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了?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本文来源:亮剑东南」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矗立在神州大地之上,地大物博,所以我们自古重视陆地要塞,然而 海战海防却是缺少了发展,万里长城自秦朝就巍然矗立抵御匈奴,各大要塞战役之名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南宋时期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战“崖山海战”,700年前在这里,南宋与蒙古帝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更是直接关系到南宋朝代的灭亡,这也是南宋和蒙古帝国的决战。

而崖山海战则是以蒙古帝国以少胜多,而南宋军队全军覆灭结束,本文也是对海、海防和南宋的灭亡做出了说明。

▲南宋地图

海战起因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也就是1234年),南宋朝廷与蒙古联合灭亡金朝。

金朝的灭亡,对南宋来说是报了百年以来的耻辱,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是事实却是,金朝灭亡之后没有阻挡的南宋,直面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铁骑带来的惶恐直至南宋亡国。

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顺江而下,占领了被陈亮称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镇江。

镇江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控扼长江的军事要地。

在此之前,南宋已经失去了屏蔽都城临安的江东一路以及浙西路的部分东北地区。

为了挽回败局,南宋与元军在焦山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宋军由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指挥,在镇江水域集结战船,“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每十船为一舫,联以铁锁,以示必死”,希望可以阻止元军进攻。

▲蒙古帝国军队

元军将领阿术看见宋军“舳舻连接,旌旗蔽江”,认为可以用火攻击退宋军,“遂选强健善射者千人,载以巨舰,分两翼夹射,阿术居中,合势进击,继以火矢烧其蓬樯,烟焰涨天”。

宋军因为连成一体不能灵活行动,“只是欲走不能,前军争赴水死,后军散走”。

元军继续追击,获宋军海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宋军惨败。

此一役便是著名的“焦山水战”。

在焦山水战之后,南宋长江门户尽丧,都城临安岌岌可危。

同时元军还获宋军海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这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水上实力。

自此之后,南宋再也无力进行全面反击。

攻陷临安后,元军乘胜追击,继续南下追击文天祥、陆秀夫等抵抗派建立的南宋小朝廷。

▲文天祥漫画图

崖山海战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后,南宋流亡政权到达崖山(今广东新会)。

此处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且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同有一门束住水口,地形易守难攻。

流亡到崖山的南宋政权决定以己之长克敌以短,不和蒙古铁骑陆上硬拼,转而与蒙古帝国展开水战。

但是,南宋将领没有吸取焦山水战的失败经验教训,依然依靠地利固守。

在一位杰出将领的指挥下宋军“以海上船师璇碇海中,集结巨船若干,中洲外舳,贯船身以大索,而周起楼棚如城堡,居煽其中”。

防止敌人火攻,宋军将“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

”祥兴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兵分几路大举进攻南宋流亡政权。

▲海战出征图

一路由李恒乘着早潮“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一路则是等到中午,由张弘范率领主力水师正面进攻,事先将一部分船队隐蔽起来准备攻敌一个措手不及,并且将收兵信号转为攻击信号,鸣金迷惑敌军。

等双方初一交战,元军却鸣金撤布,料敌一先,一时间连破南宋军队七艘战船。

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乃抽精兵入中军”,“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

陆秀夫想前去救援王舟,可是“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于是背负帝昺投海殉国。

七日之后,“浮尸出海十余万人。

”2这一场,便是灭亡南宋的“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我国海战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中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战后,元军获得战舰八百余艘,宋廷的最后实力被完全摧毁,元朝最终一统中华大地,在历史上我国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更有日本史学家认为宋朝灭亡是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崖山海战的失败标志着南宋海防体系的崩溃,也标志着历时三百二十年的宋朝最终灭亡。

然而,崖山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元军整体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南宋固然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但南宋后期海防建设的不得力也是原因之一。

▲海战过程图

南宋后期海防

从1235年宋蒙联合灭金、宋金正面对峙开始,南宋进入了后期阶段。

客观而言,不能说南宋不重视水军和海防建设。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南宋还新建了几支水军:宋理宗时期,淳佑五年(1245年)“沿江、湖南、江西、湖广、两浙制、帅、漕司及许浦水军寺,共造轻捷战船千艘,置游击军壮士三万,分备捍御”。

