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 这个嫡庶到底有多严酷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古代嫡庶之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随着《延禧攻略》《》等清宫大戏的热播,经常看到一些人在网上提问关于嫡庶之分的问题。

诸如皇后的儿子永琏、永琮和继后辉发那拉氏的儿子、永璟到底谁算嫡子,谁又有优先继承权之类。

先来回答这个问题。

理论上四人都算嫡子,至于谁有优先继承权,不同于等朝代,没有遵循明确的,只能说嫡出之子可能占点优势。

但是,没有绝对的优先继承权。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所谓嫡庶之分的问题。

何为嫡庶?这其实是相对于生母地位而言的。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即男性可以拥有众多配偶,一妻多妾。

而妻和妾在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随之便有了所谓的嫡庶之分。

简单点说就是妻生之子为嫡,妾生之子为庶。

先来说一说妻和妾的区别。

所谓妻者,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身家清白、的女子,经,用大红花轿抬进门。

进门以后,妻理所当然就是这个家的女主人。

所谓妾者,即有名分的小老婆。

这里要先说明一下,妾并不是指男性除了妻以外所有的女人。

在中国古代,妾和外室是有区别的。

妾是正式娶进门的小老婆,是有名分的;而外室有点相当于现在的“小三”,是男性在外面勾搭或包养的女人,是没有名分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庶长子的生母,《》《汉书》的对曹氏的记载是“外妇”而不是妾或者妃嫔的封号。

换句话说,曹氏只能算刘邦的外室而不是妾,她是没有任何名分的。

反观刘邦另一个庶子的生母,她的身份就是妾,是有正式名分的,即“夫人”(这里的“夫人”和现在所谓的夫人不同,汉代的“夫人”是侧室的一个封号)。

此外,妻和妾在家中的地位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妾即便再得宠,表面上的地位也还是要远低于妻的。

以近代的“北洋鼻祖”袁世凯为例,袁世凯是庶出,在其生母亡故后,彼时已经权倾天下的袁世凯想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但是却遭到了嫡出长兄袁世敦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袁世凯的生母是妾,而自己的生母是妻,袁世凯就算官再大,身为侧室的生母也没资格跟老爹合葬。

最后袁世凯不得不妥协,将母亲另葬他处。

再举一个例子,时期曾经和蒋、汪齐名的风云人物之一谭延闿。

谭延闿同样是庶出,在其年轻时考中之后,其父曾当众宣布,因为儿子的出色表现,今后其生母可以坐下和自己以及嫡妻同桌用餐了。

而谭母死后,谭延闿同样遇到了袁世凯曾经面临的难题。

因为身份是妾,谭母按祖制是不能从正门出殡的,彼时已经身居高位的谭延闿同样是,最后不得已趴到了母亲棺材之上,扬言“延闿已亡,从正门出殡”,这才让母亲的棺椁得以从正门抬出。

有此二例,足可见妻妾地位差别之大。

再说一说妻,所谓“一夫一妻”者,并不是说妻只能有一个。

而是说,妻这个编制只有一个。

妻是可以出缺的,即不娶妻,只有妾。

最典型的例子应当要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了,秦始皇终生未立皇后,因此秦始皇无妻,但妾却是非常多的。

同时,如果已经娶妻者,妻亡故或者被休(用于帝王即为废后),男性可以“续弦”,即再次娶妻,而续娶之女的地位仍然是妻,而不是妾,其地位和待遇和原配相当,高于先期进门的妾。

这一点在皇家尤为明显,以继后辉发那拉氏为例,辉发那拉氏是在清高宗潜邸时期进门的,地位是侧福晋(清朝的侧福晋和妾、即所谓的“格格”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侧福晋是明媒正娶、有正式封号的侧室,而所谓的“格格”是没有明媒正娶和正式封号的妾。

但是,实际上二者的身份都是妾,只是地位上略有不同而已)。

清高宗即位后封娴妃,后在清高宗原配孝贤皇后病逝后被册立为皇后。

这时,辉发那拉氏的地位就由妾变成了妻,是正室,其地位和一应待遇与已故的孝贤皇后富察氏理论上是相同的,高于潜邸时期差不多同期或先期进门的其他妃嫔,如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苏佳氏等等。

古代皇家妾扶正为妻者比较多见,而民间相对要少一些。

皇家的妾大多也是出身官宦人家,最起码也是中下层干部家庭出身,因此扶正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民间很多人家的小妾出身寒微,不少是丫鬟、家奴出身,甚至有娼妓出身者。

因此,民间侧室扶正者相对要少一些,更多的是续娶身家清白、门当户对之女,但也不是没有。

在明确了妻和妾的区别之后,所谓嫡出与庶出也就一目了然了。

妻生之子即为嫡子,不论原配还是继妻,所生之是嫡子,是有继承权的。

而妾和外室所生之子则为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换句话讲,老爷子的家产,嫡子是可以参与分家的,而庶子没有资格。

