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滕王阁写序的王勃 究竟是如何死的
【千问解读】
时期的第二位太子,李弘,因为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和的关系,属于不正当的偷情,而感业寺的伙食,明显不能提供一个孕妇的营养,导致李弘从小体质偏弱。公元675年,李弘跟着父亲唐高宗,去洛阳,参加国际会议,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年仅23岁,就死了,甚至没留下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直到692年,在李弘去世17年后,由武则天做主,把弟弟的儿子,过继给他,才算没断了香火。
这个继子,后来也成了皇帝,他就是。
网络配图 在历史上,对于李弘的记载,是偏正面的,因为他孝顺,也因为善良,给母亲情敌的女儿求情,为犯罪的哥哥开脱,更对严苛的立法,进行改革,当然由于武则天的存在,处于对立面的人物,史书上的评价都不错。
包括下一位出场的太子,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
李贤是20岁继任的太子,但是今天要讲的人物,是在李贤11岁时,招募的侍读,能当王子的老师,这人来头肯定不小,他就是在唐高宗时期,相当有名的才子,,滕王阁序的作者。
王勃写的滕王阁,在江西南昌,是的弟弟,李渊一大把儿子中,排行二十二的李元婴建造的。
这个李元婴,九岁的时候,被分封到了山东滕州,所谓的滕王,取的就是滕州的简称。
李元婴是个聪明人,和皇帝做兄弟,是份十分危险的工作,虽然荣华富贵,什么都有,但是很容易擦枪走火,指不定哪天,就有一个谋反的帽子,压下来,不死也脱层皮。
所以这李元婴到了滕州,既不搞政绩,也不关心民生,只搞地方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些楼里面,就有一座,叫滕王阁,造的相当好看。
身为皇亲国戚,整天喝酒吃肉,还造这么多大楼,有人看不过去,就向皇帝上了一份弹劾奏章,没几天,皇帝的判决就下来了,滕王李元婴,被贬到了苏州,再到南昌,最后去了四川阆中。
滕王在这仨地方,都建了楼,名字一样:滕王阁。
楼建了很多,但是出名的,只有南昌的这座,就是因为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
公元675年,落魄诗人王勃,从洛阳出发,去越南的河内,看望自己的父亲,路过南昌,当时南昌都督,叫阎伯屿,刚翻新了滕王阁,打算找一帮文人雅士,过来喝喝酒,谈谈诗词歌赋。
网络配图 阎伯屿有个女婿,叫吴子章,也是唐初的才子,阎都督对这个女婿,也是相当欣赏,前一天就让吴子章准备了篇文章,准备在现场显摆一下。
当时王勃路过南昌,都督阎伯屿的茶话会,他也去了,会上酒过三巡,等大家喝得差不多了,阎都督就发话,让大家为这滕王阁,写个序。
阎伯屿是南昌的父母官,对于阎老大的目的,大家都清楚,也很识相,都说自己没准备好,写不出来,没了对手,吴子章的亮相,以及被万人推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却偏偏杀出一个王勃。
王勃,名气大,青少年时期,就是全国偶像级的人物,心高气傲,关键的一点是,他不懂,也,就着自己的心境,写下了《滕王阁序》,。
关于王勃,最早的记载,是他和沛王李贤的。
他是山西河津人,祖上好几代,都在朝廷里当官,曾祖父王隆,在,做过昌乐、猗氏,铜川等县的县令,爷爷呢,王通,搞教育的,老爹王福畴,在,做过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
其中,爷爷王通的名气最大,毕竟是搞教育的,学生多,桃李满天下,比如李世民时期的杜淹、温彦博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到了王勃这一辈,出天才了,六岁,还是认字的阶段,他就能写诗了,九岁,小学生的程度,能看懂《汉书》了,而且还写了篇文章,叫《指瑕》,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指出,这《汉书》写的有瑕疵的地方。
到了十岁,更不得了,儒家经典基本都看了个遍,最后实在没书念了,去京城长安,跟着曹元,学了三年的医书。
十四岁,在古代,就算成年了,王勃从长安返回老家,打算做官,就向当地领导,自荐,要求参加考试,最后直接上书,找当时的宰相刘祥道。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王勃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而且还考上了,成了当时最年轻的文官,朝散郎,从七品。
当了官,王勃毕竟年轻,去地方做老大,生活阅历不够,不合适,只能待在中央,后来经人推荐,进入沛王府,成为李贤的侍读,也算半个老师。
沛王李贤,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比王勃要小几岁,正是爱玩的年纪,两人相处的倒是很融洽,但是两年后,出事了,而且对于王勃来说,封侯拜相的伟大梦想,到了这里,咔,断了。
这事的起因,是沛王李贤,找他的弟弟,斗鸡。
网络配图 斗鸡,和斗蛐蛐,差不多,也是两个同类打架,战斗到不能动为止,在唐朝的时候,相当流行,大诗人,还专门为斗鸡这项运动,写过一首诗: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
