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为什么要对公主严加管教?公主作风有问题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810年-859年),是第十八位(未包括武周政权)。

死后,以皇太叔身份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

宣宗是唐后期唯一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并颇有成效。

宣宗一即位,他即撕掉一直以来痴呆愚笨的假面,以雷霆之力,快刀斩乱麻地调整人事,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混乱格局,让大臣和宦官都目瞪口呆。

史上说他是烧了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

对外关系上,他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湟河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

宣宗在位13年,史书评价他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使天下有了安定和繁荣的景象,即“大中之治”,“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

”既然有“小太宗”的称号,宣宗应该算是明君英主。

值得一提的是,宣宗对公主的严格管教在史上很突出。

宣宗有十一个女儿,五个有嫁人的记录。

其余的公主,史书上未见记载。

他的长女万寿公主,是晁皇后所生,《东观奏记》说:“万寿公主,上(指宣宗)女,钟爱独异。

”专门请来老师教授礼仪、道德。

当万寿公主到了婚嫁年龄,宣宗选佳婿,他的想法是:驸马最好出身士族,是士大夫家庭的,又考中过进士。

于是他看中了身边的起居郎郑颢,郑颢在唐武宗时状元及第,又是宰相郑絪之孙。

公主出嫁时,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按大臣嫁女的规格一样,为白铜饰车。

万寿公主当时很不高兴,宣宗亲自告诫她,要她忘掉皇帝的女儿和公主的身份,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

郑颢也就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驸马。

公主出嫁后,宣宗老是担心公主在宫中教养不够,到丈夫家后发生违背妇道的行为,所以每次公主回来进见,必谆勉笃诲道:“无鄙夫家,无干时事。

”就是要求不得以皇族地位鄙视丈夫家族,也不得干预朝政。

又说:“、安乐公主之祸,不可不戒!”这还不够,宣宗特地亲笔御书对万寿公主的诏令:“苟违吾戒,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汝其勉之!”有一回,听说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马上派中使去探望。

中使回来后,宣宗专门询问公主在哪儿,中使回答说公主在慈恩寺观戏。

宣宗大怒,且深有感触地叹道:“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现在知道原因了。

”于是命人立刻把公主叫来,先是让公主下车站在阶下,冷落良久,才当面斥责道:“哪里有小叔子生病了,做嫂子的自顾自看戏的道理!”公主见宣宗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宣宗语重心长地对公主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朝廷你是公主千岁,在郑家你是媳妇,要守妇道。

”经过训导,万寿公主不免深切自责,连忙带了许多礼物,回到郑府探望小叔子去了。

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也该婚嫁了,佳婿难觅,宣宗只好公开征婚。

驸马郑颢找到朋友于琮,他俩同为进士。

于琮的父亲是出身,因为性情耿直不攀权贵,只做了无权的小官。

于琮兄弟四人,全都考中了进士。

但是中了进士,只是取得做官资格,想做官,还要等补缺名额。

郑颢替他着急,就说:“你虽然有才华,但是落拓不羁,不拘小节。

又不擅长说场面上的话,不会结党营私。

像你这个样子,只怕一辈子也等不到做官和升迁。

现在公开招驸马,正是个机会。

”于琮觉得有理,就应聘了。

宣宗如获至宝,让永福公主与他订了婚。

一天,宣宗和永福公主一块吃饭,永福公主为了一点小事,发起公主大小姐脾气来,一下子把筷子折断了。

宣宗见了吃了一惊,,说:“你当着我的面就敢耍脾气,这样子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里!”当即传旨,改令四女下嫁于琮,史书上未记载可怜的永福公主最终有否嫁出去。

广德公主的贤良,在历代公主中是举世无双的。

她对丈夫于琮家里的上下都十分尊重,家族里有冠婚丧祭,她和其他媳妇一样,按老少尊卑顺序站在队列里,从不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很为人们称道,宣宗很满意。

但他们的结局很不幸,据《旧唐书》记载:攻长安城时,出逃,于琮当时为左仆射,因病不能跟从逃跑。

黄巢进城后既僣号自称大齐皇帝,逼迫于琮任宰相。

于琮以疾病为辞,曰:“吾病亟矣,死在旦夕。

加以唐室亲姻,义不受命,死即甘心。

”黄剿见于琮不肯,就杀了他。

广德公主见于琮被杀,大哭着说:“妾女也,义不独存,愿与于公并命。

”黄剿不许,公主就回家自缢而亡。

宣宗对公主的管教应该算是很严的,特别是对二女儿永福公主,仅为一件小事就改变婚约,表面看是有点过份,但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慎重考虑。

那么,宣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背后是有很深刻的原因。

第一层原因是唐朝士族普遍不愿娶公主做驸马。

皇室一直以来很希望与具有良好文化传统的世家大族联姻,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皇室的威望,又能利用他们的力量来进一步巩固唐朝廷。

然而世家大族往往不愿做驸马,当时流传“娶妇得公主,无事生官府”这样一句俗语,以不和皇室联姻来表示自己的清高。

因此在唐宪宗以前,没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过驸马。

唐太宗就很疑惑,说:“我贵为天子,可一般士人宁愿和门阀世族联姻,不愿和我皇家结亲,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一直到的唐宪宗时,才有极少数世家大族愿意和皇家结为亲家。

