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丞相李斯提议的郡县制给秦国埋下了哪些隐患?
【千问解读】
人的一生总是有功有过,但一生功过的反差太大了,而且影响力太大了,直接关系中国的历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的成就,他的过失是一个时代的过失。
李斯的一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据《·李斯列传》记载,他在被囚后写给的信中自己作了总结,计有七条:第一条罪(功以“罪”说)是,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来秦国时秦国领土还很狭小。
蒙恬 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
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
又在国内准备兵力,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终于威胁,削弱,击败了、,削平了、,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
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
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民数十万。
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
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
) 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
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
(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
罪二矣。
) 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政权的亲密关系。
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罪三矣。
) 建立国家,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
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
(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
罪四矣。
)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的威名。
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
) 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
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
) 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皇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拥戴,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
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
(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罪七矣。
) 李斯上书的“罪”实为功。
功还可以再加一条,写有名篇《谏》,主张人才流动。
这是中国人最早的开放意识的体现。
可惜,书上诉后,使吏“弃去不奏”,说“囚安得上书”,即赵高派人把李斯的信扔掉了不上奏,还说什么一个囚犯怎么有资格上书皇帝呢?李斯最终被五刑,腰斩咸阳。
夷三族。
李斯的最大过错是被动参与了、赵高的篡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
在出游中于沙丘病重,令赵高写信给长子:“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书已封,赵高密而不发,秦始皇就死了。
赵高与胡亥密谋篡权,但没有丞相李斯的配合是不能成功的。
赵高找来李斯,说:“今秦始皇已经死了,死之前留下给长子扶苏的信,要他回来奔丧并立他为继承人。
但是信还没有发出。
现在并没有人知道皇上死的事,皇上留下来的书信、兵符、印章都在胡亥那里。
决定谁当太子,就决定在你及我赵高之口。
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之者。
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及高之口耳。
事将如何?)李斯说:“安得有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从这句话看,李斯开始是反对赵高伙同胡亥阴谋活动的,将赵高的话视为“亡国之言”,认为这种事不是下面大臣所能议论的,而是由皇帝确定的,也就是认为应该长子扶苏接位。
赵高接着说:“你自己好好考虑,与蒙恬相比,你的能量怎么样?与蒙恬相比,你的功劳怎么样?与蒙恬相比,你的谋略远见怎么样?与蒙恬相比,你的得天下民心怎么样?蒙恬是长子扶苏的旧臣,与扶苏的亲近,你与蒙恬比又怎么样?”(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李斯说:“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赵高说:“长子扶苏即位后必用蒙恬为相,而你最终将失侯回到乡里。
这是很明显不过的事了。
