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六位帝王拓跋宏为什么英年早逝?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
亲政
【千问解读】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
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此外,鼓励鲜卑和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母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公历公元467年10月13日),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宫[1]。
皇兴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被立为皇太子。
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3]。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抚养成人 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
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
由于拓跋宏自幼受传统的汉文化教育,待他长大后,便成长为一位内外皆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皇帝。
在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将改革更往深推进一步,在政治制度和文化领域继续改造北魏。
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为名从山西大同迁都到河南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传统,拓跋宏之前的数代嫡祖,如景穆太子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濬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岁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岁时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质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后代遗传性。
同祖辈一样,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岁生长子元恂,十七岁生次子,而且在生元恪之前,还生有华阳公主、两个女儿,可见拓跋宏从十多岁时就开始涉猎后宫,宠幸女人了。
十多岁正处身体发育初期,这个时候过度行房事,很容易造成气血亏损,体弱多病。
其二,早年经历,对拓跋宏身心影响很大,拓跋宏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受过寒冬“单衣闭室,绝食三朝”的责罚,遭过“食中得虫秽物”的恐吓,挨过杖打“数十”的体罚,险些被权欲极强、生性猜忌的冯太后废黜。
亲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胆颤心惊,这一系列悲苦遭际,使拓跋宏的幼小心灵遭到严重打击和伤害,很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其三,宠幸,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冯太后的两个内侄女入宫,其中一女冯氏,即后来给拓跋宏带绿帽子的冯皇后,不久,冯氏因有病,被冯太后“遣还家为尼”。
冯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在古汉语中,“素疹”即“宿疢”,也就是热病,多指肺病。
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且极难痊愈,让人避之不及,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打着冯氏“素疹痊除”的幌子接其回宫,拓跋宏身体本来就很差,在与冯氏亲密接触中,最终染上了肺病。
其四,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独掌大权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掀起了般的改革浪潮。
特别是在迁都问题上,拓跋宏,软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编自演了一场冒雨“南征”闹剧,可谓殚精竭虑,耗费心智。
迁都后,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驾亲征,发动伐齐之战,恨不得,结果几次仓促出征,均无功而返。
急功近利,加之疲惫焦躁,使拓跋宏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再次亲征时“其疾大渐”,幸亏徐謇救治才好转。
拓跋宏久病心烦,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训斥、诛斩,甚至对老婆孩子也不手软,迁都洛阳后,第一任皇后冯氏因为拒绝说汉语、穿汉服,被拓跋宏废黜;第一任太子元恂因为嫌天热,不穿汉服,遭到责骂后又发动叛乱,被拓跋宏废黜、赐死。
先天不足,后天劳烦,事事亲为,,性情暴躁,动辄发怒,平时又不注意养生和保健,使拓跋宏的病情由轻变重,以至于在亲自审讯第二任皇后出轨一案时,已经力不从心。
拓跋宏之死,在于他明知自己“心容顿竭,气体羸瘠”,还继续忘我的创业,希望能够一统天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皇帝。
作为一个重病之人,拓跋宏这是在拼命,处理完皇后出轨一事后,太和二十三年(499)三月,拓跋宏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再次强撑病体亲征伐齐,途中,“疾势遂甚,戚戚不怡”,御医回天无力。
四月,提前耗尽毕生精力的拓跋宏在取得马圈城大捷后,因操劳过度,病入膏肓,抱憾而死,令人扼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策划及单元测试题)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3)体会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政治理想和忧乐情怀。
三、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文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和三首古诗词,人文要素为“游目骋怀”,语文要素为“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注意文言虚词的作用”,写作训练主题是“议论要言之有据”,意在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岳阳楼记》,范仲淹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习本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作者的忧乐情怀。
《醉翁亭记》,通过记游表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本文,要继续重视朗读,熟读成诵,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张岱用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学习本文要熟读成诵,体会白描写法的妙处,联系作者生平及背景体会家国之思。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之一。
全诗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的愤激之情,但诗人并未放弃理想。
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于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
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循序渐进地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
放手使用自读课文让学生运用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
反复自主实践刚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训练的要点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应的材料。
在训练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注意材料使用的丰富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议论要言之有据,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写作指导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观点选择真实、恰当、丰富的材料证明观点,在评价时也要关注重点。
四、人文素养 体会感受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忧乐情怀。
五、语文素养 1.基于理解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六、单元教学建议: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 1.把握单元学习基调,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特点,熟读成诵。
活动一:读提示,明目标 活动二:读课文,正字音 1.对照注释标注生字读音及疑难之处,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注音,反复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顺、读熟。
活动三:巧测试,练基础 对几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音形进行检测,落实基础。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岳阳楼记》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活动一:积累常识,知人论世 学生预习作者的相关常识,当堂展示。
