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何成为鼎盛时代 唐太宗实行藏富于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树立怎样的国策,给今后的国家和社会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唐太宗刚刚登基后不久,君臣之间就曾经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唐太宗回忆道:当初我对说大乱之后不易大治。

魏征不同意我的意见,认为大乱之后反而容易治理。

就像危难当头,人都想求生,怕乱就盼望稳定,希望治理就容易调教。

魏征说的就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道理。

他还提出著名的治国原则,那就是“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

也就是说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怎样对待君主,这是相对应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的国策,就一定会成为文明高尚的泱泱大国。

在座的大臣们都觉得魏征说的是书生之言,按照他的意见办,国家必定大乱。

但是,唐太宗却听进去了,,确立“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力行不倦。

其实,唐太宗内心并不踏实,他总觉得善人治国,少说也得百年才能成为文明之邦。

因此,他做了长期坚持的思想准备。

但是,结果让他大感意外,只过了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天下大治。

贞观七年,唐太宗回顾这场决定国家走向的大论战时,说道:“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

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谦虚的唐太宗把这个功劳全都归于魏征,说幸亏有了魏征这位“良工”,才将他这块“石头”雕琢成为美玉。

推善与人,真君子也。

唐太宗的这番表现,本身就是以德绥远的典范。

网络配图 隋灭亡后库存还够唐朝使用五六十年 “以德治国”是当政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怎么才能真正落实于行动之上,而不是流于粉饰太平呢?唐太宗给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

唐朝是如何做到的呢?魏征曾经把治国的核心问题简明扼要地向唐太宗做了阐述:“君何以名?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

”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经典表现,国家政务千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一条,那就是爱护百姓。

怎么做呢?两个字:轻税。

把财富集中于国家,还是“藏富于民”,唐朝有着前车之鉴。

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为的王朝,短短30多年之间,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人口户数翻了一番多,从开国时不足400万户,直线上升至900万户;修葺北方,开凿从江南到洛阳、再到幽州的“之”字形大运河,绵延千里,把中原、河北和江南三大区域紧紧联系在一起,再通往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

对外方面则北平突厥,南绥百越,西逐吐谷浑,东征高句丽。

隋朝所做的事情,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朝这个大帝国会轰然倒塌、毁于一旦呢?这决不是市井流传的猎色所致。

中国古代的税收基本上是人头税,官方勤于清点户口,实质上是为了增税。

反过来,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从官方的户籍上逃匿隐漏。

所以,古代户口数从来不准确,户口增减反映的是官方与百姓的税收之争。

隋朝在短短时间内实现户口的倍增,并不是人口繁衍的结果,而是朝廷严厉税收政策的产物,户口倍增就意味着税收成倍成倍地增加。

为了增税,隋朝还实行小户制,要求子女成年后成婚分家,官方可以增加新的户税。

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难以老有所依,这同传统的道德相悖。

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朝留下的仓库,经过隋末唐初的动乱与战争,竟然库存量还能够让唐朝使用五六十年。

换句话说,隋朝38年征收的赋税,够得上全国使用将近百年,税率之高,令人咋舌。

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是善是恶,不仅要看是否有利于国家,还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够承担,超过这个限度,与民争利,则虽善犹恶。

唐太宗君臣总结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何其深刻! 有鉴于此,唐太宗反其道而行之,登基时户数仅剩400万户左右。

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换算,损失人口近3000万。

唐太宗难道不知道隋末数年动乱不可能伤亡百姓过半?如果像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不就都找出来了吗。

可是,唐太宗没有这么做,他认了这笔糊涂账,真是“难得糊涂”。

而且,他还从法律上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要处罚。

这更是不利于税收的增加。

说白了,唐太宗是在放水养鱼。

什么“以德治国”、“藏富于民”,国家是要让利的,这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做出来的。

网络配图 如果懂得“仁信”怎会灭亡? 国家大幅度让税,除了与民休息,还有别的目的吗?有,那就是通过富民以求建立诚信社会。

古人早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要建立和培育的是有礼知耻的文明社会,并不鼓励的物欲横流。

