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称呼有哪些?陛下、九五、大家,还有清平乐里的官家
【千问解读】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的细节一直为观众所称道。
其中有一个细节格外有趣,就是对于皇帝的称呼,是用的“官家”而非“皇上”“陛下”这类词汇。
“官家”作为宋代颇具特色的词语自然也是大家所比较好奇的,为何宋代称皇帝为“官家”,而不是其它的词语呢?
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历代的皇帝的称呼都是如何得来的?
关于这事,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要说古代帝王最初的叫法,那肯定得先提到一个词:王。
然而在上古时期,其实还有一个字和王是并列的,那就是“后”。
这里的后可不是专指王后,后就是王。
正如《左传》所说:夏后皋即夏天子皋。
其实这也反映出一个事——上古时期,帝后共治现象很严重。
班固所说:“天子之妃谓之后何?后者君也。
天子妃至尊,故谓之后也……天子尊之,故系王言之,日王后也。
”原因正是在这。
当时称帝王还有一个听起来很匪夷所思的字:辟。
这个字今天和皇帝基本是不沾边的,但是可千万别忘了,有个词叫“复辟”,这个词就是从辟的古意中来的。
辟就是执掌权柄,以法治国的意思。
所以其代表君主。
到了秦汉时期,称呼皇帝的词可就多了起来。
首先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皇帝。
当然,还有所谓的“元首”。
其实元首为何用来称呼皇帝很好解释,元首出自《尚书》:元首明哉,股脑良哉。
股肱代指臣子,首脑自然是君主。
所以元首是君主代称很好解释。
与元首相近的还有至尊,这一点在所谓过秦论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大家是众所周知的。
至尊可是专有名词,所谓“王”“寡人”有时候还能被一些地方强大的藩王所用,但是至尊可是专指最高君主,其它人用不得。
再到秦汉之后,帝王的代称就越来越多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词汇:陛下。
陛下这个词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指皇帝的,但是作何解释却很少有人明白。
陛,丹陛,也就是皇宫殿前的台阶。
陛下就是那些帝王们用来防备刺客的近臣。
说白了,陛下=帝王近卫军。
这一点和古罗马的法西斯差不多,法西斯就是执政官旁边卫兵的束棒,用来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
和陛下比较类似的还有九五,之所以九五代表皇帝,其实可是大有学问,因为九是个位数里面最大的,所以中国古代很多关键的物件都和九有关系,比如九鼎,九锡,这都是依赖于九这个数字的巨大感。
由于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所以五也是个重要的数字,所谓“五脏俱全”,五作为中位数,也有居中的含义。
居中为天子,这是自然之理。
对于皇帝的称呼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历代也有些特色,比如唐代时期宦官经常称呼皇帝为“大家”,这个称呼其实颇为有趣,因为在唐朝媳妇称呼婆婆也是叫“大家”的,其实唐代宦官之所以称皇帝为大家主要是因为这是奴仆对主子的称呼,不过这个称呼一般也只有宦官才用,比较著名的高力士和李辅国都用过这种说法。
大臣可是不会这么说的。
然而到了宋代,称呼皇帝为“官家”则成了特色。
其实这个说法起源可早得多,在《晋书》里面,这说法是来自石虎载记的,所谓“官家难称”。
但是有趣的是,这种起于五胡的说法到了宋代竟然格外流行。
其实这玩意和皇帝的喜爱有很大关系,宋代很多皇帝都特别喜欢“官家”这个称呼,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用来说明宋代帝王对这个词汇的喜爱。
宋真宗(澶渊之盟那个)曾经和侍读学士李句容谈话,内容很有意思,宋真宗当时和李句容喝酒,喝到兴头上有点醉了,于是乎问李句容:何故谓天子为官家?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深度,要不怎么说侍读学士不是白干的,李句容当即非常机智的回答了一句话:“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这句话一说完,宋真宗的表情只用三个字就能形容:“上甚喜。
”
其实宋代称皇帝为官家某种意义上也是皇帝君权神授色彩的衰弱导致的。
毕竟宋代皇帝是所谓的“黄袍加身”得来的。
宋朝初期其实一直对各类兵变严加防范,比如赵匡胤曾经想用老将符彦卿为禁军统领,遭到了宰相赵普的强烈反对,赵匡胤于是乎就对赵普说道:“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耶?”结果赵普一句话差点没把赵匡胤噎死:“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可见,宋代皇帝不仅“拎得清”,大臣更是“看得透”。
不过对于皇帝的称呼到了明清时期,其实还有另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年号代指皇帝。
其实这一点也很好解释:年号作为皇帝一个很特殊的标签,本来是不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这种经常换年号的人,年号代指没什么意义。
但是明清帝王往往就一个年号用到底,不会换年号,所以年号就有了特殊性了。
另外庙号称呼皇帝在以前很正常,比如唐朝的太宗皇帝,自然是唐太宗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称宗成了习惯,而且大多和前代一致,所以称呼皇帝用庙号也不太合适了。
而且由于尊号加的越来越长,用尊号称呼皇帝也是非常困难的。
文皇帝武皇帝之类的说法明显也不合适了。
(比如朱元璋尊号是“开天行道雄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其实帝王的称呼和历代的文化有关,更和君主特色有关,赵匡胤喜欢听别人叫他官家,但是如果明清时期,恐怕就有很多人不爱听了。
毕竟,专制的加强总是伴随着等级的愈加森严。
文:三清妙音
参考资料:
【1】 丁谓 《丁晋公谈录》
【2】 王君玉 《国老谈苑》
【3】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
【4】 《史记》《旧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解析宋朝著名的权相蔡京的历史成就
据说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本说的是蔡京,但是因为世人恶其名,因而以蔡襄代之。
看蔡京简介,便可知蔡京的历史成就大致在两方面,一为政治,二为文学艺术。
蔡京熙宁二年登进士第,此后宦海沉浮,四次任宰相,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在他掌权之时,颁布了许多法令。
