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在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1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

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当涂掌事。

(掌管)  见:  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2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

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

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词语解释:P106 注释4、5、9;P107 注释1-6、9、12、13、15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 二至四  句子翻译:P107 课后练习 二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3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

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

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  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应当)  见:  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  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  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

今义:经过。

)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4

  一、全文展示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三、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为王侯的自称;今义为孤单,孤独。

  博士:古义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为学位名称。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为历史;今义为过去的事情。

  3.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为另外;今义为更加。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肃遂拜于蒙母。

”)  2.倒装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五、成语链接  1.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2.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六、思考探究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劝说;一位有幽默感的明君。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3.本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①通过讲述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简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学习的过程。

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是的名医,从小便对医学事业有兴趣,志在悬壶济世,救百病痛中。

李时珍因受其父影响,多阅读医学书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结合。

李时珍终其一生在医学研究上,为了修改明朝以前的关于本草记载的错误,和为了完整本草的加载,李时珍开始了数十载的实地调查。

李时珍出门都是背着背篓穿着草鞋,带上纸笔,和自己的儿子、学生便开始长途跋涉的旅途。

因此李时珍不仅发现了许多以前未被发现的药草,还又搞清楚了许多药物的疑难之处,例如曼陀罗花的毒性试验,不仅了解了曼陀罗花的性能,还研制出解药等等。

网络配图 李时珍还对动物学有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例如穿山甲的生活习性,还有的研究,不仅补充了本草的记载,还研制出白花蛇的药性治疗。

不仅如此,李时珍还对矿物药有一定的涉猎,到访多个矿场,发现铅是有毒的,不是之前的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是无毒物质,还有“水银”并不是成仙之药,服用并不可以长生不老,而是常年累积会致癌,有毒物质,打破封建说法。

李时珍行遍数地,有万里之行,翻山越岭,终于完成《本草纲目》,深受后世人敬重,这本本草书籍是我们中国明朝之前药物学的总结,深受世界重视,不仅在医学界造成影响,也为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做出贡献,达尔文还称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至世界,而李时珍其他的医学之作如《频湖脉学》对中医的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可谓是中医典型之作,在中医学中拥有深远影响。

网络配图 明朝的医学名家李时珍是一个对医学很是严谨之人,最先他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记录的本草是无从查证的,李时珍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不允许这样的事情被记录下来,再用来医治人,这样会犯很大的错误,严重到会致使人死亡,于是李时珍便开始他的四处游历和考察的生活。

李时珍是个做事严谨细致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他才能抛弃历史积累下来的错误,重新找到正确的解答,来避免继续的错误。

正如李时珍在游历的过程中,去考察穿山甲的的外貌还有它进行捕食或者其他状态是不是和《本草经集注》中的说法是一样的,便随猎人进深山实地考察,之后发现穿山甲的生活习惯确实如书所言,但是也有不一样的,穿山甲并不是靠鳞片来捕食蚂蚁的,而是靠它的长舌头进行诱捕,因此李时珍修改了《本草经集注》的错误记载。

网络配图 李时珍因为这样求真严谨的精神才有一本当时完整的本草百科全书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李时珍不仅要眼见为实,还要亲自尝试辨别才会记载在书中,其不惧危险,勇敢实践的精神也是为我们所赞叹的。

时珍常为了分别外形很相似的药草,就亲自尝试味道和分辨药效来达到辨别的效果,在医学事业上脚踏实地,为了考察药草行万里路,不畏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赞颂的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离思五首·其四》原文及赏析

《离思五首·其四》原文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思五首·其四》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赏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

早年家贫。

公元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举明经科,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

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

[11]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

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诗作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诗词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