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特殊的坞堡部曲军制:支撑东吴的根本制度
【千问解读】
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演变,是孙吴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田余庆先生首先提出后,学者多有论及。依笔者之见,自孙吴立国至亡国的半个多世纪里,两者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中。
政权赖江东世家大族而立国扬威,江东世家大族也缘孙氏政权而势力日增。
时期:试探与靠拢。
孙策进入江东后,对江东世家大族的认识有一个转变过程。
草创江东六郡时,孙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江东大族的实力之厚,年少气锐的他以为,凭他手下众多的之士,无须仰给当地大姓,就能在江东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孙策对不服从他号令的人,一概诛之而后快,其中既包括由朝廷任命,视孙策为叛逆的州郡长吏,如许贡、刘繇、等人,也包括割据一方、不服从孙策号令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如严白虎、邹他、钱铜等,以及吴地大族如盛宪等。
在专赖武力行事的过程中,孙策渐渐看清了江东大族潜在实力的深厚,并进而得出结论:要想在江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改变以前的一味用强政策,实现与江东大族的合作。
这是孙策的一大战略转变,尽管孙策生前并没有明确表露这一意图,但我们可以从他安抚、网罗吴地人才的做法中窥知一二。
其一,孙策入吴后,严格约束手下部队,禁止扰民,以博得吴地百姓,当然也包括吴地大姓的好感。
入吴之前,孙策在吴地老百姓的传闻中形象不佳,“百孙郎至,皆失魂魄”。
在孙策大军入吴后,“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竟以牛酒诣军”。
一支战斗力强大而且纪律严明的军队,不但能得到吴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而且也令江东大族备感宽慰。
氏宗族中人孙河、孙静、吴景等,淮泗精英如张昭、、、、等跟随外,还有一批江东的文臣武将,其数量虽不可与时期同日而语,但也是孙策倾心接纳的结果。
而且,这批吴地人士大多身居显职,孙策也视之为股肱,倚之颇深。
如朱治,丹阳人,孙策进军江东时,朱治以吴郡都尉的身份驱走原吴郡太守许贡,迎孙策顺利入吴。
朱治资历既高,功劳又著,又与吴地大系密切,在吴地有着相当的表率作用。
虞翻,会稽余姚人,孙策攻王朗时依附,他不见容于孙权,却为孙策所重,孙策甚至让虞翻出使中原,令北方士大夫一睹南士风采的打算。
为会稽四姓之首,系文化士族。
虞翻与朱治的依附,对吴地人士起了一文一武的模范作用。
其他如,会稽余姚人,“孙策入郡,袭迎于高迁亭”,是最早投附孙吴政权的吴地人士之一;凌操,吴郡余杭人,“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贺齐,会稽山阴人,“孙策临郡,察举孝廉”,后戎马一生,为孙吴政权东征西讨;全柔,吴郡钱塘人?“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慰”,全柔出身名门,祖上曾为汉尚书郎右丞,算得上江东文化士族,影响力颇大;还有芮良,丹阳人,父芮祉跟随征战,自己跟从孙策平定江东,“策以为会稽东部都尉”。
这批江东人士在孙策入吴前后就已融入孙氏集团,并对孙吴政权,权势与地位也日见其上,除虞翻为孙权流放外,其余大多被孙权重用。
孙策的这一战略意图,在他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得到了最终体现。
孙策临去世时,张昭等人按常理推测,孙策极可能会选择和自己性格相近,即同样以“骁悍果烈”著称的三弟孙翊为继承人,却不料孙策选中了孙权。
“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原因孙策交待得很清楚,“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要立足江东,不能单凭武力行事,尤其在如何处理与江东大族的关系这一决定孙氏前途的关键问题上,光有武力的孙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唯有“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孙权才是最佳人选。
汉末天下大乱,江东地区虽有刘繇、王朗这些朝廷牧守,但他们能力有限,自保尚且不暇,江东大族当然不可能死力相效,如虞翻对王朗,不过是尽一种道义上的责任罢了。
当势力强大的孙策拥众南下时,江东大族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只是,依附问题关系到江东大族的前途去向,意义相当重大,在不能断定孙策能否保护其根本利益之时,江东大族是不会贸然投靠的。
换言之,一旦孙策表现出足够的实力和能力,那么江东大族的倾心归靠就是意料中的事。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随着孙氏集团势力的逐步稳固和扩大,尤其在孙策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之后,江东大族的猜疑之心渐次消弭。
只是,大姓的猜疑之心虽去,与孙氏集团全面携手的时机却还未成熟,全面合作尚需等待些时日。
孙权时期:合作与打击。
孙权统治时期,大致可以为相的赤乌七年(公元224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孙吴政权逐步实现了和江东大族的全面合作,后一阶段则是孙权对江东大族刻意防范和打击的时期。
当江东大族势力发展到登峰造?的时候,也是孙权对江东大族防范和打击升级的开始,陆逊之死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此。
孙权即位后,对江东大族以招抚为主。
由于孙策掌权时已经对江东大族表示出了友好态度,孙权与江东大族的合作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孙权初即位时,“深险之地锋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
孙权在张昭等人的扶持下,除派亲将领攻打吴郡、会稽、丹阳三郡的山越族,还做了一件重要事情:“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扩大统治基础。
其中既包括南渡北士如、诸葛谨、严峻、步骘等人,也包括江东大族中人,顾徽、陆绩、张允、张温、驼统、陆逊、陆瑁、朱恒、吾粲等人,均在此时进入孙氏统治集团。
随着孙权对江东大族的倚重,迎来了孙氏集团和江东大族全面合作的高潮,其标志就是吴地士人大量进入孙吴政府并分享最高层权力。
在基层州郡,孙吴和曹魏一样,早在嘉禾年间(公元232年-公元238年)就已设立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州置大公平(后称大公正),郡设中正。
这一制度的设立,得利最大的当然是江东大族,其次才是南渡北士。
如《·吴书·朱治传》称,“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千数”。
在中央政府,从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到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卒于任上,为相19年,陆逊则自后,屡迁为上大将军,“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
这样,吴国的最高文职丞相,最高武职上大将军,两者均落入吴人之手,足以说明江东大族的势力至此已发展到极盛。
在江东大族势力迅猛发展之际,危险也同时出现。
孙权对江东大族的猜忌和怀疑日渐加深,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击措施,并具体体现在暨艳案、吕壹事件和二宫之争这三件事上。
暨艳案发生于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张温、暨艳是吴郡人,与顾、陆大姓关系密切,张温之妹就嫁给了顾雍子顾承。
二人以“核选三署”为名,行“弹射百僚”之实,矛头所指都是淮泗人物,如丞相孙邵、太守王靖,这自然引起淮泗集团的强烈不满。
孙权坚决站在淮泗集团一边,不顾骆统、陆瑁等人上疏求情,杀暨艳、废张温,此后张温一族也从吴国政治中消失。
吕壹事件发生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这一次是孙权借校事吕壹之手对江东大族势力进行抑制,首当其冲的是丞相吴人顾雍,然后是左将军吴人吕据,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引起江东大族的强烈不安。
