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原文及赏析  原文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译文  原野中移动的旌旗耀眼飞扬,朝觐天子的车马浩浩荡荡,平沙万里,云天低旷,在饯别的宴席上,你腰系着宝带身佩着金章,风吹茸帽倾斜而神采飞扬,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

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诗章。

你将在北国尽情游历,听叠鼓胡笳高亢雄壮的乐声。

你骑着骏马威风凛凛,还有著名的美姬陪伴在身旁。

当你酒酣耳热时,面对着燕山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如凝冻了一般的明月照在结满层冰的河面上,拂晓时陇头处有几朵白云在飞翔。

如今我已是韶华远逝,像当年的贺方回一样,身在江南无法返家而无限感伤。

又人谁来惦念思量?春风渐渐染绿西湖。

大雁已经回到这里,但你却依旧未能返乡,最令人动情的是,即便折飞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

  注释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泽”。

双调一百字,平韵格。

  陈君衡:名允平,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

宋亡后,曾应召至元大者,不仕而归。

有词集《日湖渔唱》。

词风和婉平正,少数作品表现了故国之思。

  旌旗:旗帜的总称。

  朝天:指朝见天子。

  宝带金章:官服有宝玉饰带,金章即金印。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茸帽风攲(yǐ):茸帽,皮帽;欹,侧。

“风欹”,原本作“风欺”,据别本改。

  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

  晓陇云飞:柳永《曲玉管》词:“陇首云飞,江边日晚。

”  投老:到老,临老。

  方回:北宋词人贺铸字,此处作者自指。

  东风:王安石《泊船瓜洲》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借用其意。

  最关情:用陆凯、范晔故事,见舒亶《虞美人》注。

  鉴赏  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因此这首词较一般的送别诗词而言,在感情上自有一番特色。

开头三句写陈君衡被召,临行时车马旌旗繁多。

“宝带”二句则隐含对陈氏屈仕元朝的不满之辞。

“秦关”三句写路途迢迢。

“纵英游”三句推想陈氏此去定豪纵携妓。

下阕开头三句仍就送别意替对方设想那边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

“投老残年”以下转写自己暮年的寂寞。

结尾三句写对君衡的怀念。

此词对君衡“被召”的态度肯昧隐晦,既有关切,又有婉讽,表现了前朝文人的复杂心态。

语言朴实无华,词意比较苍凉。

  上阕以写送别的场景为主,与一般的送别诗词似并无二致。

起首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作者用豪放笔法勾画出一幅威武鲜明的郊野送行的场面。

只见旌旗飘飘,光照原野,车马辘辘,浩浩荡荡。

这样威武雄壮的画面,衬以广阔的原野作背景,活脱脱一幅令人振奋的图画,给人以充分的遐想。

  接下去这首词的主角陈君衡,出现在这幅画卷中。

作者只用“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两句人物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宝带金章”,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暗示此行的缘由:“尊前”,酒尊之前。

唐诗人马戴《赠友人边游回》有“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句。

“茸帽风欹”,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神气。

欹即侧帽,典出《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词用此典,极为贴切,而有微意。

君衡之应蒙元之召,与慕信而侧帽的胡风,正相一致。

这一用典,实不同于一般泛用。

作者由此想到友人北上要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一路之上,登秦关临汴水,吟诗作赋。

秦关,应泛指沿途之山,中国习又称秦。

汴水,流经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一条河鼓声阵阵,胡笳清脆;乘骏马,携名姬,纵情游乐。

  上阕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看似与一般的送别诗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作者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而用笔极为含蓄。

  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

头一句“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的情景。

“酒酣”,指朝廷召宴,作者想象友人彼时彼地应是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影象,连月亮都仿佛冻住了似的,发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光辉。

“冰河月冻”,造语甚新,意境颇佳。

这阴冷影象与上阕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下面的感叹铺垫了气氛。

接着,作者将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意为:我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为新朝用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方回,贺铸的字,他的《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十分有名。

黄庭坚曾说:“解道江南断肠句,世间唯有贺方回。

”作者身在江南,又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这两句词不仅包含年老力衰的伤感,友人离去的伤情,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北方冰雪尚未消融的时候,春风已经吹绿了江南,大雁已经飞回了,可是友人还没有回来。

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句,此处周密化用之想到此处,不禁叹息道:“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曾从江南将梅花寄到长安送给他的好友范晔,并曾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周密这两句亦用此意,意思是说: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

  从字面看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

但如果深入体味,就不难悟出,这里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者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怀自己,忘怀故国。

这就不仅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这首词在送别诗词中是颇具特色的。

写送别而通篇贯穿着深切感人的故国之思,作者既写眼前实景,也写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宛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其中既有送别友人的不舍和伤感,又有对其屈身仕元的不满,还有对南宋灭亡的怅恨。

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使得这首词没有像一般送别词那样只刻画离愁别绪当然也没有对友人的明显指摘,而只有借描写送别情景、抒写相思离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解析:谁是乱世三国中智商不高的军队家?

