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弓箭威力并不大,可要是沾上一点“金汁”,威力立马就不同了!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古代中国诸侯国割据,战乱频频。

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强国会去歼灭弱国,弱国则去侵占更弱的国。

纷纷世事,战乱不休。

所以在古代天下从来就没有和平过,分分合合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战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依靠人数还要依靠武器,如今的热武器暂且不谈。

在古战争上最令人畏惧的非弓箭手莫属,一名优秀的弓箭手能于百米外击杀敌人,扰乱军心。

所以在古代弓箭是常用的一种武器,并且造成的伤害非常可观,也深受士兵喜爱。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弓箭手是远距离射杀,不用再战场上和战士拼杀,所以有很大的活命机会,不过一旦被敌人近身也是凶多吉少。

弓箭手还有一个奇怪的仪式,在打仗之前他们会把箭插到粪便中,这是为何?其实这并非仪式,而是一种增加攻击力的手段。

其实古代弓箭射杀能力并不强,因为士兵人数众多,所以弓箭制作材料廉价射程并不远,能造成的伤害也有限。

为了增强弓箭手的伤害,士兵们基本都会在箭上抹上危险的毒药,当然打猎也是如此。

不过一支军队中弓箭手上千,箭头更是无数,制作毒药的成本就大大增加,于是士兵们就想到用粪便取代毒,美其名曰蘸金汁。

这种攻击手段起源于。

那么粪便从何而来?其实军中有专门负责收集处理粪便的人,他们会将收集来的动物粪便在阳光下暴晒,让其产生更多细菌。

弓箭若非射中要害无法其实是无法做到一击毙命的,但是擦皮流血甚至破肉戳骨还是可以做到的,古代有没有抗生素等药物,粪便中的细菌便能极大的发挥作用感染伤口,使得敌人死亡,时间或快或慢,但也间接的减少了战场的人数。

由此可见古人多么的富有智慧。

其实将毒药擦到箭端,尤其是瞬发毒药是其实是上上之选,可惜行军作战是要计较成本的,不然战士的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

所以士兵们只得放弃毒药。

他们也曾抹过泥巴,可惜泥巴的伤害太低,连破防都做不到,甚至还会减少弓箭的伤害。

哪怕是射伤敌人,敌人用泥巴便可做到止血的作用。

后来粪便便取代了泥巴的地位,一来这样即使杀不了别人也能让敌人恶心,不过两军皆是如此,那么大家一起恶心总比自己一个人恶心要好。

还有一种说法,在古代粪便是污秽之物,若是沾染到身上便会有霉运降临,毕竟古人还是很迷信的。

此外粪便中含有的细菌,感染能力还是很强的,重者致人瘫痪,甚至直接死亡。

而且处理起来也麻烦,粪便夹杂着血液首先味道便让人难以接受,对患有洁癖的人更是如此,甚至直接让他们丧失战斗力。

不过如今这种方式恐怕已经绝迹了,毕竟时代不同了。

不过更古至今战争都是给人类带来痛苦的磨难,希望以后战争能够绝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人的歇后语