虽然蔡京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许多人将其评为权相、奸相,他也确实施行了一些阻碍社会发展和危害百姓的政策,但另一方面还是有一些值得后世人称赞的地方的。
蔡京当政时期,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可以说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
不仅如此,其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也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更是空前的。
他推行的救济制度,使得社会救济活动逐渐规模化和制度化,效果明显。
相比于堂哥蔡襄为主流派代表人物,蔡京是当时社会流行的尚意派的代表,其留下的书法作品具有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体现了“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
蔡京的一手行书,颇得王羲之真传,加之还具有其个人鲜明的特点。
蔡京先学徐浩,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算的上是博彩众长,进而取他人长处,自成一派。
《书史会要》:“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 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米”米芾对蔡京的书法推崇备至,甚至将其放在自己之上,认为蔡京的书法造诣高于自己。
除了书法,蔡京于散文方面也颇有心得。
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的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
蔡京的诗 题御制听琴图诗 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送蔡攸征燕 老懒身心不自由,封书寄与泪横流。
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征涂合少休。
目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深愁。
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斋宫即事君臣和诗 其一 雪晴至日日初南,帝举明禋祀事严。
万瓦沟中寒色在,一轮空外晓光暹。
云和龙轸开冰辙,风暖鸾旗拂冻檐。
共喜天心扶圣德,珠玑更误宠恩沾。
其二 展采齐明拱面南,浓云深入夜更严。
风和不放琼英落,日暖高随玉漏迟。
照地神光临午陛,鸣皋仙羽下重檐。
五门回杖如天上,看举鸡竿雨露沾。
原诗: 报本精禋自国南,先期清庙宿斋严。
层霄初扩同云霁,暖吹俄回海日暹。
十万军容冰作阵,九街鸳瓦玉为檐。
肃雍显相同元老,行庆均釐四海沾。
蔡京的一共有八个儿子,有记载的只有其中六位:长子蔡攸、次子蔡鯈、三子蔡翛、四子蔡绦、五子蔡鞗、七子蔡修。
蔡京被流放之后,这些儿子的结局也并不好,不是一同流放,便是被问罪下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高宗李治:历史上第一位由帝王亲自抚养的皇子
李治的出生并不平凡。
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的唐太宗,母亲是“贤哉长孙,母仪何伟”的文德皇后,更是因为他的甫一降世就让父亲欣喜之下大宴群臣,而有幸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也因此得到了赏赐。
所以李治的诞生,排场不可谓不大。
等到贞观五年李治受封为王的时候,李治的独特地位更是凸显了出来。
因为唐太宗将这个小儿子册封为了晋王,随后又授予了并州都督一职,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
但凡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
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所以唐太宗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对这个幼子的宠爱之心可见一斑了。
当然,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
据说李治刚会走路的时候就能抓着笔写下一个“敕”字,想来是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曾教过他这个字的原因,所以李治才能依葫芦画瓢地将之写出来。
史书还记载了李治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兄弟也很友爱,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然而好花不常开,在,对于李治来说,童年温馨美好的时光是那么的短促。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刚刚过完八岁生日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曾经父慈母爱的和暖时光也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年幼的李治哀伤异常,唐太宗心疼自己的小儿子,索性将李治兄妹接到自己的寝殿一同居住,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
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
等到贞观十六年的时候,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
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原本李治可以就这样,作为一个备受宠爱的皇子亲王在父亲的膝下逍遥度日,然而贞观十七年的易储风波却将李治也卷了进来。
为了尽快得到皇位的继承权,对父亲表示自己愿意杀子传弟。
结果褚遂良一举揭穿了李泰的谎言,并向唐太宗进言:“此次太子的叛乱,说白了就是您不懂节制的宠爱造成的。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如果您打算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就将李治打发到自己的封地去吧,免得最后一个都保不住。
”然而唐太宗在听了褚遂良的话后,反应却是非常的特别,既不是对李泰谎言的恍然大悟,也不是沉默不语,更不是痛骂指责,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褚遂良向他提出的要求上——让李治去自己的封国。