谁是乱世中智商不高的军事家? 对于的评价,陈寿在《》有言:袁绍、,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

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蹶,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昔背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乃甚于羽远矣! 足可见,陈寿对袁绍的评价着实不高,那这又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 话说,袁绍出身官宦之家,自祖父袁安始,族系四代有五人皆官拜至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职皆为大吏,有提调军政要务之权。

袁绍为庶出,自幼便过继于伯父袁成抚养。

年少的袁绍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深受父辈们的爱抚,所以不满弱冠之年的他,就凭借家族的荣耀,充任了濮阳县令。

这生活的太过如意,无异于过早地使率直的袁绍在无形中坠入三国时代“阴谋”的彀中。

自从袁绍平了和韩馥之乱,其帐下拥兵百万,良将千员,强劲实力已不可小觑。

大有一统天下野心的袁绍在官渡与对峙,在此关键时刻,谋臣陈琳言“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犄其后;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

此计之妙,为良策之计。

若用此计,则必将大破于曹操。

可如此完美、精妙之策,却被智商堪忧的袁绍断然否决。

这给了略处劣势的曹操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话说,辎重粮饷一贯被视为兵家得胜的先决条件,可在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进攻乌巢之际,被留守护袁粮饷的兵卒是少之又少,其必然结果自是被曹操烧了粮饷、占了乌巢,提前结束了。

网络配图 这连连败战,也绝非谋臣缄言之过。

良臣田丰多忠言进谏于袁绍却终不被纳,反倒惨死于狱中,真可谓“昨朝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若袁绍仅不谙兵法也罢,但若其亦不谙世事则其基业必亡。

很显然,智商并不高的袁绍也并没妥善处理好自己的身后事。

网络配图 袁绍有袁谭、和三子。

起初,对立嗣之事颇有主见的袁绍属意袁尚拥立江山,但毕生都似飘絮、毫无主见的袁绍最终还是在生命的尽头改变了主意,决定立长子袁谭为嗣。

之后袁绍便撒手人寰了。

但已在黄泉的袁绍怎可知,也正是自己这彷徨的决定,最终酿成了子嗣成仇、江山旁落的恶果。

但智商虽低的袁绍,终也却也得到了时人“宽仁从众,天下所服;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的评价。

若在一般的乱世,或许智商不高的袁绍也不会因此而丢了天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将妹妹以皇后之礼下葬?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李治,唐太宗李世民与的嫡子,自小颇受宠爱,在众人眼里的他温和仁孝。

但身为皇子,又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坐上那个位子的又岂会是良善之辈。

上位后,又借着废王立武为后的事情,以雷霆手段贬低、褚遂良等元老,铲除世家大族势力,将皇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样果决的一个帝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毫不犹豫的逼死亲舅舅,真的是太宗口中那个天真软弱之人吗? 除了为争夺皇位,不念亲情,算计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又为了争权,连自己的结发妻能眼睁睁的看着她被做成人彘,在折磨中死去外。

李治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亲妹妹,以皇后之礼藏到了皇陵中,让人难以理解,好奇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李治还真的是有够,变态的。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生只有一位长孙皇后,其余的后宫女子再得宠也只是妃位,所以死后能与他同墓的也只有长孙皇后一人。

可随着昭陵的开掘,周边出了不少他儿女的墓外,还出现了一座皇后规格的陵寝,经过研究发现这并不是李世民的妃子,而是他与长孙皇后的幺女新城公主。

她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前半生受尽宠爱,被父母和哥哥们捧在手心,后半生却情路坎坷。

新城公主作为唐太宗最小的女儿,又是妻子长孙皇后生的嫡女,九岁的时候就被衡山郡公主,既有封地又有俸禄。

那时候的人为了给女儿找个好婆家,都会早早的开始相看,以免好儿郎都被别人占了去,李世民作为也不例外。

所以在新城公主才九岁的时候,就给她定了一门亲事,是有名的贤臣的长子。

可帝王总是多疑的,当魏征去世后,因为他当初推荐的人都出了事,唐太宗就觉得他生前也有参与,于是大怒并取消了他儿子与新城公主的婚约。

之后又在她15岁的时候,将之许配给了长孙诠,婚后俩人感情很好,生活过的很是甜蜜。

可是好景不长,李治登基后为了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大伺打压士族,而长孙诠作为长孙家的人,也被扣了顶帽子,被发落到了巂州。

为了以防万一,不让他们有翻身的机会,李治还专门派人打了长孙诠一顿,流落的地方条件本就不好,又是要治他于死地,所以根本就没人帮他请大夫看病,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

新城公主知道自己的丈夫出事后,很是伤心,每天都,心情低落。

到底是自己从小疼到大的妹子,李治见新城公主这样,也是担忧的,于是就给她另找了亲事,希望她可以投入到新的感情。

千挑万选选了彭城郡公韦庆嗣的第八子——韦正矩,可是新城公主心里始终只有长孙诠一人,即便是再婚,对于新的丈夫也是不冷不热。

韦正矩作为一个男人,还是豪门子弟,自小也是骄傲,对新城公主那样子很是不满,可有没办法,于是两人各过各的。

新城公主一直活在过去,走不出来,没多久就郁郁而终,当时才30岁。

李治接到消息后大怒,觉得是韦正矩对他不好,使之受到了虐待。

于是就将他处死,就连韦家其他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

当时伺候公主的奴才们也全部没了性命,理由是没有照顾好主子。

明明新城公主的悲剧,他才是那个源头,可偏偏到头来却将罪名都推到了别人身上,还为此伤了那么多无辜之人的性命,也是够变态的。

最后又因为自己心中的愧疚,下令新城公主以皇后礼仪下葬,人都不在了,再豪华的葬礼又有什么用?并且还给留下了非议,指不定当时的人们怎么想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