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历史评价充满争议呢?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历史上,人们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叹他坚韧的精神,也有人唾弃他的种种作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子胥在执政三十八年之久,对吴国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伍子胥是怎样的人?在吴国的发展方面作出了什么样的功勋? 一、举荐贤才,竭诚辅佐 众所周知,想要治理好国家,网罗治国之才是首要任务。

如时期的秦国因、等能人志士的任用得以强盛,因人才制度的不完善最终为秦国所灭。

因此,贤人志士在治理国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伍子胥深切认识到这一点,他曾说:“贤人才子是国家的。

”从这样的人才思想出发,伍子胥为吴王招揽了许多治国之才。

逃往吴国以后,伍子胥有段时间在田野中从事农业活动,得以与逃往吴国避难的名将结交,了解他十分擅长兵法。

后来在和吴王谈论兵法的时候,屡次向他举荐孙武,阖闾一开始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觉得伍子胥是在为朋友游说。

等到阖闾召见孙武,与其讨论兵法时,才发现孙武的过人之处。

孙武每谈论一篇兵法,阖闾都听得入迷,甚至忘记夸赞。

交谈之下,阖闾才相信孙武确实有经世将兵的才能,所以让他担任将军。

孙武没有辜负伍子胥和吴王的期望,在吴楚战争中屡次,“向西攻破楚国,进入郢城,向北威慑齐国、,在诸侯中声名远扬。

” 伍子胥不仅爱惜贤才,向吴王推荐人才,还具有超凡的识人眼光。

他善于任用贤才,让他们处于最符合的位置。

流亡过程中,子胥与专诸相识,了解专诸勇武非常,就将他推荐给。

专诸成为公子光的得力助手,刺死,公子光成功登上吴王之位,也就是吴王阖闾。

除此之外,要离刺庆忌的故事也反映了伍子胥的识人才能。

在阖闾的派遣下,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成功夺得吴国王位,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还流亡在国外,随时可能。

庆忌成了吴王阖闾的心病,他每天担心庆忌,吃饭没有胃口,睡觉也不安稳,就和伍子胥商量刺杀庆忌。

阖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刺客,这时伍子胥向他推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细人”。

庆忌力气很大,据说能徒手和猛虎搏斗,但子胥推荐的人却是弱不禁风的“细人”,吴王不太相信这个人能完成任务。

伍子胥正是利用吴王等人这样的心理,不会把柔弱之人放在心上,更不会想到这个人会是刺客,最后想出奇策,派遣要离前往,成功拔出阖闾的心头之患。

能做到如此知人善任,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伍子胥本是就是将相之才。

他能通过文气才识安邦定国,也能通过武力安定天下。

凭借自身的才华横溢和经世治国之才,伍子胥深受吴王阖闾的信任,每次谈论国事时,都要与伍子胥商议。

阖闾刚刚登上吴王之位时向伍子胥请假治国安民的方法,伍子胥推辞,吴王说:“如果不是您,我今天不能坐上这个位置。

现在有幸能得到您的教导,你为什么推辞呢?”可见伍子胥在阖闾心中的地位。

吴国太子死,诸位公子争相求立,阖闾与伍子胥商议,伍子胥以信义仁爱推举他,于是夫差成为太子。

不论哪个国家,立太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

阖闾在立太子的事上征询伍子胥的意见,最后采纳,足见伍子胥在他心中地位之高。

伍子胥也非常感恩吴王阖闾的知遇之恩,对吴国,治国理政兢兢业业,为其出谋划策,对吴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重建都城,安君治民 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在无锡梅里筑城建郭,到、逐步南迁。

当时,吴国的城市规模很小,到阖闾上台时吴国的地理位置仍不占优势。

吴国位于东南之地,一方面险阻潮湿,一方面又有江河湖海的忧患。

为了能够让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从而达到称霸称王的目的,同时顺应当时吴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战争的需要,阖闾接受伍子胥修筑都城的建议,并将重任交付给伍子胥。

伍子胥没有辜负阖闾的信任,采取了城内有城、城外有郭的三重建制修筑吴都。

吴国都城的重建不仅极大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吴国的强大以及争霸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政治上看,在吴国的小城中修建宫室,政令直接由王室下达,还能监听吴国人民百姓的活动,吴国都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从军事上看,《吴越春秋》曾提到,“鲧修筑城保卫君主,修筑郭让百住,这就是城郭的起源。

