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有多快?
【千问解读】
1940年5月份,已经在齐格菲防线等待了7个月之久的德军终于开始向法国展开进攻了。
之所以拖着迟迟没有向法国展开进攻,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是因为缺少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
后来直到曼施坦因设计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才算是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然而,进攻的成功与否,在于三个关键点,一个是能否攻占比利时,另一个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区,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一个“快”字。
也就是说,尽管德军与英、法联军实力相当,但德军根本没有把其看在眼里,他们更在意地形、地势的困难。
曼帅计划的大致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尤其是比利时,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该地区的法军不能回援。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将英、法联军主力,合围在比利时并“聚而歼之”,致使法军彻底丧失最后的抵抗能力。
战役的关键在于英、法联军主力是否赶往比利时。
但按照英、法联军制定的“D计划”可以看出,英、法两国对马奇诺防线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时和荷兰方向,但比利时是拥有主权的中立国,不可能随意开进。
更何况,比利时严守中立原则,也不准他人参与协防。
不过,让英、法两国略感安慰的是,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凭险据守着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德军要想进攻困难很大。
可是,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点在哪里?在空中。
尽管埃本埃马尔要塞修筑的极其坚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御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头顶是其致命弱点。
当然,按照一战的经验,他们也想不到德军会从空中攻击。
在空军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
比利时向英、法两国求援,联军按照“D计划”将集结在法比边境的部队,全部开进比利时,在他们看来,进攻的B集团军群就是德军主力。
对手上当的消息传来,德国元首“高兴得真想哭”。
1940年5月,德军通过空降兵轻易地“撬开了”比利时的大门,B集团军群开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
为什么是有“节奏的”呢?因为这个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的诱饵,真正的主攻是A集团军群。
从德军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左翼的C集团军群只有17师;右翼的B集团军群共有28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摩托化师;而中路的A集团军群拥有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在内的64个师,担任着主攻方向。
在法国的边境线上,要说防御能力最强的恐怕要算马奇诺防线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阿登山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运动。
英、法两国宁肯相信德军进攻比利时,也不相信德军会从阿登山区冲出来。
这就是曼帅计划中最精妙之处。
“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在阿登山区的问题上,英、法联军犯了“官僚主义”,或者说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军事思维,山路难走但还是有路可走,地势险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的使用,泥泞、险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问题,再加上德军优秀的军事素养和高机动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几百辆坦克经过2天的艰苦跋涉,终于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森林地区。
为了达成战役目的,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以及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联军的注意力,掩护了A集团军群的行动。
与此同时,庞大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秘密推进,高度的纪律性使这一行动得以成功实施。
更关键的是,节点把握得恰到好处。
德国元首和曼帅最担心的就是,英、法联军按兵不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联军不仅行动迅速,而且出动了全部主力,就在其进入比利时不久,德军从阿登森林冒了出来,直插其后方,节点掐得相当准。
法国战役中,德军的“快”可以说是人人称道,而战术更是完美。
B集团军群成功地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C集团军群又牢牢牵制住马奇诺防线的法军。
于是,在法国纵深给A集团军群,留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间隙,利于其快速推进。
古德里安指挥的3个装甲师,作为A集团军群先锋,突击的速度也“不是盖的”。
日行速度平均达30公里,仅10天就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彻底将其打蒙,“很自觉”地举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进的德军,追上法军后,将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进行碾压,并让他们向后转,自己去找跟进的德军投降。
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整个A集团军群,拉出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细线。
在德军进攻的第5天,法国总理就坦言,这一仗恐怕要打输了。
期间,同样惊慌失措的,还有德国元首和高级将领们。
不过,他们是因为部队的推进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
为避免装甲部队遭到侧翼攻击,急令暂停进攻2天,等等后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绝,因为奇袭是战役胜利的关键。
如果说曼帅的计划实施中,唯一的错误就是,元首命令部队停止围歼。
德军到达英吉利海峡,预示着对英、法联军的三面包围已完成。
然而,一纸命令让他们得以从敦刻尔克撤走。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无疑是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遗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日后不仅被描述成胜利的象征,而且还被搬上银幕,成为英国人值得夸耀的行动。
殊不知,这是德国给英国的恩赐。
从战术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赢得的。
总之,曼帅的计划实现了德军进攻法国“速战速决”的目的。
战役仅进行42天宣告结束,法军伤亡20万人,还有150万人被俘。
由此可见,“闪击战”的效果显著,与一战法军阵亡136万人相比,二战的法军更多的是被吓破了胆。
曼帅之所以被称之为战略家,此战足以证明。
古德里安为何没有成为元帅?与隆美尔相比差在哪里?
