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过这么一句话:“美国在越南的失败不是败给了越南,而是输给了越南背后的苏联,因为如果苏联不给越南提供强大的援助,北越领导人连打几个月的仗都不可能。

”一个超级大国死磕一个小国,胜负是没有悬念的,如果超级大国最终没有拿下小国,那肯定超级大国内部出现了问题,或者小国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输血。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莫不如此。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以越南战争为例,战争表面上是两个国家在战斗,背后其实是两大集团在较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全面卷入越南战争,也是在这一年,苏联开始介入越南战争,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最倚重空中打击,而苏联对越南最大援助项目,就是为越南建立了现代化的防空系统,这个防空系统对美国战机造成了极大威胁,仅“德维纳”防空系统(即萨姆防空导弹),就击落了2500架美军飞机(数据无定论)。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北越军队战斗意志很顽强,但单纯的战斗意志,在钢弹火海面前不堪一击,只有在武器代差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战斗意志才能为战斗力加成。

在战争中,美军武器固然先进,但北越军队的武器并不落后,该有都有,而且数量越打越多,只要不怕死人,扛不住的肯定是美国。

北越有两个主要援助国:“老大姐”中国和“老大哥”苏联。

中国的援助讲得很多,按下不表。

苏联对北越的援助比较晚,但后来居上,其援助以高科技武器为主,对后期战争走向影响更大。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二战后,越南挣脱了日本人的魔爪,又迎来了法国人的入侵,第一次印支战争爆发。

虽然胡志明是莫斯科的老朋友,但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1945~1954),苏联没有给予越南实质上的援助,而是隔岸观火,喊了几句不疼不痒的口号,这让越南感到寒心。

斯大林也没办法。

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联都忙着恢复战争创伤,其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保证本国安全,其次是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它们移植苏联模式。

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事务,斯大林都不是很关心。

换句话说,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远不及美国,除了自保之外,它只能护住东欧地盘不受西方染指。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另一方面,革命支援是有“分工”的,越南这块不归苏联管——亚洲革命主要靠中国。

1950年2月,斯大林曾当着中国的面,对胡志明说:“越南战争、越南革命,苏联是可以支援的,但具体的和切实的还是要靠中国来管。

这一时期,苏联除了小心谨慎的舆论支持之外,对越南的战争采取的是”不介入“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后,否定了斯大林,也改变斯大林时代的外交策略,提出了“三和一少”路线——与西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少援助民族解放运动。

此时,苏联开始在全球布局,但这种布局依然是谨小慎微的,避免“悲剧发生的可能性”(美苏直接对抗),尤其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更是极力避免刺激美国。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对于越南问题,赫鲁晓夫比较纠结,颇有进退两难之感。

进,不符合美苏缓和的战略构想,退,有损苏联在东方阵营的威信和形象。

不表态吧,更说不过去。

进退都不行,赫鲁晓夫提出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主张,他在给世界各国首脑的信中,明确反对武力解决越南问题,要让越南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平解决——说了和没说一样,口惠而实不至。

赫鲁晓夫甚至提议北越和南越作为两个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

在苏联看来,越南分裂对苏联更有利,一来可以避免卷入战争,调整与西方的关系,二来北越有求于苏联,苏联可以通过援助越南,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并非全部无偿援助)。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1955-1965年这10年,苏联只给了越南3.2亿卢布的经济援助,平均每年3200万卢布,这是苏联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常规援助,就像份子钱一样。

北越曾要求苏联提供武器援助,苏联从仓库里找了3000支二战时期缴获的德国枪支,气的胡志明大喊道:把它拉到博物馆去!

