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关羽称兄道弟竟是假象!借刀杀人才是真目的
【千问解读】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
但因为《志》中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对此也是猜测纷纷。
然而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诸葛借刀杀关羽”于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诸葛亮的失职 在讨论诸葛亮的失职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关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谁的决定?这场战争是不是从一开始决策上就存在失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是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
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
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
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
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
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
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
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刀劈,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
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
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这第二条,就是“内修政理”。
所谓内修政理,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刘备夺取四川汉中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刘备打四川打得非常艰苦,连也战死了。
刘备前后经过九年的苦战,才得到四川这块根据地。
九年的仗打下来,军队十分疲劳,四川的经济破坏得很厉害,老百姓也不堪负担。
所以关羽此时的北伐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外结好”,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早在我们之前的三国系列就分析过了。
但这时的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虽然孙刘两家最后没有动武,但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孙刘联盟靠不住。
他曾经对说过这样一段话:“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害怕孙权的威胁,主公的身边又害怕孙夫人。
”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前景是非常担忧的。
还有关于北伐的第四个条件。
诸葛亮曾经说过,北伐还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
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有变,这个变是指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或者说是出现农民起义、兵变,总之,要等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能出兵。
关羽北伐的时候,却是“天下无变”,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很稳定。
当时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曹操称魏王,马上就要做了,而且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甚至连孙权也劝曹操称帝。
不要说什么有变,简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统治稳固得很。
第五,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的北伐必须兵分两路,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荆州军攻打宛城、洛阳,益州军攻打长安,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发动钳形攻势,使魏国首尾难顾。
但关羽的北伐,只是出动了荆州军,刘备在益州的主力部队却,让关羽这一支偏师北伐,这不是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亲手制定的隆中决策吗? 诸葛亮为何不进谏?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
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
只有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
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上讲,赵云是,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是车骑将军,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
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
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
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
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
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
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
”这简直就是一句“”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
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
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
民族英雄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
《三国演义》中离开荆州将要进益州时,对关羽讲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援兵? 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是被生擒活捉,首级被送给了曹操。
荆州之战,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致命之战,同时也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证明刘备与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发兵去救关羽。
一条是吕蒙攻下江陵、公安后,为了扩大战果,又派去攻打蜀国的边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结果这些城市全部被陆逊打了下来,这样吴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蜀国的西部边境白帝城,这条史料出现在《三国志·孙权传》中。
另一条史料更为重要,就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这条史料是在《陆逊传》中。
这条史料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吕蒙攻下江陵后,马上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兵统统被吕蒙俘虏,无一漏网,没有人能回成都报,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
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丢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连滚带爬地跑回去报信吗? 一场荆州之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也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刚刚有所好转的蜀汉江山的大好形势!传统的观点总是把这次失败归结在关羽的疏忽大意上,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关羽的确要负责,他也付出了人头落地的惨痛代价。
但诸葛亮作为军师责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断定诸葛亮是“借荆州杀关羽”呢?而谁又应该对关羽之死负责呢? 关羽的无奈 荆州之战,从时间和信息上来说,蜀汉这个时候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救关羽的。
如果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丢失荆州的消息后,即刻出兵,日夜兼程,去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还来得及。
当时关羽留了相当一部分兵力,驻守在大本营,防范东吴的偷袭,这就说明关羽还是有一定警惕性的。
但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实在太少,刘备、诸葛亮又不肯给关羽补充兵力,甚至连近在咫尺之遥,也就是在上庸的刘封、孟达也不听指挥,不肯从上庸过来支援关羽,关羽百般无奈,才动了将镇守江陵、公安大本营的部队调出来这个念头。
但是关羽还是犹豫不决,不敢下这个决心,毕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然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军事常识的一介勇夫。
吕蒙和陆逊看到了关羽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们施展妙计,连出高招。
