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帝王后宫中的美女那么多 帝王都会垂青她们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还不了解:古代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宫廷里不止是忙,连皇帝都很忙,一般人的身体根本扛不住。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侯门就是如此,宫门就更悲催了。

历朝历代中,每年都有无数民间美女被选召入宫,这些女人将在红色的宫墙中度过此生。

大多数皇帝喜欢的都是年轻貌美的美女,而那些的宫女又该何去何从,她们也会得到皇帝的垂青吗? 世人都认为古代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其实,“三千”并不是个实数,有些朝代的宫嫔数量远超三千,有些朝代则不及这个数字。

具体后宫中该有多少宫女,还要看该朝代的宫廷制度。

根据《礼记》中记载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知,根据周礼来看,每个皇帝的帝妻总共有121个,除此之外还有没名号的宫女。

不论是帝妻还是宫女,只要帝王有生理需要,她们必须随时无条件满足。

然而,毕竟后宫中的情况是“肉多狼少”,皇帝一个人是无法“享用”如此数量的众多宫妃。

所以说,每个朝代的后宫中都有不少“板凳选手”,她们一生都未曾得到皇帝的垂青,甚至都没过过性生活。

宋人周密所撰的《齐东野语》有这样的说法: “凡夫人进御之义,从后而下十五日遍……其九嫔已下,皆九人而御,八十一人为九夕。

世妇二十七人为三夕,九嫔九人为一夕,夫人三人为一夕,凡十四夕。

后当一夕,为十五夕。

明十五日则后御,十六日则后复御……凡九嫔以下,女御以上,未满五十者,悉皆进御,五十则止。

后及夫人不入此例,五十犹御。

故《内则》云:妾年未满五十者,必与五日之御。

则知五十之妾,不得进御矣。

” 虽说除先帝后妃及公主宗女之外,后宫里的所有女人都是皇帝一人的禁脔,但皇帝却没必要满足每个女人的性需求。

按照《齐东野语》的说法,每个帝王只需与121位有名号的夫人定期做房事即可。

饶是如此,这也是普通男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81名女御,每月帝王需与女御度过十八天,每日需临幸其中的九名;27名世妇,每月帝王需与世妇度过六天,每日需临幸其中的九人;9名女嫔,每月帝王需与女嫔度过两天;3名三夫人,每月帝王需与夫人度过两天;皇后地位最尊贵,每个月可独享皇帝两日。

平心而论,这样的房事频率对于一个正常男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哪怕是身强体壮的男人,这样的生活恐怕也很难过上几年。

也难怪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较短,根据中医理论如此频繁的房事难免会让皇帝的某些功能提早退休,影响身体健康。

按照《齐东野语》中的理论,除了皇后和三名夫人之外,宫女五十岁以后便不得与皇帝同房了。

这一制度似乎会给人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觉。

其实,倒不是因为皇帝薄情寡恩,这种规定实属古代特殊的社会情况催生的。

我们了解,大多数女人在五十岁左右会步入更年期,到了这个年纪的女人不再排卵,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每个皇帝的性生活都是建立在生儿育女的基础上的,若女人不能生儿育女,皇帝完全没必要在她的身上浪费精力。

毕竟,需要皇帝去“操劳”的女人太多,皇帝已太过辛苦。

笔者认为,《齐东野语》中的这套理论也只适用于个别朝代,起码这套规则在是不适用的。

据史料记载,时期的宫嫔数量足有四万多人,如果遵守这套规则每天轮流临幸一百多名有名号的帝妻,那么,其他宫女岂不是得不到皇帝的“照料”了吗? 由此可见,古代帝王打算和某个宫女行房事时,或许不会遵守周礼的要求。

换一种思维来想,皇帝拥有绝对的自主交配权,古代皇帝想要临幸哪个女人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就像说的那句“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余者无不可”一样,遵守礼法的皇帝属实像一样少。

当然,某些朝代还有特定的“进御制度”,如:招幸和行幸等。

打个比方来说,坐着羊车“随机”临幸嫔妃的做法,就是一种“行幸”。

于是,有些个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羊车就停在了她的宫门口。

看来,古代宫廷里不止是嫔妃忙,连皇帝都很忙。

那些进入深宫的女人或许并不幸福,她们将整个韶华都奉献给宫室,到了年老色衰时却不能继续生育,被皇帝抛弃孤独残生,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参考资料: 【《礼记》、《内则》、《齐东野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永乐帝王为什么将执行其意图的忠臣马烨斩首?

