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晋国究竟强大到什么地步 三家分晋后还能位列战国七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对春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末年,原本只是晋国卿族的、、三家灭掉同为晋国卿大夫的、、智氏,瓜分晋国土地,一跃成为诸侯,拉开了争霸的序幕。

赵、魏、韩三家从卿大夫到诸侯,按说应该是诸侯之中比较底层的存在。

但事实上,赵、魏、韩不仅都位列战国七雄,其中最强大的甚至是可以和最后统一全国的秦国争霸数十年的存在。

分晋的三家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和他们的前身晋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那么晋国到底有多强?又为什么会被三家瓜分呢? 1、 晋国地理位置 晋国最早的诸侯王是周武王的儿子虞,他的哥哥成王因为桐叶封弟的戏言,将唐地分给了他。

后来虞的儿子将国号改成了晋,这就是晋国的由来。

最早的时候,晋国仅有“河、汾之东,方百里”。

随着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晋国的疆域面积越来越广。

最鼎盛的时期,晋国是一个地跨如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以及山东五省的超级大国(相对春秋时代来讲)。

最早的虞所分封的唐国就是水土丰美的地区。

兼并之后,晋国占据的是黄河流域大范围的地区。

这一区域从的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地位位置优越,土地肥沃,适合耕作。

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丰富的物产资源也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物资保证。

2、 春秋超级霸主 晋国在春秋时期上可以说出现了四位称霸中原的霸主。

他们对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都有深远的影响。

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位称霸中原的君主。

他打败了当时综合国力很强的,得到了其他诸侯以及周天子的认可,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开了晋国称霸中原百年的时代。

他的儿子相继打败秦国和楚国,接续成为中原霸主。

并且晋襄公在国内采用仁德政策,使得国内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

从晋襄公时代起,晋国的综合实力一直要强于秦国。

到了晋景公时期,晋国打入楚国本土,结束楚国霸业。

之后又打败了与楚国结盟的,迫使齐国臣服,维续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再次将晋国带向全盛的是晋悼公。

他在位期间国事鼎盛,军治万乘,和周边的戎狄相处融洽,并且再次成为对中原地区有实际统治权的绝对霸主。

3、 三家分晋始末 从晋文公为称霸中原,对国内政治军事进行改革,建立三军,设立六卿开始,就为干政,最终三家分晋埋下隐患。

晋文公依靠六卿的共同辅佐,成就霸业。

之后六卿以世袭的方式传承,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卿族实力不断壮大,与之相对的国君所掌握的实力越来越弱。

卿族之间为了生存和争权不断发生倾轧。

到了时期,原本的十一家六卿只剩下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

春秋末期,赵家将范、中行两家灭掉之后,又联合韩、魏两家一起灭掉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

到晋幽公时,晋国只剩下绛和曲沃两地,其余均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公室。

公元前403年,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承认了赵、魏、韩三家诸侯地位,至此三家正式分晋。

4、 分晋后三家各自的为政举措 分晋之后的赵国政治上将都城从原来的晋阳,最终迁到邯郸,给之后的向北扩张奠定基础。

军事上经过灵王“”的改革,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不仅打败了林胡、楼烦,灭掉了,还在新开辟地区设立了雁门、云中两个新郡。

另外由于赵国土地资源复杂的多样,造成了其在经济方面的多样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是战国七雄中最早变法的国家,它地处中央,与秦、齐、韩、楚、赵均有接壤。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得不变法图存。

在政治上魏国急贤亲士,启用具有真才实学的儒家士子,提高了儒家地位。

军事上建立了由精锐武卒组成的职业化常备军,实力雄厚。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让民众去开发山林川泽,使得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地处中原,被秦、齐、楚、魏包围,是七雄中国土最小的国家。

韩国穷弱,启用法家术治派变法,国内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其他诸侯不敢前来侵伐。

军事上韩国有能够射出800米远的强弩,甚至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说法。

韩国的城市繁荣、商人活跃。

农业水平也较为发达,有的地方还推广了一年两熟的耕作方法。

春秋时期的晋国实力强劲,甚至超过最后一统七国的秦国。

正是由于广阔的疆域条件和强大的基础设施,给分晋后的赵、魏、韩三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最终三国能够位列战国七雄却和其各自的治理措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晋国被分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一大憾事,虽然赵、魏、韩三国均属强国之列,但最终还是被秦国各个击破。

假使晋国一直以其强大的实力称霸到最后,或许统一全国的是哪国还不一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名将王玄策灭了全印度究竟如何做到的?

