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古人为什么还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还不了解:古代读书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何又说“是书生”? 在很多学校的墙上,都贴着一句名言,

【千问解读】

还不了解:古代读书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何又说“是书生”? 在很多学校的墙上,都贴着一句名言,叫“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人也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以从古至今,读书,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有一句话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这个最没有用的就是读书人。

书生 但是在古代,读书、考功名、做官,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并且读书人在古代的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寒门子弟想要翻身,几乎只有靠读书考取功名这 一条路。

古时候的读书人地位比一般的农商从业者要高,如果考取了一定的功名更可以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名士,和举人都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更不用说那些通过读书入仕的人了。

既然读书人的地位如此之高,为何古人却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其实啊,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往往是断章取义,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就是“读书无用论”,这完全是片面而错误的。

首先来看一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这句名言出自诗人所写一首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书生 从这首诗,我们大致就可以看出作者黄景仁是十分愁苦的,他四岁就没了父亲,家世贫寒,一生四处奔波怀才不遇,最终客死他乡。

在这首诗当中,他就写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把自己比作随风而飘的蓬草和被泥水沾湿的柳絮。

可以看出,坎坷的经历,使黄景仁身上那种读书人的骄傲与慷慨之气被消磨殆尽。

而诗中的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面的“书生”其实指的就是他自己,这是一种委屈与不甘的自嘲,同时也是在感叹世间的种种不公平。

历史的大环境,以及坎坷的人生际遇,让黄景仁无比悲观,不仅仅是这一首,他还有很多的诗句都是这种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感,那么读过这些诗句的人往往都会感觉心情非常的沉重,同时也会对他的人生际遇非常同情。

当然,在古代,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可以,绝大多数的人,最终都只能像黄景仁一样,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就成为了很多,无法出人头地的读书人,心中的一种共鸣。

书生 但是这句话放到现代,也可以解释为不要成为一个只了解死读书的书呆子,不能够学以致用的书生,当然也是毫无用处的。

饱读诗书文化程度极高、但却手无毫无自理能力的书呆子,在如今非常的常见,在某些名校旁,往往可以看到那些已经快要成年的孩子却依旧需要父母保姆式的陪读,除开做题之外他们既不会劳动、也没有任何为人处世的情商,这大概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代写实版本。

所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读书,能够学以致用,就有用,不能够学以致用,那就是“无用”。

怎样读书其实是一门学问,读书更是一种必不可缺的学习方式,所以樊登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如何让自己别变成“百无一用”的书生呢?向您推荐一本好书——樊登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让读书转化为你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改变历史的“谷登堡革命”,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从很多方面来说,纸的发明都可以与钢铁和纺织的发明相提并论,人们甚至以纸的消耗量来衡量文化的发达程度。

就纸文化而言,中国先拔头筹,最早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轻质化和低成本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纸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书”,只有当纸取代甲骨、石头、青铜、竹木、丝帛、兽皮、泥土和纸草,而成为文字新载体后,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在中世纪的欧洲,抄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和15个月时间,仅羊皮就占去书的一半成本。

因为羊皮珍贵,很多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廉价的草纸书大多湮灭佚失。

在现代人眼中一字万金的《大宪章》,当时便是一卷羊皮纸。

即使早期的中国纸也很昂贵,但纸的成本也只有羊皮纸的1/10,而且纸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同时纸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可印刷性。

金匠谷登堡 同中国一样,欧洲最早的印刷也是雕版印刷,后来才发展到活字印刷。

与中国汉字不同,字母文字以其极为有限的数量使活字印刷迅速取代雕版,成为主流印刷技术。

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就想到活字印刷,“为什么不能设想通过把大量用黄金或其他物质铸造的字母随意地组合起来,当场就可以用这些字母印刷恩尼乌斯的《编年纪》呢?”实际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基于一系列技术进步——造纸、文字、冶金、油墨等。

很多发明都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正如对造纸术的贡献一样,在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中,谷登堡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因为晚于时代,谷登堡或许对中国活字印刷术有所借鉴,但他的印刷技术从根本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与中国的雕版印刷甚至活字印刷相比,谷登堡的印刷装置更像是一台“机器”。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属于纯手工业,即手工雕版,手工印制,手工装订。

中国木活字或金属活字均为手工雕刻,谷登堡采用的是机械冲压,成本要大大低于前者,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

对身为金匠和机械师的谷登堡来说,与其说他发明了印刷机,不如说他发明了铸字机和生产活字的冶金技术。

活字印刷术依赖于中世纪时期冶金学上的进步。

谷登堡所创活字是由锡、锌和铅组成的合金制成的,而字模是由铁和铜制造,这只有具备深厚冶金学背景,并在机械方面有一定素养的人才能发明出来。

活字印刷的核心在于大量字模,如果说字模的价值大于印刷机,那铸字机就更显珍贵。

“当一台印刷机价值15块至20块银币的时候,铸造活字的设备价值高达60块至70块银币”。

谷登堡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锌、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铸成的合金铅字,并借鉴油画颜料,制造出了理想的印刷油墨。