”说明城市的起源与军事活动间的密切关联。

吴国修筑都城也有同样的军事目的,阖闾在都城极周围常布置重兵把守,经常进行大军的操练,因此,吴国都城有军事堡垒的性质。

经济方面,吴国杜成忠街道纵横交错,城市居民的数量超过万人。

吴国的都城中设置有商业区,还派遣专门的官员对其进行管理。

当时,吴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如青铜冶铸、造船、制瓷、酿酒等,与之相应的是城内设有手工业区。

除此之外,城郭中还设置有仓库储存粮食。

由此可见,阖闾时期的吴国都城即是政治、军事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对后世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筑都城,建起粮仓。

短短几年时间,吴国,国家实力更加强大,,兵革利坚。

在丰沛的物质基础上,伍子胥和孙武互相配合,主动出击,为吴国。

阖闾三年率兵伐楚,六年大破楚军,至九年之时直接攻破楚都郢城。

三、忠言直谏,虽死犹荣 吴王阖闾是个开明的君主,对于伍子胥、孙武等人才都以诚心诚意相待,将治国将兵的重任托付给他们,没有让他们受到牵制。

后世有人评论说:“如果君臣离心,按孙武就不能应敌。

”阖闾还非常善于纳谏,从而养成朝堂臣下敢于进谏的风气。

但夫差不同。

吴王阖闾临终之时嘱咐夫差为父报仇,一开始夫差立志报仇,对臣下的劝谏还能听进去。

等到打败以后就开始飘飘然了,刚愎自用,不再听从逆耳忠言。

夫差不惜劳民伤财大造姑苏台,伍子胥坚决反对,劝谏夫差吸取历史教训:“当初夏造鹿台,导致天道阴阳不能调和,冬天夏天不能按时到来,百姓种植的农作物不能那个成熟。

上天降下灾劫,百信不信任国家,最自取灭亡。

” 子胥还就近用做对比:“当初楚灵王不听群臣的劝谏,修建章华台,最终百姓无法忍受饥荒劳碌,大军也背叛楚王。

”楚灵王落得,被迫自杀的下场。

但夫差对伍子胥的谏言默然不理睬,对伍子胥也渐生厌烦之心。

当时吴国与越国征战,越王被困在会稽山,假意投降向吴国求和,伍子胥竭力劝谏夫差不要接受,说:“不能答应。

越国不是真心想与吴国和好,是害怕我国兵力强盛。

大夫种骁勇善战,玩弄吴国,志得意满。

他了解君王好胜,所以通过委婉的方式顺从王的志向,让大王淫乐自伤。

最后我们兵甲渐钝,百姓离心,他就能得到国家了。

” 但是夫差没有听从,而是同意与越国和解,并且准备起兵攻打齐国。

伍子胥详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认为吴国即使战胜齐国也不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攻打越国才是首要,力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的想法,转为攻打越国。

夫差仍旧不听从,还接受越国力献的财物美人。

得到越国的进献后,夫差沉迷声色,更加听不进去伍子胥的劝谏,对他越来越厌烦。

从夫差平日的言行中,聪慧如伍子胥自然能够察觉他的厌烦和不信任,于是趁着出使齐国之时将儿子托付,最后夫差以伍子胥托子齐国为借口赐剑让其自杀。

以伍子胥的才智,想必早在前几次劝谏不成时就能感受到夫差的不信任,但他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从吴国大业出发一次次冒死直谏。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胥执忠信,死贵于生”。

结语 伍子胥振兴吴国的功勋和为国直谏的精神受到百姓的尊敬,他最后的悲惨遭遇也深得人们同情。

在他被夫差赐死投江后,吴国人,在江边建立祠堂,永久地纪念伍子胥。

吴国人纪念伍子胥是因为他勤劳国事、尽忠直谏、无过而诛,其行为皆出于一片至诚之心。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肯定伍子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地位和不朽功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妆?这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就算是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

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

比如:皇帝迎娶的侄女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

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

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

比如:,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

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

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

比如: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

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

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

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

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

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

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

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

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武将为什么都喜欢收义子 一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对古代义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义子,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愿结成父子关系。

这种关系有点类似于拜把子,,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亲人。

但不同的是,拜把子是兄弟相称,认义子则是父子相称。

其实,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也有,说白了就是认个干亲、干儿子、干姑娘、干爹之类。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守护大隋江山的杨林印象比较深刻,但并不是关注他的武艺,而是对他广收义子的行为感到好奇。

