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对高官重臣都是什么态度?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对高官重臣都是什么态度?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臣子得君主信任,这叫知遇之恩;君臣关系好,这叫君臣契合,用现在的一种新说法,那就是君臣之间这条友谊的小船,就会一直向前,永不翻船。

一个国家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那他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融洽的,臣子必然是得到信任的。

是个乱世,对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因而君主也就能够放手让臣子施展自己的才华。

因而这种君臣友谊的小船,总体上还算比较平稳,多数不会翻船。

可以成为典型的当属,他对待、和兄弟一样;把自己和的关系说成是鱼水关系,得到诸葛亮是“”,因此,蜀汉国君臣那条友谊的小船始终不翻。

不仅如此,这种关系还延续到了下一代,时期君臣这条友谊的小船还是那么平稳,始终没有翻船。

虽然比不上刘备,但他也有一大批信任有加的臣子,也有哭,重的美谈。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友谊的小船虽有摇晃,总体上也不翻船。

可是孙权却是三国的一个另类,在孙权君臣这条友谊的小船上,总是说翻就翻。

孙策死的时候,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两个人——张昭和周瑜,还说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话。

孙策去世,张昭“下令各属地官吏、内外将官,让他们各自奉行职守”,同时告诫孙权不要只顾得哀戚悲伤,而是要赶紧出来视事。

当时的东吴政权,虽然说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但孙策一死,分崩离析的局面随时都会出现。

外部除了“天下鼎沸”这个大的局面,内部更是“群盗满山”,东吴政权这条航船随时都可能倾覆。

更重要的一点,孙策还没有称王,一些手里有兵又有地盘的太守、将军之类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自立。

这个时候,不要说张昭的忠心究竟如何,就是张昭的能力稍有不及,孙权这个政权都不知道该怎样延续下去,毕竟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表现出他父兄那般的才能。

否则,孙策也不会说:“如果这个弟弟不行,你就自己干吧!”这句话耳熟吧?没错,刘备对诸葛亮也说过,搞不好还是跟孙策学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顾命大臣,和孙权这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孙权初次设置丞相,东吴众大臣都认为非张昭莫属,结果孙权两次任命都不是张昭。

那理由更是一个笑话,说是丞相事情多,不是用来优待人的!仿佛张昭根本就干不了丞相,让他干属于优待似的。

最严重的时候,孙权更是按着刀和张昭说话,威胁说害怕失手杀了他。

结果人家张昭说,我知道我的话你听不进去,但我要竭尽自己的“愚忠”!因为这是和桓王(孙策)顾命遗言时时在我耳边响起的缘故。

还说,太后和桓王是把你托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

孙权和张昭这条友谊的小船为什么说翻就翻?关键两点,一是张昭不让孙权干那些和猛兽搏斗、彻夜饮酒等轻狂之事;二是前张昭“权迎曹操”。

这后一条需要说两句,你孙权既然是征求意见,人家就应该说出自己的主张,主张投降不一定就是为了他张昭自己;你孙权以为投降不好,可你自己为什么在此后形势更好时还要投降曹操?关键不是张昭这个主意好还是不好,而是孙权心中有另一个算盘。

对此本博有专门论述,不再重复。

类似的情况,前,曹操手下有些人,写信给“通款”,这要比主张投降严重的多吧?可是胜利后,曹操一把火把这些信烧了。

都说曹操是一个“奸雄”,可这件事孙权还真比不上曹操这个“奸雄”。

周瑜也是孙权的顾命大臣之一。

周瑜是最早以臣子对待君主的礼节来对待孙权的,周瑜死后,孙权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

看起来这条友谊的小船是一生都没有翻船了,问题在于两件事,一是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什么不赶紧把周瑜调回来,非要等着提醒?二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决定让周瑜和刘备一起进攻蜀地,为什么周瑜死后这个计划就不再实施了呢?只因为周瑜死的早,这些疑问也就无从解答。

假如周瑜能够活得长一些,联系到前面的张昭和后面的,孙权周瑜两人这条友谊的小船,会不会也是说翻就翻呢? 鲁肃是周瑜介绍、推荐给孙权,后来接替周瑜领兵。

鲁肃初见孙权,提出了“不与曹操直接对抗、鼎足江东,静观天下之变、消灭黄祖,进攻,将长江完全据为己有,然后再称帝图谋天下”,这可以称得上是东吴版的“”,比诸葛亮的还要早。