斗鸡这行业,竞争性很强,既然是打架,也讲究品种,还能决出王者,很巧,英王李显家里,就有一只斗鸡,是皇宫中的隐形冠军。
公元668年的一天,李贤从开封,也得到了一只鸡,战斗力爆表,李贤很高兴,就决定找李显,再比比。
(斗鸡的产地,主要在河南和山东,尤其是河南开封,品质相当好) 王勃是写文章的,为了给沛王打气,庆祝旗开得胜,也为了展现下自己的文采,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
在战场上,打仗前,为了表示战争的正义性,往往会写一篇檄文,就是骂对方,如何如何混蛋,如何如何不得民心,,檄文中的文字,一般都很偏激,看完以后,会让人热血沸腾。
王勃的这篇檄文,没有骂人,而且文章写的不错,网络上还能查到,但是写错了地方,出现的时机也不对。
唐朝初期的王族,兄弟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张,比如李世民和、李元吉,和,所以身为皇帝的李治,对于自己的儿子,要求很严格,生怕出现,的悲剧。
王勃的《檄英王鸡》,本来是应景做的,大家图个乐呵,看完也就忘了,但是辗转,被皇帝李治看到了,相当不高兴,这不是挑拨兄弟之间的感情么,于是,第二天,王勃被赶出了长安,侍读的工作,丢了。
从长安出来,王勃去了四川,没了功名利禄的牵绊,写的诗,倒是多了几分洒脱,江湖上,流传的王勃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四川创作的。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在四川待了三年的王勃,又重新回到了长安,他还想为自己的仕途,再拼一次。
王勃站在长安城下,有点感慨,想当年,被誉为神童,年纪轻轻就成了沛王老师,谁想因为一篇文章,搞的,不仅官丢了,刚建立的人脉,无限光明的仕途,都完了。
三年了,一切都将重新开始,王勃踌躇满志,找个饭店住下,准备几天后,找找之前的关系,再考一次,正巧碰上老朋友凌季友。
一番喝酒吃肉后,聊起了现在朝廷的形势,自从上次的檄文事件,王勃在中央当官,已经彻底没了指望,最后还是凌季友想了个办法,他现在河南虢(读 guo)州,主管司法,和虢州刺史,交情不错,而且对王勃的文采,也很欣赏。
由凌季友出面,向刺史求情,给个参军做做,问题不大,而且虢州天华地宝,药材特别丰富,王勃不是学了三年医药么,可以在那,发挥余热。
的王勃,放弃了最后的希望,跟着凌季友,去了虢州。
这虢州,在河南灵宝附近,和鼎鼎大名的弘农郡,是同一个地方,唐朝后,弘农郡分成了陕州和虢州。
在虢州,王勃又出事了,而且比上次还严重,因为这一次,他杀了人,这次杀人事件,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个是王勃,按律被判处死刑,第二呢,他的父亲王福畴,教子无方,从雍州,贬到了交趾,做县令。
这个交趾,范围比较广,包括现在的广东和越南河内的一部分,当时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王勃的这起杀人事件,在史书上,记载的,并不详细,他杀的人,叫曹达,身份是官奴,也就是由官府管辖的奴隶,因为曹达犯了法,更因为朋友托付,王勃把曹达,给藏起来了。
私藏罪犯,那是包庇罪,在古代,那就是同伙,如果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也跑不了。
当初只是为了义气,以为藏个两三天,也就没事了,哪知道,时间一天天过去,风声却越来越紧,王勃开始慌了,最后没办法,找几个仆人,商量了一下,直接把曹达给杀了。
在唐朝,破案率其实也不低,当时,已经在并州当上刑警队长了,在虢州,也有破案的高手,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把目标,锁定了王勃。
王勃是读书的,写写诗词歌赋还行,警察的那一套,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没多久,这案情,就落实了。
被判了死刑,王勃也是,不过很幸运,人没死,遇上大赦了,唐高宗时期的一大福利,大赦的机会,特别多。
人是放出来了,但是做官这条路,不想走了,太可怕,一念之差,几乎把命都给丢了。
但是王勃还是很自责,因为他连累了自己的父亲,从小接受的,都是儒家的那一套,忠、孝、理、法,现在已经没希望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没机会报,还把老爹给坑到了越南。
公元675年,王勃从洛阳出发,打算去找自己的父亲,当面向他道歉,请求老爹的原谅,路过南昌,才有了《滕王阁序》,但是到了越南,看完父亲,回来的路上,却被淹死了。
严格来说,也不能说淹死,因为王勃走的水路,当时风浪很大,船翻了,但是人没死,被救起来了,然而,王勃没死在水里,却是受到惊吓,身体没缓过劲来,或许人工呼吸没做到位,总之,救上岸的王勃,还是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
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紧:深,浓。
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
