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何触怒一代奸雄曹操,招致灭门之祸?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论盛孝章书》孔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盛孝章书》孔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盛孝章书》孔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论盛孝章书》是东汉末文学家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

在信中,孔融叙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因处境,呼吁曹操对他加以救助。

信中引经据典,讲说道理,举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例子。

把救助朋友与招揽贤才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

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恳切,词意委婉动人,十分感人。

  作品原文  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1),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2)为始满,融又过二(3)。

海内知识,零落(4)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5)困于孙氏,妻孥(6)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7)矣!  《春秋传》(8)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9)。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10),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11),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12)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13)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14)之使,加咫尺(15)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16)为有天下大名,九牧(17)之人,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18),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19)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20)将绝,又能正(21)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22),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23)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24),竟能发明主之至心(25),故乐毅(26)自魏往,剧辛(27)自赵往,邹衍(28)自齐往。

向(29)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30)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31),自(32)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33)斯义也。

因表不悉(34)。

  词句注释  (1)居:指停留。

  (2)公:指曹操。

始满:刚满。

这里指刚满五十岁。

  (3)过二:超过两岁。

  (4)零落:凋落。

这里指死亡。

  (5)其人:指盛孝章。

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

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

但孙策死于200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204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

  (6)妻孥(nú):妻子儿女。

湮(yān)没:埋没。

指丧亡。

  (7)永年:长寿。

  (8)《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

这里指《公羊传》。

  (9)“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

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

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

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

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

  (10)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

  (11)幽执:指被囚禁。

  (12)吾祖:指孔子。

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

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13)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

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

  (14)介,一个。

  (15)咫(zhǐ):古以八寸为咫。

  (16)要:总要,总括来说。

  (17)九牧:九州。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18)“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市:买。

  (19)绝足:绝尘之足。

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

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

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

  (20)宗社:宗庙和社稷。

指国家政权。

“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

绝:断绝。

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

  (21)正:扶正,安定。

  (22)“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

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23)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

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

”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

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

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

  (24)大遇:隆重的待遇。

  (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

  (26)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27)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

  (28)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

  (29)向:从前。

倒悬:倒挂着。

比喻困苦危急。

  (30)首:向。

  (31)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

  (32)自:本来。

  (33)崇笃:推崇重视。

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

  (34)不悉:不能详尽。

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作品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

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

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

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

”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

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

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

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

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

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

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

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

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创作背景  《论盛孝章书》写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

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

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

孙策平吴后,对当时恃才放达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经外出避祸。

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孔融与盛孝章是很好的朋友,知道他的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救。

曹操接信后,即征召盛孝章为都尉,征命还没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孙权杀害了。

  作品鉴赏  这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求救信,书信虽有求于曹操,却无卑躬折节之语,而有从容不迫之色。

文中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利引人,写得不卑不亢,恳切委婉,具体生动,富有极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可以说是始合终离的。

开始,曹操拥戴献帝,定都许昌,邀请名流,并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孔融以为曹操可以辅佐皇帝,振兴汉室。

他在此期间,对曹操寄予希望,有所赞扬,并常常推荐人才。

后来,曹操专权之势严重,代汉之心明显,这自然使儒家正统人物孔融不能容忍。

他原本对曹操存有戒心,任北海相时就觉得曹操“终图汉室”,所以“不欲与同”(《后汉书·孔融传》)。

于是孔融公开反对曹操,常用嘲弄讥讽之辞,指责他规定禁酒、抑制豪强、滥杀无辜等。

对此,曹操无法长期容忍,就在北方大局已定之后,虚构罪状,杀害了孔融。

  文章第一段抒发感情,打动对方。

作者是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过,他在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叹岁月流逝不止,叙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缩短距离,密切关系。

他又感伤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难得,进而提出当时“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认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视朋友尚存的机会。

这样的铺垫显得自然亲切,有助于双方消除隔阂,沟通感情,也有助于文章叙说事理,达到目的。

随后,作者叙述了盛孝章的艰危处境,说他被困在江东,受制于孙权,妻丧子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并强调如果“忧能伤人”,那么盛孝章就不能达到较长年寿。

所言不仅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悲惨境遇,显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点明忧伤危害朋友的身心健康,自然形成动人的感情力量。

这就使曹操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不得不考虑救助之事。

  第二段论述道理,说服对方。

文章谈论交友之道,引经据典,阐明大义。

它先指出:“《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这里借用桓公之事,说明曹操应该迅速营救盛孝章,。