苏联不援助越南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北越与中国走得太近,而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

1964年1月,黎笋等人前往莫斯科,苏联大佬们见都不见,让他们到处参观名胜古迹,晾了好长一段时间。

正式会谈时,苏联直接指责北越站位有问题,警告北越:如果河内不改变态度,两国间不会出现密切合作的前景。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1964年是越南战争的重要分水岭,这一年夏天,北越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北部湾海域发生冲突,美国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美军大举进入越南,美国全面卷入越南战争。

这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享受秋日的晚风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提前退休,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外交战略与赫鲁晓夫不同,它不再谨小慎微,富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到了后期更是咄咄逼人。

对于越南问题,勃列日涅夫将其纳入了全球战略范围,并决定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可以让美国更深的陷入越战泥潭,便于苏联在世界其他地方挖美国墙角;其次,“越南是社会主义在东南亚的前哨站”,援助越南可以提升苏联在兄弟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心中的威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双升;最后,苏联想把越南从中国这边争取过来——苏联在越南的影响力快归零了。

1964年11月范文同访问苏联,与10个月前相比,苏联对越南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差点闪了范文同的老腰。

苏联承诺向越南提供援助,表示要回访越南,详细研究援助事项。

1965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问越南,与越南签订了关于加强越南防御能力的协议,2个月后,黎笋访问莫斯科,进一步确定了援助的具体方式和数量。

这一年,双方高层多次往来,签订了一系列援助协定,打得火热。

至此,苏联对越南的政策,从“不干涉”过渡到了“有限干涉”。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1965年6月,美国发现了北越使用苏制武器的迹象,9月,美国发现苏联提供给北越的武器,不仅地空导弹,还有高级雷达探测系统、米格-17战机、伊尔-28轻型轰炸机。

美国的情报没错,大批苏制武器已经秘密运往并部署在越南,苏联提供给越南的新式武器,都是中国不具备的,这样它开始替代中国成为越南现代化武器的主要供应国。

除了武器之外,苏联还向越南提供机械、通讯设备、卡车、石油、铁矿石、化肥、药品,并帮助北越修复了很多被美军炸毁的工厂、电站等设施。

苏联军事专家还为北越构建了高效的空中防御系统,依靠高射炮团、防空导弹团、战斗机航空团、无线电工程兵团,高低搭配作战。

美军在越南战争损失的大部分战机,都是苏联防空系统打下来的。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1965年7月,苏联提供的萨姆-2防空导弹开始部署在河内,第二年,苏联开始向北越提供米格-21战机,这款战机的性能已接近美军战机,1967年北越空军已拥有100架用于执行截击任务的战机,这些战机的基地大多设在中国境内,美军没法实施攻击。

现代化武器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为此,苏联向越南派出了大量军事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越南制定作战计划,安装、修理武器设备,训练越南士兵,甚至亲自操作武器参战。

这一点在电影《第一滴血2》中有所体现,兰博泡在泥坑里时,从直升机上下来的那几个军官,就是苏联军事顾问。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从1965年4月,德杰扎上校率领100多名苏联军事专家进入越南开始,苏联派往越南的军事专家数量不断增减,最高时超过10000人。

越南也向苏联派遣几千人,参加技术学习和军事训练,这批人回国后都成了北越军事技术领域的骨干。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与美国公开对抗,苏联对越南的援助是秘密进行的,苏联专家和顾问是以“个人”或“志愿者”的身份支援越南人民解放的,美国情报机构当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没有公开点破。

据西方估计,1965年,苏联向越南提供了5.5亿美元的援助,196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0亿美元,苏联对北越的援助占社会主义国家援越总额的50%,超越中国,成为北越的最大援助国。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1968年尼克松入主白宫,越战迎来了转机。

美国想体面地撤出越南,越战进入边打边谈的阶段,虽然谈判往往僵持不下,但谈判的大门一直都没有关闭。

尼克松还尝试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希望利用中国对北越的影响力,帮助美国撤出越南。

中国为了防止越南彻底倒向苏联,开始重新积极援助越南,将对越援助推向了最高点(由于北越和苏联走得太近,中国和北越关系一度恶化,削减了援助)。

苏联敏锐察觉到美国和中国的变化后 ,为防止战争朝有利于美国和中国的方向发展,也调整了对越政策,从“有限介入”升级为“完全介入”。

1968年6月,两国又签订了有关经济、军事援助的协定,苏联承诺给予北越全面的援助和支援。

1969年到1971年,两国签订了7个经济援助和合作协定。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苏联完全介入越南战争后,其话语权不断上升,逐渐成为越战的主导国之一。

