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光武帝刘秀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真正真相
【千问解读】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废掉皇后,改立结发妻子为皇后。我们知道,皇后母仪天下,废立之举非同寻常,就算是,也不能随意废立皇后。
那么,刘秀究竟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和阴丽华的感情更好?恐怕事实没那么简单。
网络配图 一、刘秀和阴丽华感情确实很好 刘秀在长安读书的时候,曾说过一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在来长安之前,曾见过阴丽华,非常喜欢她,一心想娶她为妻。
后来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刘秀在他28岁的时候,终于取到了梦寐以求的阴丽华。
刘秀和阴丽华,婚后感情确实一直很好。
当刘秀即位为皇帝的时候,最初是想立阴丽华为皇后的,但阴丽华认为郭圣通有儿子,而自己还没有,所以应该立郭圣通,所以不肯被立为皇后。
刘秀为这件事感到十分伤心,认为阴丽华和自己为结发夫妻,又经过多年流离失散,感到对阴丽华内心有愧,所以对大司空引经据典地说了一大通赞美阴丽华的话。
网络配图 二、刘秀和郭皇后的感情也不坏 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可能比不上和阴丽华那么好,但也不算坏。
刘秀是在经营河北的时候,经人介绍娶的郭圣通。
当时刘秀刚刚脱离了在手下的惊险生活,来到河北想要自己闯出一番事业。
刘秀和郭圣通的婚姻,带有明显的政治联姻的色彩。
刘秀刚到河北的时候,力量十分薄弱,他要想在河北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在当地拥有强大实力和影响的世家大族。
而和郭圣通联姻,就是刘秀取得河北地方势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手段。
郭圣通的父亲郭昌,本身就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的代表,而她母亲,更是真定王的女儿,是河北宗亲的代表。
而促成这桩婚姻的,不仅是巨鹿的豪族,而且在当时还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
通过这桩婚姻,刘秀不仅获得了河北地方豪族的支持,也得到了在河北的刘氏宗亲的认可。
由此看来,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事实上也是一件不得不如此的事,因为郭圣通背后是作为刘秀主要依靠力量之一的河北豪族集团。
那么,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如何呢?是不是只有利益呢?恐怕也不是。
事实上,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刘秀的11个儿子,5个是阴丽华生的,5个是郭圣通生的。
而在废黜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后,不仅对她表示了愧疚,给她的地位和待遇也是非常丰厚的。
网络配图 三、刘秀为什么一定要废郭皇后立阴丽华? 刘秀尽管是大的天子,但他原本只是一个农民,没有什么丰厚的资本,他的取得天下,主要是依靠几方面势力的支持,对于这些势力,他必须努力使之保持平衡。
郭皇后是河北集团的代表,刘秀在最初建立自己的事业时,河北集团是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但是,当他取得天下之后,原来追随他起兵的家乡势力南阳集团,主要是前汉刘氏宗亲,对河北集团采取了一些压制措施。
而阴丽华,就是南阳集团的代表。
南阳集团真正考虑的恐怕并不是皇后是谁的问题,而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是谁?如果废掉郭皇后改立阴丽华,那么,阴丽华的儿子将会顺理成章地取代郭圣通的儿子成为太子,这对于南阳集团来说,才是真正的长远打算。
对于南阳集团的要求,刘秀不得不认真考虑。
最终,他接受了这个要求,废掉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而就在这之后不久,原太子刘强也看清了形势,主动请求让出太子之位,于是,阴丽华的儿子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
总结起来,刘秀废郭皇后立阴丽华,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阶层各势力集团之间的博弈与制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真相是怎么回事?三国刘备借荆州了吗?
