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专项提优
【千问解读】
这份资料是二年级下册数学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专项提优练习,围绕六大考点展开。
涵盖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如读写数字、写相邻数、分析数的组成;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及近似数,包括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等;还有填数问题和组数问题,如确定方框内最大或最小能填的数、用给定数字组成不同的数等。
关键词: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专项提优、数学练习 。
以下为部分截图,具体看完整PDF文件
系统梳理了万以内数相关的重要考点,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该部分知识。
丰富多样的题型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比如在数的组成和组数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大小比较和近似数问题中,提升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从而更扎实地掌握万以内数的知识,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蜀吴三国的主公相比较,谁的能力更强呢?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七十多年——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始,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一片降幡出石头”吴主孙晧投降,三国归晋止。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帅个体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也是经济的比拼。
影响和决定魏蜀吴三国兴衰沉浮的各种内在、外在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帅的能力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原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主帅哪家强,各有优劣没蓝翔——曹操、刘备、孙权能力素质评估 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决定了人的能力素质。
三国主帅的人生历程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曹操是最艰难的,孙权是最幸运的、刘备是最侥幸的。
曹操在曲折中奋进,其性格特征是刚性的——,过而能改。
末年的乱世之中,曹操在逐鹿群雄中无疑是一位成功、强势的领导者。
在政治上,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优势。
在经济上,他逐步统一兖、冀、幽、并等广大地区,为中国北方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开创性地实行,百万大军亦兵亦民,魏在三国中可算是国最富、兵最强。
在军事上,他破,灭,定徐州,收,败,征,平,降,虽有赤壁之败,仍不失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在文化上,以三父子和“”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引领文坛百年风骚。
影响曹操人生成就的决定性性格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是大事清醒——明。
曹操政治头脑敏锐,在各种重要历史关头,总能站对立场走对路:他拒绝伙同、谋废灵帝;关东诸将欲立刘虞,曹操坚持“诸君北面,我自西向”;至死不篡汉称帝,等等。
招揽人才和严明赏罚也是他非常关注的大事,比如严明赏罚方面,他讲求“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以贯之,谋臣武将都甘愿为其效命。
在执行战场纪律时,冒犯了曹操的嫡系部队青州兵,而他不怒反悦,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二是敢闯敢干——勇。
曹操当洛阳北部尉时,敢于毙杀“”之一蹇硕的叔父;乱政后,他“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拉起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讨伐董卓时,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诸侯“莫敢先进”,唯有曹操敢于领军西征;,曹操敢于“以至弱当至强”;征乌桓,敢于“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风,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中青年时期的曹操冲劲十足,但行事不免偏于冒失、残暴,比如,激反张绣,屠戮徐州等等,犯过不少错误,走过不少弯路。
中后期,尤其是赤壁之战后,曹操行事日渐稳健,甚至趋于保守,比如收降张鲁后,适可而止,不敢直取成都、“得垄望蜀”。
三是——韧。
曹操一生经历了四次大败:一败于徐荣,二败于吕布,三败于张秀,四败于孙刘。
败得最惨的一次,也可以说曹操人生的低谷,当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再次进攻的时候,他认为最可靠、甚至可交付后事的朋友背叛了他。
曹操失去了根据地兖州,流离失所,非常落魄,甚至考虑寄人篱下,投奔袁绍。
但是,每次失败之后,曹操都不灰心,不气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重整旗鼓,再次投入战斗,因此,曹操总能遇挫弥坚,不断冲出困境,走向胜利。
四是从谏如流——智。
曹操的胸怀是比较开阔的,只要是于他有利的意见和建议,他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他的许多得意之作,其实都是麾下谋臣智囊的集体智慧:许下屯田是毛玠的建议;先平吕布,后取徐州是的谋略;西迎天子、定都许都是荀彧、董昭的建议;乌巢劫粮,是许攸的主意;远袭乌桓,是的智谋。
——领导者不可能事事都思虑详熟、棋高一着,但只要能、虚心纳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高人”。
刘备在夹缝中求生,其性格特征是柔性的——委曲求全,蜇伏待机。
刘备被后世美化成一代仁君、德义的楷模,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并不一定这么完美。
《》开篇记载他虽以“贩履织席为业”,但“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颇附之”,一副浪荡纨绔子弟的形象。
陈寿评价,“先主之,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我认为,刘备有高祖之风而无高祖之能,有高祖之器而无高祖之识。
刘备的一生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以颠沛流离开局,以惨败夷陵、结尾。
其人生轨迹可用三句话归纳: 一是韬光养晦——紧咬一个“忍”字。
《三国志》记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这既说明刘备城府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他是个理性、克制、坚忍的人。
刘备的一生是比较曲折的,他奔公孙,从吕布,依曹操,投袁绍,附,结孙权,四处寄人篱下,颇有点“丧家犬”的味道。
入主益州前,刘备属于乱世夹缝之中的弱势群体,其自保之术只能是、韬光养晦、以曲求伸。
刘备与袁术对峙的关键时刻,吕布偷袭下邳,虏其妻子,刘备只能忍气吞声,“求和于吕布”。