此时,越南是黎笋当家,走的是亲苏路线,苏联利用庞大的援助,几乎控制了越战的节奏,一方面它支持北越抗美,另一方面又撮合美国和北越谈判。

是谈是打,完全取决于苏联的全球战略布局。

比如1972年初,北越为彻底解决南越,计划发动一场比1968年“春季攻势”规模更宏大的进攻——“复活节攻势”,但是苏联不允许,还要求北越坐下来谈判,北越一意孤行,结果因得不到苏联支持而惨败,损失10万人。

事后,北越不仅被苏联断供,还遭到了美国几十万吨炸弹的报复,内外交困,不得不向苏联低头,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苏联为什么要劝北越和美国和谈呢?中美正在靠拢,越战已困不住美国,苏联想通过主导美越谈判,在中美缓和之前实现苏美缓和,拆解可能出现的中美联合对付苏联的局面。

所以,虽然北越态度坚决、士气高昂,一心要打,但苏联频频踩刹车,劝说甚至逼迫北越谈判。

正是在苏联的施压下,北越在1972年7月到10月的谈判中妥协,放弃了美国“完全停止轰炸”的要求,答应与美国签订停战协议。

1973年1月,北越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协定》,美国从越南抽身,剩下南北越内战。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从1965年到1973年,苏联共向越南提供了10亿卢布的经济援助和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些援助对北越最终赢得战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前期防空系统刚构建时,越南防空导弹部队平均每发射10-14枚导弹才能击落一架美军飞机,随着苏联顾问不断调试和更新设备,到后期北越平均每发射3-4枚防空导弹就能击落一架美军飞机。

在1972年12月的空袭中,北越12天内击落了81架美军战机,其中包括34架B-52战略轰炸机,3架F-111战斗轰炸机。

美国空军每千架次损失率,二战中为9架,朝鲜战争中为4架,越南战争中为17架,1972年12月这一数据上升为34架。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截止1974年,越南防空导弹系统击落美军飞机超过4000架,这还没算高射炮打下的,要知道,整个越战期间美军损失飞机8600多架。

2008年与奥巴马一道竞选美国总统的麦凯恩,曾是一个越战老兵,1967年他驾驶A-4战机执行任务时,被一枚北越防空导弹击落,受伤被俘,直到停战后才被释放。

总之,在美国看来,“苏联的喷气式飞机,地面导弹、雷达等现代化武器,已成为美国利用军事打击向北越施压的严重障碍。

”战争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苏联是越南战争的最大受益国,它以“微小”的代价把美国定在了战争泥潭,整个越战期间,美国军事支出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战争开始加重了美国经济负担,美国经济长期陷入滞胀状态,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大量资金投入战场,导致美军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更新、科研项目被延迟或取消,苏联则利用这段宝贵时机埋头发展军力,在核武器方面逆袭美国,在常规武器方面也极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衰弱,直接导致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下风,苏联迎来了巅峰时刻。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苏联卷入越南战争,还获得了一个附加礼包——一方面,它通过战争检验了武器的实战性能,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实现了很多武器的升级;另一方面,它搞到了很多美国武器,通过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了苏式武器的性能。

仅1965年5月到1967年初,苏联就从越南搞到了700多件美国武器,包括战机、导弹、雷达等高科技产品,这对苏联的升级航空发动机、电子设备等技术大有裨益。

1968年3月,苏联军事专家用无线电干扰了美国1架F-111战机通讯系统,然后以伏击战术包围并活捉了这架飞机,包括上面的2名飞行员。

当时F-111刚服役,没想一出马就被搞到了西伯利亚。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当然,苏联支援越南的最直接成果,就是把越南拉进了自己的怀抱。

