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后代到底有没有留下血脉?
【千问解读】
建文帝后代到底有没有留下血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有,他是建文年间惠帝的儿子朱文圭,在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攻占南京夺得皇位后就被幽禁,被囚半个多世纪,他从2岁的幼童变成了50多岁的老者,等重获自由后,牛马不辨,如同傻子。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只有朱文圭轨迹清晰 建文帝朱允炆是太子的次子,生母,朱标是的心头肉,却太过刻薄在迁都一事中去世,在朱元璋望子成龙的心理下,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皇孙朱允炆的身上。
洪武二十八年,建文帝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为太孙妃,建文元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生育有二子,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
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由于洪武十一年,太子妃逝世,朱标嫡子朱雄英也在洪武十五年去世,年仅九岁。
所以将侧室吕氏扶正,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也就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朱元璋生命垂危时,确立了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生前已经考虑到,燕王朱棣可能是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的潜在威胁。
因此,在自己时至弥留,下遗诏立储的同时,还颁下遗诏,禁止所有回京奔丧,算是临死前最后为自己的做了一点事。
然而,当朱元璋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朱棣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代替自己南下吊孝,发现后,立即祭出太祖遗诏,建议建文帝将这三人扣押,用以要挟朱棣就范。
然而,建文帝心慈,并没有这么做。
这时,的长子、公徐辉祖慌忙进宫对建文帝说:“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 只是朱允炆性格仁慈温和,没能抓住这次机会,“”,差点儿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
可惜,一不小心,遗传了他爷爷的猜忌,他认为叔叔们的实力太强了。
所以听从齐泰、黄子澄等谋臣的建议,进行“削藩”,数月间,撤免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藩王爵位,贬为庶人。
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在众藩王中,燕王朱棣不甘示弱,“智勇有大略”,逮住机会,搬出《皇明祖训》,说建文帝身边奸臣乱政,以“”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的恶战,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得。
燕军因为公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地进入南京,朱棣终于攻陷了南京。
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
于是建文帝在宫中举火,当时宫中焰火四起,火光冲天,不堪被俘受辱,跳入火中自杀,偌大的皇宫烧死的人不计其数。
朱棣入宫后,开始清宫搜捕建文帝和皇后。
等到火势稍熄,整个坤宁宫内留下数具烧焦的尸骸,其中经辨认有马皇后,建文帝朱允炆和大儿子朱文奎却就此失踪。
因烧死的人数众多,根本无法确认,就只好胡乱抬出两具,由朱棣按照帝、后礼节安葬,至于安葬地的所在,无人知晓,也没有追赠庙。
有的说建文帝葬于宫中火海;有的说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发为僧,云游天下;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上的一大悬案。
他究竟是如何逃离重围之下的宫城,又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燕王登基为帝之后,终永乐一朝,一直没放弃寻访其下落,可始终未有所获。
这成为永乐皇帝一个至死未释的心病。
因此,朱允炆与大儿子朱文奎两人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就连《明史》都以“燕师入,宫中起火,(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帝(建文)不知所终”而草草带过。
相比建文帝和的神秘消失和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朱文圭的活动轨迹就清晰多了。
那年两岁的小儿子朱文圭落在了朱棣手中。
面对仅两岁的侄孙朱文圭,朱棣也犯了愁,杀了吧,于心不忍,不杀吧,身份敏感,始终是隐患。