角:号角。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一、兄弟两“吴公” 吴潜与哥哥吴渊还是幼童的时候,生母就不幸染病去世。
兄弟俩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只是性格迥异,哥哥沉默寡言,弟弟活泼好动。
两人最终均由读书步入仕途,位居高官,都想为朝廷为百姓干一番事业。
但哥哥为政过于严酷,往往一点事情而兴师动众,牵连罗织,以致遭到不少人怨恨,说他太狠毒。
吴潜曾多次当面或以书信劝谏哥哥,哥哥也虚心接受,只是事到临头,多年养成的弊病竟一发而不可收。
平日忌恨吴家兄弟才德的奸臣贾似道之辈便乘机鼓噪,编造童谣诬陷他们。
两兄弟姓吴,众人尊称为“吴公”,童谣即以谐音称之为“蜈蚣”:“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想使飞天能食龙。
”但兄弟俩胸襟坦荡,敌手抓不到把柄,谣言最终不攻自破。
二、反对立昏君 公元1260年,是宋理宗景定元年,在皇位坐了30多年的赵昀,见自己年近花甲还没有一个亲儿子,便想立自己的侄子赵祺为皇太子,以便将来接自己的班。
吴潜知道赵祺是个口舌迟钝、呆头呆脑的人,难以承担天下重任,便密奏理宗说:“微臣没有丞相史弥远的才干,忠王赵祺也没有陛下您的福寿。
”理宗听了很是恼火,听信奸臣沈炎的诬陷挑拨之言,革去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将他贬到当时十分偏远的广东循州当有职无权的地方团练使。
结果,吴潜再次以直谏丢官,而赵祺后来也只当了10年短命皇帝。
三、预知生死 吴潜学富五车,为官之余,不仅喜欢吟诗作词,而且颇精星象之学。
他的‘诗,多感情之作,激昂凄劲,一如他的为人。
他被贬到广东后,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心悲愤,常常独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无语。
一日,他突然对身边人说:“我将死之夜,必定雷风大作。
”他的话语好象还在空中回荡,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大雷响,四鼓开霁。
他挥笔撰作遗表,作诗诵颂,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闭上眼睛,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四、吴潜故里—玉堂巷 在休宁县城东南隅中街通后街处。
昔日,巷内为吴氏家族聚居地,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
从宋末至民国年间,为“表宅里树风声”,各朝陆续建筑于东街各巷弄的牌坊即近30座。
其中,东南街头的保宁坊,东南城门的敉宁坊,县前街的近民坊,双井前的进士坊,学宫东路的东南邹鲁坊,东门的经魁坊、秋官大夫坊、孝子坊、母节子孝坊,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及第坊、学士坊等,都曾显赫一时。
特别是玉堂巷口的“画锦坊”,还记载着一段“衣锦荣归”、“母慈子孝”的历史:状元吴潜的哥哥吴渊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职,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
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休宁玉堂巷侍奉汤药。
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
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
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蓝田支家沟古墓 “荆轲墓”或为汉武帝刘彻公主墓
但他强调,这仍只是他的推测,属于“一家之言”。
据了解,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蓝田支家沟汉墓,是一座依山而建平地起陵的大型竖穴土圹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组成,发掘时地面尚存留有高约10米的覆斗形封土,墓葬全长53米,最深距离现地面11米,出土随葬品3900余件。
关于墓葬内遗骨的鉴定结果为一位成年女性。
网络配图 发掘发现:主墓室被大火烧过 “主墓室已经被大火焚烧过,关中很多大墓都有这个现象。
”段毅告诉记者,这个墓葬是2009年在建设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当考古人员进入场地时,施工已经开始,“墓道南部上面铺设有龙门吊的铁轨。
” 他介绍说,其实当他们一进入现场就认定,它应该是一座汉墓,当地讹传已久“荆轲墓”的说法似乎更站不住脚。
他告诉记者,除了封土的形制,还有职业的敏感,都认为这是一座汉墓。
“地面有高9.5米的覆斗形封土。
” 他表示,这么大的墓葬一般来说历史上都被盗掘多次,他们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至少有四处盗洞,主墓室两处、墓道两处。