”(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 赵高抓住了李斯保全爵位的私心,终于使李斯就范。
是国家为大,还是一己爵位为大,李斯作了错误的选择。
其结果不仅国亡,而且己亡。
李斯的第二个过错,力主舆论一律,造成秦始皇的行为。
在《秦始皇本纪》中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始于李斯的这一席话。
岂止影响秦朝,而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代的帝王,总是用一种思想统治全国,而不能存在第二种思想,时期的空气从此不复存在,乃至发展到明清,大兴,压抑不同意见。
由于思想沉闷,国家失去生机,在明中后期以后,中国就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第三个过错,行所谓“督责之术”。
也就是用严刑峻法对待国人。
秦二世当权,民怨沸腾,李斯儿子李由的治所三川爆发了的农民起义。
秦二世简直没有办法,李斯提议:“只有五丈之高的城没有人敢上,但百仞之高的泰山却有跛足的羊牧其上,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陡峭程度不一样。
”(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羊牧其上。
夫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岂跛头羊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堑之势异也。
)这是为严刑峻法设喻。
然后李斯又说:“圣明的君主为什么能独霸天下,独享其利,就是靠独断和从严执法,所以天下才不敢犯法,从而长治久安。
”(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此术,秦二世听了十分高兴。
执行的结果是,“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长治久安?李斯的认识实在粗浅,没有能越出旧时法家的思维,或者说把法家的思维僵化了。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
在各个国家都在寻求使本国变得强盛的方法时候,也就是都在重视法家的时候,孔子却把视野放在了另一面,一个国家强大以后,如何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等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胡亥 但是当时的儒家学说并不受各国统治者的欢迎,孔子也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连他自己也叹息“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奔波不停,无人理睬自己的学说。
就是这样的学说,后为所接受,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当然也因这个学说而得到巩固。
李斯对儒家学说是断然否定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积极参与者。
所以,在思想领域也决定了秦朝是不得持久的。
第四个过错,由于李斯的提议,秦朝过早地在全境实施郡县制,成为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郡县制的推行,这在好多人看来是秦始皇的政绩,因为“百代都行秦政制”,其实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条件并不成熟。
由于不实行分封制,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及所有功臣都没有分封,在秦朝中央政权受到打击的时候,没有诸侯王国作羽翼,应对动乱,国家很快灭亡。
由于没有分封制,使得赵高胡亥的篡位一步成功,顺利得手,而且使得胡亥一下子杀去了自己二十多个兄弟姐妹,杀去了为秦立了大功的重要功臣。
秦朝,实在是被秦自己灭掉的。
建立汉政权接受了秦朝的教训,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封王,以此为诱饵,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他的起义军,如、、黥布等,宁可以后再一个个镇压下去,“非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姓而王,又不太平,后有。
是汉武帝解决了封国问题。
前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郡县制才得以在中国推行。
李斯只看到分封制可能导致诸侯国之间战争的一面,但没有考虑到没有分封制会使秦政权很快被推翻的另一面。
在先王的成熟经验与后王的非成熟经验之间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再大的权威,再高的威信,都得承认这一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需要什么样的变法 商鞅变法最后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
秦国为什么需要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 一部荡气回肠的战国兼并史,随着阴差阳错地放弃了历史对他们的选择和青睐,一统天下的重担终于要转交到了西边的秦国身上来了。
提起秦并天下这个话题,就必然绕不开商鞅这个人,以及他推行的商鞅变法。
他,改造了秦国的体质,开了战争机器高速运转模式,最后却,被的国家和衷心服侍的君主抛弃了,死于自己发明的最残酷的刑罚——。
他推行的严刑峻法,成功地将这样一个边陲小国推上雄霸天下的顶峰,却因二世而亡备受争议。
他的法治思想和模式在管理效果上立竿见影,但自他以后却无人可以复制和模仿成功,法家工具在历史上再也无法登堂入室,甚至屡屡被弃而不用。
