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县俸禄只有三两银子 他们如何靠微薄的官俸养活自己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知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时期,知县官位的月俸禄并不高,只在3两银子左右。
这看似微薄的官俸,使得大家伙都认为养不活知县自己。
但是答案却,不论是清官还是贪官,他们都有各自的方法。
1.清官自有清官的用法 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的等价物,所以我们就把银子换算成当时的大米。
清朝时期,除去灾荒年以及各地区的黑店,米价在10文钱左右1升,1升米则是1.5斤米。
1两银子则是1000文钱。
一个月3两银子,如果知县全拿去买米,就可以买450斤米。
而一个人一个月能吃掉多少米?所以知县还可以用许多余钱拿来买肉、买酒,改善改善生活。
毕竟是苦读,好不容易考取的功名利禄。
就算一家口人再多,也是不成问题的,只是稍微吃的素一点。
因为知县大多都有自己的田地,并且种菜这一技能对于除了王公贵族的每个古人来说,都是基础本领。
即使是一小亩地,一年四季种的菜,菜农自己也根本吃不完。
何况身为知县又怎会只有一小亩地? 在官场中,驱使衙役、捕头也都不用知县自己掏钱,因为他们都是吃国家粮饷的。
所以就算是清官,知县也能凭几两银子的月俸活得好好的。
2.贪官也有贪官的贪法 一些古代的知县,在考上功名后,感觉自己就像是天选之子,是文曲星下凡。
为了区显自己与平头百姓不同的“特殊”地位,他们一味地追求荣华富贵。
居住要大府邸、出行要大轿子、穿衣吃饭也都想天天锦衣、顿顿玉食。
而这些又怎么可能只用区区3两银子办到? 于是乎,贪官的灰色产业链开始萌发。
贪污方法:“火耗银” 各朝百姓交税,有的时候是交粮食,有的时候则是交铜钱。
而在清朝的时候,政府收税是收白银。
平民百姓们最大额也都只是碎银子,上交给官府后,官府得把碎银熔铸成五十两一个的大银锭,再交给清政府。
而碎银子在熔铸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损耗,于是贪官们的发财方法来了。
为了弥补这些损耗,他们故意让百姓们多交百分之二三十的碎银,甚至有地区要多交百分之七八十的碎银。
可谓是贪得无厌。
一大批贪官们从火耗银中大捞好处,肆意敛财。
不管百姓穷不穷、苦不苦,只管自己、当小土。
总结 在古代当清官的读书人,大都是真正地把四书五经中的圣人之道当作了自己一生践行的理念。
除非他们政绩十分突出,并且幸运地被赏识。
否则,清廉的他们很难在浑浊的官场中,既不行贿、也不送礼,就一路步步高升。
这是属于时代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