而骠骑将军步骘、太常潘浚等淮泗重臣也极力反对,最后孙权不得不以吕壹为,一杀了事。
如果说,前两事件对江东大族的打击还只在局部,那么二宫之争对江东大族的打击就可谓伤筋动骨了。
二宫之争是太子与鲁王孙霸间的夺位之争。
大体而言,江东大族多支持太子孙和,淮泗集团则大都拥护鲁王孙霸,孙权对二宫之争貌似公允实则偏心处置,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打击江东大族势力的决心。
他先将丞相陆逊逼得“愤恚致卒”后,继续遣使责问陆逊子陆抗二十事。
接着,原丞相顾雍子顾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异乡,骠骑将军朱据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太子太傅吾粲被诛杀,张纯弃市,江东大族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是摧折殆尽。
相形之下,孙权对参与二宫之争的淮泗人物的处置却是轻描淡写的,仅全寄、惕竺、吴安、孙奇4?的小人物遭诛,其他重要人物如步骘等反受升迁。
孙权对江东大族坚决打击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陈寿所说的孙权疑心过重,即“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既臻末年,弥以滋甚”,其原因是深层次的。
从政治上看,孙吴国内除孙氏宗室外,另有两股政治势力,即南渡的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集团,这两股势力共同辅佐孙氏政权成就霸业,与曹魏、刘蜀相抗,但又互相约束、牵制,在政治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孙吴开国,多是倚仗淮泗精英,但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方士人暂时不再南渡,南渡北士集团因为后备人才不足,日渐衰退。
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名将周瑜、鲁肃、等均已去世,此后南渡北士难以担纲孙吴政权中的重要角色。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盘踞江东多年的江东大族,势力深厚,影响深远,因此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又加上控制了吴国的官员仕进途径,他们的政治上升势头有超过前者的趋势,这自然会破坏已有的政治平衡。
这种趋势自然不是孙权愿意见到的,相比较而言,孙权更愿意任用南渡北士,因为南渡北士集团跟随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多年征战,与孙氏政权的关系正如吕范所言,“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
而江东大族久居江东,与孙氏政权实质上仅是一种合作关系,孙氏政权借江东大族而建业图霸,?东大族也借孙氏政权而扩充势力。
南渡北士与江东大族,孰近孰远,孙权心中当然很清楚。
再从经济上看,隐匿人口、侵吞土地,本是末年以来豪强地主的,江东大族也不例外,“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是吴国众所周知的事实。
不同的是,在吴国,江东大族超越制度过量占有土地和劳动力的行为,是得到孙吴政权默许的。
《·政事三》载会稽贺邵出任吴郡太守,遭吴中诸强轻视愤而以“检校诸顾、陆役官兵及藏逋亡”以示报复一事,及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注》中称:“人多离其本土,逃亡在外,辄为势家溜藏匿,官不敢问”。
皆说明孙吴政权实际上是以默许江东大族私占人口、土地为条件,来获得江东大族的支持。
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豪强地主占得的人口、土地越多,对孙吴国家越不利,因为本该入孙吴国库的租税转入大姓之门,本该为国家服徭役的编户转为大姓所役使,此多彼少,豪强受益则国家受损,这是必然的。
从这个角度看,孙权打击势力日见扩大的江东大族实属必然。
陆逊之死就与此有关。
马植杰先生曾指出,“孙权与陆逊两人的矛盾乃是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矛盾的体现”,此言诚然不差,但稍嫌笼统。
事实上,夷陵之战后陆逊集丞相、上大将军两职于一身,其威望在孙吴已经无以复加,不仅充当了吴地江东大族中领袖人物的角色,在吴国政坛中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的渐次巩固,江东世家大族在孙吴建国的过程中也如上所论在经济、政治上得到了相应好处,但孙权的猜疑之心也与江东世家大族势力的崛起在同时增长。
出于孙吴皇权自身稳定的需要,孙权情愿依靠、重用在江东毫无根基的南渡北士集团,而不愿让世代植根江南的吴地大姓的势力过于膨胀,必要时也会加以种种限制甚至打击。
因此,孙权逼死陆逊,其矛头所指实为陆逊身后的江东世家大族,是在孙吴政坛中达到巅峰的江东世家大族的势力。
这可以说是陆逊被逼死的深层次原因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孙权虽对江东大族进行了重大打击,但孙吴政权和江东大族之间却并未因此产生难以愈合的裂痕。
这是因为,孙权对江东大族的根本利益并未触及。
江东大族凭借世袭领兵制等特权制度,仍然在地方上占有着大量劳动力和土地,再加上大族子弟步入吴国政坛的仕途通达依旧,只要假以时日,江东大族势力必定会在吴国再次崛起。
三嗣主时期:面和与心背。
孙亮、、孙皓统治时期,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有着多次调整,以下分而述之。
建兴元年(公元252年),会稽王孙亮即位。
此时距二宫之争不久,江东大族刚遭重创,只能采取低调姿态,而宗室与南渡北士的势力则相对转盛。
当时辅政的都是南渡北士和宗室人物,且以为首,“权疾困,召(诸葛)恪、(孙)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
其中,孙弘、孙峻为宗亲,诸葛恪、滕胤、吕据3人为南渡北士,后来双方展开了一场血腥争斗,诸葛恪杀孙弘,孙峻杀诸葛恪,孙峻死后由弟孙琳接掌大权,孙琳杀滕胤、吕据,孙氏兄弟把持吴国内政直到孙休即位初期。
这一时期,由于江东大族尚未从打击中恢复,对孙氏宗室和南渡北士之间的争斗明智地采取了旁观的态度。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景帝孙休即位。
次年,孙休处死孙琳。
此后,孙休一边依赖南渡北士,一边重新用江东人士,基本形成淮泗人物和江东大族分享政权的局面。
丞相为陈留人濮阳兴,大将军为庐江人,左将军张布典禁军,而山阴丁密为左御史大夫,会稽贺邵为散骑常侍,秣陵纪亮为尚书令,子纪陟为中书令。
同时,继陆逊之后,以陆抗、陆凯为代表的江东大族新生代领袖人物开始在军事上崭露头角,这在很大程度上?益于吴国实行的世袭领兵制。
陆逊卒后,陆抗以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
以后稳步上升,至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陆抗为镇军将军,督西陵(今湖北宜昌)地区。
陆凯是陆逊的族子,孙休在位时,“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督长江中游。
此外还有陆胤为安南将军,督长江下游的虎林地区。
3人均手握重兵,是吴国军方的实权人物。
这一时期的江东大族,不仅政治势力有所恢复,而且由于握有军权显得后劲十足。
元兴元年(公元264年),孙皓上台。
由于孙休亡时,“蜀初亡,而交趾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吴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君王,于是由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等迎立年龄稍大、名声较好的孙皓。
孙皓虽由濮阳兴等人迎立,但可以肯定的是同样受到江东大族的拥护,因为孙皓是在二宫之争中遭受废黜命运的太子孙和的长子。
孙和当年曾受江东大族的鼎力支持众所周知,所以立孙皓为帝,恐怕更符合江东大族的意愿。
孙皓即位不久就露出残虐的一面,有迎立之功的濮阳兴和张布都被他杀害,淮泗集团的后备人才本就缺乏杰出之辈,孙皓的更加剧了这种现象,江东大族的势力再次得到扩展。
最具代表性的是孙皓即位后,陆抗迁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荆州地区,实际上整个吴国的边防重担全在陆抗一身,当时甚至有“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之说。