商鞅变法,注定是一个沉重而又复杂的历史话题! 在逐步剖析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历史通常是大多数人书写的,但是历程却是由极少数人推动的。
为什么要先突兀地插入这样一个逻辑观点呢?因为是站在历史状态的角度还是历史进程的角度,商鞅变法的内涵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搞不清这一点,会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我们的认知。
如:商鞅确实是推动、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但是站在既定的历史大局面来看,商鞅变法背后的法家思想也确实不符合作为一个稳定的统治工具。
类比地解释一下,有些人他确实成功了,但他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人,甚至他干成了别人都没干成的事,并不能说明他比别人强。
回到商鞅变法的这个话题上来,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提前弄清楚的:1、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秦国为什么需要他来进行变法?3、他的变法为什么只能在秦国取得成功?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先解释清楚商鞅变法的人物和背景问题。
搞清楚了商鞅的人物特征,才能理解他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变法理念;搞清楚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商鞅变法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商鞅的原名并不是商鞅,他之所以被称为商鞅,主要是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于商地,古人有以封地为姓氏的习惯,人们便习惯性地称之为商鞅了。
他的原名叫公孙鞅,是人。
卫国是一个小国家,对于公孙鞅这样从小心怀大梦想的人来说,庙太小了。
所以公孙鞅很早就到了当时的顶级大国魏国来寻求职业发展了,这和我们今天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往北上广深跑的思路和理念是一样的。
玩篮球的都想到NBA去扣翻篮筐,踢足球的都想奔跑在世界杯的绿茵场上,这很正常。
毕竟当时实力强劲的魏国是心怀政治梦想的政客们心中最理想的殿堂。
公孙鞅在魏国发展得还不错,成功地进入了魏国宰相公叔痤那样的顶级团队。
公叔痤是魏国顶级的政治大拿,位高权重又,在国事政事的很多方面都需要仰仗这位大拿。
为魏国操劳一辈子的公叔痤年事渐高,身体一天不比一天,终于病倒在了宰相这个工作岗位上了。
魏惠王对这位的老臣格外的尊重和感激,经常会去慰问、请教他。
眼见公叔痤逐渐不行了,有一次,魏惠王终于忧心忡忡地问公叔痤:“生死有命,我虽然想挽留您,但是谁都最终难逃一死,您若撒手人寰了,可怜我们魏国这么一大摊子事,我又该找谁去协商呢?” 公叔痤叹了一口气,表示自己和魏国、魏王的缘分已尽,关于后面的事,其实自己也认真考虑过。
自己身边有个随从官(类似于秘书处的秘书)叫公孙鞅,这个人虽然年纪较轻,但是胸中却,以后可以代替我为咱们大魏国分忧。
大家觉得公叔痤这种推荐会成功吗?是不是很多人也曾这样被自己的老领导推荐过?其实这种推荐的成功几率并不大。
因为权力交接和推荐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非常成熟的事情,魏惠王当时去询问公叔痤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员推荐,本身就有一半成分是套路,你们领导是不是经常心中有了决定还会主动问你们有什么建议? 另外,权力核心圈里的人其实不太符合公开去推荐关键岗位的人的.你干了几十年的总经理,最后直接对你老板说,我走了之后,可以由谁谁谁来接替我试试?看看你老板会不会用你推荐的人?你老板一定会想,这是在推荐人才还是在安排亲信? 最后还有一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符合被推荐的。
商鞅当时还没有公开证明过自己,也就是没有取得足够的权力砝码,是不具备被推荐的资格的。
你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直接推荐成下一任CEO,老板敢信吗?敢用吗?其他的班子成员怎么想?今后的组织流程怎么来维护?权力交接是有固定流程的,跨度太大是不行的。
魏惠王在得到公叔痤的临终意见之后,心里其实是不满意的,只是碍于老同志的面子,便不置可否。
公叔痤一辈子在权力圈子里打滚,也瞬间读懂了魏惠王的心理,便请其他人暂时回避,直接了当地对魏惠王说:“公孙鞅这个人是真有能力,不管您愿不愿用他,反正他千万不能为敌所用!您要是真不打算用他,最好是马上干掉他,以绝后患。
” 但是,每个人的见识和思维都会受他所处的阶层和位置的局限性,你让魏惠王这样一个国际霸主去和公孙鞅这样一个去较真,魏惠王也觉得公叔痤有点了,便支支吾吾几句就起身告辞了。
一见如此,公叔痤便在魏惠开之后叫来了公孙鞅,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然后,劝他赶紧逃走。
并说自己先公后私,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公孙鞅听完之后却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怎么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公孙鞅这种迷之自信的性格最后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