功绩是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并让他召回周瑜授予军事指挥权;最早预见了刘表死后荆州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刘备,并和诸葛亮共同促成了孙、刘联盟,协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鲁肃在周瑜去世后七年病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孙权倒也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这儿要说的是孙权在鲁肃死后对鲁肃的评价上。

孙权说鲁肃两个短处,一是他曾经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二是说鲁肃没有办法对付关羽,嘴上还说大话。

将荆州借给刘备,周瑜是反对的,孙权不用周瑜的意见而接受鲁肃的建议,这证明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曹操听说后,正在写字的笔落在了地上,证明这是曹操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接任鲁肃的偷袭江陵,关羽从樊城退兵后被杀,这导致了刘备发起了。

这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从此两家即便是结盟,也不能对曹魏造成任何致命威胁。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鲁肃和好关羽,也说不上是对还是不对。

是非问题可以不论,关键是,这两个短处是在鲁肃死后说出的。

在一个最重要的大臣去世后,再去议论这个人的过错缺短,不是一个大度之人所为。

曹操说郭嘉,如果他还在,可能就不会有赤壁之败;诸葛亮说,如果他还在,就可以劝阻刘备不东征。

帝王在一意孤行之时,哪一个臣子能够阻止得了?曹操说郭嘉好,有一点自己揽责后责备其他谋士的意思;诸葛亮说法正好,有点儿变相揽责的意思,但这两人都用的是说别人好话的方式。

人已经去了,可以盖棺论定了,一些不足和缺失,还是不说的好。

鲁肃死的时候四十六岁,假如鲁肃再活十年,这些“短处”难道不会成为小辫子被揪出来吗?所以说,鲁肃和孙权友谊的小船不翻,是在于鲁肃掌兵时间短,假如时间长,让孙权感到鲁肃权力太重,两人友谊的小船也同样会是说翻就翻。

吕蒙在东吴最大的功绩是为孙权策划了夺回江陵,接替鲁肃领兵仅三年去世。

临死前,孙权亲自关心他的治疗和进展情况,死后为他穿丧服,一个臣子的荣耀都享受到了。

这条友谊的小船没有翻,也不应该没有什么可说的。

只对史家行文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挑鲁肃的那些个短处要放在《吕蒙传》后?还说他的言谈、才华不如周瑜又是什么意思? 陆逊在《·吴书十三》当中自己占有一卷,这在《三国志》当中除帝王外,只有诸葛亮有这个待遇,可见这个人在三国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陆逊最重要的功绩是取得了吴蜀夷陵之战的完全胜利,从此蜀国再也没有能力向东用兵。

陆逊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代替吕蒙领兵,到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去世,任东吴要职达二十五年。

先后任荆州牧、上大将军、右都护,后官至丞相。

官位的一步步提升,时间又是这样的长,看起来这条友谊的小船该是够稳固的吧?且慢!赤乌七年(公元244),孙权所立的太子与鲁王争夺继承权达到了公开化的程度,朝中大臣也明显的分为两派,纷纷安排自己的子弟前去依附。

陆逊觉得高官子弟应该凭才能得到升迁,为此还得罪了另一个权臣,因而被人诬告。

实际上,孙权这时候已经有了废太子之念,而拥护太子的一派官员就让陆逊出来规劝孙权。

陆逊写信给孙权,说明了嫡庶之间是有分别的,反对废太子另立。

陆逊还要求回到都城当面向孙权陈说,孙权根本就不予理睬。

不仅如此,孙权还把陆逊的几个外甥定罪流放,将给陆逊写信的人关进监狱,同时还派人前去责备陆逊。

就这样,孙权君臣最长久的这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孙权真的是因为陆逊参与太子之争吗?恐怕未必。

立嫡立长,这是封建社会的,陆逊坚持不废太子并没有错,何况他还坚持不要官员的子弟选边站。

关键是,陆逊长期掌兵,他死后,他儿子带领着属于自己的五千“陆家军”为父亲送葬,到了京城就被控制了起来。

等到派去的宦官把他人诬告的二十条罪状说出来,陆抗一一做了解答,孙权这才饶过了他。

后来孙权说他听信了谗言,对陆逊的“君臣大义不厚”,可是这条君臣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难道不是削弱臣子权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吗? 陆逊“愤怒痛恨”而死后,最终太子也换了,皇后也变了,也就是说,在孙权父子、夫妻之间那条友谊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了。

