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千问解读】
是后主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
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留(丞相)府长史,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怀疑态度。
根据这种判断,蒋琬得知魏延率军抢先南撤,还率领留守成都的各营禁卫军北上,赶赴汉中,去阻截魏延。
只不过在已经出发数十里后,听说了魏延的死讯,这才又退回成都。
事情结束后,魏延被灭了三族。
这就是说,无论是事发还是事后,魏延都是被当成“叛乱”处置对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乱,那么,杀了魏延平定叛乱就是大功一件,理应在官爵利禄方面得到重大的赏赐才是,但是,杀魏延的丞相府长史杨仪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虽说他的那个官职由丞相府长史转为“中军师”,但却是有职无权,反倒成了闲人一个。
那么,杨仪为什么得不到奖赏呢?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返回蜀国,并没有把兵权完全交给他。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护军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
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
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
诸葛亮死后,杨仪命令费祎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
魏延说:“丞相(诸葛亮)虽然逝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
我自当率领诸军去进击贼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讨贼这样的国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部署,为他做断后将军!”于是,魏延与费祎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祎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
费祎以“回去和杨长史解释一下”为名瞒过魏延,出营门后就拍马急行,一直跑回大营。
魏延明白过来后悔不已,派人去窥视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准备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按次序出发,撤回汉中。
于是大怒,赶在杨仪出发之前,抢先率领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
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
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
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延的部下知道这件事情魏延没有道理,没有人为他出力死战,反而纷纷逃散。
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
杨仪派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军队的大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指挥权,就连魏延、姜维这些具体带兵的人都由他亲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
魏延让费祎和他一道拟定了一个名单,准备让一少部分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大军留下来继续征讨魏国。
为什么会是这样?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他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领,而他和费祎这个“中军帐”的司马联合起来,就可以发号施令指挥军队。
而杨仪,只不过是一个丞相府的参军长史,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前线参谋长(有人说长史是秘书长,单纯说是这样。
但由于诸葛亮是集行政军事权力于一身,丞相府也分为前线和留守两大块,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应该是更多承担秘书长事务,而随军的丞相府“参军长史”,履行的只是参谋长职责)。
杨仪这个职务没有经过诸葛亮或者是刘禅的授权,是不能指挥军队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回来”,并不是让他代替自己指挥军队。
当然,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此时应该是偏重于杨仪,这也是他让魏延断后的原因吧。
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战略思想的分歧。
诸葛亮是以攻代守,稳打稳扎,掠边得地,逐渐蚕食;而魏延则是打大仗,进行决战。
假如魏延代替诸葛亮,就会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样,继续和魏国作战,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而杨仪则会很好地执行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带领大军回国。
杨仪为什么又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在期间,杨仪为诸葛亮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军队的约束调度,粮食的筹集供给,这些都做得让诸葛亮十分满意,诸葛亮也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
但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
还是在时代,杨仪就和尚书令有矛盾,因为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职。
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势同水火。
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
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
虽说这事情魏延更强势一些,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一个杨仪,又怎能让诸葛亮放心把“宰相”职位交给他?反观这个费祎,魏延为什么不仇视他?平常时候,杨仪和魏延动起了刀子,费祎能够坐到两人中间去排解,这才是“有容乃大”。
