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

【千问解读】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1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

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2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专攻。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

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

表感叹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

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敢定都南京,为什么赵构不敢?

对于,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摆在政治家的高度来评价他,这让我很反感。

我最不喜欢听到的一种评价就是:赵构虽放弃了中原大片的土地,但他保全了赵山,使之能够再延续100年。

像、、魏胜之流,完全不能理解赵构的一片苦心,整天吵嚷着要收复中原、驱逐金寇,一点儿都不顾全大局,真是目光短浅,逞匹夫之勇。

对于这种评论,我想说的是:谁要你保全赵氏江山了?谁要你延续100年了?谁要你顾全大局了?我们要的是活出尊严!哪怕是!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愤青,我也不喜欢动不动就给别人贴上愤青的标签,历史,我们应该理性来看待。

谁说中原就一定要让赵宋来统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才会千秋万代! 宋金战争期间: 你问问被抛弃的中原人民的心声,他们为什么死也要留在家乡? 你问问投降金朝的北方人民,他们为什么会甘愿投敌? 你问问逃往江南的中原人,他们想不想回到北方? 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谁要是敢阻碍他们,他们就会和谁斗争到底!因为,那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地方,那里,有他们最亲的人!乞活军、北府兵、红袄军哪个不是为此而战? 就算是远离战火的江南人民,他们也不想加重赋税,养着一群从北方逃难来的寄生虫! 赵构到底是为了大宋,还是为了他自己,大家自己去思考,今天我只想说一点,就是为什么敢定都建业(今南京),而赵构不敢呢? 孙权当年只有江东六郡的时候,就敢和北方霸主一较高下()。

孙吴建国后,孙权又将都城迁往建业。

那时候,孙吴的地盘不过就是江东六郡加荆州的1/3多一点,而,已经拥有了天下的7/10! 在建业,孙权打了几场漂亮的濡须之战,终于稳定了孙吴的江山,曹魏最终不得不改变策略,从关中打入西蜀,再从西蜀打入荆州,最终包抄江东。

如果不是孙权和刘备的后代无能,三家归晋的时间或许要来得晚得多。

而赵构呢? 群臣多次劝他定都建康(即南京),以坚定大家坚守长江的决心。

可是赵构呢?偏偏躲在风景秀丽的临安(今杭州)笙歌燕舞、歌舞升平。

就像诗人感慨的那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我们姑且不论赵构的策略到底对不对,我们简单来对比一下南宋和孙吴的形势。

南宋的领土远比孙吴要大得多,他们控制着秦岭-淮河一线的南部,基本就相当于当年孙吴和蜀汉的总和。

孙权时期的建业和曹魏就隔着一条长江,说白了就是一个边防城市;而赵构时期的建康前方还有广阔的淮西,谁形势更好,一目了然。

再来看南宋的综合国力,那更是孙吴无法比拟的。

而南宋的对手金朝呢? 金朝才灭亡大辽,强行征兵南下攻宋,中原人民群起抗金,即便沦为金朝占领区,但心还是向着大宋的。

忠不是吗?不是吗(没错,就是全真教的创始人)?魏胜不是吗? 所以,金朝的形势远没有当初曹魏那么稳固!不然,当岳飞大反攻的时候,怎么会兵败如山倒呢? 但这有用吗?没有,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血性,一切都是空谈!这个人就是赵构! 其它我不敢说,就不敢定都南京这一件事,就让我看扁了赵构。

没有哪个伟大的民族,会愿意跟着这样一个人。

随机文章生完龙胎⋯皇帝封她为贵妃还说3字!让甄嬛决定杀了他晋代四大志人小说中国古代艺术简史有关秦.隋朝的灭王和功迹?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孙权为什么要砍掉关羽的头是怎么回事?关羽做了什么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末,认为在,和的驻军很近,便有了迁都避其锋芒的想法。

、蒋济得知后极力劝阻,他们认为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打关羽。

同时曹操再派遣、赵俨等大将率军救援樊城。

开战后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源不足,便认为其很难再和关羽抗衡。

曹操得知此消息后,就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

当时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也有驻军,徐晃于是采用声东击西战术,扬言进攻围头,却秘密攻打发兵攻打四冢。

关羽得到四冢危急的消息后,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

徐晃率军迎击,关羽不敌退走。

徐晃率军追击,冲入了关羽的军营中。

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如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

徐晃遂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从内突袭,最终大破之,斩杀降蜀之将胡修、傅方。

关羽只好撤围退走,不久,东吴大都督偷袭江陵,关羽和儿子关平被俘于临沮,同时也被孙权下令当即斩杀。

斩杀关羽后,孙权派人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一向爱才的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关羽头颅安葬于洛阳。

孙权见曹操此举后,便将关羽身躯以诸侯之礼安葬于当阳。

蜀主则在成都为关羽修建衣冠冢,即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

因此后世民间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写到此,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关羽是当时威震华夏的绝世名将,就连曹操都以迁都之法来避其锋芒。

为何孙权在俘虏他后,不加以劝降收服,反而是当即斩杀呢? 有道是:事出必有因,在樊城之战前江东之主孙权曾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

关羽见到孙权派来的求婚使者后,不仅当即拒绝,还一顿辱骂,孙权得知此事后十分恼恨于他。

俘虏关羽后,作为江东之主的孙权,必然要出这口恶气了。

也正是因为此事,让孙权深知关羽毫无归降之希望。

这么好的得力干将,不能归自己所用,难道还放回去增添敌人之力吗? 随机文章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的木乃伊,女人和小孩被霍霍冻成木乃伊中国登月被外星人警告,月球上发现外星人基地/被警告不许登月揭秘泰国那加火球是怎样形成的,河底沼气被月球引力吸出水面燃烧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揭秘赤潮为什么是红色的,赤潮藻因海水污染而爆炸性增殖(染红大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