原本朱棣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的,但毕竟自己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子皇位的,再对这个幼小的侄孙下手,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对他的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而留下他,用以标榜自己的仁义,何尝不是件好事。
所以再三考虑,最终朱棣决定将年幼的朱文圭幽禁于中都广安宫,朱文圭虽然保住了小命,但从此失去了自由,不让他同外界接触,保证他的衣食,称为“建庶人”。
朱棣为了让群臣和百信他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指使臣下销毁了建文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并大量修改了《明太祖实录》。
当时的史书,一概不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要么称为“建文君”,要么直呼其名,连建文朝的年号,也不用。
1402年,应为“建文四年”,但朱棣硬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表示朱允炆不是继承建文帝皇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
如此,洪武朝莫名多了4年,而建文朝则“被消失”了。
在朱棣死后,虽说政治环境逐渐变得宽松,但朱棣把建文帝在位四年的历史全部抹掉了,根本不承认这个人当过皇帝。
这也导致了朱棣的子孙、后来的继位者,到大明灭亡,一概不认朱允炆这个皇帝。
建庶人朱文圭被释放出高墙 就这样,建庶人朱文圭在广安宫中漫漫无期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先后整整经历就五个时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直到1457年,经历了八年幽禁生活的英宗,对于朱文圭囚禁的生活同感身受,意欲将其释放,所以在重新执政后,大发恻隐之心,他对大臣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
”李贤对此也大加赞赏。
虽然他身边的人担心放出朱文圭可能引起事端,但朱祁镇泰然表示“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史书上有这样记载“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
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
” 也就说英宗朱祁镇下令释放“建庶人”后,在凤阳为朱文圭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拨给朱文圭宦官二十人,宫女十余人,还为其娶妻,以续其子,并派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而此时,朱文圭已被幽禁五十多年,从未料想还会有被释放的一天,面对如此圣恩,不免悲喜交加。
由于几十年朱文圭一直在巴掌大的地方转圈圈,只给吃喝,没有人敢和这位落魄的王子说话,导致其近乎痴儿,出来后见牛马都不能分辨,对现政权更无任何威胁了。
朱文圭虽然被放了出来,生活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没过几个月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从这一点来看,朱棣虽说当时没有杀朱文圭,但其实这种55年的囚禁,更冷酷残忍! 那么,问题来了,朱文圭有没有后代呢? 据史料记载,建文帝一系是留下血脉的 有人说,朱文圭“出来时都不知女人是何物”,以至于从此断子绝孙了!真相如何呢?其实,朱文圭没大家想象的那么愚蠢! 根据《实录》、《实录》等史料的记载也提过“建庶人”,天顺三年(1459年),朱文圭死后2年,当时朝廷的大臣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囚禁,但被英宗朱祁镇驳回。
但当时朱文圭已死,所以这里所说的“建庶人”,很可能是朱文圭之子。
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
“靖难之役”后,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而建庶人朱文圭在天顺元年(1457年)被释放出来几个月后,便就去世了,朱文圭之后代,也因为是庶人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
但在1467年,明宪宗还命令工部供应“建庶人、吴庶人”家的一些材料。
而弘治年间,布衣缪恭上书,请求给朱文圭后人封王! 显然,这些史书记载都说明了朱文圭应该有后代,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向来充满血腥和冷酷,朱棣这一作为,一点都不奇怪。
之所以不杀朱文圭,是因为朱棣需要一个好形象。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顽强地活到释放,娶妻续子,努力给自己留下后代,延续了、建文帝一系的血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田支家沟古墓 “荆轲墓”或为汉武帝刘彻公主墓
但他强调,这仍只是他的推测,属于“一家之言”。
据了解,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蓝田支家沟汉墓,是一座依山而建平地起陵的大型竖穴土圹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组成,发掘时地面尚存留有高约10米的覆斗形封土,墓葬全长53米,最深距离现地面11米,出土随葬品3900余件。
关于墓葬内遗骨的鉴定结果为一位成年女性。
网络配图 发掘发现:主墓室被大火烧过 “主墓室已经被大火焚烧过,关中很多大墓都有这个现象。
