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

请君入瓮的故事来源于唐朝女皇武则天、来俊臣和、周兴,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则是指来俊臣请君入瓮惩治周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故事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请君入瓮这一词,但很多人跟小编一样不知道请君入瓮到底是什
【千问解读】
请君入瓮是我们中国语言文化中的成语,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是并不清楚这其中的典故,更加不知道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
请君入瓮的故事来源于唐朝女皇武则天、来俊臣和、周兴,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则是指来俊臣请君入瓮惩治周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故事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请君入瓮这一词,但很多人跟小编一样不知道请君入瓮到底是什么意思,更加不知道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
请君入瓮是中国成语,其意思是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指武则天、来俊臣、周兴。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是什么人物,再来说说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
武则天是唐朝的女皇,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
而来俊臣则是武则天执政时的著名酷吏。
因告密获得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仆少卿,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又设推事院,大兴刑狱,与其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采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请君入瓮的历史典故,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就是周兴和来俊臣。
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
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
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
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
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请君入瓮的故事就是这样而来。
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大家知道了吗?
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 主人公是谁
这部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两位主角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
诗中不仅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还反映了他们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流离失所和高潮时分的生离死别。
《长恨歌》讲了什么故事唐玄宗喜好美色,杨家有女玉环天生丽质,玄宗选中后极尽宠爱,终贪色误国。
安禄山兵叛乱权,无奈于逃亡,途中迫于群臣压力将玉环赐死。
后玄宗每每思念,辗转难眠。
临邛有一道人能乱晓阴阳,有感于玄宗情义,愿为天上地下寻玉环魂魄。
后寻得海上仙山太真仙子,仙子得闻玄宗消息,悲喜难名,将一簪带于帝王,以约为誓。
惜仙人永隔,此情难续,是为长恨歌。
长恨歌第一部分是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和君王不早朝带来的后续安史之乱的爆发。
长恨歌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描述马嵬坡之乱,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长恨歌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并寄托哀思的故事。
《长恨歌》的主人公是谁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其实诗中说的挺明白的,像“杨家有女初长成”、华清池、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什么的都说明了这一点,只不过白居易要避讳一下,毕竟他是唐朝人不能直接评论皇帝,所以他在片头用汉皇掩饰了一下,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城”。
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762年病逝。
杨玉环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
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三国时期真的有草船借箭的事情吗 解析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
诸葛亮立即答应,提出三天便可完成,并立了军令状。
周瑜为了使阴谋得逞,故意拖延材料供应,到时候就可按未完成任务的罪名将诸葛亮除掉。
但诸葛亮不慌不忙,他只请暗中为其准备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以青布为幔,两侧束草人千余。
第三日清晨,大雾漫江,请鲁肃来到船上,下令二十只船冒着浓雾向驻地江北使去。
到了曹营附近,诸葛亮令船队一字排开并擂鼓呐喊。
曹操闻报令千万弓弩手万箭齐发,以击退敌军。
到了浓雾消散,诸葛亮才下令返回。
此时,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插满十万支箭,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谋使周瑜的阴谋破产。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无不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叹服,以致不少人几百年来大都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事,对其。
然而这个只是罗贯中的创作,在三国历史上并无此事。
不过“草船借箭”故事的形成,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些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时间、空间与人物不同而已。
(图)诸葛亮 其实在三国时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且在时间上(提前了五年)、空间上(从皖南地区移到赤壁)及事件发展过程上都有极大差异。
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
”(引自《魏略》)。
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载,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
到了,随着市井生活的发展,兴起了话本这种文学形式。
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以人们日常的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
其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
话本的内容上也多有历史演义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三国。
而且三国在当时就得到了民众的欢迎,就说过“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描绘了人们听三国的场景。
在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当中,关于三国最有名的莫过于《平话》。
而这个话本也提到了一个“以船借箭”的故事。
可这次的主角不是历史上的孙权,而是他的大将周瑜。
且故事发生地已经变成了赤壁。
《三国志平话》上称“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
移时箭满于船。
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
周瑜喜道:‘谢丞相箭。
’曹公听得大怒。
”可见到了宋元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经跳出了历史真实,有了艺术加工。
故事发生的时间被移植到了赤壁之战,也从历史上孙权的随机决断,变成了周瑜本人的事先安排。
此外,故事的结局也跟《三国演义》类似。
而从作者(不详)让周瑜“以船借箭”看,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人对于周瑜的认可,这和后世人的看法颇有不同。
只是无论是历史上的孙权还是宋元话本里的周瑜,虽然都用船从曹操那里借箭,但很显然并没有出现草人的情节。
草人的出现,或许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一场惨烈战争中,草人借箭的情节所受到的发有关。
话说唐天宝十四载,唐蕃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官军落荒而逃。
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的张巡并没有随大多数官军逃走,而是率军前往雍丘县(今河南杞县)拒敌。
此时,雍丘令狐潮投降叛军的企图被当地吏民得知,他们趁令狐潮出城之机,紧闭城门,拒其入城。
张巡遂率千余将士据城坚守。
不久,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等合兵四万进攻雍丘。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张巡从容组织抵抗。
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付出了极大伤亡,仍无法攻陷雍丘。
但守城部队也由于长久作战用光了箭矢,严重影响守城战斗。
张巡对此了很久,仍拿不出解决方案。
一天,他到军中视察,看到一兵士正躺在稻草上休息。
他走到兵士跟前,那名兵士吓得站了起来。
此时,张巡的眼光从稻草上一扫而过,顿时灵光一闪,心中已有了主意。
他立即命兵士扎了一千多个草人,并给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绳子。
到了晚上,在张巡的指挥下,城头上鼓声大作,兵士缓缓地将草人从城墙上放下去。
这时,叛军大营的巡哨士兵发现城墙上有异常,马上报告了令狐潮。
令狐潮出营察看,他借着月光望去,果见有不少唐军从城头沿着绳索而下,由此判定张巡乘夜袭营,于是下令弓弩手万箭齐发。
城上的唐军士兵不断地把草人放下又拉上,如此这般一直到天亮。
此时,令狐潮才发现“唐军”原来是稻草人,只好下令停止射箭,带着白白浪费十万支箭的悔恨回到营中。
几天后的晚上,叛军又看到唐军沿绳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训的叛军认定此乃张巡故计重施,遂笑而不备。
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张巡命五百兵士从城头顺绳索而下,乘敌不备杀向敌营。
叛军大营顿时大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毁营寨,率军撤退十余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张巡利用草人从安史叛军那里借箭,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无不为他精彩的谋略所折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倾向,而作为蜀汉宰相的诸葛亮被他塑造为“智慧的化身”。
因此他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将“以船借箭”的主角从周瑜换成了诸葛亮,并可能借鉴了张巡的“草人借箭”的故事,将其移植到作品中,才有了今天我们耳闻能详的“草船借箭”故事。
从孙权“以船借箭”的历史,到宋元话本周瑜的借箭,再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故事在民间演变的方式,有些普通的历史事件,经过民间流传,文人加工。
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使演义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丰满,从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
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各种古典名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是等大作长盛不衰,得到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