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的具体经历是如何样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被贬黄州的故事。

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谪居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但是,也正是这一段日子,苏轼终于成了,他进入了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

元丰三年(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

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初到黄州的苏轼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

虽说生性豁达,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轼极大的打击。

他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朝廷“明星”沦为了边远地区的犯官,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

在出狱后以及初到黄州的日子里,写给朋友的信件,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复。

他在写给叔的一封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正如他的名作《卜算子》里所写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他不会就此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虽然“沙洲寂寞”,但这只“孤鸿”依然襟怀磊落,依然坚持自我,依然“拣尽寒枝不肯栖”。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反省自己,他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是有些锋芒毕露了,有些自以为是了。

过了不久,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神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

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

“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逼仄。

他在《二首》里自我解嘲说:“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

初至黄州,苏轼“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所以花钱。

这时人口一多,立刻囊中羞涩起来。

他不得不勒紧腰带,把每天的花销限制在一百五十文。

每月的初一,他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用画叉挑起来挂在屋梁上。

每天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再用叉子挑下一串来。

元丰四年(1081),苏轼生活“日以困匮”。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马正卿,在他被贬不久后也追随他来到了黄州。

这时,马正卿挺身而出,向黄州太守请求:“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希望能划一块无主的地给苏轼耕种。

不久,原黄州太守离任了,继任太守徐君猷很同情苏轼的遭遇,就把黄州城东缓坡上一块营防废地划给了苏轼。

这“东坡”是营房旧址,瓦砾遍地,杂草丛生。

但苏轼别无选择,只能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刈割荆棘,终于整理出五十亩田地来。

他又购买了一头耕牛,冬种麦,夏种稻,还种了蔬菜瓜果。

从未劳作过的苏轼尝到了开荒种地的艰辛。

诗人曾在贬地耕植,写过《东坡种花》二首,其中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的诗句。

苏轼仰慕白居易,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他慢慢地不再孤寂了,从各地赶来拜访探视的朋友渐渐多了,参寥子更是从杭州到黄州来探望他,而且一住就是“期年”。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载,苏轼在黄州,每天早上起来,如果没有客人到访,就自己去拜访朋友,“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

” 每当有朋友远道来访时,狭小的“临皋亭”就更不方便了。

苏轼决定自己动手,盖几间房子。

在朋友们的大力帮助下,他在东坡地头建成了五间草屋。

落成之日,恰好天降瑞雪,苏轼非常兴奋,在草堂壁间画满了雪花,将屋子命名为“雪堂”,并且写了一篇《雪堂记》记述这件事情。

在黄州,苏轼也算是无官一身轻了,他在这里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在这里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

在这里,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这里,他彻底地脱胎换骨,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

在这里,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黄州,苏轼性格当中的恣意跳脱,开始慢慢收敛,变得更加深邃,也更加豁达。

比如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黄州,苏轼常说“多难畏事”、“多难畏人”,他在给李端叔的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在东坡的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了。

他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某一天,他写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太守看到这首词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句子,,难道苏轼要逃走归隐?要知道苏轼在黄州虽挂名团练副使,实则有名无实,当地长官要担负起监管的责任。

太守急忙来到苏轼家里,到了之后,却发现苏轼睡得正香,这才放下心来。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朝廷的命令下来了,苏轼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大约在四月七日后,苏轼一家离开了一共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之久的黄州。

黄州,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也是久经沙场,为什么却被陆逊打败呢?

用什么方法打败 陆逊是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跟随四十几年,孙权非常的器重陆逊。

陆逊自身压实难得一见的将才,就从陆逊打败刘备就可以看出。

陆逊也是因为在夷陵击败刘备一战成名,而也成为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之后的第三个月,他以替报仇的原由挥兵东征,攻打东吴孙权。

孙权几次想要求和但是刘备气势非常的强硬,不愿意和解。

孙权没有办法,求和不成只能应战,于是他就决定一边向曹魏求和避免曹魏趁势攻打造成两面受到夹击的状态,一边又派陆逊应战刘备。

刘备亲自率领蜀汉数万人浩浩荡荡的来了,当时两国的国界已经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非常重要的通道,陆逊就带领五万多人开赴前线。

陆逊上任之后通过双方的兵力与士气等各种条件仔细分析了一下。

陆逊看出了刘备的军队虽然气势强盛但是他们求胜心切且居高守险,他就决定不和刘备硬碰硬,先避开蜀军的锋芒,然后再伺机而动,他耐心的说服了吴军将领请求立即决战的要求,一直后撤,后撤到夷道的时候就停止推却转入防御战略。