活动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及各种文言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句子等,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1. 朗读课文,自行划分节奏 2. 教师指导节奏划分 3.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3课时 组文阅读课 《岳阳楼记》 《游岳阳楼记》 1.品味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妙处。
2.体会览物心、悲喜情的异同,体会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
活动一:品读意境美 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活动二:感悟立意高 文中哪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活动三:体会构思巧 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在构思有何巧思? 活动四:迁移运用 感悟《游岳阳楼记》的意境、立意和构思 第4课时 教读引领课 《醉翁亭记》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活动一:预习检测,了解常识 学生展示作者的相关常识,摘录要点并当堂识记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梳理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及成语、名句,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初步体会情感。
(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明段意。
) 2.指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5课时 教读 引领课 《醉翁亭 记》 《丰乐亭 记》《醒心亭记》 1. 品味文中的“乐”的不同内涵。
2.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活动一:寻线而进探内涵 《醉翁亭记》中多次提到“乐”,找一找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这些“乐”来源于什么? 活动二:同类阅读广视野 丰乐亭、醒心亭与醉翁亭一样都曾留下欧阳太守的足迹,同样《丰乐亭记》《醒心亭记》这两篇文章里也记录了太守的“乐”,请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太守之“乐”体现在哪里? 活动三:联系实际正己身 第6课时 组文阅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结合相关语句,品味文章的意蕴美、结构美、语言美、精神美。
活动一:寻美,解读音韵美 两篇文章都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你觉得原因在于什么?能否从句式特点和虚词使用方面来分析一下。
参考句式:我觉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音乐和谐、朗朗上口的原因在于 , 大家看(相关语句), (具体分析)。
活动二:寻美,解读结构美 活动三:寻美,解读语言美 活动四:寻美,解读精神美 第7课时 教读引领课 《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常识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活动一:预习检测,了解常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相关常识和写作背景,摘录要点并当堂识记。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朗读课文,根据记叙文要素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2. 指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8课时 组文阅读课 《湖心亭看雪》 《龙山雪》 1.品味雪景,学习白描写法。
2.体会张岱的高雅志趣和故国之思。
活动一:痴人眼中景 张岱爱雪,《湖心亭看雪》《龙山雪》两文都写雪夜出行,他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请结合具体的字词对所见雪景进行一下品析。
张岱笔下的雪景是 (特点),我觉得 用得好,写出了______。
活动二:痴人心中情 1. 痴人赏景无可厚非,可明明“舟中人两三粒”为何作者却说自己“独往”?《龙山雪》中陪侍在张岱身边的人有什么特点?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张岱与“亭中人”都担得起一个“痴”字,他们有何相似之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第9课时 组文阅读课 《诗词三首》 1.品读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感受作者积极向上、乐 观豁达的情怀。
活动一:读诗,品节奏韵律 这三首诗词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一首?请诵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活动二:品诗,感真挚情怀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诗人曾遭受或正面对着失意、不顺、坎坷?你又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乐观与旷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下。
活动三:观己,谈人生启示 第10课时 主题写作课 议论要言之有据 1.理解“言之有据”的作 用。
2.通过辨析训练,明确论据的特点。
3. 能围绕自己确定的观 点,准确、恰当、丰富地选 择、使用论据完成作文。
活动一:回顾课文,体会作用 回顾《敬业与乐业》《论教养》两篇课文,分别摘出一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填入下表,分析其作用,并总结出一条论据最基本的特点。
活动二:辨析训练,概括特点 活动三: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
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
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第11课时 组文阅读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由朗读。
要求:字音 读准,停顿恰当。
活动二:了解背景,了解作者 活动三: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七、教学设计举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文章节奏。
2.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
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做官以后,敢于进言,以致遭谗言被贬。
但他没有消沉,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滕子京也这样。
他是谁?这篇传世名篇内容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 掌握字音。
谪( zh é ) 汤( sh ā ng ) 属( zh ǔ ) 霪( y í n ) 霏( f ē i ) 樯( qi á ng ) 楫( j í ) 冥( m í ng ) 谗( ch á n ) 芷( zh ǐ ) 汀( t ī ng ) 偕( xi é ) 曜( y à o ) 2.积累词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教学提示】 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合作与探究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见地,《岳阳楼记》的精彩在于其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意境美,立意高和构思巧这三方面。
(一)意境美 ①请同学们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②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字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含蓄蕴藉的,常常寄托于景物当中,这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借景抒情的片段。
(二)立意高 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的发言让我们都沉浸在祖国壮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美丽当中,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写景,有何深意呢?我们一起来领略《岳阳楼记》的立意的高远。
① 文中哪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位代表发言。
当你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别忘了多读课文。
学生代表自由发言,代表发言时其他组的代表和组员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提高,同学们你们在文章的哪个位置找到这句话的?这句话是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的灵光乍现?文章第五段哪个字(尝)可以表现这一点? 资料: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