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样,自感羞耻。

接着文章点明盛孝章具备才能,很有名望,堪称“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于谈说议论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来宣扬自己的名气。

所言既强调这样的杰出人物是十分难得的、非常有用的,又表明曹操要是救助人才就可使自己声名远扬。

显然,这对渴望招致贤能、成就大业、发扬声名的曹操来说,是正合心意的。

在称赞盛孝章的同时,文章再次提到他处境的岌岌可危,“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

这是以形象而对偶的语句突出事态的严重性和救人的迫切性,希望曹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采取援助行动。

然后,文章郑重指出假使曹操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使像盛孝章这样的人物身处逆境,生命垂危而无人营救,那么“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所言涉及孔子和朱穆有关交友之道的言论。

孔子曾教导学生应该善于择友,同正直的、诚实的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阿谀奉承的、两面三刀的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朱穆因感叹东汉世风浇薄,不讲友道,就写下《绝交论》以示讽刺。

作者提到他们的交友之言,就是要曹操通过救助盛孝章的实际行动来发扬友道。

尽管字里行间不无逼迫之意,但是言而有据,论之成理,深刻认识到援救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救则是违背大义的。

这是从当时曹操想大有作为又掌握政权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正当要求。

对此,曹操只能接受,无法拒绝。

在详论交友之道的基础上,文章自然写出作者的建议,恳请曹操“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孝章可致,友道可弘”。

这里文笔轻松,显出意义极其重大,而办事易如反掌,自然会使曹操产生救援的念头。

  第三段展示美景,吸引对方。

在前面劝说曹操弘扬友道、解救人才后,文章着重分析为国求贤的问题,进而援引史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明主爱才、群贤毕至的大好局面。

它先批评了“今之少年,喜谤前辈”的不良风气,直言有人对盛孝章的非议纯属诽谤,别有用心,以此防止曹操可能听信流言,产生误会。

它又再次提到盛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确实是当今名士贤才,任何诽谤都无损于他的人品与才能,这就使曹操出面救援的想法更加坚定。

文章随后强调曹操面临国家即将灭亡之际,正在从事“匡复汉室”的大业。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要使社稷得以维系和生存,首先就要吸收大量的贤能之士,让他们能够发挥才能,帮助朝廷,克服困难,治理国家。

当务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这样,才能招致贤才。

在治国需要贤能帮助、曹操应该救援人才的说理过程中,作者泼墨如云,多用比喻,联系史实,展开论证,充分表现了人才会集、事业兴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

书信谈到古代国君重金买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国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杰出人物,但是招致他来,可以获得好士的美名,并使更加优秀的人才纷纷来归。

文章又指出“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所言认为只要像燕昭王修筑宫台、尊敬郭隗那样,怀有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天下贤者就必将心悦诚服,接踵而至,献策出力。

文章进一步强调历史上由于燕昭王真心求贤,“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而现实中如果能重视、帮助和录用人才,也就会重现过去这种人才共同为国效力的鼎盛景象。

作者有意描述这样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让他明确营救一个盛孝章是大有好处的。

会使众多的贤能前来效力,这是天赐良机,应该及时把握,不能失之交臂。

这样的景象确实也是曹操非常向往、梦寐以求的,因此,他会把救援想法付诸行动的。

在正面论述好士所得到的切实利益后,作者笔锋一转,折入反面推理。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形象的论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说明了不救助人才的严重后果,也对曹操的救援行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文结语言简意赅,表明所述之事是曹操所熟悉的,而叙述的原因则是“欲公崇笃斯义”,希望曹操能重视交友求贤之义。

  这篇文章充满感情,富有气势,而且论证有力,用事贴切,比喻形象,对照鲜明,骈散相间,行文变化自如,语言丰富精美。

它取材广泛,要点突出,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

文中提到《春秋传》的记载、孔子与朱穆的言论、古代国君和燕昭王的事例等,或引用,或证明,或深化观点,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

这样广征博引,就使文章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也使所揭示的交友求贤道理建立在典籍和史实的坚实基础之上,表现的自然信服。

孔融的文章很能代表建安前期的特点,胆大气盛,放言无忌,才气横溢。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说孔融“气盛于为笔”(《才略》),文章“气扬采飞”(《章表》)。

