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唐岛之战背景资料:为什么会发生唐岛之战?
【千问解读】
抗金名将被害,与金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金国对中原更加,并不断向南宋挑衅,企图侵略南宋。
金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年),海陵王完颜亮准备伐宋。
淮浙等地投降金的宋人倪询、梁简等教金造船舰,且为向导。
完颜亮命令工部尚书苏保衡造船舰於潞河(今天津市北运河,又称白河)。
金间谍探知,宋高宗封李宝为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以120战船3000人的小规模水师驻扎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准备抵抗。
这3000人也都是闽、浙一带的弓弩手,不是正规军。
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伐宋,以苏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完颜郑家奴为浙东道副统制,由海路攻击南宋首都临安。
航行到松林岛遇风,停泊在岛间。
十月,宋将魏胜占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金兵围海州,军营绵延数十里。
李宝带领水师登岸,以剑画地,鼓舞士气说:“此非复吾境,力战与否在汝等。
”((若不战)此地不再是我国的土地了,力战与否就看你们了。
)李宝亲自握槊前行,遇敌奋击,将士无不一当十。
宋兵出其不意,解围而去。
魏胜出城迎接,“感泣”,修理船舰。
李宝的水师士气高昂。
随机文章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神奇心理学中的留白效应,某些场合思考比说话更有意义北极和南极哪个更冷,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寒冷(海拔高/最低-90℃)汉江经过哪些城市,不完全统计为19个城市/你的家乡或许就在其中苏美尔人是什么人种,推测是中国人/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人类最早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国力如何?拒不割地它在邯郸反杀秦国
据史书记载,赵国在此战中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青壮年男子,然而就在这样的溃败之后,赵国依然能还是能与秦国匹敌的强国。
它不仅不遵守停战和约,坚决不割地,还在长平之战过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57年),在邯郸反杀入侵的秦国。
这场战几乎把秦国打废,秦国十年不敢打赵国的心思,一直到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才又一次带兵伐赵。
拒不割地 公元前259年,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损失45万大军。
公元前258年,攻陷赵国武安、皮牢。
长平之战,坑杀赵降卒45万,消息传到赵国,就足以让所有赵国人胆寒。
后来秦军占领上党郡全郡,之后他们并不想就此收手,白起兵分三路继续向赵国逼近,第二年,占领赵国武安、皮牢两地,兵锋甚锐,有直取邯郸、灭赵之意,已经大病一场的赵国,自然是无法抵抗白起的。
应侯怕白起灭赵后,功劳会盖过自己,便成功说服秦王同意与赵国谈和。
条件是割 韩 的垣雍和赵国六座城池。
长平之战时天下形势 然而赵国偏不割地。
长平之战和白起之前直逼赵国的气势,难道还不足以吓破赵王()的胆吗? 实际上,秦国退兵后,赵王就要立刻派人去商议割地事宜,遭到了丞相虞卿的坚决反对。
虞卿认为,长平之战秦国损失半数精锐,国内空耗,所以才愿意撤兵谈和。
现在赵国割地的话,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白拿六座城池,这是助长敌人的力量! 赵王当然被打怕了,虞卿,但他也得思索三分。
此时楼缓来到赵国,赵王将虞卿的意见告诉给了他,请他出主意。
(楼缓是灵王派去秦国的间隙,现在被秦国收买当了反间,而赵国不知此事) 楼缓自然要劝赵王割地,他挑拨合纵国之间的关系,说其他国家准备趁赵国虚弱时来犯。
把地割给秦国,会让其他国家狐疑而不敢轻举妄动。
虞卿听说楼缓之言后,再次觐见赵王,劝他说:“是秦国的仇敌,赵国若非要割地,不如把地割给秦国。
齐国得地,秦国必定怀疑天下再次合纵,必定要送来重礼讨好赵国。
” 赵王听了虞卿的话,派他去送地给齐国,秦国得知此事后果然派使者来送礼、联姻。
公元前259年9月,秦王()再次兴兵攻打邯郸,白起认为时机不佳,拒不担任主帅之职,秦王只好派王龁担任主帅。
最开始,担任主帅的人是,秦军不仅没能围住邯郸,连战场的主动权都无法掌控。
秦王又增兵援助,战况仍然不乐观,王陵得援后出击,损失惨重。
秦王又派王龁担任主帅,此时战局早就不利,赵军占据着主动权,邯郸坚守不下,诸侯们救赵的援军又逐步逼近。
抵抗的同时,赵王派去搬救兵,楚王的态度一直很不明确,在的威胁和窘辱下同意让春申君率十万大军救赵。
魏王也派兵来援,但他遭到了秦王的威胁:“秦军的胜利指日可待,谁敢救赵,我第一个灭谁。
” 于是魏王让军队驻扎在 鄴 不动,有坐山观虎斗之意,窃符救赵,斩杀魏军主将,挑选八万精兵准备与赵国共存亡。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率领魏、楚、赵联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秦将王龁率领军队落荒而逃。
此次胜利史书虽然是一笔带过,但也可以看见其对于赵国的意义。
不仅是秦将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以军唯一一次投降),此战还打得秦军十年不敢对赵国有想法,一直到公元前248年,秦国才再次展开了对赵国的侵略。
赵国一直都是唯一一个,能在军事上与秦国为敌的国家,虽然的确比秦国弱,但如果能发挥出赵国全部的实力,是完全不虚秦国的。
邯郸之战,信陵君率领三国联军大败秦军,就足以看出天下若是坚持合纵,若有一个贤能之人做统帅,是在各个方面都不输秦国的。
然而六国包括赵国,总是要自己作死,赵国先是赶走,后又杀死,自损羽翼。
六国表面少合纵,实际上互相勾心斗角,自弃盟友。
如果魏王能重用信陵君,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贾岛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岛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贾岛推敲》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声颇显的的故事,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作品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
俄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释 1、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5、始:最初,开始。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炼:琢磨。
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7、吟哦:吟颂。
8、时时:不时。
9、引手:伸手。
引:举。
10、势:样子,态势。
11、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12、讶:对……而感到诧异。
13、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权:临时代理。
15、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17、车骑:车马。
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18、至:到。
19、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20、具对:详细回答。
具,详细,具体。
21、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
辔:驭马的韁绳。
24、留连:舍不得离开。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
此时贾岛还未做官。
作品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品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
永远精益求精! 作品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诗译文 造访独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没有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院。
月下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友人的院门。
(没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过了桥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动的山石遮住了云层接地的部分。
我暂时离开,但还会再来,相约的会面,不会食言。
相关人物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有《长江集》。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