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曹植为嫂子甄洛所写?与爱情无关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这是汉魏时期大文学家的千古名篇《洛神赋》。

文中,曹植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大胆倾诉了自己对女神的倾心仰慕和热爱。

到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昭明文选》时,对曹植的《洛神赋》进行了特别的介绍,说是曹植一直恋慕嫂子甄洛。

在甄洛被毒杀后,曹丕将甄洛生前用过的玉缕金带枕送给曹植。

受到刺激的曹植途经洛水,思念亡嫂,遂作《感甄赋》,后改为《洛神赋》。

因为《昭明文选》的这番解读,后世之人便将曹丕的妾妃、曹睿的生母甄洛与《洛神赋》中的宓妃混为一谈,更加演绎出“乱三曹”,杜撰甄洛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无比纠结狗血的爱情传奇。

其实,甄洛的故事远没有那么复杂狗血,却实实在在更加悲惨。

公元204年,曹操的军队攻陷的根据地邺城,随曹操四方征战的曹丕手提利剑,杀气腾腾地闯进了袁绍的府邸。

本文女主角甄洛的故事就要从这一刻讲起。

曹丕绝对不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草莽武夫,他是曹操长子,文武双全,十岁便随父亲出征打仗。

曹操大权在握,曹丕身边自然如云。

然而,当十七岁血气方刚的青年将军浴血攻陷邺城后,战事尚未消弭,刀口仍在滴血,一身戎装、一脸杀气的曹丕却为无意中所见的一位青丝长泻、泪痕阑干的少妇落剑痴立。

这位少妇即是时年二十一岁的甄洛,她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

如今,自然而然地,她被战胜者曹丕当作战利品纳为妾室。

“落剑痴立”四个字作为对甄洛的响应,远比曹植《洛神赋》中洋洋洒洒的排比、对偶、一切一切的赋比兴更加传神。

甄洛之美,可以让嗜血好杀的铁血将军刀剑落地,自然也足令俯首称臣。

甄洛成了曹丕的女人,但曹丕身边何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

更何况,甄洛还曾是曹家仇人的儿媳,是再嫁之妇。

但甄洛除了美貌,还非常智慧。

所以,史书中有了许多关于甄洛如何讨好婆母,笼络曹丕身边别的女人的记载。

于是,一个美丽、贤良、纯孝的全新甄洛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成了曹家人公认的好媳妇。

聪明女人的命数应该比空有一副好皮囊的女人更好。

只是,甄洛在嫁给曹丕十六年后遇到了即便是的女人也难以全身而退的人生陷阱。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曹丕继承魏王,并接受汉帝禅让,以魏代汉,成为了的。

曹丕做了,已经为曹丕诞下了一子一女的甄洛做皇后原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可惜,这个时候的甄洛虽然得到了曹家人的交口称赞,却未能笼络住丈夫曹丕的心。

此时的曹丕已然姬妾成群,最得他欢心的女人名叫。

这是一个比甄洛更攻于心计的女人。

据说,曹操在立世子时,正是因为郭女王从旁出谋划策,曹丕才击败了其他的兄弟,以至后来顺利登上皇帝宝座。

关于这场后位的争夺,历史上流传着各种说法,比如因为曹操也爱慕甄洛,所以甄洛不见容于婆婆;比如甄洛曾是袁熙的妻子,郭女王在此事上大做文章,让曹丕怀疑甄洛之子曹睿是否为自己的亲骨肉……其实,史书记载得很明确,甄洛为了在曹家站稳脚跟,非常刻意地讨好婆婆。

而婆婆卞夫人也公开称赞甄洛:“此真孝妇也。

”所以,婆媳嫌隙可以排除。

从甄洛的儿子曹睿在曹丕去世后顺利继承曹魏帝国成为魏明帝,我们可以看出,曹丕没有怀疑过儿子的血统。

排除了这些广为流传的因素,回到甄洛和曹丕身上,我们只能说,感情是最私人化的东西,爱或者不爱,并没有任何的理由和道理可讲。

若是民间,夫妻离散倒还寻常,但很可惜,曹丕不爱甄洛的时候已经是的皇帝了。

皇帝不爱了,不是屠刀,就是白绫、毒药。

根据《》的记载,甄洛的寝宫中挖出了写有曹丕生辰八字的木偶;《》则说,甄洛因为没能册封皇后而口出怨言,惹恼了曹丕。

无论如何,三十八岁的甄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的结局是一杯毒酒。

但这还远不是甄洛命运最悲惨的时刻。

作为甄洛竞争对手的郭女王为怕甄洛死后向阎王告状,竟下令用糠塞住她的嘴,把头发披到脸上。

让甄洛即便死后也无脸见人、有口难言。

甄洛死后一年,曹植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曹植是因为恋慕、怀念嫂子才写的《洛神赋》吗?诗文家、文学批评家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提及曹植和《洛神赋》时是这样说的:“子桓日夜欲杀其弟,而子建乃敢为《感甄》赋乎?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赐其弟乎?揆之情事,。

” 个人以为, 潘德舆说得非常在理。

讲个在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为找理由杀死曾经跟自己争夺世子之位的曹植,曹丕曾令曹植七步为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饱含忧惧的《七步诗》在中国几乎人人会背。

虽然这首诗是否为曹植所著尚且存疑,但在曹丕已然登上权力巅峰,而自己性命堪忧的大前提下,曹植哪有心思对嫂子心心念念、暗通款曲,甚至地为嫂子写下《洛神赋》,那样赤裸裸地表白自己的一腔爱意? 话说那一年,邺城陷落,用自己的美貌打动曹丕,让他放下屠刀的甄洛二十一岁,而此时的曹植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娃。

从年龄上,我们可以排除掉文艺作品中,甄洛在认识曹丕前便与曹植相知相许心意相通的离奇桥段。

当然,在往后叔嫂的相处中,我们并不排除年岁渐长、情窦初开的曹植会爱上嫂子的可能。

但在古代中国,叔嫂相恋是有悖人伦的禽兽行径。

曹植即便有心,也绝无可能如此大张旗鼓。

所以,《洛神赋》其实与爱情无关,至少与甄洛的命运无关。

当文人总于那点卿卿我我、悱恻缠绵时,我仿佛看到无边的暗夜中,一个长发披面的女人,为权力荼毒戕害,口不能言,只能用痛至骨髓的一两声悲吟诉说无常的人事和惨淡的命运…… (作者简介:莲悦,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汉血》) 随机文章古罗马皇帝卢修斯·维鲁斯简介人类杀死了地球原住民,外星来的人类灭杀地球居民蜥蜴人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海湾战争炸毁伊拉克95座机场薛定谔把妹法方程详解,成功率超55%的科学追女生法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中国以南方为尊/避开北极星的定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春雪咏兰  朝代:明代  作者:陈子龙  原文: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洛神赋》是曹植为嫂子甄洛所写?与爱情无关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