凤凰元年(公元272年),陆抗平定步阐之乱,迁大司马、荆州牧,手中权柄,已不亚于乃父陆逊当年。
再有陆凯,孙皓初立时,任镇西大将军,后迁至左丞相。
他在相期间,多次上疏直斥孙皓的诸种昏庸,辞语激烈。
以孙皓的为人,如果不是因为陆凯身后有强大的家族,10个陆凯恐怕都不够他的杀戮,可见江东大族的势力已扩大到了何种程度。
和孙权一样,孙皓也面临着江东大族势力过分膨胀的问题。
所不同的是,孙权在位时励精图治,吏治较为清明,国家通过屯田制?掌握着大量国有土地和劳动力,而且还有足以与江东大族抗衡的淮泗集团可供凭借,所以完全可以对江东大族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击和抑制。
孙皓在位时则全然不同,屯田制已经基本废除,国力大不如昔,孙皓本人又毫不顾惜民力,肆意妄为,“(皓)自登位以来,法禁转苛,赋调益繁;中宫内竖,分布州郡,横兴事役,竞造奸利;百姓罹杼轴之困,黎民疲无已之求,老幼饥寒,家户菜色”。
在这种情况下,孙皓已没有实力像孙权那样正面向江东大族开刀了,只能从侧面对江东大族进行削弱。
例如,孙皓对陆抗的增兵建议置之不理,反而大封同,“封陈留、章陵等,凡十一王,王给兵三千人”;又迁都武昌,试图远离与江东大族关系密切的建康城,还将宗族势力相对较弱的会稽贺邵处死;陆凯生前,孙皓不敢动他,在他死后,孙皓将他家属流放建安。
江东大族对孙皓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支持到最后离心的转变过程。
孙皓初立时,无疑得到过江东大族的支持,但随着孙皓昏庸残暴本来面目的露现,江东大族的代表人物如陆抗、陆凯、贺邵等人也不断地递上一份份措词日趋激烈的上奏,陆凯更是抗颜直斥孙皓二十事,这在蜀、晋两国都是无法想象的。
当一切努力均告白费,反遭孙皓的猜疑时,江东大族终于失望地和孙吴政权分道扬镳。
纵观西晋的整个灭吴战争,晋军没有遇到过一次坚决的抵抗,王濬自蜀伐吴,一路上“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最后金陵城。
孙皓自己也说,“得陶睿表云武昌以西,并复不守。
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用,兵将背战耳” 。
江东大持孙氏兄弟,是战乱之际为自己切身利益寻求的一种保护,随着孙权去世,继承人弱暗无能,孙氏政权已无力给大姓以庇护,所以不仅是江东大姓,包括南渡大姓在内都要另择明主,对南下的晋军毫无抵抗之力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事实上,令江东大族最终心寒的不是孙吴政权对他们的打击和抑制,而是末?孙皓的昏庸残暴。
对给了他们财富、地位的孙吴政权和英明之主孙权,江东大族仍是念兹在兹、无时或忘的。
陆机在《辨亡论》中回答吴国何以灭亡时,不同意吴蜀唇齿相依,“蜀灭则吴亡”的说法,指出吴国“四州之地”,所谓“用之者失也”,就是把亡国原因归于孙皓的委婉说法。
在陆机看来,如果不是因为孙皓的昏庸残虐,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的合作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孙吴国家当然可以赖以存焉,江东大族也可以继续享有荣华富贵,陆机的这种心态可以说是吴人心态的典型。
正因为如此,名传千古的《辨亡论》中才会蕴含着?切的故国之情、亡国之痛,对曾经抑制和打击过他们的孙权,拳拳缅怀之情也溢于词语之间。
综上所述,江东大族在孙吴基层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孙吴统治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当然不能低估。
但从孙吴独霸江东,并进而与魏、蜀争霸的角度来看,江东大族的日渐强大会对孙吴国家构成一种威胁。
立国之初,为取得各种社会势力的扶持和平衡及尽量扩大社会基础,孙吴君王可以分出相当部分的权力与大姓分享,但随着基础的稳固,孙吴君王就逐渐无法容许大姓对自己皇权的分割了。
由此可以认为,孙吴政权与江东大姓的关系实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随机文章“雕虫小技”的成语是怎么来的?“雕”的是什么虫?万叶集简介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眼睛能睁开呻吟声惊呆路人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反义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欢迎大家分享 进步的反义词: 落后、后退、倒退、停顿、落伍 词语注音 jìn bù 英文翻译 (向前发展) advance; progress; improve; step foreward; move foreward 基本词意 (1) (动) 人或事向前发展;比原来好。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作谓语) (2) (形)适合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
进步思想。
(作定语)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进步造句: 1、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学习的进步是一点一滴聚起来的。
2、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眼睛是知悉现代进步与发展的专家。
眼睛看齐了世界的狂飙,自己也是不会落后的。
眼睛看齐了知识的飞越。
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是一片空白与虚无。
眼睛看齐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哲理,自己终究会成为一位令人眼亮的举足的人物。
4、音乐,是人类时代进步的象征,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的音乐,音乐永远都是人们追宠的对象。
我也非常的喜欢听音乐,在不同的心情里挑选着不同的音乐。
5、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6、做老师很辛苦。
但只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他们会忘掉辛苦,心里会由衷的高兴。
老师经常的鼓励同学:“努力点!坚持努力就会有收获。
”可谓是燕儿吐哺,高风亮节啊! 7、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9、只要有梦,我就会不松懈的奋斗下去;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就会更加的努力;只要我永不放弃,成功的希望就会一直陪伴着我。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文明的象征;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唯一一把金钥匙;书,是横渡智慧神河的一叶扁舟;书,是攀登上科学之巅的一条山路;书,是至高无上的。
11、火对人们来说,是进步的象征。
有了火,人们不再茹毛饮血,从此懂得,火烧出来的食物更加美味,更加营养。
12、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13、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14、胜利不是战胜敌人,而是提高自己。
我们只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那就是成功。
拓展延伸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2、我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退步。
4、这学期,小林在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
5、希望你不断努力,祝你不断进步。
6、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敬仰的导师。
7、树立新风,破除陋习,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8、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9、表扬是鼓励进步的手段,不是目的。
10、开学以来,我们班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1、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的心里非常愉快。