庶子充其量只能由老爷子生前给予一定资产,分家另过。

皇家和贵族除了家产还涉及皇位和爵位的承袭问题,于是便衍生出了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因为皇位或爵位只有一个,而嫡子有时候却不止一个。

所以,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来承袭,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以皇家为例,皇帝的嫡子如果不止一个,那么通常会册立年长者为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如果皇太子死于皇帝之前或者被废,则选择年长的其他嫡子为继承人,以此类推。

若嫡子皆亡故、被废或者没有嫡子,这才考虑庶子,同样是长者优先,贵族的爵位传承亦然。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古代废长立幼者还是不少的。

并且,像清朝等朝代更是没有严格遵循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情况就要看皇帝的态度了。

不过,清朝虽然没有明确遵循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从皇位和爵位的传承来看,总体上还是有那么点儿嫡子优先的。

此外,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则更为特殊,是嫡长子优先,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优先,通常嫡长子绝嗣后才考虑其他嫡子,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继妻所生嫡子和原配所生嫡子的继承权问题。

如果是续娶,长幼有序、长者优先,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继妻是侧室扶正,扶正之前已嗣、且长于原配嫡子,那问题就来了,谁更优先? 这个问题是不少朝代都曾经出现过的,而各个朝代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商周时期以及后世部分朝代,继后未扶正前所生之子一律视为庶出,因此自然是没有继承权的,网上一些人常拿出来说事的帝辛之与、微仲衍就是这个情况。

部分朝代采取了原配皇后之子优先、继后之子其次,而后才轮到庶子的做法,这样一来等于是把继后的地位打了一个折扣,不过,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

明朝的处理方式最为简单粗暴,不论原配、续弦,所出嫡子一视同仁、只论齿序。

这也就是明惠帝能够跨过原配所生嫡子朱允熥而被立为皇太孙的法理依据之一。

至于前面说到的永璂,理论上他的确是乾隆唯一活到成年的嫡子,是拥有优先继承权的。

如果他是富察氏所出,并且长寿一些,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什么事了。

只可惜,他的生母辉发那拉氏并不招乾隆喜欢,后来更是因断发触怒乾隆,被收回册宝、不废而废。

因此,彼时的永璂虽然仍旧顶着嫡子的光环,但实际地位已经是“废后”之子,等同于庶子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皇位的继承资格。

老爹乾隆更是恨屋及乌,终其一生连个爵位都没给这个儿子。

直到嘉庆四年,已经作古多年的永璂才被自己的十五弟嘉庆追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多罗贝勒爵位。

可怜的永璂恐怕要算是整个清朝最悲催的“嫡子”了…… 虽然清朝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一定程度上嫡子还是优先的, 宗室爵位的承袭大体如此,皇位亦然。

除了的次子、嫡长子被废以及乾隆的嫡子永璂以外,其余有嫡子存世的皇帝,继承人都是嫡子,如、,皆为嫡出。

即便是嘉庆,其母令懿皇贵妃、孝仪皇后魏佳氏在乾隆六十年、嘉庆登基前不久还是被乾隆正式追谥为皇后了(这和皇帝即位后追谥非皇后身份的已故生母为皇后或者尊在世的生母为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同时嘉庆也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因此,嘉庆勉勉强强也能算是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不过这个嫡子要打很大的折扣而已。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种“两头大”的说法,即所谓的平妻。

平妻虽然也是二房,但地位却是妻而不是妾,和原配处于一个比较对等的地位。

最初的平妻是古代商人长年在外经商而娶的女人。

清朝中后期满满变成了“兼祧”婚制的一种形式。

即兄弟绝嗣者,可以娶平妻,所生之子兼祧两房或多房,嫡妻与平妻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属于妯娌,但事实上还是一人之妻。

这类情况通常以大宗兼祧小宗为主。

再往后,平妻还逐渐演变成了一些出身清白,略微有点家世背景的女子,不愿委身为妾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方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

当初,福女士嫁给梅先生做二房,但福女士的父母是,虽然彼时清朝已亡,但旗人的架子还是要端起来的,不愿女儿委身为妾。

因此,退而求其次,福女士成为了梅先生的平妻,同时也得到了梅先生原配夫人王明华女士的认可。

通常来说,平妻的儿子也同样被视为嫡子,拥有继承权。

但是,较原配之子某种程度上要略微打一些折扣。

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娶平妻的那个男人的态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妆?这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就算是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

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

比如:皇帝迎娶的侄女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

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

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

比如:,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

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

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

比如: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

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

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

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

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

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

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

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

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 这个嫡庶到底有多严酷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