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终于以胜利的结局画上了句点。
土耳其人进向地中海的道路敞开了,从此以后地中海变成了基督教海军和土耳其海军竞相展现其精妙机动战术的舞台。
除掉后顾之忧的土耳其人开始向欧洲大陆前进。
圣约翰骑士团剩余的180名骑士经过反复外交努力,向神圣罗马帝国申请到了一块狭小而贫瘠的新领地----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岛。
在那里,还有两次更加惊心动魄的大围攻将要上演。
高考地理:模拟题及真题是怎样考辐射概念的?
下表为该站2019年7月28~31日地表辐射收支平均值(单位:W/m2),其中,夜间地表净辐射为夜间大气逆辐射与夜间地面辐射的差值。
完成下面小题。
1.观察期内,该地白天 A.28日天气晴朗无云 B.29日白天大气透明度最高 C.30日地面反射率最低 D.31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 2.该河谷30日夜间地表净辐射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 B.太阳辐射强 C.焚风效应增强 D.冷空气下沉 参考答案 1.D 2.D 试题分析 1.28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是四天中最少的,应该是天空多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导致的,A错误。
白天大气透明度高,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31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最多,白天大气透明度最高,B错误。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入射辐射量应该是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和白天地面反射短波辐射之和,31日地面反射率最低,C错误。
31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最多,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减去白天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差值最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D正确。
故选D。
2.夜间地表净辐射为夜间大气逆辐射与夜间地面辐射的差值,夜间地表净辐射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地面温度降低和大气逆辐射减弱。
冷空气下沉利于地面降温,D正确。
夜间、白天植被覆盖率基本相同,A错误。
夜间没有太阳辐射,B错误。
焚风效应增强,应该是增温,C错误。
故选D。
二、(2024·广东·高考真题) 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 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参考答案 1.B 2.D 试题分析 1.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
故选B。
2.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
故选D。
三、(2024·安徽·高考真题) 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观测期间该地①第1天晴朗无云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该时段可能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参考答案 1.B 2.D 3.B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
答案选择B。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且太阳辐射出现两个峰值,说明有云层遮挡阳光,所以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
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
3.结合第二小题结论,四天内趋于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
答案选择B。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古时候打仗为什么总是要占领高地 如果被围攻又是什么结局
拿着刀剑不分昼夜互相厮杀,如果武器已经在打斗中严重破损,那就只能赤手空拳和对方搏斗了。
而现代化战争就不一样了,战场不仅有陆地,还有领空和海面。
但二者最大的差别,就是作战方式的不同。
现代化的战争,都讲究隐蔽性,不能轻易暴露位置。
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就不同了。
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全力以赴抢夺高地。
我们都了解,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同样,站在高处的人,往往更引人注目。
那么,古人打仗为什么要抢着占领高地呢?如果被围攻,岂不是无路可退了吗? 首先,现代化战争之所以讲究隐蔽性,是因为热武器的杀伤力太大。
一旦被敌军锁定位置,各种手榴弹、步枪火力甚至是战斗机轰炸都会随之而来。
一旦被击中,轻则缺胳膊少腿,重则当场死亡。
但是古代战争就不一样了,即便位置暴露,敌人也不可能马上飞速杀到你旁边。
再者,古代的战争,更讲究天时。
所谓人和,就是指有充足的粮草兵马装备,而天时,则是没有任何恶劣气候的出现。
而地利,指的就是抢夺视野开阔的战略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抢夺高地成为了各方大军的目标。
只有站在高处,敌人的动向和兵力情况才能清楚掌握。
因为古代的侦察手段,没有现代的电子化设备这么先进。
为了掌握敌军情况,站在高处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古代战争很依赖战术,各种队列阵型的变化一旦被对方压制,很有可能就会战败。
最后,古代的各种兵器,其实更利于在高处使用。
如果有人贸然围攻,士兵们就会合力将滚石、滚木等齐齐从高处推下去,即便对方人力充足,也无法和从高处滚落的石头木块抗衡。
再加上弓箭手的配合,在高处被围攻的可能性其实更小。
只不过抢占高处必须要带上足够的兵马和武器,一旦对个死守消耗,势单力薄的大军在高处反而会陷入险境。
随着冷兵器渐渐被淘汰,现代化战争也不再追求占领高地这一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