就谷登堡印刷机本身来说,它其实是从螺旋式葡萄酒压榨机改装而来的。

葡萄榨汁机是欧洲很古老的发明,在公元70年就已经有记录。

在英语中,印刷机和压床都是“press”。

从原理上来说,谷登堡实现了活字的机械化大量生产,而中国仍属于原始的手工雕刻,换言之,谷登堡实现了双重复制:以冲压铸造复制活字,以活字复制文本。

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是一种通用技术,人们不必再为每一份印刷文件单独雕刻一个模板;一套通用的字模只需变换不同组合(排版),就可以应付所有的印刷任务,印刷成本大大降低。

谷登堡印刷机问世不久,就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手抄书时代,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印刷机的效率比手工抄写高得多,印刷书的成本只有手抄书的几百分之一。

一个熟练而且勤奋的抄写者一年才能抄写出两本大型书,而印刷时代的一个小印刷作坊就能印出数万册书。

1470年,一位意大利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以印出300册书,这么多书要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

一本印刷版的《圣经》价格再贵,也只有手抄《圣经》的1/5。

虽然谷登堡以大大低于手抄本的价格出售这些圣经,但他仍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美元。

手写时代的羊皮书因其珍贵,都极尽包装之能事,甚至以黄金镶边。

印刷即使没有创造书,它也对书做了重新界定。

随着大众阅读的兴起,小开本、非精装的小册子逐渐成为印刷书的主流。

印刷机的发明,一下子将复制信息的成本减小到只有原来的1/300,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储存成本,这使得当时几乎所有的手抄本,全部都被机器复制成了印刷书。

标准化大量生产的印刷书不仅在数量上,使书籍从少数人的禁脔变成大众的盛筵,更从质量上以其规范统一而成为权威的典范。

这场由谷登堡在美因兹地区创造的机器印刷所带来的书籍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后人称之为印刷革命、书籍革命、媒介革命、传播革命。

历史学家艾森斯坦干脆将其命名为“谷登堡革命”。

她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一书中,详细解析了谷登堡印刷机对、、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巨大历史变革的推动机理。

历史学家高尔指出:“谷登堡使排版印刷臻于完善所花费的20年,标志了现代时期的开端;要不是由于印刷的使用及其带来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出现随后的科学、政治、基督教会、社会学、经济与哲学等方面的进展。

” 谷登堡模式 “尽管在蒸汽机普遍使用之前的几个世纪,水磨和风磨在中世纪的革新使18世纪的巨大进步成为可能,但是任何一方面都依赖的主要发明却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全部完成了;这些发明深入地变更了文明世界的空间、时间构架,并且改变了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特征。

”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说的“主要发明”就是指钟表和印刷机。

与钟表所引发的“时间革命”相比,“印刷革命”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制造的范本。

可以说,印刷机为未来所有的复制技术奠定了基础。

纸张是最早实现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商品,金属活字是第一种完全标准化和互换性生产的机器零部件。

印刷机是利用标准化、互换和可替代的部件,实现机械化大量生产的第一个工业案例。

相对而言,中国的雕版印刷者不同于谷登堡,不需要铸造厂来铸造活字,不需要昂贵而复杂的机器来进行印刷和装订,甚至不需要厂房来放置设备。

中国雕版印刷中,除过一些简单的雕刻工具外,刻工们只需一张桌子和一只凳子,出版所需的资金也小得多。

“谷登堡对印刷业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任何一项具体发明或革新。

他把所有这些印刷领域的技术革新结合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而印刷的优越性就在于大规模生产。

他创造的不是一种小配件、小仪器,甚至不是一系列革新,而是一种完整的生产工艺。

”谷登堡印刷机所示范的大量生产模式后来很快就被应用到各行各业。

用麦克卢汉的话说,“活字印刷是一切装配线的祖先”,甚至说印刷术引起工业革命。

“印刷术是古典时代手工艺中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并轻易地带动了所有工艺走向机械化。

” 在媒介学家看来,语音文字将线性序列作为社会和心理组织的手段,产生了应用型知识;印刷术推行标准化劳动方式,保证了高效率的工业生产。

这些媒介技术使西方社会不仅有征服者的愿望,而且具备征服者的能力,能够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社会之上。

印刷术把语词变成了商品,促进并造成了知识数量的大规模增长。

因其“公共性”,书籍显然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消费品,“每一本书都是一件商品,印制它们的人首要目的是营利”。

印刷取代了手工书写,成为机器工业大生产的先行者,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印刷工人罢工事件,并发布斗争宣言。

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创新,印刷技术迈出了人类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第一步。

在现代历史上,书籍成为第一种再生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工业产品,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机器,印刷机的意义远远超出其机械本身,它直接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将现代社会到来的时间大大前移。