面对这样一个要求,唐太宗做出了一个出乎世人意料的回答。
《旧唐书》写到:“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 唐太宗舍不得离开他的这个小儿子,舍不得与李治分离,甚至一想到以后他与李治每年只能见到屈指可数的几面,就忍不住了。
所以唐太宗为了同时保证这三个爱子的生命安全,将李治一手扶上了储君的宝座,册立为太子,而此时的李治尚不足十六岁。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
李治的长子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李治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即便是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也没有让他按制住到东宫去。
直到贞观十八年刘洎上书,贞观二十年褚遂良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更有一次唐太宗在大怒之下要斩苑西监穆裕,李治挺身而出犯颜进谏,结果唐太宗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得意地说:“皇太子自幼在朕膝前,常常看到朕虚心纳谏,所以之下,便有了今日之谏。
” 不过相比唐太宗征高丽时那些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肉麻事件,这些溺爱的事迹已经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说到征高丽时的肉麻事,首当其冲的便数那封《两度帖》了。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便即报。
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
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你的书信。
爸爸我担心的要死。
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一样。
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
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
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
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
爸爸,敕。
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在后方。
李治非常思念自己的父亲,请求上表问候起居,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这封信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几乎所有人第一次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都很难相信会是唐太宗这样的一国之君写的。
尤其是那几句:看不到稚奴你的信,爸爸我就“忌欲恒死”;看到了你的信后才放下心来,就像“死而更生”;最后再来一句爸爸想你想到“忆奴欲死”——读来真是令我们这些现代人都觉得肉麻得很。
不仅如此,李治在听说唐太宗征战期间一度距离“贼城不逾百步”后,紧张到“魂飞胆战,莫知自处”,连忙向自己的父亲表示“伏愿思宗社之重,以亿兆为心”,告诉他打仗别那么勇猛,做儿子的很担心。
于是唐太宗立即回了一封《克高丽报皇太子书》,表示自己自从收到他的信后,因为想着自己的儿子会担心,“所以不执斧钺”,而且“此后必不亲行阵,勿为忧虑也。
”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
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 所以后来唐太宗的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
还是等到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后,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
”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之提拔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李治亲自照料自己的父亲,鬓边的头发都变白了。
唐太宗感慨道:“你这些天吃不好睡不好,亲奉汤药不离左右,就是为了照顾我,年纪轻轻两鬓就有了白发,比古时候的文王还要孝顺。
就算我死了,想来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 就在这一年五月己巳,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六月甲戌朔,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
纵观李治前二十二年的人生,可谓是在唐太宗的呵宠下长大的。
即便是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仍对这个爱子宠溺异常,种种待遇都有违常制,对李治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手把手地言传身教。
史书中就有记载,唐太宗每次上朝时就让李治在一旁学习,有时候还让他亲自参议政事;考虑到李治自幼长于深宫,对民间疾苦并不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抓着了一些细枝末节,唐太宗也会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教导,比如吃饭的时候就告诉他,只有不夺农时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供给正常。
也正是在唐太宗的悉心教导下,李治才能够继贞观之后开创出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所以我们今人虽然只能透过冰冷的史料来回顾这段父子情深,但是从这些白纸黑字中,依然能感受到唐太宗对李治的拳拳父爱,以及正是在这拳拳父爱中成长起来的唐高宗李治。
随机文章日本最老咖啡职人银座咖啡之神关口一郎宝马工厂遭搜查事件,为调查尾气排放操纵事件(总部被查)现在中国有喷火塔克吗,中国需要喷火坦克吗(功能被取代/缺点众多)探寻美国巨菜谷之谜,大量放射性照射导致蔬菜疯狂生长(辐射变异)真足蛇一条能卖多少钱,真足蛇现在还有吗/9200万年前灭绝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