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满怀抱负,他在位期间有哪些成就呢?
【千问解读】
跟开创王朝,立下盛世相比,处于中间的建文帝,显得有些渺小。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似乎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业。
对于朱允炆最大的讨论,其实是他兵败被夺去后,消失在人海里的下落不明。
但在朱允炆执政的短短四年里,其实他做过很多事情。
而且,很多事情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之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跟祖父朱元璋的霸道猛烈不同,朱允炆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聪明,学东西很快,拥有年轻人的热情、朝气、冲劲,极其孝顺。
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
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他没有经历过战场的厮杀搏斗,从小深居皇宫,接受儒家文化的学习。
几位老师,都是那时有才学的大儒。
所以,朱允炆对于儒家,更有感情。
而武将在他心目中,地位就没那么高了。
至于宦官,则是严厉打击的范围。
不过,在朱元璋时期,文官地位并不高。
朱元璋建国后,以“洪武”为年号,更崇尚武力。
朱元璋时期,武将级别最高的左右都督,为正一品官职,而文官最高的六部尚书,官阶仅为正二品。
并且,在《大明律》中有明文规定,文官不能封功侯。
这也是为什么,只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称号。
但却有很多武将功臣,可以被封王拜侯。
朱允炆为了提高文官地位,选择改制,变更朱元璋时期的制度。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即位亲政后不久,朱允炆就开始提高文官的地位。
六部尚书的官阶,从正二品直接被提拔为从一品。
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文官整体地位,也开始提高。
很多文官开始被纳入皇帝智囊团中。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和。
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黄子澄(1402年死)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第一名。
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并参与国家政事。
齐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参与国政。
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
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改变了过去朱元璋时期,那种文官压抑的环境。
但同时,也让武将地位下降。
对于后来的削藩,其实是有妨害的。
不过,在文官智囊团的影响下,以及朱允炆本人对儒家的向往。
很多政策,都是在影响下,被制定出来的。
这些政策,同样有利有弊。
一些比较好的政策,比如对于对于那些岁数大的老人,每年赏赐米、肉、衣服棉被。
如果是孤寡残弱,由官府收养。
同时,重视农桑,兴办学校,大开,加强儒学教育,考察官吏,扶持贫困灾民,鼓励忠孝,掩埋那些无人收容的尸骨,减免田租。
而且,当时还规定,寺庙田产只有五亩,多余田产必须退给百姓。
这些政策,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对于朱元璋时期,法律的过于严苛,朱允炆以及身边的文官,也做了很多纠正。
一些冤假错案,也被纠正过来。
所以,从儒家角度讲,朱允炆是个好皇帝。
但是,如果说这些政策仍比较务实的话。
一些其余的政策,则完全是天马行空。
对于儒家官员来说,一直是最好的理想国。
在那个时代,可以实行“天下大同”。
如果要实行这个理想,当然是恢复周朝的制度。
于是,周朝使用的土地制度“”被朱允炆的智囊大臣方孝孺搬了出来,并且被建文帝采用。
而且,还根据《周礼》,把官员和皇帝侍从的头衔,做了一次巨大更换。
在这些政策以外,对于儒家文臣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皇帝权力。
让皇帝信任的文官掌权,打压宦官、武将、以及各路。
朱元璋当年设立藩王,本意是为了借用藩王,保卫朱家天下。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人当然是可以信任的。
但是,朱允炆不这么看。
因为这些自己人,现在已经成为皇帝最大的威胁。
朱元璋设立的二十多个藩王,虽然不过问地方事务,但是,可以有权指挥地方军队。
而且,这些藩王各自麾下还直接管辖着三千人到上万人不等的军队。
就连朝廷军队经过藩王封地,都要征得藩王同意。
可是,削藩是艰难的。
朱允炆等人也清楚这一难度,他们为此做了很多工作,限制藩王权力。
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
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
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还让那些藩王的孩子们接受儒家教育。
燕王成了下一个目标。
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建文帝还是低估了削藩的难度。
燕王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
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
1370年5月,朱元璋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那时的燕王只有10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京就国。
到了这时,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
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1332—1385年)对他的教导更有效,因为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达的长女。
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
这是在战场上厮杀过来的,不是建文帝身边那些只会的大臣可以对比的。
朝廷也没有可以支撑大局的武将。
建文帝的确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重于文而轻于武、创造一个辉煌盛世的理想。