《吴历》记载,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迫害,“时闭门,将人种芜菁”;与曹操青梅时,他瞒天过海,假装惊失匕箸。
寄身荆州时,他建议趁曹操北征乌桓时乘虚进攻许都,刘表不采纳,他也无可奈何,不再强求。
刘备早期这种类似“寄生虫”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忧患意识异于常人,坚忍之术也异于常人,甚至还带有一点怯惧的味道。
说他“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生变于肘腋之下”——每次进到夫人的房间都“衷心常凛凛”,真可谓是忧惧到家、坚忍到家了。
二是见机而作——苦等一个“时”字。
刘备的韬光养晦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暗中使劲、徐图自强。
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他都不堕青云之志,一直帝室之胄为标榜,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就是刘备对老之将至、功业不建的感叹。
在手下,他不失时机拉拢;在曹操手下,又与董承密谋诛杀曹操;在袁绍手下也不安心,“阴欲离绍”;在刘表手下,多方交接荆州豪杰,以至于“表疑其心,阴御之”;在手下,刘备更是无所忌惮,“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取刘璋而代之的政治野心昭然若揭,待到时机成熟,便寻找借口,进围成都。
所以,刘备的韬光养晦,是为了等待时机,只要历史机遇来了,他就会象“救命稻草”一样牢牢抓住不放,趁势而上,一飞冲天。
对此,有些独具慧眼的人洞若观火:提醒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和郭嘉反复建议曹操杀刘备,尤其是程昱,《三国志》记载了他给曹操的建议,“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在曹操派刘备、朱灵率军拦击袁术的时候,这两位谋臣极力劝说“刘备不可纵”。
可是为时以晚,刘备从此如蛟龙入海,一生以曹操为敌。
三是收揽人心——力行一个“德”字。
刘备的名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临终给儿子的遗言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的仁厚、义气,在《》中被、极力渲染,正史上也有多处记载。
《三国志》和《魏书》都讲了刘备作平原相时,郡民刘平派刺客杀他的事,最终“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最能体现其仁义的,是赤壁之战前刘备的“两个不忍心”:一是诸葛亮劝刘备乘刘表之丧攻襄阳、取荆州时,刘备说“吾不忍也”,没有采纳;二是荆州父老十余万众随刘备转移,刘备不忍遗弃,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但是,刘备不是一味恪守仁义的腐儒,而是个政治家,所谓的“仁义”,也只是他收拾人心、壮大队伍的政治宣言,一旦危及到根本利益的时候,“仁义”也可以抛之脑后——曹军急速追击到近前的时候,刘备照样舍弃十万荆州父老而去,仓皇逃命。
《九州春秋》记载,劝刘备取益州时,他先是大言炎炎:“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当庞统再进一步劝说“今日不取,终为人利”之后,他立即撕下仁义道德的面具,反攻刘璋,直逼成都。
一路捷报频传,刘备高兴之极,“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这时,连建议夺取益州的主谋庞统都看不下去了,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此时的刘备哪有半点的风范与作派?! 孙权在守成中进取,其性格特征是中性的——宽威并济,和谐持重。
在临终前对他时年19岁的弟弟孙权的评价是:“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历史证明,孙策的评价言之过早,无论是保江东也好,与天下争衡也好,孙权都不在孙策之下。
孙权承父兄之业而据有江东,虽是守成之君,但他的能力素质乃至历史功业与曹操、刘备相比,并不逊色,以至于比他大27岁的曹操无限感慨:“生子当如!” 孙权的能力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文能武。
孙权比较好学,他说自己“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他虽然没有象曹操一样“吐哺,天下归心”的佳句传世,但诸多言谈之中,无不显露出其深厚的文史底蕴。
他喜欢用两汉历史人物类比身边诸大臣,还劝戒、蒋饮等青年将领要抓紧时间读书,提高综合素质。
孙权带兵打仗在历代君王当中,也是比较强的。
《三国志》记载孙权喜欢游猎,特别喜欢与虎为敌,在38岁时,他“亲乘马射虎于堎亭。
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孙权骑射术非常好,史料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献帝春秋》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孙权征合肥的时候,被袭击,,差点被俘。
“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
’”孙权被久经沙场的大将称赞“善射”,可见其箭术不差。
二是能统能分。
孙权主政江东时的形势是比较危急的,《三国志》介绍:“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面对复杂形势,孙权一方面尊重和信用父兄时代的老臣,“待以师傅之礼,而周瑜、、吕范等为将率”,另一方面不断培养、发现年少才俊为其所用,“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等始为宾客”,很快稳定局面。
尤其是在八年之后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后,孙权在东吴的核心领导地位从未动摇过,甚至发展到后期的恣意妄为、果于杀戮。
与此同时,孙权也能放手让将帅发挥主观能动性。
赤壁之战中,他对周瑜充分授权,时对更是信任有加。
史载:刘备死后,吴蜀关系缓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孙权专门刻了个自己的官印放在陆逊处,“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如此信任,如此放权,确属难得。
三是能伸能屈。
总体上看,孙权是一个比较强硬的人,其个性张扬的一面俯拾皆是:比如,他在欢宴时亲自给大家行酒,虞翻假醉不喝,他非常生气,“手剑欲击之”。
孙权对张昭赤壁之战前主降一直耿耿于怀,不但至死没让张昭当过丞相,在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孙权甚至拔刀相向,“土塞其门”,进而“烧其门”——对张昭这样的两朝元老尚且如此,其他人等更不待言。
但在历史上,孙权的忍术也很出名。
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这主要是指他“不遑外御,卑词”——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濡须不成,“引军还”。
孙权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主动“令都尉徐详诣操请降”。
尤其是在“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孙权“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劝曹操称帝。
夷陵之战爆发前,孙权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向“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曹丕要求上贡、象牙等宝物,孙权也有求必应。
对于刘备,孙权先是“遣使求和于汉”,“先主盛怒不许”,之后,他任用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
大胜之后,孙权又主动“遗使请和”——见好就收,给刘备一个台阶下,同时搞好与魏蜀两国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