  作者简介  孔融(公元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

“建安七子”之一。

二十八岁辟举司徒尉,转为北海相。

曹操迎献帝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少府。

孔融因政治见解为曹操所不容,且屡屡攻击曹操,终于被曹操所杀。

孔融的文章,华丽高妙,语言骈偶齐整,却自有一股疏荡不羁的气势,风格独特。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今存后人辑本一卷,称《孔少府集》,亦称《孔北海集》。

  名家点评  宋代苏轼: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郄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

(《东坡全集·东坡奏议》)  明代王世贞:“当时孔文举为先达,其于文特高雄。

”(《艺苑卮言》)  清代何焯:章表多浮,此建安文敝,特其气犹壮。

(《义门读书记》)

千古一帝因何而亡?解析秦始皇嬴政死亡之谜团

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死亡之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秦始皇的死亡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死于“惊恐劳累”和“外伤诱发结核性脑膜炎”。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关于秦始皇之死,《》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列传》、《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

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

他为人又刚愎自用,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

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

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

网络配图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求仙药巡游来到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境)的博浪沙附近,突然一声怪响,飞来一只大铁锤打在他身后一辆副车上,车被砸得粉碎。

这是被人行刺所致。

秦始皇惊恐症自此而起,以后便经常梦见与海中怪兽怪鱼作战,无以宁日。

公元前211年,东郡(今河南濮阳)发现刻有“死而地分”字样的陨石,秋天又发生使者被“仙人”截留,告之“今年祖龙死”的事件,就更加重了他的恐惧心理。

在相卜者的指点下,他于公元前210年去作第五次巡游,一是为消灾避难,二是求不老之药。

此次长途跋涉终使他累倒,在返回咸阳途中癫病发作,头部撞在座位侧边用来消暑的青铜冰鉴上,以致将冰鉴打翻,冰块四溅。

于是,早年集聚于脑部的结核菌开始加剧活动,使之头痛、眩晕、发烧,而且消瘦得厉害和时常便秘、呕吐。

最后死亡。

另一种观点认为他死于“宫廷政变”。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记载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来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

且持这一观点亦有、主谋之争。

胡亥主谋之说。

代表这种观点者当属郭沫若。

他认为秦始皇是被少子胡亥所害。

其理由是:其一,秦始皇虽然病倒,头撞在青铜冰鉴后,“大脑与脑膜和前头骨发生了冲击,结核菌的威势乘着这外伤便突然地急进了起来”,(本文章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但不一定马上会死,“大约在两三个礼拜内便要死的”。

这期间,从沙丘完全可以走到咸阳,而不应倒下几天便丢命。

这便是问题的关键。

其二,当时秦始皇虽然发烧,但意识还比较清楚。

他回想起当初疏远公子和功臣蒙恬,心中很过意不去。

为了稳定秦王朝,他便避开与之同游的李斯和狂妄自大的胡亥,亲笔写下了木简遗诏与苏扶:“朕巡天下,祷词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不幸归途疾发。

今命在旦夕,其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此诏却让赵高派人专送上郡。

赵高便与李斯串通,主张立胡亥,暗中把诏书改为“赐死扶苏。

蒙恬”和“以兵属稗将”。

网络配图 因为扶苏、蒙恬当权后,他们不会有好下场。

可是,他们没有料到,在他们怕秦始皇再次清醒过来而未敢将诏书送出时,秦始皇在沙丘过了一夜便死去了。

他们第二天早上打开温凉车,“看见始皇的右耳流着黑血,不知什么时候早已经硬得和石头一样了”。

郭沫若认为,“这除了胡亥一人而外,连李斯、赵高都不知道”,“假如到了现代,解剖的小刀是可以发现出秦始皇的右耳里边有一条三寸长的铁钉的”,故胡亥为争夺皇位暗害了秦始皇。

赵高主谋之说。

有学者认为,实际上赵高进行谋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为诏书、玉玺都在赵高手中,继承王位的决定权也掌握在他与李斯手中。

而胡亥即使弑父,如果得不到赵高、李斯的配合,不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杀身之祸。

而赵高常随侍在皇帝左右,趁机行事不露痕迹,所以比胡亥方便得多。

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

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

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网络配图 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迷惑大家。

到了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

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

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

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

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由此可见,秦始皇之死,导演是赵高,而扶苏、蒙恬、、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牺牲品。

秦始皇建立起了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如此强大的秦始皇到最后却死得如此落寞。

而秦始皇死亡之谜,两千多年来屡有争议,历史上,至今仍然无从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孔融因何触怒一代奸雄曹操,招致灭门之祸?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