中国封建皇权社会是一盘棋,帝王之下的大臣是棋盘上的卒马炮车。

帝王本人连棋盘上最重要的老帅也不想做,而宁做可以任意调兵遣将的下棋人。

既然是下棋,那么为大利益牺牲个把小利益是常见的事。

明代初年,对元代所封的土司,采取“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明史?土司列传》序)的原则。

在平定陈友谅后,元时所置湖南的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就是说,明代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湖湘诸土司的归附其端,继而今贵州地区等西南诸大姓以次服属总其成的。

待明政权日益巩固后,其对贵州土司的控制也随之加强,改土归流工作慢慢提上日程。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王朝利用思南、思州土司相仇杀的机会,以五万重兵征讨。

遂以思南、思州三十九长官地改置郡县,首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为内地,自是始”(均见《明史?贵州土司烈传》)。

利用平定反逆土司之机改土归流是改革土司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上是史书上的记载,简单几句话记述了明永乐年间废除贵州土司制度的成就,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忠君爱国的故事却没有被提及,鲜为人知。

永乐年间,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大。

镇守贵州的都督马烨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刺激当地的少数民族造反,以便抓住口实,彻底废除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选派的“流官”。

其中采取的最极端做法是把前任土司头目的妻子奢香脱光衣服鞭打。

这一下,当地少数民族果然愤怒异常,打算起兵反叛。

但被现任土司头目坚决制止了。

他亲自进京上访,状告马烨。

自然对此事洞若观火,他明白马烨完全是为了明王朝利益,又清楚此时正是提出交换条件的好时机。

于是召宣受辱遭打的奢香进京。

永乐帝问奢香说:“马烨辱打你是错误的,我现在为你除掉他,你准备怎样报答我?”奢香叩头说:“我保证世世代代不犯上作乱。

”永乐帝微微一笑,说:“不犯上作乱是你们的本分,怎么能说是报答呢?”奢香万般无奈,答应为明王朝从贵州东北部开一条通往四川的山路,以供驿使往来。

奢香答应的这一条件无疑是永乐帝极其欢迎的。

官府有路可通,铁鞭可及少数民族地区,那他们自然不敢再造反。

永乐帝也实践诺言,随即召回马烨,将其斩首。

这马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王朝的利益,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又成了最后被杀的罪状。

事后永乐也说过:“我也知道马烨对朝廷,但是我如果顾惜他,就没办法安定贵州这块地方了。

”话说到这份上,即使被杀的马烨在场也不会再有什么话说的。

随机文章揭秘盗墓人有什么忌讳,点蜡烛预防鬼吹灯/带黑驴蹄子辟邪马斯克的超级高铁时速,从纽约到华盛顿特区仅需要29分钟宇航员在太空会遇到什么危险,陨石撞击/航天器破损失压/宇宙辐射最神奇的小鸟筑巢全过程,还是一房一厅,不愧是鸟界的建筑大师古代考生金榜题名后,他们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盘点: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悲惨记录的五大乱世

所谓乱世是指无中央政权或者是中央政权式微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导致军阀混战。

它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持续时间长;2.对后世影响大。

因此有些朝代的更迭战争并不属于乱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乱世是、鼎立、、和近代军阀割据。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他任用,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

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

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

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

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

楚又向北发展。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

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

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

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

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

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

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

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

「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

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

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

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

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

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

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

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

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於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

关於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

《》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

战国的名称来自於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

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

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

参考: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

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的变法为秦吞并其馀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

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的道家学说,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

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二、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鼎立是中国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

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

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降、逐,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中任用谋士火烧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无策,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

曹操对江东。

在刘备谋士与谋臣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

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韩遂等部,又命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攻打襄樊,擒,斩,围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三国正式开始。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

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吴。

222年,被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

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

炎兴元年(263年),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迫曹魏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

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大举伐吴,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三、东晋及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

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

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

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公元311年,大将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

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的运筹下,谢石、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

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

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

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建立的魏、丁灵建立的魏、武都氐帅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

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

自魏、晋、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四、五代十国 (公元907-公元979年)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自唐末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於开封。

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

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

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朝,改进了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榷被他的女婿以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

但源源不绝的财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不成榷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郭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

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甲午风云 五、清末及民国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军阀混战、国共十年内战、、解放战争,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由战争组成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争史。

这个时期的影响深远。

随机文章韩国古代建筑简介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伤天害理命格差的人葬进去将引发横祸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国为什么不探索火星(2020年发射探测卫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帝王后宫中的美女那么多 帝王都会垂青她们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