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强保镖,他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尉迟敬德,本名,字敬德,开国,名列“”第七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尉迟敬德的出身身世一直是个谜团,在《太平广记》中,尉迟敬德是一个打铁匠,出身寒微,但是勇武过人。

现在的多数文学作品中的尉迟敬德形象差不多如此。

但随着近代不断的发现,尉迟敬德的身份可能并不是一个草莽,而是出生于一个世代从军为官的显赫世家。

尉迟恭墓出土的墓志铭以及碑文显示,他至少也是个官四代了。

所以才有尉迟恭年少时即武艺高强,精通兵略的评价。

事实真相扑朔迷离,但这并不妨碍尉迟恭在唐初的乱世中脱颖而出。

末年,,尉迟敬德身形高大,孔武有力,而且对军事谋略颇为精通,在隋军中很快就立下不少战功,官职一度升至朝散大夫。

但此时隋朝已是强弩之末,军队也是士气低沉,人心涣散。

尉迟敬德也是聪明人,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校尉周拉起反隋大旗后,很多人包括尉迟恭都投奔到他的麾下。

因为尉迟敬德的勇武之功,很快受到了刘武周的重用。

刘武周的势力不断扩大,与盘踞于中原地区的李唐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尉迟敬德的战力确实不是吹嘘的,的部队在他面前数次吃下败仗,不得已只能派遣智勇双全的率军驰援。

然而两队唐军合击尉迟敬德部队,却依旧没能取得优势。

能让李世民的军队吃瘪,尉迟敬德的军事才能也足见精深。

尉迟敬德虽然厉害,但他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李世民,还有他麾下一众才华不逊色于他的文武将领。

他很快便遭遇名将等人的伏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多次交锋下来,尉迟敬德总是输多赢少,这下他终于知道了李世民的厉害,对他的军事才华也深感佩服。

隋末的乱世中,天下群雄并起尽皆。

局势云诡波谲,瞬息万变。

刘武周在与李世民的对峙中逐渐败下阵来,势力遭到瓦解。

尉迟敬德眼看没了着落,这时李世民却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李世民深知尉迟敬德之才华实为难得的,想要将之招入麾下。

对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尉迟敬德也十分佩服,见眼下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便投降了李世民。

对于这个降将,唐军将领是十分猜忌的,唯恐其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反唐,于是将其囚禁并力劝李世民将其诛杀。

但李世民很信任其忠良的品格,他释放了尉迟敬德,并让他自由选择留下来或是离开。

尉迟恭见李世民如此坦诚相待,对于其仁厚的性格和雄主的英姿更是佩服有加。

从此他便一心追随李世民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多次救助李世民于危难之间,是李世民身边的最强保镖。

其为李唐打下江山,稳固政权立下了诸多功绩。

尉迟敬德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便是在中立下护主之功。

当是时,秦王李世民与太子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李世民抢先一步下手,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李渊的寝殿临湖殿途中设下埋伏。

兄弟二人起先并未对此多加怀疑,在进入玄武门之后陷入埋伏后才大觉不妙。

然而为时已晚,李世民的伏兵一下,冲杀过来。

李世民乘乱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负伤的李元吉慌忙逃向玄武门一侧的小树林中。

李世民见状也追上前去,但他的衣服被树枝挂住,整个人一下跌下马来。

李元吉立刻回头夺过李世民的弓欲将其勒死。

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骑马赶到,他搭弓一箭便射死了李元吉,化解了李世民的危机。

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走出玄武门外,那些闻讯赶来救援的太子和齐王府卫队皆知大势已去,纷纷溃逃。

化解了残余的抵抗势力,尉迟敬德手持武器进入临湖殿,逼宫李渊。

他向李渊禀报称太子和齐王在殿外作乱,秦王已经将二人诛杀,同时命我入殿护卫陛下的安全。

事实如何李渊自然心知肚明,但现在尉迟敬德持兵立于殿前。

李渊不得不交出兵权,封李世民为太子。

在玄武门之变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尉迟敬德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他保护了李世民的人身安全,又以首级让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们丧失战斗欲望,最后进殿威胁李渊交出兵权,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在这场政变中,尉迟敬德因为护主有加,居功至伟,被列为玄武门之变的头号功臣。

尉迟敬德戎马一生,多次易主,但仍被后世赞许为忠贞之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尉迟敬德心怀天下,想要结束这纷争不断的混乱局面。

于是不断追寻良主,直到他遇到了李世民。

他知道面前的的这个人将终结乱局,开辟盛世。

于是再也不曾轻言背弃。

为了让他登上帝位,一展雄图伟业之抱负,尉迟敬德一手实施了玄武门之变。

“为了江山社稷,天下黎民,这一点背绝人伦的骂名就由自己这个武夫来承受吧。

”那个英勇无比的将军一定是这样想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放走的死囚犯,为什么放弃逃走的机会回来等待斩首呢?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世民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曾做过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他把将近400人的死囚都放回家了,只是为了让他们在死前能回家和家人们在一起过个年,当时约定好在年后要回来问斩,按理来说,既然求生逃脱的希望就在眼前,肯定有很多人都会逃走,官员们听说李世民的决定后,也认定会有死囚直接逃走。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时所有人都真的按照期限回来了,事情的发展让李世民也很高兴,最终还下令赦免了这些人,这件事在《》上有明确记载,确实是390人一人不少,李世民为何敢放走这么多人?这些人又为何真的按期回来?其实这都是李世民的智慧所在。

