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违背了隆中对?到底什么促使其北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

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

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

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

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

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

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

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

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

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

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

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

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

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

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

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

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

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

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

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

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

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

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

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

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

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

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

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

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

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

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

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

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

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

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

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

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随机文章关于春秋战国人物名称及爵号的几个问题?能否证明夏朝是否存在?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简介秦始皇多活个一,二十年法治观念长驻人心,中华文化会更强盛吗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刘禅成年后,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一句“扶不起来的阿斗”使得的形象尽毁,事实上作为蜀汉,他不仅不是弱智,而且还很有头脑。

而作为“”的蜀汉丞相,他是想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却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大智若愚的刘禅呢? 当年,刘备托孤说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所以诸葛亮辅佐了刘禅,但毕竟是辅佐,不是自取,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政由,祭则寡人。

”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

接着下面一句话是:“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这个“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

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这才总揽全局。

实际上诸葛亮应该是三种考虑。

第一,他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

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不处理日常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叫宰相,由他们来处理。

这个制度应该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

为什么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

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如果臣没有做好的话,请陛下问责于臣。

这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

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 第二考虑是任重道远,诸葛亮不敢放手。

《出师表》里面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错,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

第三种考虑是当时 蜀国是内外交困,。

从《出师表》里面读出来的话外之音,《出师表》一开始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之秋也。

”话说得非常地严重,危急存亡。

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为外部的压力,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

而蜀汉内部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人才也匮缺。

所以诸葛亮感到很危急,这是通常的理解。

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急,这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

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接过了刘备交付的这个重担以后,除了要处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他还必须处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劝降的张任,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斩了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诸葛亮北伐违背了隆中对?到底什么促使其北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