12、鲁迅先生一向关心和爱护进步青年。
13、开学以来,小林在学习上确实有很大进步。
14、这学期,小刚学习用功,进步很快。
15、一个人有缺点就不要怕别人指出,否则,永远也不会进步。
16、只有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17、学习的进步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18、作为新教师,姐姐能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因而教学工作进步很快。
19、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仰望的文学家。
20、对同学微小的进步,老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1 1.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
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2.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4.千回万转: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5.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同“车马盈门”。
6.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7.道远日暮:暮:太阳落山。
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
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8.撑肠拄腹:比喻容受很多。
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饱。
9.惊群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同“惊师动众”。
10.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同“桃李满天下”。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2 1.千条万端:犹言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2.轩盖如云:轩:古时供官员乘坐的一种便车;盖:车盖。
旧时形容官员很多,也形容官员、士绅集会的盛况。
3.百孔千疮:比喻毛病很多,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4.指不胜偻: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偻:弯曲。
同“指不胜屈”。
5.诡变多端: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6.诡计多端: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7.鸟集鳞萃:鳞:鱼;萃:聚集。
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
形容聚集得很多。
8.门庭如市: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
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
9.千言万语:形容说得话很多。
10.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
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11.千语万言:形容说得话很多。
同“千言万语”。
12.说千道万:道:说。
指各种各样的说法。
后用来形容话说的很多。
亦作“说一千道一万”。
13.口干舌焦: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同“口燥唇干”。
14.冠盖如云: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
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15.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
门槛都踩破了。
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6.十亲九故: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17.座无虚席:虚:空。
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18.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19.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20.血流漂杵:杵:捣物的棒槌。
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
形容战死的人很多。
也泛指流血很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3 1.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千言万说:犹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3.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4.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5.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 更仆难终: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7. 挂一漏万: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
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
8.荆棘载途: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9.更仆难尽: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0.更难仆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1.血海深仇: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12.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13.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14.无所不通:通:通晓。
没有什么不通晓。
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15.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
16.人丁兴旺:形容子孙后代人很多。
17.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8.千疮百痍:犹千疮百孔。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9.灿若繁星:灿:灿烂。
繁:众多。
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
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
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4 1、不可枚举:枚举:一一列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 2、不可胜计:胜:尽;计:计算。
不能全部计算完。
形容数量很多 3、不可胜举:无法一一列举。
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4、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5、举不胜举:不胜:不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
