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凤求凰》道尽相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令人动容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列传》中记载了司马相如和之间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相如,字长卿,为临邛城内一穷困潦倒书生,仰慕的为人,于是改名为“相如”,擅长辞赋,曾作著名的《子虚赋》,一时声名鹊起。

卓文君,四川首富卓王孙掌上,十六岁出嫁,几年之后丧夫,寡居在家。

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化,是实实在在金凤凰。

当时门第制度森严,上层社会的子女很少会和下层贫穷的书生通婚,阶层流动较少。

然而对于寡妇不是很严格,做了寡妇之后还可以再嫁人。

司马相于早就为卓文君的美貌所倾慕,一心想抱得美人归。

但除了满腹好文采,什么也没有,如何抱得美人归确实是个难题。

但这个问题没有难倒司马相如。

他虽然穷,但和临邛城的王吉是好朋友,这个县令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对这个书生是毕恭毕敬。

司马相如和这个县令一起做了一个局。

临邛城内最富有的财主是卓王程郑,县令王吉告诉卓王孙和程郑,说他的家里来了一位贵客,让他俩大摆宴席招待这位贵客。

县令安排的,这两位哪敢不重视。

先是卓家请客,这王吉到了后大伙都不敢动筷子,为啥,因为贵客司马相如还没来呢。

这县令派人三请五请,司马相如还不肯来,装病,县令只好自已亲自去接,司马相如才姗姗来迟。

众人一看,这司马相如姿态潇洒、、谈吐不凡、满座的客人都被他的风采所折服。

酒酣正浓,县令亲自摆出一把琴,让司马相如为大家献上一曲,司马故作推辞,手上却开始拨弄了一曲《凤求皇》。

未曾想,这优美的琴声惊动了一位闺阁少妇卓文君,她琴旗书画样样精通,也是一位当地有名的才女。

文君在门缝偷听,一首《凤求凰》哀怨凄切,道尽相思求偶心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一曲终了,卓文君听出了他琴中的心意,而且被他的气度和才华所吸引,也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

宴会结束之后司马相如暗中派人给卓文君送了书信,倾诉了他的相思之苦。

卓王孙虽然欣赏司马相如的才华,可是他仍然反对司马相如的求婚,一个穷书生如何配得上他们家的千金小姐。

卓文君为爱,深夜逃出家门,偷偷和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卓王孙知道后大怒,几乎要断绝父女关系,还说不会给他俩一分钱。

爱情虽然是美好的,但生活还是要面对柴米油盐,他们的生机出现了问题,于是卓文君卖掉了他身上的首饰,马司相如卖掉了他的马车,他俩又跑回临邛开了一家酒馆。

文君亲自在酒垆前卖酒,司马相如与雇工们一起洗涤酒器。

临邛的老百姓看到卓王孙的千金小姐干这种粗活,让卓王孙很没面子,后来朋友的劝说下,还是默许了他们的结合,并给他们送了一大笔财产,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满的幸福生活。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一件真实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000年前,然而还是让我们对我们对现实的婚恋、情感才生一些思考。

婚姻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结合。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个满腹才华、风流侗傥,一个富家小姐,貌美如花,才子配佳人,自古以来传为佳话。

反观如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宁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欢笑。

很多人不思进取,企图通过一场婚姻来改变自已和家族的命运。

然而,这个社会早已给每个人的都固定好了位置,阶层基本固化,很难通过婚姻实现阶层的跃升。

婚姻就象是一架梯子,顶端的幸福让人向往,下面的人总想往上爬,而上面的人却在阻止下面的人,所以很多人掉下去了,摔得,遍体鳞伤,还美其我曰:没有遇到对的人。

很多人看不清现实,就有了很多失败的婚姻和和不幸的人。

其次,爱情需要勇气,婚姻需要执着和坚守。

卓文君为了真爱和司马相如私奔,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事实上她赌对了,司马相如虽然一时贫困,后来凭借他的《子虚赋》被汉武帝重用,从此飞黄腾达。

在司马相如贫困时她也不自怨自艾,报怨所托非人,而是和夫君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这份对爱情的坚守也表明她配得上她所有的幸福。

爱情需要的是杀伐决断,当那个对的人真的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抓得住。

一见钟情、郎情妾意的美好爱情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然而你的才情配得上你的梦想吗?当落魄书生为你吟唱一首《凤求皇》你能听出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吗?我想如果再给一个理性的选择,很多人还是会宁愿选择在宝马车里哭泣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春雪咏兰  朝代:明代  作者:陈子龙  原文: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一首《凤求凰》道尽相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令人动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