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有发展潜力,便将其收为义子,就连大唐功臣也做过他的。

在关帝庙里,我们会看到关帝塑像旁边有另外两员大将的雕像,其中一个是的贴身保镖,另一个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在末年的时候,统治无能,社会动荡,各路枭雄纷纷涌现出来,在全国多地组建了起义军。

虽然,义军所处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义军的将领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收养义子。

其中,开国,当初闹革命的时候,也钟情于收养义子。

他收养的义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多个人,比较熟悉的有:、平安、朱文刚、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在朱元璋众多的义子中,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个是外甥李文忠,另一个是一直驻守云南边陲重地的沐英。

朱元璋从皇觉寺走上造反的道路后,那过得就是刀尖上舔血,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

家中虽然也有亲人,但由于战乱连年,死活也没有办法管。

再加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朱家的兄弟姐妹死得也差不多。

在1354年,朱元璋的革命初见成效,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了震慑一方的起义军势力。

这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

朱元璋的姐姐、哥哥都死了,由于朱元璋当时手里有兵权,所以,这两个孩子前来投奔,希望能有一个活下来的希望。

当时,外甥虽然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却连个大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保儿”。

他见到朱元璋之后,就一直用手拽着舅舅的衣服玩耍,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亲人,孩子担心舅舅会走掉,所以,不敢离开他。

孩子天真的举动,让一向冷酷的朱元璋也感叹:“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一来是亲姐姐、哥哥家的孩子,来了自然要收留;二来赶上战争年代,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所以,这个时候,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来,朱元璋自然要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此外,中国古代的将帅,很多人都喜欢收养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靠血亲或姻亲维系。

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自己的儿子最放心。

可是,一个人的生育能力有限,就算广纳妻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儿子。

而且,社会动荡,就算生出儿子,能不能养大成人,还不得而知。

像朱元璋这样,生了几十个儿子的,已经了不得。

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更何况,在战争年代,死伤是常有的事情,上战场就等于去冒生命的危险。

所以,作为一个父亲来说,看着儿子冲锋陷阵,身处险境,自然于心不忍。

因此,找个义子替自己卖命,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儿子”呢? 那些在混战中,失去亲人,幸存下来的孤儿们,便成了很好的收养对象。

这些孤儿们,可以说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

这样的人,经过细致耐心的培养,完全可以成为担当重任的将军。

因为,他们从小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为了能有饭吃,保住命,受尽了欺凌和漂泊,所以,这样的人,会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更念恩情。

此外,这样的人,一旦被某个头领收养,并认作义子,基本上都会誓死效忠。

所以,后人对元朝末期诸多头领广收义子的行为,给出了“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的评价。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过去的农村,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总觉得不太牢固,所以,要么定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 那就认干亲,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

总之,就是利用人为的方法,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打造”成亲属关系,否则,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不会放心。

朱元璋收了那么多义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要想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踏踏实实给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

所以,朱元璋不仅让外甥跟着自己,还按照朱家家谱给起了新名字,叫“”。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那不就更亲了。

此外,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但是,在大明建立后因其,皇帝便特赐恢复原姓。

都知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非常大的一种殊荣,相当于给了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自然更加放得开手,犯不着像担心亲生儿子一样,顾虑其安危。

所以,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的这些义子冲锋陷阵,死了不少。

但是,到了的时候,这些曾经,幸运活下来的义子,却成为了统一之后,皇室的心腹之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能在那么激烈的战斗中保全性命,获得功勋的人,必定是大将之材。

但是,功劳太大,难免被人担心功高盖主,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常玉春,且自己是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为人低调,做事从不炫耀。

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还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战中,与朱家进行了一顿厮杀,最后以失败告终。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得了善终的一个,他很早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远离了祸端。

去世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

几年后,太子又去世了,他伤心大哭,后得病去世。

早年,沐英在朱元璋帐下陪伴的时候,干爹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所以,义子们常常因为做错事情被责罚,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才减轻了处罚。

可以说,这两个人,沐英已经将其当作了亲人,他们的死,自然对其打击甚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个人一死,在这偌大的朝廷中,就少了给自己说话,维护自己利益的重量级人物。

而干爹朱元璋是何等的暴躁,想必作为义子再了解不过。

虽然,沐英已经在边陲驻守多年,但是,对这个的干爹,他还是非常畏惧的。

从朱元璋广收义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古代,收义子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用人的时候,用来代父杀敌,和平时期就,想想这些义子也真是够凄惨的。

参考资料: 【《明实录·太祖卷》、《剑桥中国史》、《·沐英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伍子胥是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历史评价充满争议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