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无疑属于。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蜀汉和曹魏政权都是亡在立储上?皇子的能力都不可以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刘备为什么能成就蜀汉呢?多亏了他的识人能力

说起,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三人,就拿刘备来说,他几乎是三人中起点最低的,然而他却能凭借自己毒辣的眼光,发掘拉拢了许多人才,最终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成功建立蜀汉,这份能力令人钦佩!刘备眼光毒辣,他认为言过其实,那么在他心中究竟谁才是可用之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事实上,刘备看人用人是非常有一套的,在他临死前,他曾特意叮嘱,说马谡言语浮夸,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让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结果诸葛亮并没有听从,最终导致了街亭大败,枉费了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势。

《》(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既然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那么在他看来,谁才是可用之人呢?刘备临终前早已安排好了,重用了、王平、三人。

一、魏延 魏延在蜀汉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在许多人的认知中,魏延的军事能力仅次于诸葛亮,属于蜀汉的二号军事人物,甚至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去世后,在蜀汉军事上挑大梁者肯定是魏延!魏延不仅军事指挥上非常优秀,曾经于北伐过程中大败曹军,还为汉中留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之后王平依靠着这套防御体系成功挡住并击败了曹魏十万大军,令众人震惊。

而当改变魏延的防御体系后,整个汉中直接被打穿了,似乎不设防一样,这样一比较完全可以看出魏延的军事才能是多么的高! 事实上,魏延最开始只是刘备的部曲,地位算不上非常高。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蜀汉的名将,完全是刘备在有意提拔他!攻打益州时,魏延屡立战功,不过那时候他也不过就是个牙门将而已。

等到汉中大战过后,魏延竟然被直接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令众人吃惊,这简直就是火箭班的升职速度啊! 《三国志》: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刘备认为魏延乃是可用之才,对他破格提拔,而魏延也用他的才能回报了刘备。

他驻守汉中十余年来,曹军基本是不敢染指汉中的。

二、王平 王平原本曹操的手下,汉中之战时他顺势投靠了刘备,受到了刘备的青睐并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由于王平乃是曹操那边投降过来的将领,所以刚开始诸葛亮对他并不是非常看重,只是以他为副将。

结果在,诸葛亮器重的马谡进退失据,表现非常差劲,倒是王平的表现颇为出色,于是诸葛亮开始重用王平。

后来王平镇守汉中,曾以劣势兵力抵挡并击败了曹魏的十万大军,其军事能力令人叹服! 三、廖化 第三个被刘备认为是可用之才的人是廖化!廖化原本是的手下,荆州被偷袭后,廖化无奈被俘,不过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投降了东吴,而是一直心怀蜀汉,一直忠心于刘备,通过诈死的手段成功逃离了吴军的控制,四处辗转,最终于蜀汉伐吴时同刘备相遇!廖化的忠义加能力感动了刘备,他直接被任命为了宜都太守。

刘备去世后,廖化又历任丞相参军、广武都督、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为蜀汉立下了大功。

顺便说一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其实并不是说廖化的能力不行,不足以做先锋,而是说廖化年纪这么大了都还要去做先锋,可见蜀汉是多么的缺少人才!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贬低廖化的能力,相反这是承认了廖化的能力,只是说蜀汉后继无人而已! 结语 综合来看,刘备这人之所以能够开创蜀汉基业,完全是因为他的识人用人能力远超常人!他认为马谡虽然表面上,但这个人言过其实了,并不能重用!相反,在他的心目中,他认为魏延、王平、廖化这批人才是可用之才,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的看人能力真的是非常准的,这些人确实为蜀汉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