为什么呢?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看待风险和收益时的角度和逻辑有时候是恰恰相反的,追求利益的时候要多往积极方面想,预防风险却要多往消极方面想。
魏惠王此时没有答应要用他,背后极大可能是真的不会用他;但魏惠王没有当场答应要杀他,却并不代表不会杀他。
万一魏惠王为了给公叔痤一个面子,要无辜地牺牲你呢?万一公叔痤就是一个一心为公的人,临终之前故意怂恿你叛国逃跑,造成你必死的理由呢? 同理,后来公孙鞅到了秦国,依然没有把利益和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搞明白,而是把两者看得太绝对。
要用你就代表他儿子也要用你?你变法过程中让贵族阶级无奈,你变法成功了他们也一定对你无奈? 好在公孙鞅运气还不错,魏国当时还真没人在意他的生死。
只是没人搭理的他在魏国又混了一年多,差点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了。
万般无奈之下,心里极度饥渴的公孙鞅跑到了秦国去另谋出路。
为什么他会选择秦国呢?因为公孙鞅这个时候算是想明白了,其实不管就业平台的大和小,只有在自己被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魏国虽然平台大,但是没人搭理他,然并卵;秦国虽然平台小,但是这里最有希望需要他,说不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为什么当时的秦国会给公孙鞅有可能被需要的感觉呢?因为当时的秦国也很饥渴、很焦虑、也困惑,他们急切地需要一些外来人才和新鲜思想来帮助他们打破困局。
早在两年前,秦国的国君秦孝公就颁布了招贤令,在全世界打招聘广告。
这让公孙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秦孝公在刚刚继位时颁布的《求贤令》是这样说的:咱秦国以前也霸气过,春秋时期,咱老祖宗登顶春秋霸主,东抗强晋,西揍戎狄,国境线直接推到了黄河边上。
那时候,一说起咱们关中老秦,天下诸侯谁敢不服气?可是后来,由于咱老秦家后继无人,这些年越活越不像样了,大家都瞧不上咱们了,东边的魏国还抢走了我们河西五百里地,真是让我们老秦家颜面扫地。
我爸继位之后,又是迁都,又是整军,想要振兴咱关中老秦家,惋惜任重道远,他老人家干了没一半,就过早地离开了秦国人民。
我现在要继承我爸的伟大遗志,恢复咱老秦家的无上荣光,心理压力特别大,吃不香睡不着,谁要是有本事帮我把大秦变强,寡人重重有赏,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美女有美女,要地位有地位,咱老秦家是讲诚信、愿意给待遇的好公司。
最是真诚打动人,公孙鞅就是被这篇求贤令吸引到秦国去的,因为秦孝公说的基本上都是实情。
这些年,秦国的战略发展通道被三晋大地卡得死死的,确实没有什么作为。
文化上,别人鄙视他们;军事上,别人吊打他们;经济上,别人抵制他们;外交上,别人忽视他们,秦国确实越来越没有国际存在感。
秦孝公是一位感觉自己病得很重的病人,公孙鞅觉得自己医术高明但怀才不遇,于是,这对千古留名的历史组合就此走到了一起。
秦国这种招贤纳士的行为被千古称颂,但其实背后的风险也是蛮大的。
因为你招过来的都是以前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人才,换句话说,是不是人才还得两说,你自己必须要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不然就容易被别人。
秦孝公其实对试用期的公孙鞅很不满意,因为他在问公孙鞅要治国方案的时候,公孙鞅总是好他大讲传统的那套广施仁政、厚积薄发。
秦孝公表示,这一套深入人心的方案我不懂吗?我要是有时间去这样慢慢调理,我还要请你来干什么?寡人要的是能立竿见影的速效方案! 公孙鞅一见老板不满意,只能来回换方案,但是换了两次,均不管用。
最后,迫于无奈之下,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冒险治疗方案,以前我跟你讲的那都是“王道”,今天我来跟你讲讲什么是“霸道”,“霸道”就是毁灭一切,唯我独尊,你不是要恢复祖上荣光吗?要称霸天下吗?有胆子试试我这套秘笈吗? 正常情况下,过刚易折的道理秦孝公不可能不了解,公孙鞅的“霸道”思想后遗症肯定是很厉害的。
但是,奈何秦孝公也是个极端分子,只要能让秦国变强大,其他副作用都可以忽略,谁特么管得了那么多! 两人一拍即合,终于开始联手在秦国推行起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来了。
从前期的描述来看,之前的治国理念其实类似于中医方案,讲究“综合调理、系统治疗”,这种方案比较温和,疗效长久,副作用比较小;而商鞅变法则类似于西医方案,哪里不好切哪里,哪里不好换哪里,风险大但是疗效快,且副作用很严重。
秦国为什么会选择这套的方案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人在一种急切的心理之下,很多时候是很难有心思去考虑什么面面俱到的。
今天,有很多穷怕了的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也是这个道理。
这种偏极端的选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很多病情严重但又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正面的尝试,但是,很多没有被逼入死角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这种大破大立的改革,谁特么会动不动就去搞高空走钢丝这样的极限实验? 秦国的变法需求,其实主要对应的是今天的穷人心态。
但是,很庆幸,秦国最后赌赢了,很多商鞅变法的拥泵者正是因为秦国最后的既得胜利而对商鞅变法的思想推崇不已。
一个赌徒,老是在赌桌上赢钱,如果有人跟他说十赌九输的道理,他能听得进去吗?一个恶棍,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靠着不讲道理地使用拳头得来的,如果有人跟他说与人为善的道理,他能听得进去吗?一个,她的都是依靠陪人睡觉的方式来换取,如果有人和她讲自强不息的道理,她能醍醐灌顶吗? 总之,要真正搞清楚商鞅变法的,把秦国当时的状态和心理弄明白很重要,至少不会唯结果论、机会主义去看待商鞅变法的功能性。
