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十二位帝王,为什么只有四位举办了帝王婚礼?
【千问解读】
说到帝王婚礼,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如果说古装剧占据了中国影视界的半壁江山,那么清宫剧无疑又占了古装剧的半壁江山。
但大量清宫剧的上映其实并没有使观众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反而产生了许多误解。
大婚这样的国家级重大典礼仪式也时常被误读,有关礼仪则全然被抛却。
一、国家最重要的典礼仪式 中国有着的“礼”文化,《礼》被视作“六经”之一,《礼记》中对婚礼的每一步仪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按《礼》的记载,结婚典礼不仅是夫妇二人从此合法地在一起生活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结婚意味着“上以事宗庙”,即表达对祖先血脉的继承与认同,“下以继后世”,即可以在继承祖先血脉的基础上再将其延续下去。
皇帝的结婚典礼被视作天下同乐的重大典礼仪式,也是所有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享受这种待遇。
那些在太子时期就结婚亦或因意外而中途即位的帝王,就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
在清代共有四位帝王冲龄即位,分别是、、与,他们的成婚大典为后人了解的婚礼仪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顺治帝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清朝的各项制度正在草创阶段,一切规章制度与典礼仪式大多不完备,只能继承挪用大明制度。
因此,顺治帝的婚礼其实并没有太隆重且特色很少。
至康熙时期,大清已结束了之前的不稳定时期,也就是在康熙时期,清皇室的婚姻大典仪式才算是正式确立。
二、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皇帝的结婚典礼是国家事务,因此要成立专门机构来负责一切筹备事宜。
除日常杂事之外,皇帝结婚还有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参与,即负责“沟通”上天与人间的机构——钦天监。
婚礼的每一项仪式所举行的时间,都必须由钦天监进行测算,各机构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婚礼的筹备事宜。
按中国古礼来说,结婚典礼共分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
清廷并没有对此全盘接受,而仅采用其中的“纳采”与“纳征”两项,“纳采”一般指男方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纳征”则一般指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简而言之,前者是定婚,后者是下聘。
但这显然是一般人家的结婚仪式,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显然不可能这样简单。
“纳采礼”也是皇帝家提亲,但皇帝是不会亲自登门的,最多派遣使臣前往女方家提亲。
当然,皇后家也不可能像寻常人家那样,对男方家有选择权。
在纳采礼的前一天,皇帝还要派专人前往太庙进行祭拜。
“纳征礼”在皇室被改称为“大征礼”,是在皇帝、皇后马上要结婚的时候,由皇室派出专使再度前往皇后家,并携带丰富且珍贵的礼物。
此次赠送的聘礼与“纳采礼”相比可谓更加隆重,还加入了大量带有特色的珍贵特产与礼品,以凸显皇室的满族特色。
三、大婚当天 无论是纳采礼还是纳征礼,都是正式大婚前的仪式,真正的重头戏是在大婚当天,而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册立礼”与“奉迎礼”。
正所谓“名正言顺”,皇后只能经过册立礼的册封,才算是正式确立六宫之主的地位,成为母仪天下的国母。
而奉迎礼则是在婚礼当天前往女方家里迎接女方,在一般人家这是由男方亲自前往的,但皇帝不能亲自去,同样只是选派使者前往皇后家迎接。
使者在皇后家需要先代表皇帝对其进行册立礼,并颁发由内阁撰写、礼部制作的刻有满文、汉文的“金宝”,随后才能将皇后迎接回宫。
迎接皇后回宫的过程也是婚礼最为重要的过程,一般皇后会乘舆从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午门进入皇宫,随后迎接仪仗队摆好架势,准备迎接皇后的到来。
王公大臣家的福晋与宫要提前赶往坤宁宫为大婚布置现场,并在喜床中央摆放装满钻石珠宝的宝瓶,寓意两人婚姻美满幸福。
进入皇宫后,皇后在众人引导下穿过一座座宫门与宫殿,并最终到达坤宁宫,在进入坤宁宫之前还要迈过一个火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节节高升。
随后皇帝与皇帝则一同在坤宁宫内 行坐帐礼,即夫妻二人端坐床上,面向正南方。
礼毕后,皇帝为皇后揭盖头,并一块吃“子孙饽饽”,也就是饺子,寓意二人能够子孙满堂。
在洞房后的第二天,帝后二人要一同参加团圆宴,随后皇后要携带后宫女眷前往皇与太皇太后那边拜访,皇帝则率人前往太庙等地祭祀,并在太和殿举行“大朝”礼,文武百官则要赶赴大殿对皇帝进行祝贺。
至此,皇帝的结婚大典算是正式结束。
总结 皇帝的大婚典礼不是简单的个人事务,而是全国性事务。
皇帝的婚姻可谓是集各方文化之大成,将皇室文化与民间文化进行最好的结合。
尽管清王朝是由满人建立的王朝,但透过其婚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方文化不但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反而日趋融合与融洽。
这也表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极大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李祎有哪些成就?如何评价李祎?