李世民的功绩流传千古,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明君,在他通知之下,民间歌舞升平,社会繁华安定,但是他也不是没有缺点,就是他最大的一个污点,因为这场政变,让他深陷舆论沼泽,百姓们或许嘴上不说,但心里都对他弑父杀兄的行为印象深刻。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百姓对他是畏惧的,也会觉得他是一个之人,毕竟弑父杀兄这种事情一般人如何能做的来,李世民并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他希望民间可以知道他也是有感情的人,并且让大家看到,在他治理下的大唐盛世多么辉煌,所以李世民才会做出把死囚放回家这样的冒险之举。

他李世民作为高高在上的,连死囚过年团圆的心愿都能照顾到,这就表现了他能够体恤百姓,而且他最终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些死囚真的都回来了,他再宣布赦免这些人,便更体现了他的仁慈大度,也就挽回了舆论风向,让百姓们能更加爱戴他。

不过把死囚放走这个举动是很冒险的,不仅要面临官员的压力,而且如果最后死囚犯有人没有回来,李世民的威严何在,幸好他们最后都回来了,能够放弃逃生的机会回来等待斩首,自然是有原因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点。

一是李世民贵为天子,还能考虑到死囚犯回家过年的问题,这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受到了恩惠,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既然皇帝这么给面子,那自然也要给皇帝以回馈,死囚犯们感念李世民的,最终也就选择了归来。

二是哪怕死囚犯不想回来,还有地方官员在盯着,毕竟人性复杂,或许大部分死囚犯念及李世民的体谅,会愿意主动回去接受刑罚,但是肯定也有人不愿意,想要借机逃跑,李世民自然想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很有可能早就通知过各地官员多关注一下这些人,都已经被盯着了,自然是想跑也跑不掉。

第三个原因则是这些犯人担心自己的家人,古代的刑罚是很严厉的,而且还会有连坐机制,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抄家,只要家里有一个人犯罪,那么一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牵连,在天子眼皮子底下逃狱可是大罪,如果李世民震怒,那很有可能就会连累死囚犯的家人,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死囚犯也就不会想要趁机逃跑了。

综上所述,便是这些死囚犯为何有机会逃跑却还是回来接受斩首的原因,或许是念及皇帝的恩情,也或许是根本逃脱不了,亦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但也正是这些因素,才让他们最后能够成功被赦免,而李世民赦免他们,并不是真的被他们的诚信所感动,只是因为这些死囚犯帮助他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过好在最后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魏征的谏言,唐太宗基本是都听?

是历史上有名的铮臣,他和唐太宗一个善于劝谏一个善于纳谏,成了搭档最好的一对君臣。

可是,魏征的劝谏并非我们想象的一句话说出去噎死人,他的话也讲究技巧。

贞观12年,越王向李世民反映,有大臣对他这个亲王不尊重。

李世民很恼火地召集大臣,然后劈头就发火:我有句话要告诉你们,以前的天子是天子,现在的天子就不是天子了吗?以前的天子儿是天子儿,现在的天子儿就不是天子儿了吗?当初时期的天子儿多厉害,想怎么说大臣就怎么说。

我自然不会放任我的儿子们那样,但如果我不管他们,你们是不是都不听他们的? 皇帝震怒到如此地步,房玄龄等大臣虽然一头雾水却还是磕头认错。

只有魏征正色说,没人敢轻视越王。

按照儒家思想,大臣是为国家服务的,即使做的不对,也不允许亲王侮辱。

的事情能当经验吗?那些亲王后来都怎么样了?不都没有好结果吗? 魏征的声音比唐太宗还大。

他顿了顿接着说,如果我们生活在无道的时代,别说亲王,谁都可以,可现在是开明时代,是有道明君在指挥我们,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魏征用打一巴掌给个枣的方式,批评中含着表扬,不但让唐太宗平息了怒火,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唐太宗从这件事以后还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见了亲王不必行礼。

还有一次,唐太宗的亲家,妃的父亲杨誉犯了错,被有关人员抓去审问。

恰好杨誉的儿子在唐太宗身边工作,他把父亲被抓的事告诉唐太宗。

唐太宗听了很生气,皇亲国戚也敢抓?他立刻问是谁干的,还要免了人家的官。

魏征劝谏道,自古以来皇亲国戚是最难治的,如果放纵,以后会更难收拾。

大臣依法问话,这是遵守国家法律,皇帝应该支持,不应该纵容。

自古以来,只有您能治这种人,能。

又是一个寓批评于表扬中,魏征的劝谏,既摆出了事实,又照顾了皇帝的面子,可谓。

对内,魏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外,他也同样提出了好建议。

唐太宗要让使者去西突厥册封,又让使者册封完了顺便在当地买一些好马再回来。

对比,魏征提出不同意见。

他认为,册封是大事,体现了对突厥可汗的认可度,一定要专使专办。

册封的同时买马,是可以节约成本,但突厥可汗心里会犯嘀咕,到底是册封来了还是买马来了?人家有可能认为,唐朝买马是主要的,册封是顺便捎带的,这样会破坏突厥和唐朝的关系。

如果我们搞好关系了,唐朝的威信在突厥建立起来了,还愁没有好马吗? 魏征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

这种出于公心的决定,唐太宗怎么会不听他的?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征高丽失败,他非常感慨地说,如果魏征还在,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次失败。

当李世民说出那段名传千古的那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后,他哭了很久。

不是别人没有劝谏,是别人的劝谏说不到点子上,打动不了唐太宗,让他听不进去。

因为魏征是全心全意为他好,为国家好,为大唐江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尉迟敬德: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强保镖,他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