先是吕蒙装病,离开自己的防区,假装回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去养病,之后陆逊接替吕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什么在你关将军的指挥下,不费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就是当年用兵也不过如此,把关羽捧得云里雾里。
关羽在被陆逊灌饱了迷魂汤之后,才决定将荆州的部队全部抽出来,增援樊城,这件事当然是关羽不对,上当受骗,中了吕蒙和陆逊的奸计。
但关羽为什么会上当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还会上陆逊的当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刘备、诸葛亮的责任,不给关羽增派援兵。
对于关羽走麦城,蜀汉方面不发救兵这件事,不只是诸葛亮的问题,就连与关羽有着兄弟之情的刘备身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疑点”。
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同关羽有矛盾,而且刘备同关羽也有矛盾。
诸葛亮同关羽的矛盾 先来讲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
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
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
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历史,只不过“吾虎女岂肯嫁犬子”这句话是罗贯中通过想象力加上去的。
《三国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骂其使,不许婚。
”也就是关羽不仅不愿意同孙权结这门亲事,还把孙权臭骂一顿。
其实,关羽辱骂孙权还不止这一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
根据《关羽传·裴松之注》记载,当关羽包围樊城的时候,孙权表示愿意助关羽一臂之力,派兵帮助关羽一起攻打樊城,关羽痛恨孙权的表态姗姗来迟,竟然破口大骂,“孙权你这个狢子,胆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来,我就把你灭了”。
狢子是一种动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关羽骂孙权是狢子,实际上就是骂孙权是禽兽,是畜生,不是人!孙权可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是吴国的君主,他怎么受得了关羽如此的辱骂,所以也难怪他要翻脸不认人,派吕蒙偷袭荆州。
而且关羽被活捉以后,并没有被押解到孙权那里,而是当场被东吴的将领、斩首,这是孙权恨透了关羽,所以命令手下将领,一旦抓住关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请示。
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和关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上,确实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正因为如此,章太炎才认为,关羽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所以诸葛亮要除掉关羽。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
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
”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
其实关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差的,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非常紧张。
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
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不仅同蜀国五虎大将中的两个大将有矛盾,他同刘封也闹矛盾。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很不好。
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
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就没有人肯救他。
关羽骄横跋扈,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诸葛亮其实也很自负,只不过关羽把骄傲写在脸上,别人一看就看出来了,而诸葛亮的城府很深,轻易。
另外,关羽出山很早,早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论资格要比诸葛亮老得多,对诸葛亮在中立的大功,关羽肯定很嫉妒,诸葛亮对关羽这种骄横跋扈的武将作风肯定也看不顺眼。
从内心深处来讲,诸葛亮对关羽是相当不满的,再加上关羽的官职比自己高,资格比自己老,诸葛亮觉得如果自己要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一号人物,关羽就是一个障碍。
所以,在关键时刻,诸葛亮不救关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不过这里有一件事必须予以澄清,就是诸葛亮不救关羽,并不等于说借刀杀关羽,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是借刀,诸葛亮就是一个阴谋家,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段,那诸葛亮不就成了一个小人?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
诸葛亮也未必会想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
更不会料到吕蒙会偷袭荆州,关羽会输得这么惨。
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你是荆州军的最高统帅,丢了荆州,你就应该负责。
所以诸葛亮觉得,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必要为了救一个败军之将而兴师动众。
因为就是把关羽救回来,也要不回荆州来。
刘备与关羽的矛盾 这里还有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在关羽危在旦夕的时候,刘备是什么态度?研究三国史的著名专家方诗铭就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
方先生认为,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这对千百年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他们在桃园三结义时说,“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刘备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这些谚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但是方先生认为,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所以刘备对关羽也很不满,比如关羽说到的“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并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刘备,因为是刘备让黄忠与关羽平起平坐,是刘备让关羽同老兵为伍。
方先生还认为刘备让小舅子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是对关羽不放心,是让自己的小舅子当监军,监视关羽,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由于关羽太跋扈,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可能刘备考虑在他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就像西汉开国皇帝一样,在他生前就要把韩信、、英布这些异都消灭掉,绝不遗留给自己的子孙。
刘备又为什么不能向他的老祖宗学呢?所以我们不要把古代的君臣关系太理想化了,认为真的是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关羽之死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
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就是刘备对法正的死也伤心得不得了,居然痛哭了好几天。
而结拜兄弟死了之后,居然没有刘备痛哭的记载,难道不奇怪吗? 刘备与关羽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英勇牺牲,刘备应该对他追封,给他谥号,但是刘备没有对关羽追封,关羽的谥号壮缪侯,是后主追封的。
而法正死后,刘备就追封他翼侯。
《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完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刘备和关羽之间的问题也许还牵涉到关羽被害的真相!这之所以成为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的蜀志太简单的缘故。
关羽本是《三国志》里和赵云、张飞地位相当的武将,后来随着地位的逐渐上升,开始被供到庙里,成了和孔老夫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而诸葛亮,千百年来被中国人当作智慧化身的完美智者形象,却在某个时刻有了“借刀杀人”的嫌疑……我们无意推翻什么,也无法真正“解密”历史中的重重谜团。
关羽和诸葛亮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忠”!关羽的“忠”体现在败走麦城的千古悲剧,诸葛亮则是以“”地扶助后主刘禅而。
随机文章海上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专家称50年后将被水淹没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野生壁虎有毒吗会咬人吗,壁虎不咬人/毒性也没有到毒死人的地步银河系为什么是螺旋状,不停旋转引起/质量恐比想象中大2000倍地震前都会有哪些征兆,三种异常需重视/养狗养猫必了解的知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刘备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核诸葛亮?