通过对书本廉价而快速的生产,传统社会的知识垄断迅速瓦解,更多的穷人和业余人士也得以分享科学常识,知识民主化又为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提速。

用比尔•盖茨的话说,活字印刷术给西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快速复制书籍的方法,而是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加快了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并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

谷登堡确实点燃了印刷之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机器印刷就如星火燎原传遍了整个欧洲。

从1454年谷登堡用他的印刷机印制出180本精装的“42行本《圣经》”,到1500年,至少已经有2000万本书,被1000多个印刷所“生产”出来,涵盖4万种不同的主题。

在手抄本时代,整个欧洲也不过只有几万册书。

这标志着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大量生产的书籍和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特别是廉价简装书和小册子的出现,一下子让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文字进入大众生活的视野。

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2亿本。

这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大传播。

正如培根所言,印刷“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印刷术对西方文明和现代世界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升级,印刷通过普及书籍而扩大了阅读群体,知识分子兴起,文盲率下降,人力资本提高;其次是经济升级,印刷推动了人文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及技术扩散;最后是政治升级,印刷瓦解了专制权力,催生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知识产权制度,这是民主制度的预演。

思和在他们的著作里,曾30多次提到谷登堡印刷机对现代文明的巨大推动。

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认为,“知识分子”能够形成气候,一个关键技术条件就是印刷术的发明。

人们对印刷术的最早定义是“书写的机械手段”。

与传统的手抄书相比,印刷文本实现了文字彻底的机械化,去除了一切人为(手写)的痕迹,即使没有让文字变成机器,起码也使其成为机器产品,文字的视觉特性因此而得到最大的提升。

麦克卢汉在《谷登堡星汉》中总结道,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西方世界原有的部落化状态,印刷术的发明则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心理状态,导致西方人对知识视像化的倚重,从而使得西方人后来逐渐创造出了理性主义、近代科学、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人们所熟悉的思想文化成果、经济社会组织方式。

随机文章为什么夏朝不是中央集权?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深不见底的危地马拉城天坑,深度100米吞噬3层小楼(死5)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盘点人类不能承受的真相,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被收纳进秘密部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为什么魏征改换门庭还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的魏徵在历史上名气之大,是其他同时代的著名文臣没法比的。

为什么呢?就因为魏徵和太宗李世民之间有很多吸引人的,脍炙人口的,大胆进谏与善于纳谏的故事。

在此不一一赘述。

魏徵,生于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如今河北晋州市人)。

他出生于,父亲是一位的人,曾经出仕,做过地方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魏徵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魏徵三十来岁时,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

魏徵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

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徵已经三十八岁了,那个时候的三十八岁已经是中年人了。

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没有任何发言权。

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并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

然而,隋朝大将据守洛阳,对起义军展开了拼死抵抗。

魏徵清醒地看到了起义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

目前之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

”李密决定速战速决,自以为稳操胜券,大军列阵也不设垒,连营扎寨,声势浩大,结果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

经此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开始他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

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即兵败被杀。

魏徵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投靠了李渊,这是魏徵第二次更换主子。

魏徵随即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安葬了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

魏徵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

对李密,魏徵不以屡次被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其一生,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并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

后来,魏徵又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队伍里干,在其军中历时一年半。

这是魏徵第三次换主子。

随后,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魏徵就又再次投奔李渊。

又回来了。

魏徵因为原先招抚李密旧部有功,所以李渊就收留了他,但是因为在窦建德的军中一年半,再度归唐后就很难被重用。

太子听说魏徵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给了他一个管理图书的小官,叫作洗马。

在这一阶段,魏徵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给李建成提过一个建议,让他带兵去攻打的刘黑闼,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太子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李唐政权掌握天下大势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

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召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徵没有辩解,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

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春秋时不是还射中过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簿,这是魏徵第四次换主子,至此魏徵结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为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徵的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

魏徵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

唐太宗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自己了。

后来,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

太宗还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

魏徵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亲自为之撰写碑文,刻于石上。

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荣耀了! 人们都说“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魏徵当然不是“忠臣”。

然而,他却是的“良臣”!因为他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去。

他的心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

他是“大忠”,而不是“小忠”。

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是孟子对的评价,周武王本来是殷商的下属部落,是纣王的臣子,结果臣子姬发灭了殷商,杀了纣王。

按说这是犯上作乱,可是孟子对这件事的评说是“我只听说姬发杀了独夫民贼,不知道姬发弑君的事啊”,这就是说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

察魏徵之忠,可谓圣人之徒矣! 随机文章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进展,第15艘被验收(24亿美元)美国NASA中文官网购买星星,网络谣言/男子泡妞梦幻手段破灭真实酒与污水定律案例分析,搬弄是非的人会弄垮整个团队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揭秘世界上已公开的异能者,透视眼少女堪比X光机/能看透人体和墙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古人为什么还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