形容数量很多 6、论千论万:指成千上万,数量极多 7、满山遍野:布满山岭田野。
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8、漫天遍野:满山遍野,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9、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0、不可限量:限量:限定止境、数量。
形容前程远大。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不失圭撮: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
形容数量准确。
13、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4、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
15、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
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16、多快好省: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
17、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18、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
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19、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20、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
战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21、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22、太仓一粟: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
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23、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
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4、盈千累万:形容数量非常多。
25、遮天盖地: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26、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27、不可胜算:胜:尽。
数量多得不可计算。
形容数量极多。
28、布天盖地:形容数量极多,散布面极广。
29、车载船装:形容数量很多。
30、成千论万:犹言成千成万。
形容数量极多。
31、斗量车载: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32、斗量筲计:用斗量,用筲计。
形容数量很多。
33、分毫不差: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差:差 34、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35、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36、连天匝地:形容规模大,数量多。
37、漫地漫天:漫:满。
充满天地之间。
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
亦作“漫天漫地”。
38、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
指多年。
39、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
形容数量极多。
40、数不胜数:数:计算。
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41、无万大千:不可以千万计,极言数量之多。
42、云屯雾集:像云和雾那样聚集。
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43、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44、舳舻相继:舳:船尾。
舻:船头。
指船首尾相接,数量很多。
亦作“舳舻相接”。
45、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46、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5 1.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2.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寥寥可数:寥:稀少;数:计数。
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5.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6.不足齿数:足:值得。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7.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
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8.铢两分寸:指极少的数量。
9.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10.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
指极少量的饮食。
11.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2.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13.多许少与: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14.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比喻准确清楚。
两,较小的重量单位; 15.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
分析一毫一厘。
形容分析细微。
16.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17.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小变多 1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
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19.聚沙成塔:把细沙堆积成宝塔。
比喻积少成多 20.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1.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
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
22.滴水成河:比喻积少成多。
23.有增无损:损:损害,减少。
仍在增加,不见减少。
指事物向着某个方面不断深化。
24.有增无已: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
25.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
比喻双方平分。
26.三下五除二:-珠算口诀。
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27.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
指各种行业。
28.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
比喻刻板不知变通。