这个理想不是这场战争的原因,却使得他甚至很难想到要去迅速培养一个忠于自己的军人集团,更不要说做到。
中,为建文朝死节的,几乎都是文人,而投降叛变的,大多是武官。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朱允炆是文人们的圣上,不是武夫们的老大。
建文帝的削藩,变成平叛,最后以掌握全国财富、军队、人力的巨大优势惨败。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结局。
也让建文帝的在位时间,定格在四年的终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田支家沟古墓 “荆轲墓”或为汉武帝刘彻公主墓
但他强调,这仍只是他的推测,属于“一家之言”。
据了解,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蓝田支家沟汉墓,是一座依山而建平地起陵的大型竖穴土圹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组成,发掘时地面尚存留有高约10米的覆斗形封土,墓葬全长53米,最深距离现地面11米,出土随葬品3900余件。
关于墓葬内遗骨的鉴定结果为一位成年女性。
网络配图 发掘发现:主墓室被大火烧过 “主墓室已经被大火焚烧过,关中很多大墓都有这个现象。
”段毅告诉记者,这个墓葬是2009年在建设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当考古人员进入场地时,施工已经开始,“墓道南部上面铺设有龙门吊的铁轨。
” 他介绍说,其实当他们一进入现场就认定,它应该是一座汉墓,当地讹传已久“荆轲墓”的说法似乎更站不住脚。
他告诉记者,除了封土的形制,还有职业的敏感,都认为这是一座汉墓。
“地面有高9.5米的覆斗形封土。
” 他表示,这么大的墓葬一般来说历史上都被盗掘多次,他们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至少有四处盗洞,主墓室两处、墓道两处。
之后,在发掘车马时,在一个盗洞里还发现有1996年的矿泉水瓶子,另外还发现一处埋有电雷管的哑炮,当时有很细的电线暴露在外。
墓主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 如何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段毅告诉记者,在文字材料中,除了封泥还有茧形壶上的大官(太官),还有车马器上的“右工”、封泥的“胞人”等,都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至少不低于列侯级别。
“这座墓葬级别最重要的确定依据就是着衣式陶俑的使用,特别是宦官俑的使用,证明了身份极高。
”段毅介绍说,加上那么多有文字的封泥等旁证,确立其身份等级应该足够了。
他告诉记者,论文中他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实际上这座墓应该是诸侯王一级的。
因为根据以往学界的研究,只有诸侯王一级的陵才会采用支家沟汉墓这种独占山头的格局。
“因为这个墓葬和以往发现的诸侯王相比规模要小些,但随葬品的级别又明显比诸侯墓葬高,所以我才取了比较保守的说法。
” 那诸侯王级别的陵墓和公主这类女性的陵墓,从陪葬和墓葬来说,是同一个规格吗?段毅解释说,汉书记载很明确,“长公主仪比诸王”,也就是说长公主享有和诸侯王一样的待遇。
网络配图 关键物证:头骨无法鉴定更多信息 既然发现了一块女性的人头骨残片,那可以通过这块残片推断出具体的历史时间吗?段毅告诉记者,关键是这个骨头经过火烧了,无法鉴定更多信息,只能确定是一名成年女性。
“因为火烧过,所以无法具体确定,毕竟人骨鉴定要有很多前提。
” 据介绍,该墓共出土3900余件(组)文物,以陶器物和铜质车马器件为主,还有金镶玉、360余枚“五铢钱”等。
出土的174件着衣式陶俑均为立俑,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发式众多、面貌各异。
段毅介绍说,其制作时分头颅、躯干、腿、脚四大段模制而成,脸部的五官则是后期刻划而成,故表情各异,丰富而生动,神态各异,陶俑表面施橙红色彩或白彩陶衣,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红描绘,均经过焙烧,色彩附着较好,虽历经两千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鲜亮如初。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段毅解释说,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文字资料,推测墓主人所处的时间在汉武帝与昭帝之间,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极可能是位来自皇宫的高等级皇室成员,因葬于蓝田,又出土带有南方地域特征的双鱼瓶,因此墓主人与这两个地域都应密切相关。
同时,安葬的匆忙则预示着墓主人离世事出突然,似乎与某件突发事件有关联,而墓内还出土带有“元年右工”纪念铭这样带有准确时间节点的文物,应与墓主人埋葬时间有重要关联。
经过与文献、考古资料对比分析,段毅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武帝之女鄂邑长公主。
据了解,鄂邑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的姐姐。
根据史料,鄂邑长公主丈夫为湖北的盖侯,“鄂(今湖北一带),县名,属江夏。
公主所食曰邑。
”鄂邑长公主名称由此而来。
网络配图 段毅说,鄂邑长公主在宫中抚养昭帝8年,地位尊崇,故墓葬出土众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级随葬品。
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带,双鱼瓶与其身份相符。
此外,鄂邑长公主在元凤元年自杀,与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纪念铭相吻合。
史载,汉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登基,以大将军辅佐,由唯一还活着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
鄂邑长公主在盖侯死后,和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相好生子。
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此事,就下诏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与上官相友善,上官桀及其子上官安,曾数次为丁外人求封侯爵,以配鄂邑长公主(公主只能嫁列侯,不能嫁给平民),大将军霍光专权,把持朝政,不许封侯。
她遂与上官桀、上官安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情被发觉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纪晓岚为什么能受到嘉庆帝的优待,并且一直升官?
