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两个知县亏空都四万两 两人的结局为什么完全不同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知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两个知县亏空数额都为四万两,为何一个是降级,而另一个被斩首? 二十四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了一道奏折,弹劾兖州府金乡县知县,青州府寿光县知县任内亏空,请求朝廷赋予严厉处分。

巧合的是,这两个县的亏空数字都在四万余量左右,可是处理的结果却让人颇为费解:金乡知县降二级调用,寿光县知县拟斩立决。

同样是亏空,且数额也相同,为何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既然这是乾隆做出的决定,肯定不存在袒护包庇的情况,原因就出在所亏空的银子去向和性质上。

说起亏空可是一门大学问,御史觉得有必要就此话题深入来讲一讲。

清代史料中亏空的字眼出现的很多,但凡是官员落马,十个里面就有五个都会牵涉到亏空。

而、乾隆两朝,因亏空落马的地方官至少也得是数以百计的。

地方亏空是体制下必然的产物 我们在了解国家财政的时候,发现户部的岁入远远不及清代,这倒不是说清代的经济比明朝要发达很多,关键在于国家体制。

明清两家的赋税都要上交户部,官方称之为“起运”,同时也会留下一部分充为地方公用,这部分称为“存留”。

所不同的是,明朝地方留作地方的经费较多,占比超过40%,而清代大部分都解送到了户部,地方则不到15%。

按照流程,州县衙门上交的赋税是有定额的,这部分钱粮要交到布政司衙门的藩库,剩下的则是地方经费。

如果州县衙门的库存钱粮数额与布政司藩库的账目对不上,那么就是亏空。

时期,由于连年用兵,国家财政十分拮据,各省征收上来的钱粮90%以上都要上交户部。

本来这是战时的应急之策,但是一直到了时期,这个临时性的制度一直被沿续下去。

康熙是个英主,他也了解朝廷留给地方的钱粮,勉强只够官员、兵丁的俸禄,州县衙门几乎没有剩余的钱粮可以动支,因此每逢突发事件,州县衙门就不得不挪用正项钱粮,这就是导致亏空的根本原因。

康熙帝曾说,从前将外省钱粮全部收入户部的办法不是很妥善,天下财赋只是此数,在内既赢,则在外必拙,凡事须预先准备。

倘若地方库存酌留帑银,似乎对地方有利。

他还特别指出,这件事朝廷需要从长计议。

可以说,已经看到了地方财政的弊端,惋惜这个“从长计议”一直没有下文,康熙以后各朝皇帝都是装傻充愣,再也没有提及过此事。

既然体制存有弊端,那么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亏空的出现。

从法律层面来说,朝廷是不允许地方官员出现亏空的,但在处罚方式上却有轻重之别。

因公亏空罪轻 地方上政务繁且有很多变数,这个变数主要是指突发情况,诸如水旱蝗灾一类。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地方官府就必须要采取应对措施,这势必就要动用官帑,造成亏空。

比如乾隆时期山东历城县亏空,经钦差大臣查明,该县六任知县在十余年时间内亏空钱粮7万多两,而这些亏空的钱粮主要都用在公事开支上。

账单清楚地列出,剿办清水教王伦起义,挪用库银2.88万两;购办河工物料及疏浚河道挪用库银2.52万两;修建贡院、县监挪用库银1.6万余两。

本来按照正常的程序,这些款项都是可以在户部、兵部销账的,只是户部、兵部的书吏因索要好处费未果,结果以不合程序为由不准报销,因此这7万多两就成了呆账,被定性为亏空。

乾隆得知真相后,倒也没有为难这几任知县,只是训斥了一番,并下令户部、兵部赋予报销。

这种因公务而导致亏空的情况,朝廷一般都不会深究,处罚也不重,不过也不鼓励地方官府这样做,必须要按照正常的奏效制度来走。

然而,清代地方官府因公事亏空的情况并不多,因私亏空才是主流。

因私亏空罪重 因私亏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贪污或侵占国帑,也是要分具体情况的。

如果地方官员平时豪奢,俸禄和陋规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开支,而擅自动用库银用作个人消费,那么事态就严重了,按《大清律》不论数额多少,都是要判死刑的。

第二种属于无能糊涂的官员,这类官员本质不坏,可是能力有限,无法约束下人,衙门中的各类书吏通过种种手段可劲地糟蹋库银,自己却被蒙在鼓里。

这类官员一旦落下亏空,就要勒令补足亏空,然而予以革职。

第三种性质最恶劣,他们当官就是奔着国家钱粮而来的。

这类官员大多属于才干平常且没有仕途前程的,他们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

晚清时期亏空事例这一类情况最多,很多官员一上任就拼命往自己的腰包里搂,银子寄回原籍买地盖房。

更可恶的是,他们往往还会把上司也拉下水,督抚们怕祸及自身担上一个同谋或失察之责,反过来还倒受其威胁,所以要想发设法保护他们。

,全国各省都普遍存在亏空的情况,这么说吧朝廷要是认真追查起来,十个里面最少也有八个,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

既然朝廷没法子,那地方官的胆子就更大了,他们离任时往往会把库存银子一扫而空,然而移交下任,如此往复循环,地方府库空空如也。

开篇提到的山东金乡县知县就是因公亏空,所以没有过于难为他,仅仅是给了个降级的处分;而寿光知县却是因擅自挪用国帑用来娶小老婆,所以拟斩立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清朝两个知县亏空都四万两 两人的结局为什么完全不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