29.十年九不遇: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30.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31.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2.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33.七次量衣一次裁: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34.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36.绝无仅有:极其少有。
形容非常少有。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6 1、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2、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3、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4、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5、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6、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7、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8、千丝万缕:千条... 展开 9、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10、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13、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14、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15、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16、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7、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8、千头万绪:绪:丝头。
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
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19、千端万绪: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20、经纬万端:比喻头绪极多。
21、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22、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23、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24、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
形容接连不断。
25、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26、不知凡几:凡:总共。
不知道一共有多少。
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27、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
形容很齐全。
28、多多益善:益:更加。
越多越好。
29、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30、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31、触目皆是:触目:接触到视线。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32、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33、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
形容很多。
34、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35、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6、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7、指不胜屈: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为数很多。
38、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
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39、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
形容雨大势急。
40、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41、万象森罗: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42、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43、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44、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45、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46、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47、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48、满谷满坑:充满了谷,充满了坑。
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4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50、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51、洋洋大观: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
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52、绰绰有余: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
53、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馀。
54、史不绝书:书:指记载。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
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55、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
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56、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样的人并不少。
57、大有人在: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58、人手一册:人人拿着一本(书)。
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59、翻来复去:翻:翻转。
形容做事多次重复 60、三番五次:番:遍数。
一再,多次。
61、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
62、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
旧时指反复审训。
63、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车载斗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