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民变领袖彭莹玉简介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1353),元末民变领袖,南派红巾军开山始祖,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人。

又名彭翼、彭国玉、彭明,号称彭祖、彭和尚。

10岁时出家于慈化禅寺(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禅寺)。

一生致力于反抗蒙元残暴统治。

著名弟子有:周子旺、况普天、杨普雄、丁普郎、项普略、欧普祥、陈普文、胜和邹普胜等。

出身农家 他出身于农家,其祖、父都是慈化寺附近农民。

彭莹玉一出生便被“舍与”慈化寺一和尚为徒,10岁入慈化寺为僧。

当时,蒙元残暴统治,民不聊生,逢年过节都没米下锅,民众对生活毫无念想,只能寄托宗教寻求慰藉,以致白莲教风行民间。

彭莹玉加入白莲教组织,成为当地白莲教教首,并进行秘密反元活动。

他精通医术,经常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来的群众治病,遂以行医为掩护布道,宣扬“下世,改换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义。

群众纷纷响应,信徒渐至数千人,彭莹玉被尊称为“彭祖师”。

首义袁州 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正月,元代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这一年老百姓新春佳节都无米下锅。

此情此景,彭莹玉推选大弟子周子旺领头起义,一呼之下就得到5000余名信徒响应,看到民心向背,立即在江西袁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的大。

推举周子旺为首领,号为“周王”,况天兼任左平章和右平章(宰相)。

起义者胸、背各写一个“佛”字,以祈求弥勒佛保佑。

蒙元统治者甚是惊恐,纠合袁州路及周边官军大举镇压,起义失败,周子旺被俘遇害。

彭莹玉和门徒况天出逃。

创制彭党 彭莹玉和况天由信徒们掩护,辗转逃匿到淮西。

继续传布教义,发展了大批信徒。

并开始将能力突出的的信徒以“普”字记名,进行精心培养。

袁州追随而来的门徒况天改名况普天。

在淮西新收赵普胜(即“双刀赵”)、李普胜(即“李扒头”)、项普略(即项甲)、欧普祥等,被称为“彭党”,这些出色的门徒后多为元末红巾起义军的领导人和重要将领,甚至有人后来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败走麻城 至正八年(1348),彭莹玉带领况普天潜回江西袁州老家继续从事反元活动,并在附近的湖南浏阳、江西万载等地积极策划武装暴动,但随着官军追缉力度越来越大,只得远避湖北,投靠弟子湖北麻城人邹普胜。

再义蕲州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起义。

八月,彭莹玉鼓励门徒湖北麻城人邹普胜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起事,响应刘福通;攻占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位蕲春县东北)后建立政权,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设置“莲台省”(相当于)统领百官,任军师。

起义军以红巾裹头,烧香聚众,故称“红巾军”,又称“香军”。

后攻占湖广、江西等地。

义破杭州 至正十二年春(1352),彭莹玉部将李普胜、赵普胜先后攻占无为、含山,又合兵渡长江,连克繁昌、铜陵、池州、安庆、湖口诸城,斩杀江西行省平章星吉。

各地人民纷纷加入起义军,一时声势大盛。

与此同时,彭莹玉到达蕲水,徐寿辉拜其为军师。

不久,彭莹玉分兵况普天率部独自南略江西、广东。

随军项普略率领红巾军一部东征直指杭州,期间连克江州、南康、饶州、徽州、信州等城。

六月,起义军攻破昱岭关,七月十日夺取千古名城杭州,彭莹玉就任江南行省。

彭莹玉攻占杭州,元廷大为震惊,急令大将董抟霄率部反攻。

七月二十六日,彭、项败出杭州,引军北略,连下湖州、常州、江阴、京口、江宁等城,直逼战略重镇集庆(今南京市)。

十一月,起义军遭元将贴木儿、三旦八、佛家闾等部合击,彭莹玉、项普略率部突围至徽州休宁县境,又遭到达鲁花刺八失麻失里所率地方武装的截击,项普略被俘遇害。

彭莹玉召集部众奋勇攻破休宁县城,又乘胜占领徽州城。

赵普胜闻讯,率部由湖口驰援,起义军一度控制了徽州及周围的芜湖、广德、淳安等地。

就义瑞州 至正十三年初(1353),元军重新夺取徽州,彭莹玉率部转进江西投奔老门徒况普天。

此时听到消息,友军欧普祥部正在围困袁州城,攻城不下。

彭莹玉率部将况普天、闵总管前往汇合,行军路上攻克瑞州(今高安)城。

进城后不久便被围困在瑞州城。

同年十一月,江西右丞火你赤(一译和尼齐)亲自督部围攻瑞州。

彭莹玉及老门徒况普天率众奋力御守,终寡不敌众,城陷屠城,人无老幼俱无活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为什么败给明太祖朱元璋