打个比方,商鞅变法就是一场手术,恰巧治好了秦国当时的一身重病。
但这并不代表商鞅变法这种医术高明无比,也不代表这种医术符合其他的病情或患者。
那么,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成功为什么会成为历史独一份呢?这么好的案例,这么好的经验,为什么在此后的几千年,没有人愿意尝试它的模式,或者尝试之后也没法成功呢? 其实,很多人对于历史的认知是偏表面化的,即只看重现象和结果,而不注意逻辑的递进。
变法这种事就是大破大立,基本上相当于推倒重建的大工程,不到的时候,没人愿意搞这种大工程。
因为搞大工程寓意着难度、成本、风险都很大。
古往今来,凡是要强行推行变法的,均少不了几个必备的条件,一是领导人的决心,二是形势的逼人,三是牛人的机会。
就商鞅变法来说,领导人秦孝公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秦国那种摇摇欲坠的形势也是亟需改善的,公孙鞅的机会也是的,所以才催生了商鞅变法的诞生。
但这还不是秦国变法成功的关键,它成功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国当时太落后了。
很多人觉得把落后当成成功的理由,简直有点太荒谬,但事实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因为落后在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众所周知,变法意味着重建,势必会冒犯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推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你动了别人的财路,别人就会想方设法去断你的生路,不流血,是很难变法成功的。
比如今天的拆迁,没点冲突,拆迁能成功吗? 那么,大家想一想,究竟是在一个成熟的老城区拆迁难度大一些,还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拆迁难度大一些?对于推倒重建的工作来说,落后就是一种最大的优势,旧的东西推倒的阻力小得多,新的东西建立的成本也顺畅得多。
秦国的贵族虽然被变法冒犯了利益,但是同样是损失,损失的基础和额度不一样,兴致也完全不一样。
那些贵族若是,家大业大了,他们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会随之越强。
相反,他们的日子只是比普通人过得优越一点,自身实力和地位并没有那么尊崇和强大,更容易妥协。
穷人的钱永远比富人的钱更好抢! 同时,因为秦国的整体落后,变法运动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是不是越多?整个国家意愿是不是更容易贯彻?若大家都日子过得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谁特么愿意跟着你去变法? 人,往往只有在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时,才会豁出去一条道走到黑,才会忽视风险去勇往直前。
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一剂新药,因为秦国的医疗资源本就相对十分空虚和贫乏,所以它才能迅速地占领整个市场,顺利地推行下去。
待到天下一统之后,国家概念被升级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一统王朝能够变法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体量大了,阻力也大了,改造整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利益链条的难度太大了。
很多变法(变法、变法等),局部试点,效果很好,全面推广的效果却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原因。
以上基本上就是商鞅变法的前期背景问题了,商鞅和秦孝公在强烈的个人意愿的推动下,基于重症用猛药的理念,设计了一套偏极端的治疗方案,以便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而秦国因为本身就很落后,抵抗势力的能力和意愿均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商鞅变法才得以顺利地推广。
背书了这样一个背景,在后续介绍商鞅变法的内容、过程和功效的时候,大家才不会觉得生硬和突兀。
历史从来都是需要静下心去看的,特别是像商鞅变法这种争议已久的话题,逻辑上的粗犷和松散都将导致我们看得不够通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鞅帮助秦国有功 最后为什么落到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对秦国有功,为何落得的下场? 《商鞅》诗云:“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流传至今,他的变革之法令秦国强大,然而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秦国地处边陲,最终能取得一统天下的伟业,除了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之外,也得益于秦国采取的人才招揽政策。