灭了全印度吗?王玄策是太宗年间著名的官员,也是一名著名的外交官,他有着“一人灭一国”的彪悍战绩,但是史书中对于王玄策这个人的前半生记述并不多,而因为其淡泊名利,属于立下天大功劳之后挥挥手便离开的人,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作为,因此他的事迹除了出使印度之外便没有其他记载了。

王玄策画像 王玄策曾经在印度打了场打胜仗,那么有人会问了,王玄策灭了全印度吗?没有的,这是夸张了。

王玄策曾经“一人灭一国”,然而当时的印度有着许多王国,因此王玄策并没有灭了全印度。

王玄策的事迹也主要记载在王玄策自己写的《中天竺国行记》中,讲的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但也因年代久远遗失了大多数。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副使,当时出使的主要官员是朝散大夫、上护军李义表,出使的是摩伽陀国。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时候已经是主要官员了,当时的职位是右率府长史,也就是在第二次出使的过程中,王玄策完成了“一人灭一国”这般不可思议的壮举。

当王玄策到达印度玛卡达国的时候,发现本来与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去世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的大臣阿尔裘那。

阿尔裘那把这些唐朝来的使者全部关了起来,谁知道被王玄策逃了出来,一路逃到尼泊尔,更是向尼泊尔王国的国王借了七千起兵,一下子将高自己四倍兵力的阿尔裘那阵营打得,维护了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便带着俘虏阿尔裘那回国了。

因此,王玄策并没有灭了全印度,而是灭了一个国家。

王玄策生平事迹 王玄策生平事迹有哪些?王玄策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河南洛阳人,生卒年并没有具体的记载。

王玄策担任过黄水县令,之后又升官至朝散大夫,曾经三次出使过印度,创造过“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留下了《中天竺行记》一书,但是完整地版本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了,只剩下《解迦方志》、《法苑珠林》等残篇。

王玄策参与的战争图片 王玄策早些年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了,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他是其担任黄水县令的时候。

之后在贞观十七年,王玄策作为副使,陪同朝散大夫、上护军李义表一起护送婆罗门国的使节回婆罗门国。

在当年的十二月,王玄策等人到达了摩伽陀国,这也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

在贞观二十一年的时候,王玄策又一次出使印度,这次要去的是印度玛卡达国,因为玛卡达国和唐朝向来有着良好的关系,唐太宗想要去联系一下感情。

谁知道当王玄策到达印度后,发现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已经去世了,玛卡达国的王位被大臣阿尔裘那篡夺,并且当时的印度已经全面陷入了战乱之中,王玄策等人还被阿尔裘那抓起来丢进了大牢。

王玄策逃出牢狱后并没有直接回大唐,而是一路北上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和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进行谈判,成功要得七千尼泊尔骑兵,并且用这些士兵成功打败了有着三万兵力的阿尔裘那,恢复了玛卡达国的和平。

“一人灭一国”便是王玄策生平事迹中最为出名的一件。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是真的么?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他是唐朝太宗年间著名的外交家,最高官职是朝散大夫,有着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得彪悍战绩。

唐太宗年间刚经历了战乱,战事已经少了很多,那么王玄策为什么能够做出一人灭一国的壮举呢? 王玄策画像 王玄策灭的这个国家是在印度。

那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了王玄策去印度的玛卡达国进行友好访问,等到王玄策经历好不容易到达了印度玛卡达国,却发现本来与唐朝友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已经去世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朝篡位的权臣阿尔裘那。

当时的印度除了玛卡达国之外,还有许多国家也都陷入了战乱之中,王玄策等人还收到了阿尔裘那的袭击,之后更是被关押进了牢狱之中。

后来众人帮助王玄策逃脱了逃狱,逃离了玛卡达,但是王玄策却没有回唐朝。

他在这个地方受了辱,便要把这耻辱留在这里,绝不带回国家去。

王玄策去往了尼泊尔王国,并且成功说服了尼泊尔王借兵给自己。

于是王玄策便凭借着尼泊尔国王借给自己的七千尼泊尔骑兵,将有着大象部队的三万阿尔裘那军打得落花流水,生擒了阿尔裘那。

王玄策的这场战斗发生在异国他乡,甚至连军队都是别的国家的,而且还是以少于敌方四倍的兵力以少胜多,“用兵如神”一词完全可以用在王玄策的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清朝号称无敌神军的十万湘军去了哪?