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曾经在高邮称帝,建立属于他的王朝。

张士诚被称作灭元的盖世英雄,但是在后期,他的弟弟被所俘虏,他也被朱元璋进行关押,最后还死在了监狱中。

关于张士诚的故事很多,大多是表现他英勇作战,但是关于张士诚失败的故事却让人议论纷纷。

张士诚雕像 张士诚抗元起义的故事让很多人为之称赞,同时对于他失败的故事也让众人感到十分好奇。

1363年,朱元璋先是灭了,接着开始对张士诚采取主动进攻的作战策略。

1365年,朱元璋开始全力进攻张士诚所在的势力范围。

那时候的张士诚以为自己拥有了天下,但是却没想到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朱元璋就攻下了张士诚所在的大片区域。

张士诚在这作战中遭遇连续不断的失败,最后只好退守到姑苏。

在攻占的过程中,朱元璋的亲侄子投靠了张士诚,这给朱元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也使得朱元璋对张士诚的仇恨更好深刻了。

在朱元璋猛烈的攻势下,局势也逐渐明朗,张士诚只有一个平江可以守卫了。

但是,张士诚的防守也不是盖的,朱元璋持续八个月的攻打也没有成效。

但是,因为被围困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军心不稳定,大家整天都惶惶不安,敌人的不断进攻也使得众人身心俱疲。

无奈之下,张士诚决定进行突围,但是这次的突围最终使得平江失守,张士诚被押去了应天。

朱元璋灭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军队在江浙地区进行攻灭张士诚军队之战。

元至正十六年春天,张士诚从高邮迁到了平江后,时叛时降。

张士诚为了争夺领地,与朱元璋多次兵戎相见,战争接连不断。

在经过多年的你来我往中的战斗中,最后朱元璋消灭张士诚成为了一国之主。

朱元璋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率领军队对张士诚进行讨伐。

在讨论作战中,朱军发生了争执,朱元璋的主帅认为可以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也赞成这样的看法。

但朱元璋却不同意,他认为如果直接攻打平江,张士诚的援兵一定会来救,那么平江就不容易攻克了。

但是如果先攻打杭州等地,剪断张士诚的羽翼,平江就非常容易攻克了。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想法是正确的。

在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一件事,军队在攻克平江之后不可以随便进行杀戮,要保留人质。

这次朱元璋集合了大约二十万的大军,让常遇春和徐达指挥,他们很快就攻下了杭州和湖州,只剩下最后的平江了。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但是他的意志还是非常顽强的,当年那么多元军进攻高邮,历时三个月都不能攻破,就能看出张士诚的意志力了。

朱元璋也非常了解张士诚的为人,于是下令让军队从不同城门进行攻破,将平江城层层包围,不让任何人出入。

朱元璋的弓箭兵、炮兵、步兵一同作战,日夜不停地对平江城进攻。

张士诚以及他的军队在平江城围困将近十个月,敌人连续不断进攻使得他身心俱疲,加上粮食也早已殆尽,张士诚决定突围,但结果就是江平城被朱军攻陷,张士诚被虏,历史十个月的朱元璋灭张士诚之战最终以朱军胜利而告终。

张士诚为什么失败 元末盐枭张士诚为什么失败了?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张士诚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双方打来打去,谁也不能打败谁。

直到中,朱元璋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同时又击溃了张士诚的军队,最终朱元璋举得了胜利。

优柔寡断、斤斤计较的性格是张士诚为什么失败的主要原因。

张士诚 张士诚跟的关系疏近疏远,时而叛变了,时而又投降了,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