古德里安作为希特勒最器重的将领之一,在战功的加持下,古德里安却并不是27元帅之一,那么这是为何呢?其实作为一名军人,政治上的意识缺失让古德里安对战场以外的东西难以提起兴趣。
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古德里安与希特勒私交甚密,却依旧无法让他们成为政治上的同志。
在二战的背景下,相互利用或者说相互合作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但是自从占领法国以后,古德里安与希特勒的矛盾似乎尖锐起来,直到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两人因战略冲突直接爆发了大争吵。
当时的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当远方的红场已在望远镜中显露出轮廓的时刻,德国坦克集团军也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再向前一步都将造成大量的士兵伤亡和装备战损。
就在苏德双方相互僵持的时刻,苏联方面率先发难,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反击。
希特勒担心战线崩溃,下令所有部队原地死守。
但古德里安眼见苏军攻势迅猛,坚决抗命撤退,以保证部队的有生力量。
莫斯科闪击战化为泡影,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三十多名将领被撤职。
不过在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遭遇滑铁卢的希特勒再次起用古德里安,将其任命为装甲兵总监。
凭借其对坦克质量的严抓和部队编制的改革,很快德军就重新拥有了十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
但可惜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国人逐渐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心有不甘的希特勒依然希望夺回主动权,这也促使其迈出了更为错误的一步——库尔斯克会战。
为此古德里安曾与希特勒爆发激烈的争吵,古德里安认为用装甲师强攻防御坚固的库尔斯克非常愚蠢,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三千门大炮、三千七百余架飞机、一千五百辆坦克和五十多万的血肉之躯使德国装甲兵的家底几乎消耗殆尽。
直至后期诺曼底登陆,德军几乎失去了还手之力,此时的希特勒再次调用古德里安出任陆军总参谋长,但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二战末期的多次争吵使两人的矛盾逐渐转为积怨,在“帝国”崩塌的巨大压力下,希特勒再难以忍受古德里安的指责,终于罢免了其总参谋长的职务,戎马半生的古德里安自此离开了自己辛苦经营的装甲部队。
二战结束后古德里安为何没有成为战犯?
这三位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优秀的三位陆军将领。
不过我们今天要着重的讲一下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此人在整个二战之中和之后的历史里,算是大名鼎鼎了,虽然古德里安是一名德国将军,但是他对战争史的贡献和影响却是非常的大,也是很不一般的一个人物了。
在二战时期,古德里安非常积极的提倡坦克战和装甲战,他认为机械化的军团才是未来战争的主角,而他本人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出了非常适合德国的闪电战模式。
德军闪电战因为考虑到欧洲比较便利的交通网,再利用德国发达的装甲运输能力,与德军的执行力优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闪电战的最初模式了,也正是因为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才使得德国在二战初期,几乎是势如破竹的横扫了大半个欧洲未逢敌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古德里安对于德国的意义是非常的重大的。
德军战车上的古德里安的姓氏字母“G”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古德里安,却在二战结束之后,没有被定为战犯,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毕竟是德军的高级将领,又怎么能不是战犯呢?这是怎么回事?古德里安和希特勒我们知道,在战争期间,德军大量的在占领地开设集中营,把大批大批的犹太人,战俘等一些人员抓进来,对他们进行了非人的虐待,尤其是对于犹太人,德国人是犯下了大罪的,也正是因为这些罪行,才使得就算是直到今天,以色列人也没有放弃在全球范围之内追捕当年的在集中营待过的一些德国军人,就算是他们已经八九十岁了,也绝不放过他们。
以色列从未停止过追捕德军战犯而古德里安之所以没有被定为战犯,最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找不到此人与集中营和迫害犹太人任何的联系,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直接表明古德里安与这些事有什么瓜葛,应该说站在古德里安的那个角度,想与这些事分清是非常的困难的。
德军集中营那么,虽然古德里安没有参与过这些事情,那他真的不知道吗?古德里安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自己对德国进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与集中营一事毫不知情!老实讲,笔者是不太相信这个话的,因为在那样的一个位子上,如果说不知道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古德里安之所以这样说,很有可能是不想与之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此人在骨子里是个职业军人,在战场上,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罪过,自己是军人,只要能把自己的当面之敌打败,并消灭掉,那就是没有错的,而且古德里安也一直反对虐待战俘,但是在战场后方,对于德军做下的那些事情,却是他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去接触的事情,因为军人的职业精神告诉他,那是罪过,是滔天的罪过。
古德里安是个彻底的军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