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被逼造反的?康熙平三藩实属不义战?
【千问解读】
明末名将的故事中,恐怕最被文学家、戏剧家宠爱的便是吴三桂了。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冲冠一怒为红颜,一直是妇孺皆知的典故。
但说来说去,总离不开那点儿香艳的味道。
吴三桂,何许人也?一个有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一个敢为爱情担负身后滚滚骂名的人;一个使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其手的人。
诸多的悲剧与无奈造就了他色彩鲜明、复杂多变的人生性格: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迸发……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最关键的筹码。
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
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
很难简单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了解吴三桂降清的具体过程,了解一个真实的吴三桂,并且作出准确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客观、准确地去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
大明最后一张军事王牌
山海关与北京城相隔不过三百多公里,是京师的护翼,更是从辽东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由明初的大将军徐达修建,后来经谭纶、戚继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明朝几代军事将领加固及重修,由城里到城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呈四方形,四面均有关门:东楼镇东,西楼迎恩,北楼威远,南楼望洋。
城外有护城河,城南城北是两座翼城,此外还有两座罗城,分别为东西罗城,护城河由其中穿过。
出东门三十余里,是山海关第一个前哨军事据点“中前所城”(今辽宁省绥中前所),前面有一座护卫城名叫“前屯卫”(今辽宁绥中前卫),再前行数十里,是“中后所城”,(今辽宁绥中县城)。
在同海关城东二里的欢喜岭上,还有一座用于军事暸望的高地,名叫威远城。
松山会战之后,逃到杏山的吴三桂的军队再次被击败,他与一名部将只身逃往宁远。
对明朝军事情况了如指掌的洪承畴和祖大寿先后降清,陷入无将可用的尴尬处境的崇祯皇帝一反常态,不仅没有下旨降罪,反而给吴三桂加升了提督职衔,并指示他“收残转败”,收拾各镇溃兵散勇,总归吴三桂统一管理。
这样一来,吴三桂的兵力反而增强了,成为崇祯皇帝手上最后一张军事王牌。
吴三桂的继母是祖大寿的妹妹,祖大寿于是成了吴三桂的舅父。
祖大寿降清后,皇太极利用祖大寿,频频向吴三桂伸出橄榄枝,一心想招抚吴三桂。
劝降进行了一年,却毫无结果。
皇太极去世后仅一个月,丧期未满,多尔衮、济尔哈朗与诸王贝勒便作出出征宁远的决策。
名为征宁远,实则是攻取宁远以西至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从而切断宁远与大本营山海关的联系,把宁远变为一座孤城。
三所的明军哪里会是多尔衮的对手,前后不过七八天,就被清军击败。
吴三桂在困守孤城中,迎来了公元1644年。
金庸的《鹿鼎记》中浓墨书写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恩怨情仇。
艰难的撤离
1644年春节,已经占领了“百二秦川”、既而席卷山西的李自成确定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
崇祯皇帝意识到,明都北京已经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
而此时,卫戍京城的军队已经几乎一年没有得到军饷。
兵士们人心极度涣散,正如一位将领所报告的:“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
”
尽管情况已经不能再糟,崇祯皇帝还是严词拒绝了群臣迁都南京的建议,坚决主张固守北京。
这年四月,皇帝下旨:调吴三桂回师勤王。
这是一道破釜沉舟的命令,因为这样的话,宁锦防线将彻底崩溃,等于将山海关——这座大明王朝对抗清军最后的屏障直接暴露在敌军面前。
八旗军的铁骑,向着北京又近了一步。
对于吴三桂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撤离。
除了他自己的四万军队,还有辽东的七八万百姓,所有的人都不愿留在宁远。
吴三桂不能不为这些大明子民们着想,只能把宁远及其附近的兵民全部带入山海关内,这样一来,撤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精心地准备之后,吴三桂率领军民号称五十万人,放弃了明王朝苦心经营近两百年的宁远孤城,向山海关进发。
从宁远至山海关,仅有两百里路程。
按照吴三桂军队的速度,最多两天一夜即可到达。
而百姓们背井离乡,将妻携子,一路拥挤不堪,人挤马嘶,于是在这条本不太长的路上,吴三桂走了整整五天。
大明末代皇帝的悲惨结局
崇祯皇帝望眼欲穿,却始终看不到吴三桂勤王军的影子。
无奈之下,他下令征召民兵,同时,派遣部分京城守军开到城外扎营,其余的派往各个城门。
又把宦官们武装起来,命令他们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路口。
他甚至还将藏于地下的并不多的内帑储备挖了出来,以招募军队,协助唯一一支及时赶到的勤王军--总兵唐通的部队守卫居庸关。
但一切似乎都是徒劳的。
四月二十一日,唐通不战而降,起义军过居庸关。
四月二十二日,距紫禁城西北仅六十五公里的昌平失守,朝野恐慌。
四月二十三日,崇祯皇帝主持了生平最后一次正式朝会。
他环顾群臣,不禁先落下泪来。
群臣相向而泣,束手无策。
四月二十四日,李自成命令部队开始攻城。
当晚,他的部队已经逐渐占领了南城。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上朝。
孤独的皇帝绝望了,此时他身边仅有一名随从。
二人走出皇宫,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
他们找到两棵一人高的海棠树,然后拿出随身带着的绳子,在树上上吊自杀了。
崇祯皇帝死得非常狼狈,据说当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着,只有右脚上穿着一只红鞋。