及见,即生“上报國家,下安黎庶”之思,与、结拜,招兵买马,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
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甚至也一度成为靠山。
最后奔,靠,依,身边逐渐聚集了武如关羽、张飞、,文如孙乾、、简雍之流,初步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但是,这也让天下枭雄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备的野心与竞争能力,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也”,将其视为必欲除之的对象之列。
自此,刘备从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最后被曹操追杀,被袁绍追杀,为刘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县,已无立锥之地,随时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到了所说的危难之时,前途难卜。
此种情形下,刘备寻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
恰值此时,刘备因荆州依刘表几乎被蔡瑁所害,亏得的卢马神勇相救,使得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水镜庄的。
司马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
此前刘备对人才并无深刻的理解,他以为诸如孙乾、简雍这些“”(司马徽语)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纵观刘备此前战绩,可为人道者并不多,特别是灭黄巾后须直面实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辈便只有逃走的份儿,更别说如曹操之流的枭雄。
司马徽的提醒,让刘备如梦初醒,所以当夜“寝不能寐”,求贤之思已勃然兴起。
正遇徐庶相寻,立刻拜为军师,便大胜曹仁、李典两万五千大军,夺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远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
这一大胜更增强了刘备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于是,当徐庶被曹操骗去之时,如遭灭顶之灾,大喊“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值此,刘备真正认识到了人才在决定命运方面的决定作用。
但刘备对于人才的寻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徐庶以单福名初见刘备,为了考查刘备的人品,便以的卢马赠人相劝。
刘备闻言甚不以为然,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不苟。
刘备通过对司马徽和徐庶的询问了解到诸葛亮。
三十五回司马徽告诉刘备说“伏龙、,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其说便再三问询伏龙、凤雏情形,然司马徽却避而不答。
致使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甚至半夜闻有人(单福)来,起床密听,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
及在徐庶的情况下,徐庶又专程推荐并高度评价诸葛亮。
刘备要徐庶将诸葛亮请出,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也”,将诸葛亮的才干与、张良相比。
姜子牙、张良是历史人物,难以把握,所以刘备又急忙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干也已亲眼见识,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任打下了基础,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关羽以为诸葛亮自大的过份,不满地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刘备也尚不能说心无疑虑,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司马徽时便有直言相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且当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也”,致使众皆愕然。
当然,这个“众”字中刘备必是其一。
所以,刘备要借诸葛亮之助,对诸葛亮的考查势必继续下去,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缘由。
刘备主要是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属和友朋的观察、询问考查诸葛亮。
《演义》写刘备非常注意从一个人的交游判断人的贤能与否。
如刘备为刘表手下蔡瑁追击,跃马过檀溪后,碰到了名隐士司马徽的牧童,询及司马徽的为人,便首先以其朋友相问道:“汝师与谁为友?”不必说,这是作者创作人物的一种构思方向。
因此,我们看刘备在前两次至隆中时,虽然没有遇到诸葛亮本人,但总是会有所收获,初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乡人、童子与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再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的岳父和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与石广元。
刘备试图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友和朋友的观察了解来认识诸葛亮,因此刘备总是非常主动地与隆中地区的人物交往,所见之人无非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周围之人的观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体态,言谈举止等。
从人的相貌而言,司马徽“,”;崔州平是“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石广元白面长须,孟公威清奇古貌;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
如众星捧月,再看诸葛亮便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其实,三顾茅庐,完全是刘备逐渐了解、接近诸葛亮的一个过程,每一次走进隆中通过对诸葛亮友朋的观察,对诸葛亮就多了、深入一些了解,实际上就是向诸葛亮靠近了一步。
从刘备先后接触的人看,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布置。
如初顾茅庐,所见是诸葛亮的乡人、朋友和童子,二顾茅庐见的是诸葛亮的朋友、胞弟与岳父,三顾方见诸葛亮草堂独卧。
此层次深浅以家庭和血缘关系说。
初顾听到的是诸葛亮乡人所唱诸葛亮的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再顾得听诸葛亮胞弟歌诸葛亮之作“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见诸葛亮的手书:“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三顾亲闻诸葛亮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此层次深浅以距诸葛亮心灵距离远近说。
所以,刘备每顾一次茅庐,约请诸葛亮的态度便坚定一层,一顾茅庐临别仅仅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再顾方留下字据表明殷勤的心跡,最终刘备实现了登堂入室面请,与诸葛亮促膝而谈,聆听诸葛亮治国方略,对诸葛亮有了深刻了解,洒泪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甚至还注意到了诸葛亮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初顾茅庐,刘备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闻歌,便勒马唤农夫问“此歌何人所作”?又初顾茅庐,刘备向隆中进发,作者写刘备遥望冈,果然清景异常,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
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及至茅庐未见诸葛亮而去,又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感叹不已。
使人想到了唐人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髙,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緑,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纵观上文可见,作者此笔正是要借环境的描写也借亲友的描写,写南阳的,隐示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结果。
随机文章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秦始皇地宫被盗过吗,秦始皇地宫藏万吨水银无人敢挖(剧毒)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巡航导弹的制导过程分析,惯性/GPS/地形匹配混合制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作品原文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词句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白话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品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赎了。
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
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
“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
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
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
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
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
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
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
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
”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
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
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
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
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
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
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
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
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
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
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名家点评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
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
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
另有《幽明录》,今佚。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
(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
(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
”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
(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