纪晓岚跟时期的很相似,都是的宠臣,一生嬉笑怒骂,行为乖张。
他们面对的君主,都以冷酷好杀著称,俩人侍奉在猛虎身边,都能做到,也算是个不大不小奇迹。
不过,要论人生的高度,纪晓岚远不及东方朔,虽然他的成就要远高于东方朔。
提到纪晓岚,人们就想到《四库全书》,这部中华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其总纂就是纪晓岚。
能承担类似工作的,都是的学术巨子,纪晓岚不逞多让。
在《铁嘴铜牙纪晓岚》中,被称作“老纪”的纪晓岚,在他还是小纪的时候,就是恃才傲物,鼻孔朝天的大牛。
他六岁参加童子试,被誉为“神童”,院试科考又是第一名,乡试再夺魁首,因此小纪年轻时很“拽”。
因为“拽”过了头,24岁那年的会试栽了个跟头,直到30岁“回炉补考”,才以第二十二名中了,又以殿试第四名,错过了三甲的荣耀。
是金子总能发光,纪晓岚虽然没捧回“奖状”,但是他的才华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一生作为御用文人,不离乾隆左右,恩宠无限。
在影视剧中,纪晓岚扮演着“国之重臣”的角色,把和珅耍得团团转,好像离开了纪晓岚,大清王朝就要塌了似的。
其实很扯淡,纪晓岚在乾隆一朝最高的职务才是个兵部侍郎,年间,临近退休才被提拔为尚书。
在的官场上,侍郎、尚书其实算不上高官,更没多少实权。
所以,本质上说,纪晓岚只是的装点门面的花瓶! 古代的取士,形成一个独特的现象,官员们大多都是学术高手,因此即便仕途上不能春风得意,也可以具备成为学术大师的条件。
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总该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吧? 很可惜,除了总纂《四库全书》外,他的个人著作非常寒酸,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就是他全部的作品。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成就,都与“家”相去甚远。
他的这点著作,绝大多数儒家仕可以做得到。
有人猜测,纪晓岚之所以不潜心于,原因就一个——被吓破了胆! 满清是中国文字狱最盛行的时期,尤其是乾隆在位期间。
有人统计,乾隆年间,共计发生文字狱一百三十多起,基本都是捕风捉影。
胡中藻,因为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被灭族;徐述夔的“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导致他被开馆戮尸,他的主动自首也被处斩,他的族兄徐首发和徐成濯,被乾隆认为,他们的名字是讽刺本朝剃发制度,以大逆不道罪处死。
让纪晓岚心惊肉跳的是,与他一同编撰《四库全书》的总纂和总校们,居然全部都卷入莫名其妙的文字狱。
这些人轻则被罚光家财,重则罢官丟职,更有甚者被活活吓死。
如何躲避文字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封笔。
纪晓岚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要写的古人都写遍了,怎么写都不会超过古人,所以干脆不写。
这就是纪晓岚的圆滑之处,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面临的环境,懂得如何自我保全:生命最可贵,余者皆可抛。
皇帝不就是喜欢拿自己当门面嘛,那就当好门面就行了,何必自找麻烦!这就是纪晓岚远不如东方朔的地方。
东方朔的处境其实不必纪晓岚好,他被汉武帝视为弄臣,逗乐子的时候拿东方朔耍活宝,政事没他的份。
所以东方朔一生无所建树,无非靠智慧斗心眼,跟汉武帝骗点钱财,过富家翁的生活而已。
那么,东方朔的高度何在? 首先东方朔其实很有追求,很有骨鲠之气,他曾经多次给汉武帝上疏建言,甚至搅黄汉武帝与佞幸的聚会,其参政欲望非常强。
只可惜汉武帝丝毫不给他机会,那不是东方朔的错。
当东方朔意识到自己的尴尬境地后,他退而求其次。
一方面他把自己的谏言,糅合在诙谐不羁的语言中,试图侧面影响汉武帝。
另一方面,他甘做隐于朝的“大隐”,这种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我们读东方朔,他的诙谐滑稽里,渗透着智慧和孤傲的气质。
纪晓岚同样也诙谐,也行为乖张,比如他喜欢捉弄同僚,好抽大烟带,一辈子光吃肉不吃米饭,每天行房事五次以上。
可是这些除了夺人眼球,什么也不是。
纪晓岚这种“自甘沉沦”的方式,虽然让他的成就黯然失色,却能“平安着陆”。
乾隆驾崩后,比纪晓岚小二十六岁的和珅,被一道白绫送上西天,而纪晓岚则受到嘉庆优待,不光继续升官,一直活到81岁,还享受了皇帝亲自赐祭文,和赠“文达”的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