淳佑九年于平江府福山、魏村、江湾三地新建水军各三百人,戍守该地,“以防江面”。

宝佑二年(1254年),于临安创建浙江水军2800人。

宝佑五年(1257年),宋廷于钦州建立水军,建造海船二十艘,并从福建、广东调来1000人前来驻守。

宋度宗时期,咸淳四年(1268年)浙江水军增加7200人,共计一万人,分十寨驻扎。

由上可见,南宋水军和海防建设步伐仍旧在继续,依然保持着相当强大的水军力量和严密的江海防体系。

可以说,在宋蒙对峙的前期,南宋保持着绝对的水上优势。

▲兵临城下

鉴于南宋所拥有的绝对水军优势,蒙元统治者调整了战略策略。

首先,重视水军的建设。

为了适应江战、海战的需要,蒙古统治者非常重视自己的水军建设,先是在灭亡金朝之后全盘接手了其水军遗产;然后在与南宋对峙中,在一次次胜利中,不断壮大自己的水师力量。

不断招纳南宋水军降将。

如,1274年1月襄樊沦陷后,京湖制置副使、知襄阳府吕文焕投降元朝,原驻守襄樊的南宋水师和战舰全部落入元军之手;1275年2月丁家洲一战,元军大获全胜,获得南宋战船一千余艘;之后,又在焦山一战中,获宋军海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

就这样,蒙元水军逐渐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

1276年左右,蒙元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武装力量,实力远远超越南宋水师残余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蒙元统治者针对南宋严密的江海防体系,又吸取金人的教训,对战略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他们避开防守严密的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将主攻的方向定在长江中上游。

在先攻下襄樊之后,再顺江东西而下。

从事后来看,这种战略不仅扬长避短,事半功倍,而且起到削弱南宋水师的意外效果。

▲南宋海防图

与蒙古帝国相比而言,南宋最大的优势就是海上作战力量和江海防御体系,南宋主要军事力量都在沿海地区及江河周边。

然而,蒙元统治者避实就虚,并不将这一区域作为攻击目标,迫使南宋调整策略:首先,迫使南宋水军调防。

鉴于荆湖战事吃紧,南宋不得不将原来戍守沿海和长江下游的水军大量抽调前往支援。

以许浦水军为例,被调往淮东戍守的有2025人,被调往鄂渚戍守的有500人,调往金陵戍守的有1000人,而留在本地戍守的仅2540人,这其中被抽调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

▲船只构造图

对于这种状况,时人李曾伯曾说:“上流舟师素来疏略,非藉许浦、澉浦及下流兵船三二千人,由江泝汉,上下往来,张耀声势,此项乞速赐差调。

”由此可见,为了支援元军炮火最为激烈的地区,本该戍守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的水军被大量抽调内地,水军缺额现象十分严重,沿海防御自然不断弱化。

其次,削弱了南宋对海军和海舰的重视。

南宋水军本身就存在着不少弊端,到了后期便更加严重,而蒙元战略目标的调整使这些弊端更加严重。

由于相关经费投入的不足,致使水师出现严重的缺额现象。

以定海水军为例,作为这样一支宋廷相当重视的水军,其缺额人数竟然也达到了六分之一,所以时人吴潜声称“一向缘郡帑不支,阙额常近千人”。

▲海防实地图

所以在崖山海战中,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人,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

其他还有水军装备不足且年久失修、战船不足只得大量征用民船、管理不善、战术保守等问题。

由上分析可见,崖山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南宋方面而言,由于蒙元南宋并不以水师力量最为强大、江海防最为严密的长江下游以及沿海地区为攻击目标,不仅使南宋不得不调派沿海水军前往战事激烈的荆湖战场,而且放松了对海军、战舰以及海防的重视和投入,严重地削弱了南宋海军的战斗力。

就蒙元方面而言,通过继承金朝水师遗产以及不断俘获南宋水军和战舰,使自己的水师力量不断壮大,最后超越了南宋水师残余力量。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注定了南宋江海防体系的崩溃。