如前文所述,魏延让费祎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费祎写了,却以说服杨仪为借口离开了魏延。
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种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后来费祎能够成为宰相。
这恐怕是杨仪所缺乏的。
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杨仪自认为把军队带了回来,又杀了魏延,这功劳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这番功劳,就应该代替诸葛亮当丞相。
却不想,刘禅只给了他一个“中军师”,并没有给他军队,这宰相倒成了蒋琬的。
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
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杨仪不行,还要把那个愤怒写在脸上,见着人就要对人说。
这样一闹,蜀国官场上都没有人敢和他来往。
这倒也罢了,发发牢骚,少几个朋友,无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杨仪已经到了昏头胀脑的地步。
费祎因为和他关系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说,要是他当时附和魏延,会有今天这般落魄吗?还说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后再想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这就不是一般的发牢骚的问题了,这是把自己放到谋逆的位置上了。
因此,费祎暗中告发了他,杨仪被免官流放。
到了流放地,杨仪还是不安稳,继续上书诽谤,终因言辞过于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
大概心胸狭窄之人心理都有问题,可能杨仪自己也想不到会是这种结局吧,于是自杀。
实际上,杨仪应该明白,诸葛亮只是让他领军而并没有让他代理任何高职,就是未来宰相的人选不是他。
诸葛亮中意的人是蒋琬。
诸葛亮曾经给刘禅有交代,如果自己离世,“后事最好应该托付给蒋琬”。
假如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杨仪,上奏刘禅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应该有所表示,至少也应该像夸奖蒋琬那样,经常说一句“共赞王业”的话。
实际上,杨仪领回来的是一支破碎之军!大军不能完好无损地回来,皇帝是不能心里满意的。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
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
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
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
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祎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其次,杨仪迟疑不决,也让魏延有机会先行撤回。
魏延突然撤走,杨仪仓促追赶,蜀国军队撤走以后,才得到消息,这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安排部署停当。
这个部署就是,诸葛亮病好,继续屯田,寻机作战;病不好,撤兵回国。
诸葛亮并不是突然间逝世,杨仪在命令费祎前去试探魏延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可惜杨仪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那么慢腾腾做事。
假如没有这个魏延,即便是为了防备魏国,杨仪要想回国,也应该赶紧派一支部队占领褒谷口,因为这是咽喉之地。
可惜,不知道杨仪是不知兵还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开拔了,这才做出反应。
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不理睬他,自行出发,退回汉中。
实际上杨仪并没有正确理解和执行诸葛亮的这种安排。
最后,魏延也曾经上表说杨仪作乱。
当奏表摆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后主刘禅对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不过在董允和蒋琬的维护下,这杨仪才过了关。
尽管如此,刘禅心中的疑云就一定能够扫清吗?一个皇帝也许干任何事情都是个草包,唯独对这把龙椅最为敏感。
一个曾经对自己的军队动刀动枪的人,还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吗?综上所述,在朝廷来说,杨仪杀魏延,并不是杨仪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危机的制造者之一。
至于魏延的被杀,只不过是必须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事情又必须有个了结而已。
随机文章诸葛亮怎么死的?专家反覆研究后「只说4字」解释了一切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揭秘中国第一战国女尸案,古尸被扒光损毁/盗墓贼逃亡23年被抓揭秘伪装成地球人的外星人,暗中观察人类文明的威胁性(高高在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汉文帝刘恒的母亲到底是哪位?
也好,将错就错也罢,她和刘邦,也仅仅做了这一夜夫妻,那夜之后,刘邦再没来过。
说到汉文帝的能忍,不得不首先说到他的母亲薄。
民间俗话说“儿子随娘”,这位身世坎坷的女人,同样是一个能“忍”的人。
网络配图薄太后的本名,现在说法多种多样,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但说到她的身份,可以说既很好,却又很惨。
她是苏州人,母亲是魏国的王族,但她却不是“合法出生”,她是母亲和人私通的私生子,又兼治下,六国王族的身份非但不值钱,反而颇受打压,小时候的生活,可以说是穷困与白眼交加。
这日子得忍,忍了没几年终于,一声炮响,六国遗民翻身迎解放,凭王族身份,成年后她嫁给了魏王豹为妻,也算是王族贵妇。
这魏王豹虽说是一方王族,但人生追求却也不大。
秦末农民战争中,起先他就想着跟对一个好主人,安安稳稳地讨一块封地,关起门来当王爷。
却偏偏有个叫许负的算命先生,见了她后立刻惊叹:此女子将来会生个天子。
就这一句话,魏王豹的心思活络了:她生的儿子是天子,我是她老公,那也就是说心思活络了,行为也就活络了,好好的魏王也不想当了,立刻扯旗造反,跟正在打天下的刘邦撕破脸:算命的都说我老婆的儿子是天子,我还怕你作甚。
可他哪是刘邦的对手,被刘邦的大将几下子打得稀里哗啦,魏王豹兵败身死。
许负的卦,他到底没弄懂:你老婆生的儿子做天子不假,可这天子的爹,却未必就是你。