李祎简介指出他是神武军的创始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吴王之孙,张掖郡王李琨的儿子。
李祎少年立有志向,曾经担任过诸州刺史,治理的很好;后来被授予帅印,立下过赫赫战功。
729年(开元十七年),李祎在石堡城一战中打败吐蕃,这一战使得两国好几年之间无战事,出现了百平相处的局面。
他的军功还使先人受到恩泽。
到了732年(开元二十年),他在白山之战中大败奚和契丹,俘获敌军首领,将叛逆驱之千里。
743年李祎成为太子太师,当年的十月初三,李祎患病,后来病死,终年八十多岁。
他去世以后,十分痛惜,满朝文武更是纷纷叹惋。
网络配图李祎在少年时就有相当大的志向,他尊敬长辈,与家人的关系很和睦,他因为抚养弟弟李袛,被世人作为友爱的典范,著称于世。
到了710年,李祎成为了太子仆,兼任徐州别驾,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身为长子的李祎,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爵位,但是他坚持让给弟弟李袛,很欣赏他的品质,所以特别把他封为嗣江王以视表率。
李祎后来还继承了李嚣的爵位。
通过李祎简介人们可以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个拥有高风亮节的人,他的事迹值得后人学习。
李祎的成就李祎一生经历过很多战斗,李祎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外作战方面。
网络配图李祎的成就有很多。
732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河东、河北的行军副总管,把他从西北调到东北,率领部队进攻奚和契丹。
二十八日他任命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
到了三月,李祎率领裴耀卿、赵含章等兵分多路进攻,含章军团率先和奚、契丹兵想遭遇,奚、契丹望风逃跑。
平卢先锋将军乌承玼向赵含章说:奚、契丹,是不可小看之敌人。
日前撤退,并不是因为怕我,而是想诱敌深入我,我们最好的办法是静观其变。
但赵含章仍然固执己见,依旧率领部队追赶,之后与契丹和奚的部队在抱白山(今辽宁自治县东境)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可是敌军伏兵突然出现,唐军大败而逃。
幸好乌承呲率领本部的兵马从西向契丹的军队发动袭击,契丹与奚的部队无法抵挡,开始向后败逃。
二十六日李祎率领主力大军赶到,奋起直追,大败奚、契丹,斩杀和俘虏了众多的敌人。
可突于却率残部突围逃走,其残余兵力流窜于山谷。
奚酋李诗琐高带着5000余人投降,李祎凯旋。
唐玄宗封李诗琐高爵位,并将和他一起投降的五千余人安排在幽州归义县(今北京房山东南)并且重新设立了县置,李诗琐高被任命为义州都督。
李祎的成就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维护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李祎的评价李祎是唐朝皇室成员,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大将,世人对李祎的评价很高。
网络配图由于李祎居功甚伟,经常遭到其他人的嫉妒,他有很多的功劳朝廷其实不知道,不能通过赏赐评价他的功勋,这些难以考证,非常可惜。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祎成为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
同年李祎因国家物资短缺不能满足生产,建议放任私铸,但是因为仓部郎中韦伯阳的反对被搁置。
后来因为这件事的牵连,被贬为衢州刺史。
此后又担任过滑(今河南滑县)、怀(今河南沁阳)二州的刺史。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六月,李祎被封为太子师。
743年(天宝二年),晋升为太子太师;同一年的十月初三,时任太子太师的李祎因病去世,死在任上,终年八十余岁。
唐玄宗知道消息后惋惜良久,追赠他为太尉。
史料文献中对李祎的评价有很多。
唐玄宗评价他:器能之美,宗室所推。
才堪应务,久当於任委。
唐朝徐浩评价他:代济盛德。
后晋、远对李祎的评价是:少有志尚,事母甚谨,抚弟祗等以友爱称祎…既有勋绩,执政颇害其功,故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居家严毅,善训诸子。
北宋等人认为李祎少有志尚,事继母谨,抚异母弟祗,以友称…祎功多,执政害之,赏不雠,为当时所恨…治家严,教子有法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
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光环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
上蔡书院虽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特别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上蔡书院发展历史 相传,人类始祖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国。
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圣贤名流、英雄豪杰。
孔门七十二贤,蔡占其六。
程门四子,蔡有一士。
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宰相,西汉著名文士桓宽,廉吏李逊学、刘光国,循吏张沐,书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上蔡书院,正是位于这方文化厚土。
据《上蔡县志》记载,上蔡书院原为谢良佐读书处。
南宋建为谢显道祠。
宋、元即其地建书院。
后毁于兵。
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
明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钱铖置田30亩以供祀事。
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张子麟增建讲堂书屋,延师授徒,名显道书院。
吕柟撰有《上蔡谢显道书院记》。
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
四十五年(1617)知县郎兆玉修祠,于堂西隅隙地创建精舍10楹,复书院旧制,集徒授业。
明末毁。
清十年(1653)知县赵昌期重建祠堂三间。
五年(1666)知县周源修二门三间。
十年学宪庄朝生捐银十两,刻石记于祠。
二十七年知县杨庭望改建于西门内路北,二十八年落成。
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之上高书“上蔡书院”,为河南巡抚闫兴邦亲笔所题。
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