崖山海战在开战之前,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悲剧命运。

▲海战侵略路线图

综上所述,南宋的命运与海战、海防休戚相关,整个一朝的历史就在海战与海防的互动中揭开序幕、落下帷幕。

在南宋后期与蒙古(元)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对峙中,最开始的南宋政权还能充分利用本身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南宋朝廷中期累计的水军优势和建造多年的严密江海沿岸与江河防御体系,与古代世界最强大蒙元铁骑周旋。

然而,到宋蒙对峙后期,随着蒙元水师力量的逐渐壮大,而南宋水军力量的停止发展,在此消彼长之间,南宋丧失了其对蒙元铁骑的一大优势,注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崖山海战一役,蒙元大军以其强大的水军和水陆配合战略,完成了对南宋的最后一击。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南宋以前,有史可查的大规模水战、海战不少,但却没有一个王朝兴亡像南宋这样,与海战、海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无论如何,南宋一朝对水军和江海防之重视,可以说在古代历代王朝中无一出其右,南宋也正是因为自身在海上的优势从而弥补了自身陆地上军队的缺陷,并且与蒙古帝国周旋许久,与建立在剽悍铁骑基础的金朝南北对峙近百年,即便遇到古代人类世界最强战力的蒙古铁骑大军,抗衡时间竟然达到四十余年之久,尽管最后难逃亡国之祸,然则其间的经验教训亦可为后世之借鉴

南宋先是经年与金国交战,之后更是经历与蒙古帝国铁骑的大战之后逃亡崖山,国力日渐虚弱,得不到很好的补充与休整,虽然南宋的经济繁荣,但是也正是这种繁荣让南宋的危机意识减弱,之后的战争让宋朝人民苦不堪言,崖山海战便是将南宋朝廷最后的一口精气神打散了,最为依仗的海战海防输给了以陆战闻名的蒙古帝国,这也南宋灭亡的原因。

举报/反馈

长春艺考培训:为何选择合适的培训学校至关重要?

随着艺考的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开始关注长春艺考培训学校、长春艺考培训机构以及长春艺考培训画室。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艺术生如何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选择一所合适的培训机构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他们的未来? 长春艺考培训机构的选择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长春作为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艺考培训资源。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艺术生来到长春,选择不同的艺考培训学校、艺考培训机构,希望能够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在如此多的培训机构中,如何选择一所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成了一个难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长春艺术生高考不仅仅是一场文化课的考试,更是一场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综合考核。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的培训往往成为艺考生最关注的部分。

许多艺术生选择了长春艺考培训画室来强化自己的绘画技能、提高艺术水平。

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课的辅导同样不可或缺,很多艺考生在选择培训学校时容易忽视这一点。

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平衡 在长春艺考培训机构的选择上,许多家长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培训,认为专业成绩是决定未来大学录取的关键。

然而,随着艺考政策的逐步调整,文化课的要求越来越高。

许多高校要求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不低于一定标准,甚至有些院校将文化课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条件。

因此,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春艺考培训画室的优势与局限 长春艺考培训画室为许多有绘画梦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学习环境。

然而,尽管画室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指导,但许多学生和家长往往忽视了文化课的复习与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能够兼顾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培训机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尽管画室的专业课教学质量较高,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课辅导,这样的培训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长春艺术生高考的文化课部分失分,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成绩。

对那些目标是报考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说,文化课成绩的提升不可忽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祖父是哪位?曾参与过宋元的崖山之战

说到的外祖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人们印象之中的朱元璋家族,可以用“世代务农,家境赤贫”来说明,但鲜为人知的是,朱元璋有一个祖先非常传奇,是一个抗元老兵,曾经参与宋元最后一战,还活到了99岁,在他的熏陶之下,朱元璋可能从小就有抗击残暴蒙元之心。

1279年,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最后一场决战,战争最后元军胜出,宋军,大将军兵败自尽,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神州陆沉,史称“”。