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什么说翻就翻? 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就是一种失重状态,君重臣轻,这是一种历史形态,谁也改变不了。

有的臣子即便是拥立新君有功,但君主一旦即位,他的分量也是难以和君主相比,比如春秋时期的那个和。

不管是大船小船,要想一直向前航行,就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否则就要翻船。

既然君臣之间轻重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又怎样保持这种平衡使这条友谊的小船不翻沉呢?这就需要君主给臣子那一侧放一块压仓石,这块压仓石就叫做“信任”。

你撤掉了这块压仓石,臣子还能不落水吗?臣子落水,这条友谊的小船还能不翻沉吗?当然也有臣子使这条友谊的小船翻沉的时候。

臣子取得这块压仓石的途径是显示才能和忠贞,当他跳船了,或者是看见有他船从旁边经过跳帮了,这条友谊的小船也是会说翻就翻的。

但孙权的臣子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什么说翻就翻?关键在于他没有一统天下的胸怀,容他人的度量。

在张昭问题上他和哥哥孙策有一个比较。

张昭是江北彭城人,这让一些北方籍的在上书时,会专门把一些功绩归于张昭。

张昭想藏匿不报,怕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又觉得不合适,可说是左右为难。

孙策听说后笑着说,从前做相,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却为争霸天下的人尊崇。

现在你很贤能,我重用你,这个功名难道不属于我吗?由此看来,孙权不要说没有齐桓公的胸怀度量,就是和他哥哥也没法相比。

这就是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原因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乱世外族为什么没有入侵中原 对外族各方都是同仇敌忾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对明朝旧臣照单全收?

为什么对旧臣照单全收?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军队后,率领清军经朝阳门进入北京,“下令诸将士乘城,厮养人等概不许入,百堵,秋毫无犯”。

同时,为了尽快稳定形势,多尔衮入城之初,就开始全面接管和使用明朝既有的行政官僚体系,以维持北京及周边地区秩序。

为了安定士绅官僚之心,多尔衮下令保护他们的产业,“故明勋戚赡田已业俱准照旧,乃朝廷特恩,不许官吏侵渔,土豪占种。

各勋卫官舍,亦须加意仰体,毋得生事扰民。

”同年八月,又按照明朝旧制确定了在京文武官员俸禄等福利待遇;九月,面向文武各官及军民人等传达安抚政策:“尔等但备办粮草,赍送军前,此外秋毫不扰。

城市村庄人民各照常安居贸易,毋得惊惶。

” 为了动员各衙门官员照旧办事,同时宣示新朝崇尚清廉的政策:“山泽遗贤,许所在官司从实报名,当遣人征聘,委以重任。

至于明朝之破坏,俱由贪黩成风、德不称任、功罪不明所致。

自兹以后,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辙,各励清忠,此不特沾禄秩于一时,功名且传于奕世矣。

” 五月初三,又发布谕旨曰“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

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

兵丁愿从军或愿归农者,许该管官送至兵部,分别留遣”。

五月初六,多尔衮亲自下令“在京内阁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对于李自成攻占北京的42天里投靠的明朝官员,多尔衮基本宽宥接纳,并委任官职。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开诚投顺者,加升一级,恩及子孙。

”不久,故明总兵高第率所部将领自山海关,副将高中选自蓟镇,都司文盛、陈尚礼等自遵化,纷纷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全部接纳,并赐予蟒衣、缎衣等。

虽然降清的官员络绎不绝,但能够第一时间投降昔日敌人的,品行难免不端,甚至有不少政治投机者,也曾有人建议斟酌筛选。

顺天巡按柳寅东言:“近见升除各官,凡前朝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宽大为治,然流品不清,奸欺得售,非慎加选择之道。

其为民害,是所当亟清其源也。

” 但当时正是局势动荡、用人甚急之际,多尔衮也实在没有太多人才可以选择,因此主张“不必苛求”。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

”当然,多尔衮也并非任由尸位素餐者占据朝堂,他也积极寻觅良才来治理天下,并下诏各地举荐隐士贤才,“所举得人,必优加进贤之赏”。

多尔衮善待明朝旧臣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陕西、山西等地原本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将们几乎全部倒戈,杀死李自成委任的官员,投靠了新兴的满清王朝,使得清军一路,将李自成从山西大同一直赶入湖北,最后死在湖北九宫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孙权对高官重臣都是什么态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