古代人的歇后语  1、朽木搭桥。

——难过  2、姊妹找婆家。

——各得其所  3、长添灯草满添油。

——早作准备  4、茅覃补柱子。

——无济于事  5、瞎子找对象。

——不知丑俊  6、握着蒺藜死不丢。

——不怕扎手  7、泥鳅上沙滩。

——不怕你滑  8、地府里打官司。

——死对头  9、厕所里放芝麻。

——香臭不分  10、地摊上卖书。

——没架子  11、小娃娃拾炮仗。

——慌了手脚  12、大白天打更。

——乱了时辰  13、阎王爷敲门。

——内中有鬼  14、云彩里盖大厦。

——空中楼阁  15、三尺长的锯子。

——又拉又推  16、肥狗咬主人。

——忘恩负义  17、大姑娘掌钥匙。

——当家不做主  18、赶车不带鞭子。

——光拍马屁  19、二百五上天。

——痴心妄想;妄想  20、酒盅里拌黄瓜。

——施展不开  21、枕着扁担睡觉。

——想得宽  22、门前的狮子。

——一对儿;明摆着  23、偷南瓜带摘葫芦。

——两不耽误;两得其便  24、泥鳅跌汤锅。

——看你往哪钻  25、当家神卖土地。

——一贫如洗  26、隔年的馒头。

——早发的  27、猪八戒败阵。

——倒打一耙  28、年三十讨口。

——丢人现眼  29、大姑娘拜天地。

——头一回;头一遭  30、屎壳郎坐轮船。

——臭名远扬  31、背靠悬崖。

——没退路了  32、醋坛里酿酒。

——坛坛酸  33、瞎子跳加官。

——盲目乐观  34、木脑壳跳舞。

——幕后操纵  35、墙头上种白菜。

——难浇  36、老太太吃炒胡豆。

——咬牙切齿  37、脚踩牛屎。

——一塌糊涂  38、劳动号子。

——一呼百应  39、电影里的夫妻。

——假的  40、放出去的风筝。

——越飞越远  41、叫花子打狗。

——一手功夫;边打边走  42、瞎子逛大街。

——目中无人  43、泥瓦匠出身。

——和稀泥  44、冬天的蟒蛇。

——有气无力  45、走一步思三思。

——考虑周到  46、夜行人迷了路。

——方向不明  47、石匠会铁匠。

——硬对硬  48、心眼里灌铅。

——不开窍;难开窍  49、筛子装水。

——漏洞百出;漏洞多  50、电视上的画面。

——说变就变  51、丝绳系骆驼。

——不牢靠;不可靠  52、打柴人回山庄。

——两头担心  53、骆驼吃蚂蚁。

——小收拾  54、红楼梦里的贾府。

——大有大的.难处  55、萝卜青菜。

——各人所爱;各有所爱  56、从墓坑里爬上来。

——死里求生  57、阎王爷使计谋。

——诡计多端  58、窝窝头上坟。

——哄鬼;骗鬼;哄死人  59、吃着肥肉唱歌。

——油腔滑调  60、金棒槌敲门。

——富啦  61、眼前埋地雷。

——一触即发  62、枯井里打水。

——枉费工;徒劳无功;徒劳无益  63、卖油的梆子。

——挨敲打的货  64、强拉秀才成亲。

——难为圣人  65、烟囱里招手。

——往黑处引  66、热锅上的蚰蜒。

——团团转  67、二郎神的钢叉。

——两面三刀  68、吃米不记种田人。

——忘本  69、盲人走路。

——分不清东南西北  70、猴子吃大蒜。

——翻白眼  71、骑马过独木桥。

——难回头;回头难  72、花绸子做尿布。

——屈才  73、跳河闭眼睛。

——横了心  74、皮匠不带锥子。

——真好  75、虾公头上戴大枪。

——没人怕  76、走路算账。

——财迷转向  77、三分面粉七分水。

——十分糊涂  78、小二开饭店。

——看人下菜  79、老太婆上台阶。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80、蚂蚁讲话。

——碰头  81、叫花子看滑稽。

——穷开心  82、柴火上浇汽油。

——一点就着  83、单人唱戏。

——独角  84、晚点的火车。

——赶得上  85、墨斗鱼的肚子。

——黑心肝;心肠黑  86、娃娃吃面条。

——瞎抓  87、瞎子拉胡琴。

——练好的本领  88、失火踢倒油罐子。

——火上浇油  89、穿着高跟鞋上山。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90、自水煮豆腐。

——淡而无味  91、墙上挂琵琶。

——不谈了  92、一家十五口。

——七嘴八舌  93、泥巴匠砌砖。

——后来居上  94、庄稼汉爬梯田。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95、从石头里挤水。