越南和古巴一道,成了苏联的哼哈二将。

1973年《巴黎协定》签订后,苏联对北越的援助有增无减,规模更加庞大,到越南入侵柬埔寨时,苏联每年援助越南超过20亿美元。

80年代初苏联外援有四个重点,一是阿富汗战场,每年约110亿美元,二是以埃塞俄比亚为主的非洲,每年约60~80亿美元,三是以古巴为主拉美国家,每年约60~80亿,第四就是越南。

这些援助极大地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雍正继位之后为什么没有放他大哥出来 而是继续关押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朝“旷朝第一人”万历帝王 他为什么几十年间都没有上朝呢

为什么几十年都不上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治下的封建王朝,它的辉煌比起汉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一手打造的这支大明舰队最终还是落下了船帆。

对于明朝的覆灭,有很多原因。

而在文史界流行着“明朝不亡于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的说法。

史学家们对此也是争论不休,各有看法。

不可否认,明朝自万历开始便已经显出颓败之势,而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万历连续几十年不曾上朝,实为明朝“旷朝第一人”。

而万历的“不朝、不郊、不见、不批、不讲”的行为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 一、上朝是个体力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帝上朝的场景是这样的:大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皇帝正坐龙椅上。

高喊着“有本奏,无本退朝”,群臣纷纷进谏,皇帝做出决断,之后百官依次告退,朝堂一片和睦。

然而这只是大多数古装剧里的场景,真实的上朝并非如此简单。

明朝皇帝宝座 在参加早朝之前,所有参加的京官,在天色未明之际就要在宫门前守候。

在钟鼓声中进入宫门后,百官要在殿前广场上整队,文官位左,武官位右。

这时候会有纠察百官的御史点名,记录所有咳嗽、吐痰、步履不稳等失仪官员姓名,听候参处。

一切就绪之后皇帝鸣鞭驾到,赞礼官发出口令,百官转身向皇帝叩头。

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以及派遣至外省任职官员名单。

之后四品以上官员进入大殿,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必须做出必要的答复。

明朝早朝场景 这一套繁杂的早朝程序在天色未明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方才结束。

皇帝和参朝的文武百官则要在五更天(相当于今天四、五点左右)起床准备。

每天如此,即使下雨下雪也坚持不辍,皇帝亦无法避免。

据《孝宗实录》中记载,因宫中失火,一夜未眠,神思恍惚,以祈求语气央告方才得到同意免朝一日。

明朝创立之初,在早朝之外还设有午朝和晚朝。

朱重八精力充沛每日处理政务不觉劳累,而这一制度却让后世子孙遭罪不少。

万历十岁便登基为帝王,虽然早熟聪慧,但对于这历代皇帝都深恶痛绝的早朝也是吃不消。

后世学家打开万历陵墓研究发现,万历身患多种疾病,身体状况十分糟糕。

万历皇帝陵墓 在他统治的前几年,上有母后慈圣太后管教,下有首辅的束缚,万历自然不敢不上朝。

而当张居正和慈圣太后相继去世后,万历如鸟入林,再无约束,劳累伤神的早朝自然被他抛之脑后。

二、大厦将倾难作为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

当日,全年并无大事可叙。

”这是黄仁宇老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的开头。

黄仁宇老先生说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纵观整个万历一朝,大明帝国并不平静。

明朝万历年间疆域图 西南地区土司杨应龙公然叛乱,蒙古人哱拜在宁夏造反,日本关白率兵侵占朝鲜……边境的风起云涌固然让人心惊,然而王朝内部的疾病更让人忧虑。

丰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鲜 官僚政治已经完全腐化,官场贿赂成风。

混乱的财政制度下,官员们表面上的工资俸禄十分微薄,却有许多额外的收入。

地方官员们敛财的方法是收取“常例”,如在征收白银时每两附加几分几厘,被叫做“火耗”;征收实物也要加上几斗称之为“耗米”“样绢”。

京官没有收取“常例”的机会,然而在考核地方官的年份,银两会源源不断的从地方官们的手里流入北京,这一年被称为京官的“收租”之年。

前面说过,万历是个聪明人。

他也曾励精图治想要改变这一切,想要成就自己的“万历之治”。

著名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他统治的前期,他也曾配合首辅张居正做出一系列改革。

在《大明会典》中记载,万历十三年,京中干旱缺雨,万历斋戒三天,徒步十里去往天坛向天祈雨。