之后,在发掘车马时,在一个盗洞里还发现有1996年的矿泉水瓶子,另外还发现一处埋有电雷管的哑炮,当时有很细的电线暴露在外。
墓主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 如何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段毅告诉记者,在文字材料中,除了封泥还有茧形壶上的大官(太官),还有车马器上的“右工”、封泥的“胞人”等,都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至少不低于列侯级别。
“这座墓葬级别最重要的确定依据就是着衣式陶俑的使用,特别是宦官俑的使用,证明了身份极高。
”段毅介绍说,加上那么多有文字的封泥等旁证,确立其身份等级应该足够了。
他告诉记者,论文中他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实际上这座墓应该是诸侯王一级的。
因为根据以往学界的研究,只有诸侯王一级的陵才会采用支家沟汉墓这种独占山头的格局。
“因为这个墓葬和以往发现的诸侯王相比规模要小些,但随葬品的级别又明显比诸侯墓葬高,所以我才取了比较保守的说法。
” 那诸侯王级别的陵墓和公主这类女性的陵墓,从陪葬和墓葬来说,是同一个规格吗?段毅解释说,汉书记载很明确,“长公主仪比诸王”,也就是说长公主享有和诸侯王一样的待遇。
网络配图 关键物证:头骨无法鉴定更多信息 既然发现了一块女性的人头骨残片,那可以通过这块残片推断出具体的历史时间吗?段毅告诉记者,关键是这个骨头经过火烧了,无法鉴定更多信息,只能确定是一名成年女性。
“因为火烧过,所以无法具体确定,毕竟人骨鉴定要有很多前提。
” 据介绍,该墓共出土3900余件(组)文物,以陶器物和铜质车马器件为主,还有金镶玉、360余枚“五铢钱”等。
出土的174件着衣式陶俑均为立俑,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发式众多、面貌各异。
段毅介绍说,其制作时分头颅、躯干、腿、脚四大段模制而成,脸部的五官则是后期刻划而成,故表情各异,丰富而生动,神态各异,陶俑表面施橙红色彩或白彩陶衣,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红描绘,均经过焙烧,色彩附着较好,虽历经两千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鲜亮如初。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段毅解释说,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文字资料,推测墓主人所处的时间在汉武帝与昭帝之间,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极可能是位来自皇宫的高等级皇室成员,因葬于蓝田,又出土带有南方地域特征的双鱼瓶,因此墓主人与这两个地域都应密切相关。
同时,安葬的匆忙则预示着墓主人离世事出突然,似乎与某件突发事件有关联,而墓内还出土带有“元年右工”纪念铭这样带有准确时间节点的文物,应与墓主人埋葬时间有重要关联。
经过与文献、考古资料对比分析,段毅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武帝之女鄂邑长公主。
据了解,鄂邑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的姐姐。
根据史料,鄂邑长公主丈夫为湖北的盖侯,“鄂(今湖北一带),县名,属江夏。
公主所食曰邑。
”鄂邑长公主名称由此而来。
网络配图 段毅说,鄂邑长公主在宫中抚养昭帝8年,地位尊崇,故墓葬出土众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级随葬品。
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带,双鱼瓶与其身份相符。
此外,鄂邑长公主在元凤元年自杀,与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纪念铭相吻合。
史载,汉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登基,以大将军辅佐,由唯一还活着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
鄂邑长公主在盖侯死后,和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相好生子。
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此事,就下诏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与上官相友善,上官桀及其子上官安,曾数次为丁外人求封侯爵,以配鄂邑长公主(公主只能嫁列侯,不能嫁给平民),大将军霍光专权,把持朝政,不许封侯。
她遂与上官桀、上官安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情被发觉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