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据说,上蔡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当朝康熙的圣顾,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抚闫兴邦的陪同下,来到上蔡书院。
经过对上蔡书院的观览和聆听,对上蔡书院的建筑、设计、讲经效果都大为赞赏。
为表彰上蔡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帝遂提笔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上蔡书院讲堂之上。
特别是清初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世称“上蔡夫子”张沐主讲上蔡书院之后,他理学高深、讲贯经籍、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书院一时传扬中州,弟子甚众。
据《上蔡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书院建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蔡书院培养诸生数千人,先后考中进士7人,文举34人,武举22人,贡生300多名。
其中不乏程元章、杨正修、杨植等人出仕,被国家重用。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提到上蔡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上蔡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谢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谢良佐。
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理学大家,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吕大林同为“程门四子”,被推为“洛学之魁”,是理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人物。
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开“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为其门人,在谢良佐学说基础上另创“汉上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
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
他为了在学问上取得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
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
”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
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
时值,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
在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他这段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凝结为“程门度雪”。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
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
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
”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
”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
”“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
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谢良佐良好的天赋,的探索,加上名师指导,使他成为富有创造性、注重实践、具有大家风范的哲学家。
他探索“二程”学说之真谛,多有发明;收徒讲学,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派,从而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的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
谢良佐一生做过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他“化民以德,期于无讼”,“始建学庙,讲肄儒术”,爱民如子,口碑载道。
由于谢良佐及其传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应城竟成为襄郢地区“首善之地”。
其逝世后,谥号“文肃”,清以“宋儒谢良佐,学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门领袖、后学津梁”、“学冠同列、继往开来、厥公尤伟”而从祀孔庙。
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
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
自以来,历代应城县令或为谢良佐立嗣,名曰“谢公祠”,或以谢良佐的名义修书院,名曰“上蔡书院”。
据《续文献通》考,元代全国有著名书院41所,上蔡书院是其中之一。
后明清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书院为学堂,实施“新教育”,书院遂废。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贤书声”即与上蔡书院相关。
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
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
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多亩。
传说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
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
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崇阳”、“洛阳”、“卫辉”、“上蔡”四大书院之一。
也正如宋朝诗人金履祥有诗所云: 生平杖履未东湖,喜自师门见画图。
堤贯横桥分半水,规方盈尺已全模。
衣冠上蔡存遗绪,弦诵濂溪可合符。
此地先生开道脉,尚迟从往我非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