这一切显示了他治国济世的决心和勇气。

天坛 然而政治上的凝固和制度上的死板并不那么容易去改变,作为守成之君的万历虽有想法,却也是力不从心。

在张居正死后,群臣集体进言指责张居正,指责的罪名有很多,欺君毒民、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等。

万历发现,对自己谆谆教导的首辅生原来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让他伤心,进而灰心失意。

张居正被清算后,他发明的 “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措施也被废止。

而没有人知道,青年皇帝万历的满腔热血也随之熄灭了。

三、万历皇帝也叛逆 若是说万历朝是明朝的转折点,那么“争国本”事件便是万历一朝的分水岭。

万历十八年,皇长子9岁,却依旧没有出阁讲学,这令百官担忧。

而若是要出阁讲学,朱常洛必须具有太子的名头。

于是当时的京官们向当朝的四位内阁大学士集体施压,希望他们上书皇帝。

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位大学士用集体向皇上辞职来进谏。

这一事件就是明朝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自古以来便有“太子者,国之本也”之说,太子不立,则国家不稳,人心难平。

万历16岁纳妃,与之十分恩爱。

便想封郑氏之子为太子。

然而万历不知道,他这一简单的行为所违背的是大明帝国所立足的根本—儒家伦理道德,即兄终弟及、长幼有序,绝不可以幼凌长。

在申时行等人进言后,万历温言挽留,以一年为限来拖延时间。

被识破后万历又以常洛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折磨做借口。

之后万历更是别出心裁的同时分封三王而不立太子。

然而万历的这一系列把戏并没有哄骗过群臣。

万历虽是,手握皇权,但他也被束缚着,并不能随心所欲。

而束缚他的便是整个文官集团。

在这其中,言官尤为激进。

据《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多次想要出宫巡视,都被群臣以安全为由进谏阻止。

万历一辈子不仅没出过北京城,甚至连宫门都没踏出过几回。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入主东宫,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前往郑州。

在这之后,万历看清了官僚政治的真相。

与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他像是个受人管教的小孩子。

表面上他是一国之君,实际上他则处于下风。

而他的唯一的反抗就是向百官做永久的消极怠工。

四、神宗只是代言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

自创立封建王朝伊始,君主每日在宫殿朝堂上会见群臣处理政事是历朝历代奉行的规范。

无论是汉隋还是唐宋,各朝代在制度设置上截然不同,却都有相似的朝会制度。

因此,在人们脑海中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

皇帝是否上朝成了判别其是否勤政爱民的标准,甚至成了国家是否平定安康的象征。

然而这一标准对于明朝却不适用。

明朝内阁大学士 前面提到明朝的早朝制度是由太祖朱重八创立。

除了早朝,还有大朝会,主要用于祭祀朝会,与政事无关。

早午朝则是为了处理政务而设立,在一系列仪式后,由五府依次奏事,或是上前密奏。

而随着皇权运行机制的变化,早朝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皇权礼仪的象征。

自明代宣仁以后,内阁制度逐渐完善,六部执行体系十分高效。

平常政务由内阁票拟后经过皇帝批红形成决策下发六部执行。

在张居正担任内阁大学士时期,他甚至可以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早朝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皇帝上朝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国家安定和谐。

万历十分聪明,他知道自己实际上只是大明朝的代言人,即使他多年不上朝,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运转,大明这个庞大的封建机器也能有条不紊的运转。

万历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后世之人只能根据些细枝末节去推测。

然而无论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国之君,万历放弃了应该负有的责任,藏于深宫不出,对于明帝国的最终覆灭,他也是难辞其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没有苏联的帮助,北越能够打赢越南战争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