”段毅告诉记者,这个墓葬是2009年在建设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当考古人员进入场地时,施工已经开始,“墓道南部上面铺设有龙门吊的铁轨。
” 他介绍说,其实当他们一进入现场就认定,它应该是一座汉墓,当地讹传已久“荆轲墓”的说法似乎更站不住脚。
他告诉记者,除了封土的形制,还有职业的敏感,都认为这是一座汉墓。
“地面有高9.5米的覆斗形封土。
” 他表示,这么大的墓葬一般来说历史上都被盗掘多次,他们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至少有四处盗洞,主墓室两处、墓道两处。
之后,在发掘车马时,在一个盗洞里还发现有1996年的矿泉水瓶子,另外还发现一处埋有电雷管的哑炮,当时有很细的电线暴露在外。
墓主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 如何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段毅告诉记者,在文字材料中,除了封泥还有茧形壶上的大官(太官),还有车马器上的“右工”、封泥的“胞人”等,都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至少不低于列侯级别。
“这座墓葬级别最重要的确定依据就是着衣式陶俑的使用,特别是宦官俑的使用,证明了身份极高。
”段毅介绍说,加上那么多有文字的封泥等旁证,确立其身份等级应该足够了。
他告诉记者,论文中他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实际上这座墓应该是诸侯王一级的。
因为根据以往学界的研究,只有诸侯王一级的陵才会采用支家沟汉墓这种独占山头的格局。
“因为这个墓葬和以往发现的诸侯王相比规模要小些,但随葬品的级别又明显比诸侯墓葬高,所以我才取了比较保守的说法。
” 那诸侯王级别的陵墓和公主这类女性的陵墓,从陪葬和墓葬来说,是同一个规格吗?段毅解释说,汉书记载很明确,“长公主仪比诸王”,也就是说长公主享有和诸侯王一样的待遇。
网络配图 关键物证:头骨无法鉴定更多信息 既然发现了一块女性的人头骨残片,那可以通过这块残片推断出具体的历史时间吗?段毅告诉记者,关键是这个骨头经过火烧了,无法鉴定更多信息,只能确定是一名成年女性。
“因为火烧过,所以无法具体确定,毕竟人骨鉴定要有很多前提。
” 据介绍,该墓共出土3900余件(组)文物,以陶器物和铜质车马器件为主,还有金镶玉、360余枚“五铢钱”等。
出土的174件着衣式陶俑均为立俑,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发式众多、面貌各异。
段毅介绍说,其制作时分头颅、躯干、腿、脚四大段模制而成,脸部的五官则是后期刻划而成,故表情各异,丰富而生动,神态各异,陶俑表面施橙红色彩或白彩陶衣,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红描绘,均经过焙烧,色彩附着较好,虽历经两千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鲜亮如初。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段毅解释说,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文字资料,推测墓主人所处的时间在汉武帝与昭帝之间,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极可能是位来自皇宫的高等级皇室成员,因葬于蓝田,又出土带有南方地域特征的双鱼瓶,因此墓主人与这两个地域都应密切相关。
同时,安葬的匆忙则预示着墓主人离世事出突然,似乎与某件突发事件有关联,而墓内还出土带有“元年右工”纪念铭这样带有准确时间节点的文物,应与墓主人埋葬时间有重要关联。
经过与文献、考古资料对比分析,段毅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武帝之女鄂邑长公主。
据了解,鄂邑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的姐姐。
根据史料,鄂邑长公主丈夫为湖北的盖侯,“鄂(今湖北一带),县名,属江夏。
公主所食曰邑。
”鄂邑长公主名称由此而来。
网络配图 段毅说,鄂邑长公主在宫中抚养昭帝8年,地位尊崇,故墓葬出土众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级随葬品。
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带,双鱼瓶与其身份相符。
此外,鄂邑长公主在元凤元年自杀,与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纪念铭相吻合。
史载,汉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登基,以大将军辅佐,由唯一还活着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
鄂邑长公主在盖侯死后,和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相好生子。
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此事,就下诏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与上官相友善,上官桀及其子上官安,曾数次为丁外人求封侯爵,以配鄂邑长公主(公主只能嫁列侯,不能嫁给平民),大将军霍光专权,把持朝政,不许封侯。
她遂与上官桀、上官安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情被发觉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纪晓岚为什么能受到嘉庆帝的优待,并且一直升官?