欧阳修给他写得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先忧后乐观很久以前就有之,那为什么作者不在文章已开始就用这句话劝勉滕子京呢?作者在提出这一政治观点之前为什么要写洞庭湖之景呢? 阅读明确:作者用阴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这一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人们在面对景物的变化有这样的忧喜变化是很正常的,但范仲淹并不欣赏这种变化, 这正是他要告诉滕子京的,要如古仁人一般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 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发现范仲淹已经从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喜观上升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的至高政治理想,这便是本文立意高远的原因,是其他写景抒情的文章所无法企及的。
(三)构思巧 体悟到了作者深刻的政治理想后,范仲淹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来学习一下范仲淹是如何构思本文的。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在构思有何巧思?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引导、提高。
①本文为何记楼却不写楼?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在这里,范仲淹就交给我们作文中创新的方法:一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的,我偏说不好,比如文章《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二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换一个新的角度,本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给大家在作文创新上一个很好的启示。
②引导学生品味本文叙事、写景、议论相融的写法,品味写景的作用。
如果把阴晴之景比作两条巨龙的话,议论就是一根擎天大柱,两条巨龙从不同方向游来紧抱大柱,这一“双龙抱柱”的结构相当精妙。
③ 体会文章精妙的、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
三、文章主旨 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生动描绘了“迁客骚人”登楼所观之景及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有劝慰友人之意。
四、迁移运用 自主研读《游岳阳楼记》,感悟文章的意境、立意和构思。
小蝌蚪找妈妈初读课文教案设计(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1 小蝌蚪找妈妈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
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 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
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 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
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 高高的树木 清清的河水 (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 尾巴(wěi bɑ) (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 (5)读准后鼻音:塘。
课件出示:池塘。
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
(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
(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件出示: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
指导朗读"游哇游"。
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 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 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 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谁能读一读?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 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 (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
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课件出示: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
(能说短句即可。
)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 (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蹬 跳 蹦 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
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
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 两 哪 宽 顶 眼 睛 肚 皮 孩 跳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
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
"跳"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
"孩"字中"子"的横变成提。
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②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块状图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
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低右高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③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末笔点与竖撇收笔处对称。
(3)指导书写"宽"字。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宽"字宝盖头包住草字头,"见"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和竖弯钩要舒展,底相平。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写,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类书写生字,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范写,落实了写字的重难点,学生先自主练写,再点评,优化写字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同学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 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用"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
按要求组织评议,重点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3)按评议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
(4)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 借助课文的插图,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
四、游戏识词,趣味延伸。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小青蛙过河。
同学们扮演小青蛙,一边读词语一边学青蛙跳,准确地读完一组词语就顺利过河了。
小青蛙,双腿一蹬,向前一跳,再一蹦,再一跳。
学生边读边小青蛙跳。
课件出示: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可开心了。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小青蛙过河》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课文生词的识记的效果,和前面环节浑然一体,让学生余意犹存。
《小蝌蚪找妈妈》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
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
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2.读中感悟,悟中激情。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初读课文后,学生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读的质量。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如,说说小蝌蚪的样子时,引导学生说说相同结构的短语,引导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再如,"迎上去,追上去",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含义,我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快乐地参与学习。
再比如,学习"披""露""鼓"这几个动词时,我采用比一比、选一选、说一说的方法,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动词,为语言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巧设支架,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