历史学家评价他“没有主见,生性迟钝,比较怕事。

江湖兄弟做错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责,赏罚不分。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后,跟君臣讨论经验,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性格都进行了剖析,他们认为张士诚顾虑多,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而陈友谅则野心欲望极大。

所以,朱元璋断定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会选择袖手旁观,如果是先打张士诚,那陈友谅肯定会倾巢而出。

后来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判断是正确的,朱元璋对张士诚性格的判断十分准确。

张士诚投降元朝,也有他的私心。

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打着官方的招牌,不断进行侵略,拥地达到二千多里。

1363年,朱元璋击溃了陈友谅,再顺势剑指江浙,张士诚也只能选择自保。

1367年,朱元璋大军包围平江城,张士诚拒绝投降。

经过十个月的奋战,朱元璋大军攻破平江城,张士诚成了俘虏,被押往应天府。

之后,因为张士诚拒绝问话以及不进饮食,朱元璋一怒之后下令将他打死。

张士诚怎么死的 在元朝末年中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反元起义者,其中张士诚也属一员,在当时有张士诚最富有的说法。

张士诚为人不仅正直而且很有义气,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不管自己家庭多么困难,在遇到困难的乡亲时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因此,张士诚在乡亲的面前树立起了很高的威信。

后来,由于盐警的欺压日益严重,张士诚率领他的兄弟还有十八个盐丁起兵反元,历史上的 十八条扁担起义 就是由此而来,他成为了反元的首领。

那么张士诚怎么死的? 张士诚雕像 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驻扎在江浙一带,在那里他建立了革命的政权,政权所在的地是当最富庶的地区,同时此地也是元朝的漕粮和财政的主要来源。

元朝被张士诚从中切断,使元朝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

早期的张士诚在反元的作战中,他领导的反元斗争,使元朝的军力受到牵制,同时也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那么张士诚怎么死的? 张士诚在起义的前期犹如建立政权,但是在后期的时候,张士诚的弟弟被朱元璋打败俘虏,而又因为方国珍已经投降敌国,同时又受到元军的进军,在内外忧患的情况下不得不伪装投降于元朝,过了不久之后再一次公开反元,但是在这一次的反元斗争中并没有像前期一样节节战胜,最后败在了朱元璋的政权之下,因此被朱元璋杀死。

言至此应该知道张士诚怎么死的了,他作为反元的领袖,如果朱元璋不灭其口,就随时可能受到张士诚的再一次起义,所以朱元璋不可能会放过张士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老生三鼎甲是哪位?晚清时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简介

进京三杰,即晚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分别是: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

程长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

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程长庚幼年在徽班坐科,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

、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

历任 精忠庙 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 老生三杰 、 老生三鼎甲 ,程为 三鼎甲 之首。

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 徽班领袖 、 京剧鼻祖 、 京剧之父 等。

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

幼学汉戏,工老生,后 改唱京剧。

清末年赴天津加入 群雅轩 票房。

道光初年入北京,隶 春台班 ,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 京剧 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

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 花腔 为一体,创制二簧反调。

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

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青衣小腔溶于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辈所仿效。

《都门杂咏》有诗云: 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倚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

天津第一代泥塑匠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泥塑一座,被京剧界尊为 祖师爷 。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子英。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

惜舞台生命不长,出生:1814年,嘉庆十九年(甲戌);逝世: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张二奎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

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

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张二奎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一些梨园资料上,就已经有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还有一说是浙江人,但大部分人认为他是直隶衡水人。

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他的许多和戏剧有关的故事。

这个村子自古有演戏的传统,嗜戏如命,清末就有赵喜顺等人成立的戏班,还涌现了享誉冀鲁两省的民间胡器艺人赵庆章。

到了建国初,村里成立了大众剧团,排演了《小女婿》、《柳树井》、《豆汁记》等多部戏剧。

1958年,这个村子为刚成立的衡水评剧团输送了七八名骨干艺术人才。

这种尚戏之风确实同张二奎有深厚渊源。

由于张二奎这颗梨园巨星过早陨落,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与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热爱戏剧事业,因之而失去功名,又因之而取得巨大成就,他代表衡水人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余三胜、程长庚都有传记传世,而唯独与他们同领风骚的张二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元末民变领袖彭莹玉简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