在我国历史上,丢了江山愤而自杀者寥寥无几,朱由检算是一个。
多数亡国之君一无廉耻,二无勇气,他们不会选择“殉国”。
就在崇祯皇帝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北京城内的明军已经放下了武器,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
亡国之师的选择
当吴三桂的军队到达距京师不远的丰润时,传来了北京城陷落的消息。
于是他下令部队返回山海关驻扎。
占领了北京的李自成将吴三桂的家人扣为人质,并让吴三桂的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如若归降大顺,不仅可以搭救一家人的性命,还可官封王侯。
随信一同送到吴三桂军营的还有白银万两,黄金千两。
吴三桂并没有像他曾经的战友唐通那样迫不及待地卖身求荣,这位年方三十出头的名将经过几天反复考虑,决定先试探一下部将们的想法。
于是在一个例行公事的碰头会上,吴三桂突然将国破帝亡、今后何去何从的问题抛了出来。
众部将猜不透他的意思,均沉默不语。
吴三桂又说,现在闯王的使者已经来了,我们是杀了他们还是欢迎他们呢?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自成的使者已经到了。
于是众人纷纷表示,无论吴三桂是战是降,他们都将誓死效忠,永远追随。
吴三桂心中暗喜,他听到了想要听的话。
投降,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吹皱一池春水的女人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吹皱了一池春水的,是一个叫陈圆圆的女人。
风流才子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曾这样描述过陈圆圆的美: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
陈圆圆原姓邢,生于江南,家境贫寒,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姨妈收养,姨夫姓陈,故改姓陈。
姨妈家生活也很拮据,陈圆圆十岁那年被姨夫卖到艺馆,学习歌舞伎、琴棋书画,由于天赋聪颖,美艳绝伦,且吹拉弹唱样样俱全,很快就出类拔萃,成为风月场所中“色艺双全”的大红人。
当时陈圆圆在江南一带名噪一时,多少达官显贵为之美色而倾倒。
本为昆山歌妓的陈圆圆后被国丈田弘遇赎身。
在一次国丈的家庭宴会上与吴三桂相识。
吴三桂被她的美艳震惊,一见倾心。
田弘遇为了结交这位手握兵权的少壮实力派人物,慷慨地将圆圆送给了吴三桂,成就一段“英雄美女”的佳话。
吴三桂与陈圆圆度过了一段短暂却美好的时光。
当吴三桂启程返回边关时,因前线战事吃紧,并没有将圆圆带在身边,而是让她暂时住在父亲的府中。
陈圆圆艳名远播,李自成手下的悍将刘宗敏派人来到吴府,掠走了这个吴三桂最为心爱的女人。
消息传来,吴三桂勃然变色,拍案而起,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一代枭雄怎能忍受戴绿帽子的耻辱,血气方刚的吴三桂当即决定与李自成决战到底,以雪此夺妻之恨。
于是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经典名句。
五月三日,李自成派唐通出征山海关,大败逃至永平。
五月十日,李自成再派白广恩部与唐通部联军,对山海关发起攻击。
吴三桂再次获胜。
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李自成决定亲率十万大军来袭。
大军压境,吴三桂颇觉吃力。
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双方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
可是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不打,又该怎么办呢?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向关外的大清借兵?
借兵?投降!
几乎就在一念之间,吴三桂就下了借兵的决心。
一个月前,当吴三桂放弃宁远时,摄政王多尔衮就惊喜地发现,建立伟业的机会似乎来了。
随着明朝政府的崩溃,范文程力劝多尔衮进取中原。
范文程认为,李自成的军队虽然强大,但进入北京之后,逼死了明朝的皇帝,虐待前朝的缙绅和官员,纵兵在城内四处抢掠,天怒人怨,已经失去了人心。
这是大清统一全国的大好时机。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部队要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应保证秋毫无犯,以成大业。
多尔衮认为范文程说得有道理,果断决定全民动员,“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
”秣马厉兵,做出征前的准备。
五月十四日,摄政王多尔衮以讨伐叛匪为名,率领八万大军离开盛京,前往山海关方向。
五月二十日,吴三桂的使者到达了清军大营,表示愿以财物和割让领土为酬谢,请摄政王多尔衮出兵共剿李自成。
但是吴三桂还是留了一手,他提出清军由密云、喜峰口等处绕道入关,伏击李自成,而自己坐镇山海关,以对李自成统领的大顺军形成合围之势。
多尔衮当然看穿了吴三桂将山海关紧紧抓在手中不放的用心。
他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不仅对吴三桂的来信表示高兴,还提出所率军队已到达宁远,与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部队会合后,定能击溃叛匪。
五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的主力抵达山海关城郊。
已经没有时间讨价还价的吴三桂,不得不同意了多尔衮进入山海关的要求。
而多尔衮又提出,吴三桂的部队与大顺军装束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
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
吴三桂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接受了这个条件。
也就是从这时起,借兵变成了投降。
吴三桂降清是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性格因素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陈圆圆不过是个导火索,把一代枭雄的叛逆归结为红颜祸水,实在是有失公正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