就在宪宗为长女歧阳公主选驸马时,《旧唐书》还云:“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

初于文学后进中选择,皆辞疾不应。

”宣宗的驸马郑颢也是被迫做的,郑颢对宣宗指派的媒人宰臣白敏中一直暗中恨之入骨。

第二层原因是唐朝许多公主不修妇德,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唐朝的众多公主中,表现出行为不端、骄横无理、淫荡不羁、强悍泼辣、残暴凶狠的为数不少,以至于公主声名狼藉,为人所厌,这在历朝历代中都很少见。

《新唐书》中记载有“豪侈自肆”、合浦公主“负所爱而骄”、襄阳公主“纵姿”、宪穆公主“恣横不法”、宜成公主竟然对丈夫的小妾动刀见血,逼迫小妾自杀等。

这些公主中,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二人最为突出,她们豪侈腐化,贪淫放纵,专横跋扈,还卖官鬻爵,干预朝政,甚至阴谋学政变,结果搞得身败名裂,恶名远扬。

鉴于此,宣宗专门拿来作为反面教材来管教自己的女儿们。

第三是原因是公主改嫁随便。

唐朝皇室有胡夷之风,与传统不符。

唐皇室源自突厥,在家族文化传统、家法门风等方面,在汉族看来是大有欠缺的。

特别是唐皇室在婚姻大事上,从一开始就比较自由甚至放纵。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如太宗强娶弟媳,高宗以父辈的才人为皇后,玄宗硬夺儿媳为杨贵妃,武则天更是公开招聘面首。

皇帝如此,公主在改嫁上也就表现得很随便。

据唐朝有记录可查的公主总数是198个,除去34个早夭或当了道士的,有过婚史的应不超过164个,其中有再婚史的至少为28个以上,这个比例在史上是很高的。

可见公主改嫁乃寻常之事,其中、齐国公主等还改嫁了三次。

如果按现代的眼光看不算什么丑事,但在当时就为世家大族所不能接受。

宣宗看到这个问题,对众所非议的公主改嫁事宜,特地专门下诏,曰:“国家教化,原始夫妇,凡公主、县主有子,已寡不得复嫁”(县主是指皇族君王的女儿)。

这个诏令,对端正李唐皇室的家风是很有针对性的。

古代公主的婚姻,经常被用来做政治工具,如对外族的和亲,把公主嫁到外域夷族,以便与夷族议和,使边境保持安宁,免于战争。

在内部,公主的婚姻,更被用来与重臣或世家大族结亲,以利于巩固朝廷的统治。

作为一心想重新振兴唐朝的宣宗,深明此中的重要性,也熟知皇室文化传统的弱点以及历来众多公主声名狼藉的形象。

为了使士族愿意与皇室结亲,他对公主不得不采取严格的管教,嫁出去了也要求和普通人家女子一样严守妇道,绝不能特殊化。

当发现永福公主骄横的脾气,立刻敏感地想到除了将来在士族家庭中会成为悍妇恶妻以外,还可能会在社会上再次造成恶劣影响,败坏李唐皇室的形象,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所以,他当下就决定换人。

总之,宣宗考虑得很深,地想改变士族对公主的不良看法,为的还是要通过结亲重臣和世家大族来扩大皇室的影响力。

而在客观上,宣宗教女,严于律己,毕竟是明智之举,不失为开明皇帝,为当朝大臣和平民百姓做了榜样,使唐朝当时社会风气大有好转,并在以后的历代帝王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随机文章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日本三菱零式战斗机2012再飞,太平洋战争完败P51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曲速飞行到1光年要多久,与曲速引擎能量有关/至少太阳10亿倍以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给朱棣?

1398年6月24日(农历闰五月初十),开国逝世。

朱元璋,字国瑞,大明王朝开国皇帝。

原名(或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兴宗,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为,《实录卷一》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

春秋时子孙去邑为,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后入皇觉寺。

南宋灭亡五十余年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

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

这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颖上)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

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今安徽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元军一时间对他无可奈何。

朱元璋因其友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后来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为、平章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

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

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逼来时,全部逃跑。

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建立的王朝——明朝统治中。

1368年元大都被攻占,元帝国宣布灭亡,标志着朱元璋从1352年作战以来又一个重大的战争变化。

他不再是要为争取政治生存和个人性命而战争了,也不再需要拼全力来征服中国本部的土地了。

战事虽然仍旧很重要,但它越来越多地限于在边境作战,而其他与军事有关的问题都突出起来了。

它们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军队的完全承认;建立一个允许经济运转的和平时期的军事体制,但要避免大规模复员所带来的社会紧张。

尽管有这些要关心的事情,可是在1368年到1372年之间仍有军事行动,它将大大地影响明朝未来历史的进程。

有三个省已被征服: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

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特务组-。

政治体制上,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加强皇权,仅他一人处理政事。

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殿阁大学士,另一方面,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于明孝陵。

历史点评: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人的是他从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若干从奴隶到帝王者能与之相比了。

