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董小宛和冒襄的爱情故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8 点击数:
简介:敢爱敢恨的,主动向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并且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于是就有了这段生死与共的爱情佳话。

冒襄,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千问解读】

敢爱敢恨的,主动向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并且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于是就有了这段生死与共的爱情佳话。

冒襄,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冒襄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冒起宗为明朝大臣,官至佥都御史。

冒襄自幼聪明,生性敏慧,仪貌出众,举止蕴藉,吐纳风流,他早负才名,精于音律,长于书法,诗文俱佳,得晚明文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的赏识。

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明季他又以风节文章领导复社,主盟文坛,名列“”之目。

卓绝的修养,得天独厚的际遇,使其享有盛誉。

才自清明志自高,冒襄有过人的才艺,十岁能作诗文,十四岁刊行诗集,十六岁中。

他聪颖勤学,博通经史,下笔千言,但道路都不顺利。

主要是因为其见解与权贵不合,结果六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

后来“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中复以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冒氏负才使气,轻财高义,刚毅沉稳,疾恶如仇,眼界甚高,终身没有涉足官场。

结良缘,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还是风月场上的,据说其人“姿仪天出,神清彻肤……举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

可见冒襄魅力无穷。

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大才子冒襄的情感故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闲谈中,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

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又名宛君,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

她容貌秀丽,气质超尘脱俗。

名与字均同于,是因仰慕大诗人李白而起的。

她与秦淮南曲名妓、、马湘兰、、、、八人,被时人誉为“金陵八绝”“”。

小宛生于南曲青楼之中,其母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为门下清客。

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习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样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

15岁时做的《彩蝶图》,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

小宛还自幼爱读的《》,、的诗以及,宫的词;并编有记载古代才女事迹的《奁艳》一书。

小宛不但才思敏捷,通诗达词,精琴工画,擅长昆曲,而且善于食经茶道,董小宛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美女。

风流才子冒襄自然十分渴望结识这样的佳人,尤其是在科考失意之后,更想舒解心中的郁闷,于是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董小宛,可惜她外出了,几次都没有见着。

直到准备离开金陵的前夕,冒襄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董小宛在苏州半塘相晤。

当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

冒公子只好隔帘相望,称赞小宛可谓是“香姿玉色,神韵天然”。

冒襄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冒公子果然是异人!异人!”之后董小宛话语不多,冒襄见她娇弱不堪,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

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却使董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和许多秦淮女子一样,她心中企慕不已。

自从那一次见面后,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

虽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

后来众人才知道,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

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陈圆圆被国丈田弘强买而去,送进了宫中。

他遍寻陈圆圆不着,一时心情抑郁,怅惘无及。

于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竟然地又来到了董小宛的门前。

第二次冒董相会,小宛正在病中,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淡淡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

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

见她病体虚弱,冒襄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告别。

小宛告诉冒襄:“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

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爽。

”没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

这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襄表达委身之意,然而董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确是始料不及的。

冒襄借酒醉敷衍过去,第二天匆忙告别。

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妆了,就一路送送你吧。

”这一送,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

到了金山的时候小宛指江发誓说:“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这样,相送相追,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情感愈来愈浓。

《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偕董小宛同游金山、苏州、杭州,登金山时,“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可谓轰动一时。

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

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

夫妻二人时常弹琴和唱,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小宛来到冒家后一洗铅华,服侍冒襄家人,事事亲力亲为。

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很喜欢她,不但如此,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算是兼任家庭教师,董小宛虽然生性温柔,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

她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

可谓是冒襄的贤内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是小宛发明出来。

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冒襄自称在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

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

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

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

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

他后来回忆道:“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

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这种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

在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

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

随机文章隋文帝杨坚都有哪些政治举措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120多万颗或许存在外星文明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朝官制下的京官和武官都有着什么分别?都分别是做什么的

京官 在京服职的文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

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

其中常能朝见的称为“常参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

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文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

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著作佐郎、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

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

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

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

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

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

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

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

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

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

武官 宋代,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

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

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称“小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

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

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宋初,承后唐旧制,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副使,当时尚有正官担任实职,但后来逐渐变成阶官。

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

《·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

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

”东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

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

”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

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

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

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

此职先由召试,然后任命。

淳熙年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

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

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

宋代沿袭,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

《宋史·职官志六》说:“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为“带御器械。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

《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

”宋高宗说:“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

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

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

”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外官 又有几种中央派出的外任官、与前代有所不同,必须说明: 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

自唐末以来,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

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方授以此官。

但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

例如元丰中,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为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其中镇江军节度使为虚衔,判大名府才是实际职务。

凡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者谓之使相,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谓之使相。

节度观察留后本是唐代藩镇以其亲信留充后务之称,作为次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名,后改为承宣使。

此外,观察、防御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宋代的节度使、观察使,但两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等幕职却依然如故,就连防御、团练、军事州都仍有幕职,作为入官的初阶,这是一种奇特的制度。

判官也有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签判。

签判之下的幕职官,其实都是闲职。

随机文章杨玉环替老胖安禄山「洗三」 唐玄宗却不皱眉、不动怒一百年前的日本人怎么称赞女生漂亮?带你一窥当时的流行语苏联最具野心航天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太空船对付美国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麻将始于明代,但为什么一般认为麻将是郑和发明的?

麻将也称 “”,这个由我国古代发明,在中国拥有亿万爱好者的博戏,目前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有了忠实粉丝。

不过,麻将究竟始于何时?它是由谁发明的?这个问题却是。

目前,唯一明确的是麻将始于,一般认为麻将是发明的,而这当中的故事和寓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405年~1433年,这明朝的二十八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行程十万余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

船队在大海上航行,难免经年累月,水手们的生活枯燥乏味。

日子怎么过?郑和就设计了一种叫“竹牌”的游戏,以此打发水手们的空闲时光。

那时行船以风为动力,刮什么风就成了出海者最关心的事情,于是竹牌就以“东、南、西、北”风为始。

老式麻将很看重“风”牌,定座位是要用四风来“扳庄”。

一风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

以四圈为限,也取“四面来风”吉祥之意。

有了风就可以行船,而张帆、落帆要绳索,解锚、系锚需缆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条“索子”。

大的绳子或链条称为“索子”,故有缆之称。

如今我们一般称之为“条子”,这是直观的形象叫法了。

再者,海上航行的生活水源是淡水,水手们在航行前就用许许多多的木桶或竹筒装满了水一一排列贮藏在船舱内,于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郑和率领水手们出海,那是官派,男丁出海了,家中妻儿老小昨办?况且到了海外,不可丢了“大明威仪”的格,水手们上岸后总得有几个钱使,供喝酒、吃饭、购物之用,于是皇家拨给每船几万串铜钱,分发给水手们,自然牌中也就有了“万”字。

此外,皇家做大生意,水手们手中有钱,不妨采购点异域之奇物,做点小生意。

购物时选“中”了,就能“发”财,不“中”就可能洗“白”,于是就有了“中、发、白”三张牌。

还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水手们往往不记日期,只辨的季节变化,所以竹牌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张花牌。

以上这些便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麻将的组成了。

关于麻将的来历,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说法。

那就是明代一个叫万秉迢的人受《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发而发明的。

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

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二条喻为“”,一饼喻为“”。

至于为什么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万秉迢本人姓名的谐音。

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张牌,刚好108张。

108条又是从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添四张牌计20张。

这些好汉来自富贵或贫穷的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共计136张。

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

这样的说法,倒不失乐趣。

至于“麻将”之名,从何而来,无可考证。

这“麻将”中的“将”是否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将”有关,也只能是臆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解析:董小宛和冒襄的爱情故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