网络配图没弄懂的后果,对于薄夫人是严重的。
王族贵妇是做不成了,成了罪犯家属,发配到皇宫里当奴仆,负责在纺织房当织女。
这织女的活可不好干,整个皇宫上至帝,下至宫女,里里外外穿的,全都出自织女之手。
劳动量大,工作辛苦,地位也低贱得很,最重要的是人生没机会。
皇宫里的女子,名义上说都是的老婆,再苦再累,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被皇帝看中,得到宠幸,最好能生个一男半女,也就有苦尽甘来的希望。
可混在纺织房,这个想法就很不靠谱:有哪个男人会闲着没事,跑来看女人织布呢?没办法只能继续忍。
可不靠谱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
当了皇帝的刘邦某一日心血来潮,竟真到织布房来闲逛,扫了一眼薄夫人,又偏觉得顺眼,顺眼了就好办,一纸诏书调出织布房,提到宫里做妃子。
可这“妃子”却是有名无实,做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就算一天宠一个,也难轮到她,只能独守空房继续忍。
这一忍,从公元前206年,一直忍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总算有一天踏进了她的房间。
正史的说法是,宫里有小姐妹说起这个女人的身世,无意中被刘邦听到,刘邦一时心血来潮,就过来宠幸了一把。
野史上也有说法,是刘邦那天走错了门,误入了她的房间,也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了。
心血来潮也好,将错就错也罢,她和刘邦,也仅仅做了这一夜夫妻,那夜之后,刘邦再没来过。
网络配图可“低概率”的事件再次发生了,就这么“一夜夫妻”,忍了好多年的薄夫人竟然怀上了,10个月后婴儿呱呱坠地,是个大胖小子。
这就是刘邦的四儿子刘恒。
凭此机缘,她也终于在后宫嫔妃里占有了一席之地,有了作为妃子的名分薄姬。
得了宠幸,生了儿子,有了名分,所有的低概率事件一连串地发生,貌似好事都让她占了。
可这时候她的处境,却似乎没太多改善。
宫里得宠的女人多了,生不出孩子来的更多,凭什么你就能怀上?其他妃子们的妒忌白眼自然少不了。
而刘邦对这对母子也没太多感情,有了儿子以后,薄姬又守了8年活寡。
老公不答理,生了儿子遭人忌,后宫的娘娘们,谁不拉帮结派?谁没有个三亲六戚,谁没个背景靠山?明枪暗箭下,想太太平平地过日子,那是何其难?要太平?还要忍。
所以薄姬继续忍着苦日子:事实正是如此,虽然他为刘邦生了儿子,但上上下下都知道这娘俩不被刘邦待见,所以待见他们的人也就不多。
赏赐少,没钱去拉拢身边的太监宫女,遭的白眼也就不少,甚至连日常的生活,有时候都要靠她自己织布去维持。
这样的环境下,薄姬养成了温和待人,凡事礼让的处世态度。
她温和地对待皇宫里每一个下人,哪怕是再低微的奴婢,见了面都客客气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光武帝刘秀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真正真相
我们知道,皇后母仪天下,废立之举非同寻常,就算是,也不能随意废立皇后。
那么,刘秀究竟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和阴丽华的感情更好?恐怕事实没那么简单。
网络配图 一、刘秀和阴丽华感情确实很好 刘秀在长安读书的时候,曾说过一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在来长安之前,曾见过阴丽华,非常喜欢她,一心想娶她为妻。
后来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刘秀在他28岁的时候,终于取到了梦寐以求的阴丽华。
刘秀和阴丽华,婚后感情确实一直很好。
当刘秀即位为皇帝的时候,最初是想立阴丽华为皇后的,但阴丽华认为郭圣通有儿子,而自己还没有,所以应该立郭圣通,所以不肯被立为皇后。
刘秀为这件事感到十分伤心,认为阴丽华和自己为结发夫妻,又经过多年流离失散,感到对阴丽华内心有愧,所以对大司空引经据典地说了一大通赞美阴丽华的话。
网络配图 二、刘秀和郭皇后的感情也不坏 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可能比不上和阴丽华那么好,但也不算坏。
刘秀是在经营河北的时候,经人介绍娶的郭圣通。
当时刘秀刚刚脱离了在手下的惊险生活,来到河北想要自己闯出一番事业。
刘秀和郭圣通的婚姻,带有明显的政治联姻的色彩。
刘秀刚到河北的时候,力量十分薄弱,他要想在河北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在当地拥有强大实力和影响的世家大族。
而和郭圣通联姻,就是刘秀取得河北地方势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手段。
郭圣通的父亲郭昌,本身就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的代表,而她母亲,更是真定王的女儿,是河北宗亲的代表。
而促成这桩婚姻的,不仅是巨鹿的豪族,而且在当时还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
通过这桩婚姻,刘秀不仅获得了河北地方豪族的支持,也得到了在河北的刘氏宗亲的认可。
由此看来,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事实上也是一件不得不如此的事,因为郭圣通背后是作为刘秀主要依靠力量之一的河北豪族集团。
那么,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如何呢?是不是只有利益呢?恐怕也不是。
事实上,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刘秀的11个儿子,5个是阴丽华生的,5个是郭圣通生的。
而在废黜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后,不仅对她表示了愧疚,给她的地位和待遇也是非常丰厚的。
网络配图 三、刘秀为什么一定要废郭皇后立阴丽华? 刘秀尽管是大的天子,但他原本只是一个农民,没有什么丰厚的资本,他的取得天下,主要是依靠几方面势力的支持,对于这些势力,他必须努力使之保持平衡。
郭皇后是河北集团的代表,刘秀在最初建立自己的事业时,河北集团是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但是,当他取得天下之后,原来追随他起兵的家乡势力南阳集团,主要是前汉刘氏宗亲,对河北集团采取了一些压制措施。
而阴丽华,就是南阳集团的代表。
南阳集团真正考虑的恐怕并不是皇后是谁的问题,而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是谁?如果废掉郭皇后改立阴丽华,那么,阴丽华的儿子将会顺理成章地取代郭圣通的儿子成为太子,这对于南阳集团来说,才是真正的长远打算。
对于南阳集团的要求,刘秀不得不认真考虑。
最终,他接受了这个要求,废掉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而就在这之后不久,原太子刘强也看清了形势,主动请求让出太子之位,于是,阴丽华的儿子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
总结起来,刘秀废郭皇后立阴丽华,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阶层各势力集团之间的博弈与制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