纪晓岚跟时期的很相似,都是的宠臣,一生嬉笑怒骂,行为乖张。
他们面对的君主,都以冷酷好杀著称,俩人侍奉在猛虎身边,都能做到,也算是个不大不小奇迹。
不过,要论人生的高度,纪晓岚远不及东方朔,虽然他的成就要远高于东方朔。
提到纪晓岚,人们就想到《四库全书》,这部中华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其总纂就是纪晓岚。
能承担类似工作的,都是的学术巨子,纪晓岚不逞多让。
在《铁嘴铜牙纪晓岚》中,被称作“老纪”的纪晓岚,在他还是小纪的时候,就是恃才傲物,鼻孔朝天的大牛。
他六岁参加童子试,被誉为“神童”,院试科考又是第一名,乡试再夺魁首,因此小纪年轻时很“拽”。
因为“拽”过了头,24岁那年的会试栽了个跟头,直到30岁“回炉补考”,才以第二十二名中了,又以殿试第四名,错过了三甲的荣耀。
是金子总能发光,纪晓岚虽然没捧回“奖状”,但是他的才华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一生作为御用文人,不离乾隆左右,恩宠无限。
在影视剧中,纪晓岚扮演着“国之重臣”的角色,把和珅耍得团团转,好像离开了纪晓岚,大清王朝就要塌了似的。
其实很扯淡,纪晓岚在乾隆一朝最高的职务才是个兵部侍郎,年间,临近退休才被提拔为尚书。
在的官场上,侍郎、尚书其实算不上高官,更没多少实权。
所以,本质上说,纪晓岚只是的装点门面的花瓶! 古代的取士,形成一个独特的现象,官员们大多都是学术高手,因此即便仕途上不能春风得意,也可以具备成为学术大师的条件。
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总该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吧? 很可惜,除了总纂《四库全书》外,他的个人著作非常寒酸,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就是他全部的作品。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成就,都与“家”相去甚远。
他的这点著作,绝大多数儒家仕可以做得到。
有人猜测,纪晓岚之所以不潜心于,原因就一个——被吓破了胆! 满清是中国文字狱最盛行的时期,尤其是乾隆在位期间。
有人统计,乾隆年间,共计发生文字狱一百三十多起,基本都是捕风捉影。
胡中藻,因为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被灭族;徐述夔的“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导致他被开馆戮尸,他的主动自首也被处斩,他的族兄徐首发和徐成濯,被乾隆认为,他们的名字是讽刺本朝剃发制度,以大逆不道罪处死。
让纪晓岚心惊肉跳的是,与他一同编撰《四库全书》的总纂和总校们,居然全部都卷入莫名其妙的文字狱。
这些人轻则被罚光家财,重则罢官丟职,更有甚者被活活吓死。
如何躲避文字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封笔。
纪晓岚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要写的古人都写遍了,怎么写都不会超过古人,所以干脆不写。
这就是纪晓岚的圆滑之处,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面临的环境,懂得如何自我保全:生命最可贵,余者皆可抛。
皇帝不就是喜欢拿自己当门面嘛,那就当好门面就行了,何必自找麻烦!这就是纪晓岚远不如东方朔的地方。
东方朔的处境其实不必纪晓岚好,他被汉武帝视为弄臣,逗乐子的时候拿东方朔耍活宝,政事没他的份。
所以东方朔一生无所建树,无非靠智慧斗心眼,跟汉武帝骗点钱财,过富家翁的生活而已。
那么,东方朔的高度何在? 首先东方朔其实很有追求,很有骨鲠之气,他曾经多次给汉武帝上疏建言,甚至搅黄汉武帝与佞幸的聚会,其参政欲望非常强。
只可惜汉武帝丝毫不给他机会,那不是东方朔的错。
当东方朔意识到自己的尴尬境地后,他退而求其次。
一方面他把自己的谏言,糅合在诙谐不羁的语言中,试图侧面影响汉武帝。
另一方面,他甘做隐于朝的“大隐”,这种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我们读东方朔,他的诙谐滑稽里,渗透着智慧和孤傲的气质。
纪晓岚同样也诙谐,也行为乖张,比如他喜欢捉弄同僚,好抽大烟带,一辈子光吃肉不吃米饭,每天行房事五次以上。
可是这些除了夺人眼球,什么也不是。
纪晓岚这种“自甘沉沦”的方式,虽然让他的成就黯然失色,却能“平安着陆”。
乾隆驾崩后,比纪晓岚小二十六岁的和珅,被一道白绫送上西天,而纪晓岚则受到嘉庆优待,不光继续升官,一直活到81岁,还享受了皇帝亲自赐祭文,和赠“文达”的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