就在这时,一个的跳海未死,侥幸逃过一劫,此后避居乡间,娶妻生子,四十九年之后,这个姓陈的小兵外孙出生,取名。

朱重八幼年之时,小兵经常与他讲述在张世杰大将军麾下,的抗元往事,让朱重八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岁月流逝,陈姓小兵99岁时去世,他的熏陶让朱重八一生难忘。

1352年,流着英雄血脉的朱重八,开始参加抗元义军,统领麾下将士历经百战,恢复了华夏旧土,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他就是朱元璋。

建立之后,朱元璋没有忘外祖父往日的教导,追封他为扬王,立庙设祠,设守墓户二百一十户,世代祭祀。

《传》记载: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

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媪为,立祠太庙东。

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

帝乃命即墓次立庙,设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户二百一十家,世世复。

在朱元璋亲笔撰写的《扬王行实》中,又有“是以尊称华夏(明朝建立),耀扬六军……家祖、外祖累世皆积阴功,奚若是耶?每念外祖之灵,必欲亲诣,年思月想,终不遂行,为其国事浩繁,弗克诣前”的记载,足见陈姓外祖父对朱元璋影响之深,以至于让朱元璋称帝之后念念不忘。

那么,让朱元璋如此隆重祭祀的“扬王”,到底有何来历?在朱元璋御文中,还有一篇亲笔撰写的“祭外祖扬王文”,揭开了这个陈姓小兵的真面目。

在朱元璋的记述中,外祖父姓陈,但不知名字,维扬人氏,末年跟随张世杰抗元。

1279年的崖山之战中,宋军大败,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士卒大多溺死,陈姓小兵侥幸逃过一劫,游到了岸边,与几个脱困的士兵一起逃命。

陈姓小兵等先是煮遗粮以疗饥,等到绝粮之后,又煮山中死马充饥。

但在睡梦之中,梦到一白衣人说“汝慎勿食马肉,今夜有舟来共载也”,开始陈姓小兵并不相信,但睡着之后又梦到这一幕。

半夜时分,梦到划桨的声音,一个紫衣者对陈姓小兵说“舟至矣”。

陈姓小兵突然惊醒,睁眼一看,他已经在船上了,领头的是以前的上司。

当时,上司已经降元,元军命令将来附者扔到水中。

旧时上司怜悯陈姓小兵,就将他藏在甲板之下,每日约定用脚跺一跺甲板,陈姓小兵就张口从甲板缝隙受浆。

但多日之后,这件事被元军将领知道了,陈姓小兵彷徨不安。

但就在此时,船队遇到了海上飓风,船只盘旋打转不能前进,元军将领非常惊恐,以为鬼神作祟。

旧时上司知道陈姓小兵懂得巫术,于是就让陈姓小兵出来做法事。

《祭外祖扬王文》记载,“王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风涛顿息”,一番之后,飓风突然停息了。

元将大喜,于是就给他吃食,到通州之后,送他上岸。

陈姓小兵回归故里之后,不愿再次从军,为了躲避征召,就来到了盱眙津里镇,以行巫术谋生,并在此娶妻生子。

陈姓小兵一生有两女,长女嫁给,次女嫁给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生下一子就是朱元璋。

晚年,陈姓小兵以季氏长子为后,一直活到99岁,才结束了传奇一生。

崖山之战爆发于1279年,当时陈姓小兵应该在30岁上下,以此推算,陈姓小兵大约活到1340年左右,当时朱元璋12岁左右。

谁也想不到的是,当年一个抗元老兵后代中,竟然出现了朱元璋这样的大英雄,继承了先人遗志,洗刷了先人之耻,率领大军击败强大的蒙元,收复丢失三百年之久的幽云故地,恢复华夏旧土,成就不朽的历史功绩。

笔者认为,在陈姓小兵熏陶之下,不能说朱元璋从小就有推翻蒙元的志向,但这位抗元老兵对朱元璋的事业绝对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流着英雄之血的朱元璋,并非简简单单的泥腿子,他是英雄之后,袁腾飞骂朱元璋是“贼王八”、“出身最寒酸的”等是无理取闹自取其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为何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