六国人才前来相助,秦国不强大都不行,其中有一人的到来奠定了秦强盛的根基,他就是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之后协助进行改革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为后面征伐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商鞅本人却不懂得变通,太拘泥于严罚,最终遭人陷害,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对秦国有大功,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此外,据说在商鞅行刑那天,秦国百姓,仿佛报了血海深仇一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商鞅入秦,怀揣着强国之法 在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已经逐步发展完善,而各国在法家的指导下纷纷开始强国之路,然而从列国采取的变法举措中,可以明显看出有两派,一种是李悝、、商鞅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以为代表。
两种派别主张实施解决问题的手段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认为法令高于一切,任何贵族,包括皇族都不能凌驾于制定的法令之上;后者则通过扩大君主的权力来限制贵族,使国力发展最大化。
长期处于蛮荒之地的秦国向来不受中原各国待见,所以秦孝公地招揽人才,欲要强秦,他在《求贤令》中明确表示想要收复失地,扩张领土: 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秦孝公需要的就是拥有强国之术的人才,他想要“强秦”,而商鞅的主张则得到了秦孝公的欣赏,商鞅认为实现霸道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法令。
为了增加百姓对法令的信服度,商鞅特意表演了一场“南门徙木”的把戏。
为了使法令更具有威慑性,商鞅不顾犯法太子的求情,坚持对其师傅进行惩罚,法令的公正、公平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在全国推行法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也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商君列传》 商鞅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商鞅主持的变法可以说颠覆了秦国以往实施的所有制度,特别是贵族集团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个贵族子弟成年后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家族的帮助下在朝堂谋取一个职务,晋升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功。
秦国贵族们对商鞅是恨之入骨,那么平民百姓就一定是支持商鞅的吗?也不尽然,百姓们对商鞅的态度也是不服居多。
首先是因为商鞅并不是秦国人,在秦国没有任何威望,其次,商鞅在开始主持变法时,不仅秦国朝廷大臣们反对,民间百姓对此也是怨言颇多。
商鞅可以不重视贵族们的看法,没想到对秦国百姓也持看不起的态度,他十分傲慢地说: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商鞅认为老百姓什么都不懂,看不懂他的做法很正常,等到成果出现,这些百姓就该开心了。
之后,商鞅发扬法家酷刑,在担任秦国国相时,用刑手段就非常残忍,他曾经亲自前往渭水处决一批触犯法令的犯人,然后命人将尸体扔进渭水,导致这条河都被染成了红色。
所以在秦国,对商鞅爱戴的人是少之又少,恨他的人则非常多。
随着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卓见成效,秦国也逐步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商鞅在秦国的声望也日益升高,秦国人畏惧法令,无人不晓商君。
这样一来,秦国新任国君就对商鞅产生了不满,加上当初商鞅执意处罚他的老师,新仇旧恨一起,就将商鞅打入之地。
也是秦国功臣,两人下场截然不同 相比于商鞅五马分尸的悲凉下场,张仪的显然是美满结局。
张仪对秦国的贡献可不比商鞅小,他在外交方面凭借一张,为秦国化解了六国合力伐秦的危机,促使六国互相攻伐,为秦国发展壮大自身争取了很多时间。
那么他为什么最后就能寿终正寝呢? 主要原因还是商鞅太过“耿直”。
商鞅为了维护变法尊严,坚持对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进行处罚,虽然最后是秦惠文王的师傅代为受刑,但仇恨的种子已经扎根在秦惠文王心中。
当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任后,曾经的太子怎么会放过他呢。
而且商鞅还曾经欺骗过,导致他与魏国之间的关系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也正因为如此,当商鞅遇难时,魏国人不愿因伸出援助之手。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兵数破于,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史记·商君列传》 魏王更是将商鞅送回了正在追捕他的秦国,商鞅至此还想挣扎,组织起一支大军想要进攻以谋取生路,最后还是被秦国大军打败,押解回国都,被判处车裂之刑。
而张仪面对不喜欢自己的君主,采取的方式就委婉很多,为了给自己留退路,张仪主动请辞,并为君主出主意攻伐自己的国家,将出逃伪装成为国尽忠,做事相当圆滑。
这种处处维护君主利益的做法自然是君主很满意,这就是张仪为何能顺利到达魏国的原因。
结语 以现在眼光来看,商鞅之死是必然事件,虽然他大无畏的变革精神令人敬佩,但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法与情永远无法割裂开,法令再完善也需要人去执行,脱离情的法只能是严刑峻法,不得人们理解与拥护,所以说商鞅被车裂的下场正是当初他所导致的恶果。
参考资料:《史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