而他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民族,雪中国近百年之亡国耻,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中华。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

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 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

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

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

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

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 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

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

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

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

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

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

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

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

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

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

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

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

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

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

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

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

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

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

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

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

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

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

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

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

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

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

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

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

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

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

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

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

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

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

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

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宋朝文字狱乌台诗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十分悠久,自开始,直至结束。

朝代的不断更迭,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军事乃至政治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发生着同一件事,那边是因文人而引发的“诗文诉讼”,也称为“”。

早在时期便有“”,而在也出现了“”。

那么在乌台诗案的简介中,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围绕着乌台诗案的简介,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以及结果?通过乌台诗案简介,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对朝廷有怎样的影响吗?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在乌台发生了一件有关于诗词的案件,那么什么地方是乌台呢,为何这件事情发生在乌台呢?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年间,乌台借指御史台,之所以这样借指,是因为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而柏树上有许多乌鸦将家安在其上,久之人们提起御史台,也就用乌台代替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之所以将御史台成为乌台,是因为御史的不作为,御史所说的话就如同乌鸦叫一般,极具有讽刺意义。

在元丰二年,因贬官至湖州,在临行期间发了几句牢骚而被御史参奏认为其诽谤谩骂,包藏祸心。

为了能够定罪于苏轼,御史们找出了苏轼大量的诗词,并从中去挑出他诽谤朝廷的字句,为此苏轼被押送至乌台受审,在狱中苏轼吃了不少苦。

在等人的保全下,苏轼并没有被判处极刑,乌台诗案的结局以苏轼再次被贬告终。

为何叫做乌台诗案 作为闻名古今的“乌台诗案”,实质上跟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及清朝的文字狱并无太多的区别。

那么为何叫做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案件?从历史资料中去了解为何叫做乌台诗案,进而帮助更清晰的认识这个案件。

从为何叫做乌台诗案这个问题,进一步了解乌台究竟借指什么?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同样也是一场以文字为缘由的案件,这场案件发生的大体背景是苏轼被贬至湖州,为抒发心中郁闷之情,同时为纾解心中怨气一时按捺不住,便写下了“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这样的牢骚话,这句话直接得罪了新派力量,新派势力便借势指责苏轼讽刺朝廷,对“新法”不满,并要求朝廷予以严肃处理,由此便爆发了著名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历载是是以地名来进行命名的。

那么中国是不是有一个地方叫做乌台呢,遍翻中国地图,并没有发现有乌台这样一个地方,那么乌台诗案的叫法是不是有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里的乌台是用了一个借喻的手法,借指的御史台。

那么御史台为何又叫做乌台呢?原因是宋朝的御史台内种植的大树几乎只有一个品种,那便是柏树,乌鸦非常喜爱柏树,常常将自己的家筑巢在柏树上,人们便用乌台来代替御史台,苏轼因文字而引起的案件,就是在御史台内被关押审理的,所以苏轼的文字狱也被叫做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乌台诗案,是中国古代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的主要被告苏轼被抓进乌台,被迫关闭了近4个月的时间,因其诗词中有诽谤新政的内容,最终苏轼被再次贬官,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无故不准擅自离开黄州。

那么乌台诗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从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吗?通过了解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进而弄清北宋朝廷各方的势力究竟是怎样的?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正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新政变法,变法失败后又兴起改制。

这场文字狱发生的时间就是变法到改制的转折点上。

苏轼由于抵制新法、拥护旧法,由于有损新派变法者的利益,苏轼在仕途上过得并不如意,1079年三月被朝廷降职,从徐州调任至湖州,收到诏书后的苏轼按例需要向皇上回奏,因被降职苏轼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气,于是在回奏中写下了“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就被有心者大做文章,认为苏轼的字里行间内存在着愚弄朝廷的意思,是对朝廷的大不恭,为了能够让苏轼定罪,新近派们拼命去翻阅苏轼的老诗词,试图寻找出更多的证据。

乌台诗案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一场文字狱,但实际上也是北宋朝廷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苏轼正式因为得罪了新派势力,于是引发了乌台诗案。

沈括 乌台诗案 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的被告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个人便是之一的苏轼,这场文字狱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提及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李定等人,却很少人会想到沈括,那么沈括与乌台诗案之间有何关联,沈括在乌台诗案事件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乌台诗案 沈括 沈括,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一定程度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全才。

这样的一位全才,他与苏轼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接下来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所属阵营的角度来看。

沈括和苏轼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沈括是新近派,支持,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和重用。

苏轼则是守旧派,不太支持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与司马光属于同一阵营。

其次,从取得成就的角度来看。

苏轼是一代大文豪,天赋异禀,曾经进入朝廷的史馆工作,而沈括也并不逊色,考取进士后也有一段史馆的工作经历,两人曾经成为短暂的同事。

1071年,派出沈括下访浙江,苏轼作为接访官员与沈括有了再度接触,两人除了公事讨论以外,还进行了文学方面的沟通,沈括回京后将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遍,而这些新作则成为李定等人诬告苏轼的证据,可以说沈括是导致苏轼陷入文字狱的始作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宣宗为什么要对公主严加管教?公主作风有问题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