湘军的崛起这件事还要从1851年说起,通过宣扬邪教出身的,在广东举行了起义活动,并迅速得到了支持。

当时清政府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沿海地区,这次起义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多少威胁。

其实,洪秀全本来是想在广东起义的,但是无奈这一地区的书香气太过浓厚,人们的学识普遍较高,他那一套歪门邪道根本唬不住人,所以只能改为当时文化交流较为闭塞的广西地区。

网络配图 当时跟随他起义的人大概都没有想到,这个满嘴仁义教条的家伙,居然是个的小人,他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语而已,传播给众人的教义只是一个用于巩固统治的工具罢了。

不过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个凭借满嘴胡诌起势的太平军,居然迅速壮大起来,一般的军队已经无法将他们镇压。

自从他们从永安地域突围后,又迅速占领了湖北的大部分地区。

经过一番苦战,湖北的省会最终被太平军攻占,随后他们顺着长江往东面进发,一路上,最后居然还攻下了南京。

南京的失守,让清政府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他们没想到原本不起眼的一撮起义军,居然可以发展到如今的地步,重要的是南京作为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旦失去的话就意味着他们将要失去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HR getPages$ 此时清军面对太平军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开始节节败退,根本没有了镇压的能力。

原来到了这个时候,原先所向披靡的大军已经基本只是个花架子,战斗力基本为零,他们只好通过依靠地方武装力量,试图来消灭这股已经成了气候的起义军。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曾国藩回到家乡组织军队,然后一支强大的军队出现了,这就是湘军。

但当时因为曾国藩一贯的廉政作风,在当时腐败极其严重的官场里寸步难行,就连部队的粮食问题都无法解决。

网络配图 在现实的教导下,曾国藩逐渐领悟了官场的真谛,他开始变得圆滑,成了官场中的老练人物,湘军就是在他的努力下,一步步发展壮大。

湘军虽然实力强进,但说起来其实还是私人军队,他们只服从于主将的命令,却不是为清政府服务。

这支队伍尽管也打过败仗,但是次数不多,而且总能够化险为夷。

至于洪秀全部,眼看着清政府对他们束手无策,搞了几年居然也打下了一个国中国出来,于是领导班子觉着天下唾手可得,针对于势力权力分配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他们开始频繁出现内斗,主要是带领将领之间开始互相厮杀,洪秀全的左膀右臂都被他亲自卸掉,在随后的与湘军交手时,迅速落入下风。

后来另外两大军队也赶过来夹击太平军,对于军事的洪秀全只能胡乱的指挥一气,最后使得军队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

[$HR getPages$ 当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城的时候,远在北京的等人,除了欣喜之外,还有对湘军的隐隐担忧,他们担心有一天曾国藩若是有二心,会对他们皇室动手,谋朝。

曾国藩是个聪明人,为了消除他们的这种芥蒂,他先是自裁六万湘军,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留下来驻守江南等地,其他的则返回湖南,这批人逐渐湮灭在了人海之中,部分参加了后来的南洋军。

网络配图 江南的湘军在后来的四十余年里,都严格把持着江南的控制权,在当地为官的大小官员,多半都与他们之间有利益往来。

只不过这些人毕竟门路少,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发展滞后,慢慢的退下了历史舞台。

而淮军逐渐做大,发展成了后来的北洋军为了让这一军事集团独大,因此专门提出了军制改革,在摄政王的支持下,南洋军的实力被迅速削弱,而那些加入其中的湘军尽皆被裁撤,曾经号称最强的湘军,从此完全沦为了历史。

清朝号称无敌神军的十万大军去了哪?看完以上介绍大家都明白了吧,这支十万人众的军队,仿佛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春秋时期的晋国究竟强大到什么地步 三家分晋后还能位列战国七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