就这样从正月一直到六月两军都相持不决,刘备军队开始按耐不住挑衅吴军,但是陆逊沉住气不予理睬。

之后陆逊看出刘备大军兵力分散且气势低迷就趁势反攻,此战刘备军几乎。

陆逊为什么能够打败刘备 火烧连营一直是兵家参考的战役,这次战役陆逊一战成名,火烧了蜀军营寨,使蜀国全面溃败,自此三国鼎立局面彻底定形,关于陆逊是怎么火烧连营,通过本文简述一下火烧连营的故事典故。

关于败走麦城以后,刘备对关羽被杀十分痛心的。

他即位后,立即着手进攻东吴,以报关羽被杀之仇,刘备,亲自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攻打东吴孙权。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步步紧迫,都磨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

陆逊则认为次刘备带领大军东征,士气旺盛,战斗力强,且占领险要地形,不容易攻破。

准备积蓄力量,等时间长了,蜀军疲劳作战,再找机会出击。

蜀军从巫县至夷陵沿路扎下几十个大营,刘备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对峙,并监视曹魏动向,以防袭击,又命进驻武陵郡,接应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率五溪蛮夷约一万人协同蜀军作战。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击蜀军的一个营,刚刚靠近蜀营的木栅栏,蜀兵从左右两旁冲出来厮杀;接着,附近的几个连营里的兵士也出来增援。

东吴兵抵挡不住,赶快后退,已经损失不少人马。

将军们抱怨陆逊,陆逊说:“这是我试探一下他们的虚实。

现在我已经有了破蜀营的办法了。

” 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烧起来。

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

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

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

陆逊命令各路吴军,围住马鞍山发起猛攻留在马鞍山上的上万名蜀军一下子全部溃散了,死伤的不计其数。

一直战斗到夜里。

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

吴军发现了便在后面追赶。

还亏得沿途把丢下的辐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阻挡住了东吴的追兵。

刘备才逃到了白帝城。

这战战役蜀军几乎,所以物资土地全部被吴军占了,火烧连营的这次战役也让陆逊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曜是唯一一个被妃子杀死的帝王吗?

司马曜是唯一一个被妃子杀死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司马曜是东晋的皇帝,在位期间因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叫来心腹一起将司马曜给捂死了,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

张贵人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酒席上司马曜开玩笑说她年纪大了,还要废了她。

这么一来张贵人就害怕了,与其,不如冒险一搏,对于她来说赌对了。

司马曜是东晋的第九位皇帝了,可他还只是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孙子,可见东晋的继承上面出现了大问题,而且到了他这个时候早已经摇摇欲坠了。

司马曜的父亲是第八位皇帝,而他共有七个儿子,但前五个都早亡,只有司马曜和胞弟存活下来。

司马昱本来也没有机会,但当时大军阀发动了宫廷政变,废了,拥立琅邪王司马昱即皇帝位也就是简文帝。

简文帝病重的时候,立司马曜为太子,不过却让桓温辅政。

司马曜接班的时候才十一岁,大权掌握在桓温手上,即使桓温死了,崇德临朝听政。

不过之后陈郡又粉墨登场,左右朝政,这就是东晋的门阀政治,危害很大。

而司马曜呢,倒也不是什么无能的皇帝,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利用人才断层的空档期恢复了司皇权。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东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可是他也耽于享乐,沉湎酒色,最终还害了自己。

本来司马曜的第一任皇后是“嗜酒骄妒”的王法慧,她死后,孝武帝未再立后,而是宠幸淑媛陈归女和张贵人。

事情就出在这个张贵人身上。

她所谓十来岁的时候就入宫了,年纪比司马曜小那么四五岁。

当时后宫风头正劲的是淑媛陈归女,而张贵人就是因为淑媛举荐而得圣宠。

野史上说张贵人千杯不醉,很多爱好方面与皇帝接近,于是两人常常腻歪在一起。

结果司马曜因为酒后的一句戏言被杀了。

可这件事却对张贵人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掀起什么大浪。

太子智力有问题,不会追究这件事的,而司马曜的弟弟司马道子昏聩不比哥哥差多少,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执政,这对父子原本就站在孝武帝的对立面,对司马曜恨之入骨,也不会追究,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司马曜被杀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张贵人的主观行为,但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面问题很多。

历史上后宫的妃子即使在不被皇帝喜欢,心有怨言,也是敢怒不敢言。

而大部分妃子也不敢因为一句戏言就杀了皇帝,这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可见当时的东政已经混乱不堪了,后宫也是如此,这恐怕才是张贵人敢这么的除掉皇帝的根本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苏轼被贬黄州的具体经历是如何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