诚信是国家之本,民无信不立,国家更是如此。

诚信的建立必须由国家来带头,来规范。

国家失信于民,法律不公正,再好的百会被改造成为刁民。

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善待部属,善待百姓是建立诚信关系的途径。

大家知道,唐太宗一大长处是善于和人相处,得人之盛,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然而,问题也就来了。

太宗爱才,其部属有不少是从敌对阵营投诚而来的,难免泥沙俱下,。

因此,有人向太宗建议要把官吏队伍中的异己分子清除出去。

这回唐太宗犯难了,谁是异己分子呢?来人马上献策,让唐太宗组织一批人伪装成谋反的、贪污的,分别同大臣们接触,引诱他们上钩,这就可以将他们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

来人说得口沫四溅,唐太宗脸色却越绷越紧,最后断然拒绝道:我不能这么做!这么做固然可以暴露异己分子,但同时也让我失信于天下,将来大家都怀疑我搞阴谋手段,上下相疑,再没有人肯讲真话,国家如何达到大治。

君主行诈,却要部下正直,岂不是源浊而望水清吗?因此,唐太宗郑重宣言:“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 统治者无信,往往是因为大权在握,以为自己怎么做,下面都无可奈何,失信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傲慢。

唐太宗读了项羽的事迹后,感叹道:如果项羽进入秦都咸阳,控制天下之后,懂得实行仁信,谁能够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呢?所以,他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国家的权威不是靠高压和威吓手段来树立,而是靠法律与制度的公正和严明来保障的。

统治者遇到社会问题乃至危机,不能一怒就想到要用重刑震慑,以图立竿见影。

中国有个坏传统,就是所谓的“治乱世用重典”。

所谓的重典就是超越法律规定加重刑罚,甚至屈打成招,形成的态势,轰轰烈烈,可风雨过后,却是故态复萌,既失法律的信誉,又让万民看出执政者的无能。

唐朝提出“法贵简而能禁,罚贵轻而必行”的原则,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处罚人,而在止邪恶和触犯法律,所以刑不必重,却要做到“小过不察则无烦苛,大罪不漏则止奸慝,使简而难犯,宽而能制”。

树立国家威信,不靠重刑苛法,而要在平时常抓不懈,依法办事,有法必依,这就是国家最基本的诚信。

网络配图 奠基了文化繁荣 国家要想促进社会繁荣,不是工商官办,而是要大力弘扬文化教育,提倡道德文明,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制度与法律环境,尤其在文化建设方面,这不是任何个人或者团体能够承担起来的工作,必须由国家从全局的高度推进。

实际上,衡量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不是看经济指标,而是看文化繁荣与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古时候是如何称呼糖尿病的 古人又是如何医治糖尿病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糖尿病,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糖尿病在古代叫作什么?古人在面对糖尿病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医治的? 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中医中称为消渴症,对其最早记载,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其对消渴症的描述:“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

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而在西方国家,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书写在纸莎草上的文献上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

或许这应该是学上,追溯到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

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试图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描述糖尿病。

直到1675年糖尿病才被命名,那年英国托马斯·威廉(1621~1675年)医生描述病人的尿“甜如蜜”。

到了1815年,法国化学家谢富勒尔才从患者尿液中证实那是葡萄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分解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检测出葡萄糖,这意味着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没能被有效分解,以提供身体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

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地分解,一方面肌体无法得到充足的养料和能量,体重下降,患者身体日益虚弱。

另一方面体内的脏器和组织受到高血糖的腐蚀和侵害,逐渐丧失功能。

糖尿病不可怕,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才可怕 糖代谢的紊乱又进一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因为免疫功能减弱,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感冒、肺炎、肺结核等各种感染疾病,而且不易治愈。

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所以面对糖尿病,糖友们切勿掉以轻心,它是个慢性杀手。

我们需得尽早检查出糖尿病,尽力控制糖尿病,预防或是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朝如何成为鼎盛时代 唐太宗实行藏富于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