——办不到  96、扳不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97、酱油店里打架。

——争风吃醋  98、恶狼落陷阱。

——作恶到头了  99、耗子在窝里藏粮。

——有备无患  100、耗子舔猫鼻子。

——找死;自己找死

解析古时候衙门真实情况 历史上真的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衙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我们的古装电视剧中,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衙门,特别是这些年比较火爆的《大宋提刑官》和《铁齿铜牙》等古装电视剧,这给普通观众一个错觉,就是老百姓喊冤都要上衙门击鼓,让县太爷坐堂审案,县太爷大笔一挥,判个秋后处决什么的,这就算结了案,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县令郑板桥 远的不说,我们就从明清两朝的官场制度说起,对于老百姓最常接触的应该是县衙,也就是古代县级政府办公所在地,根据眀朝初期太祖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洪武初王祎《义乌县兴造记》载:“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

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

命下郡县,奉承唯谨。

”以上这段文字的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如今皇上继承了国家大统,必须要按礼制管理天下,颁布法令,命令国内所有州县府衙,前厅为商议政事与前朝不变,自县官开始所有在册的公职人员,必须全部在府衙内办公,县衙办公楼后面建两排房屋供公职人员居住,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外面一周修建围墙,让所有公职人员互相监督,是否存在贪污受贿或懒政不为,命令所有州县,按照这个标准建设府衙。

衙役 大家看到没有,州县级别的府衙,所有公职人员必须住在府衙内,没有单独居住的权利,老百姓上府衙告状,开始也不是电视剧那样,县官升堂审案,不是所有案是县官审的,首先,在时期,县衙不仅有县令,还有县丞、主簿、典史,这四个官职是有品级的,能享受朝廷的俸禄,一般来讲,县令是正七品官,主管全县所有政务;县丞是从七品,也是县衙仅次于县令的官员,好比现在常务副县长,代县令执行命令;主簿是正八品,类似于现在的县长助理或秘书长之职;典史是从八品或者九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品芝麻官,主要管理监狱和负责抓捕犯人;另外没有品级的还有六房主事,明清时期的六房是对应朝廷的,分为礼房(类似现在的宣传部)、户房(类似现在的财政局)、刑房(类似现在公安法院)、兵房(类似现在武装部)、工房(类似现在的水利局和国土局)、吏房(类似组织部或人事局),三班衙役等。

县令坐堂 我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县令审案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明清两朝,一般小案件有典史办理,或者由六房中的刑房主事办理,最终有没有罪,由县令书面裁决;审案时,对不从实招供的疑犯有的要打屁股,打屁股不是随便的,要退下裤子露出屁股打,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震慑百姓的一种办法,试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脱了裤子打屁股,是何等耻辱。

如果案子较大,必须上呈到上一级府衙,就是州府或者知府,县令是没有判决死刑的权力,死刑必须有核准才可以,刑部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如果影视中出现县令直接判决犯人死刑立即执行的,只能说这个编剧不懂历史或者忽悠观众,从唐宋开始,正统王朝没有这么草率处理命案的,都是刑部在每年开春的时候,严格审查地方递上来的人命案件,能判死刑的,签订判决书回复给地方衙门,然后统一秋后处决,犯人如果有重大冤屈,还要伸冤的,就要告御状,朝廷准许重审的,案子要交给三司会审,就是、刑部、都察院。

脱裤子打屁股 到了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中国的衙门制度其实也挺科学的,管诉讼的管诉讼,管钱粮的管钱粮,从上至下已经初步有了现代官府的雏形,只是眀朝除了朝廷任命的官职之外,所有公职人员都需要在吏部造册登记,而清朝除了县令、县丞、主簿以外,所有衙门办事人员由县令聘请,或者花钱买个职位,主官喜欢把职位给谁,谁就是这个部门的领导,这个在传中写的很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弓箭威力并不大,可要是沾上一点“金汁”,威力立马就不同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