解析宋朝文字狱乌台诗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朝代的不断更迭,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军事乃至政治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发生着同一件事,那边是因文人而引发的“诗文诉讼”,也称为“”。
早在时期便有“”,而在也出现了“”。
那么在乌台诗案的简介中,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围绕着乌台诗案的简介,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以及结果?通过乌台诗案简介,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对朝廷有怎样的影响吗?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在乌台发生了一件有关于诗词的案件,那么什么地方是乌台呢,为何这件事情发生在乌台呢?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年间,乌台借指御史台,之所以这样借指,是因为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而柏树上有许多乌鸦将家安在其上,久之人们提起御史台,也就用乌台代替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之所以将御史台成为乌台,是因为御史的不作为,御史所说的话就如同乌鸦叫一般,极具有讽刺意义。
在元丰二年,因贬官至湖州,在临行期间发了几句牢骚而被御史参奏认为其诽谤谩骂,包藏祸心。
为了能够定罪于苏轼,御史们找出了苏轼大量的诗词,并从中去挑出他诽谤朝廷的字句,为此苏轼被押送至乌台受审,在狱中苏轼吃了不少苦。
在等人的保全下,苏轼并没有被判处极刑,乌台诗案的结局以苏轼再次被贬告终。
为何叫做乌台诗案 作为闻名古今的“乌台诗案”,实质上跟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及清朝的文字狱并无太多的区别。
那么为何叫做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案件?从历史资料中去了解为何叫做乌台诗案,进而帮助更清晰的认识这个案件。
从为何叫做乌台诗案这个问题,进一步了解乌台究竟借指什么?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同样也是一场以文字为缘由的案件,这场案件发生的大体背景是苏轼被贬至湖州,为抒发心中郁闷之情,同时为纾解心中怨气一时按捺不住,便写下了“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这样的牢骚话,这句话直接得罪了新派力量,新派势力便借势指责苏轼讽刺朝廷,对“新法”不满,并要求朝廷予以严肃处理,由此便爆发了著名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历载是是以地名来进行命名的。
那么中国是不是有一个地方叫做乌台呢,遍翻中国地图,并没有发现有乌台这样一个地方,那么乌台诗案的叫法是不是有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里的乌台是用了一个借喻的手法,借指的御史台。
那么御史台为何又叫做乌台呢?原因是宋朝的御史台内种植的大树几乎只有一个品种,那便是柏树,乌鸦非常喜爱柏树,常常将自己的家筑巢在柏树上,人们便用乌台来代替御史台,苏轼因文字而引起的案件,就是在御史台内被关押审理的,所以苏轼的文字狱也被叫做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乌台诗案,是中国古代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的主要被告苏轼被抓进乌台,被迫关闭了近4个月的时间,因其诗词中有诽谤新政的内容,最终苏轼被再次贬官,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无故不准擅自离开黄州。
那么乌台诗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从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吗?通过了解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进而弄清北宋朝廷各方的势力究竟是怎样的?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正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新政变法,变法失败后又兴起改制。
这场文字狱发生的时间就是变法到改制的转折点上。
苏轼由于抵制新法、拥护旧法,由于有损新派变法者的利益,苏轼在仕途上过得并不如意,1079年三月被朝廷降职,从徐州调任至湖州,收到诏书后的苏轼按例需要向皇上回奏,因被降职苏轼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气,于是在回奏中写下了“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就被有心者大做文章,认为苏轼的字里行间内存在着愚弄朝廷的意思,是对朝廷的大不恭,为了能够让苏轼定罪,新近派们拼命去翻阅苏轼的老诗词,试图寻找出更多的证据。
乌台诗案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一场文字狱,但实际上也是北宋朝廷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苏轼正式因为得罪了新派势力,于是引发了乌台诗案。
沈括 乌台诗案 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的被告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个人便是之一的苏轼,这场文字狱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提及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李定等人,却很少人会想到沈括,那么沈括与乌台诗案之间有何关联,沈括在乌台诗案事件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乌台诗案 沈括 沈括,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一定程度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全才。
这样的一位全才,他与苏轼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接下来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所属阵营的角度来看。
沈括和苏轼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沈括是新近派,支持,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和重用。
苏轼则是守旧派,不太支持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与司马光属于同一阵营。
其次,从取得成就的角度来看。
苏轼是一代大文豪,天赋异禀,曾经进入朝廷的史馆工作,而沈括也并不逊色,考取进士后也有一段史馆的工作经历,两人曾经成为短暂的同事。
1071年,派出沈括下访浙江,苏轼作为接访官员与沈括有了再度接触,两人除了公事讨论以外,还进行了文学方面的沟通,沈括回京后将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遍,而这些新作则成为李定等人诬告苏轼的证据,可以说沈括是导致苏轼陷入文字狱的始作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