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及赏析2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及赏析(2篇)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及赏析1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宋代〕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

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紧:深,浓。

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

角:号角。

  鉴赏:  上片重在写景。

“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

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

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

楚山,指西山。

楚江,指赣江。

“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

“有时”,二字极为传神。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

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下片重在抒情。

“秋渐紧”四句均是由景人情。

秋天是易使人感伤的季节,更何况词人此刻正处于官场失意、前途渺茫之际。

看远方天水相接,渺渺茫茫,思及自己年过半百,依然漂泊未定,任谁能不伤感,故而“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现在,自己岁月无多,天下虽大,无奈奸臣当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

“乾坤虽大愁难着”。

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

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

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平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正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么萧条悲凉的感觉。

这是一个倒装句。

把“城头角”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

这又变成一个以景结情的好句。

“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全文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

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

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及赏析2

  原文: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赏析:  写景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起笔着题,“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

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

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

楚山,指西山。

楚江,指赣江。

“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

“有时”,二字极为传神。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

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以上是写在滕王阁览景。

景物写得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又处处映照着《滕王阁序》,融通了今古,拉长了视野。

这段景物描写明显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绪,如“征帆木未”就包含着前途渺茫之感,而“暮雨掩空来”不无凄凉之意,“今犹昨”则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并且引出下片的抒怀。

  抒怀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秋烟紧”就是秋意见深。

这秋意包括上片所写西风、暮雨,如果说登临楼阁时还给人以兴致,现在则给人以相反的刺激,让人更觉凄怆孤单了。

“天正远”,道途茫茫,任所还远着呢。

“正”字不堪。

这都是眼前所感。

  这样一个季节,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番景致,作者那敏感的心怎能不受到触动呢?于是下面由近及远,回首往事。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休休莫莫”,意思是说,算了、算了,显得不堪回首。

这十年如果从嘉熙元年(1237)算起(正十年),他多次落职,最近的六年基本上是罢退乡居,仕途不顺,去年底刚复职,只半年又被谪迁。

这十年如果是大约言之,那么十一年前他曾任职南昌(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算是旧地重游了。

但是物是人非,这十年的心事,使人顿生沧桑之感。

这一句感叹可能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真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他五十三岁,已入老境,流年似水,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

他焦虑,既由于自己有志难伸,也由于社稷颠危、国难深重。

去年复职之后他连呈奏章,历数内忧外患种种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朝政,进君子退小人(《奏论君子小人进退》)。

而言刚出,即被挤出朝廷,朝政可知矣。

  “乾坤虽大愁难着”。

“着”,安放。

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由此可见:一、愁之易发,居其位无非惹愁添恨。

二、愁之深广,颇似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

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平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这正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么萧条悲凉的感觉。

这是一个倒装句。

把“城头角”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

这又变成一个以景结情的好句。

“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滕王高阁临江渚”。

自王勃大作问世以来,在此览景之作多矣,吴潜此作未与时消没而留存至今、仍堪讽咏,除了其写景的精要、生动、清畅外,就因为它真实地抒写了一个失意政治家的人生悲感和忧愤。

虽然它与王勃不能相比,但仅就抒情写怀而言,该词也是沉郁动人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悲感的词作。

淳祐七年(1247)春夏,吴潜居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要职,七月遭受台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

时其兄吴渊供职于南昌。

此词应该为吴潜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时所作。

  豫章为南昌旧名。

滕王阁,唐初建于南昌城西,飞阁叠台,下瞰赣江,其临观之美,为江南第一。

再加上有王勃《滕王阁序》的美传,益发使其辉光焕发。

词客骚人“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多有吟咏,吴潜此作亦发兴乎此。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

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紧:深,浓。

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

角:号角。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一、兄弟两“吴公”  吴潜与哥哥吴渊还是幼童的时候,生母就不幸染病去世。

兄弟俩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只是性格迥异,哥哥沉默寡言,弟弟活泼好动。

两人最终均由读书步入仕途,位居高官,都想为朝廷为百姓干一番事业。

但哥哥为政过于严酷,往往一点事情而兴师动众,牵连罗织,以致遭到不少人怨恨,说他太狠毒。

吴潜曾多次当面或以书信劝谏哥哥,哥哥也虚心接受,只是事到临头,多年养成的弊病竟一发而不可收。

平日忌恨吴家兄弟才德的奸臣贾似道之辈便乘机鼓噪,编造童谣诬陷他们。

两兄弟姓吴,众人尊称为“吴公”,童谣即以谐音称之为“蜈蚣”:“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想使飞天能食龙。

”但兄弟俩胸襟坦荡,敌手抓不到把柄,谣言最终不攻自破。

  二、反对立昏君  公元1260年,是宋理宗景定元年,在皇位坐了30多年的赵昀,见自己年近花甲还没有一个亲儿子,便想立自己的侄子赵祺为皇太子,以便将来接自己的班。

吴潜知道赵祺是个口舌迟钝、呆头呆脑的人,难以承担天下重任,便密奏理宗说:“微臣没有丞相史弥远的才干,忠王赵祺也没有陛下您的福寿。

”理宗听了很是恼火,听信奸臣沈炎的诬陷挑拨之言,革去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将他贬到当时十分偏远的广东循州当有职无权的地方团练使。

结果,吴潜再次以直谏丢官,而赵祺后来也只当了10年短命皇帝。

  三、预知生死  吴潜学富五车,为官之余,不仅喜欢吟诗作词,而且颇精星象之学。

他的‘诗,多感情之作,激昂凄劲,一如他的为人。

他被贬到广东后,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心悲愤,常常独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无语。

一日,他突然对身边人说:“我将死之夜,必定雷风大作。

”他的话语好象还在空中回荡,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大雷响,四鼓开霁。

他挥笔撰作遗表,作诗诵颂,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闭上眼睛,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四、吴潜故里—玉堂巷  在休宁县城东南隅中街通后街处。

昔日,巷内为吴氏家族聚居地,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

从宋末至民国年间,为“表宅里树风声”,各朝陆续建筑于东街各巷弄的牌坊即近30座。

其中,东南街头的保宁坊,东南城门的敉宁坊,县前街的近民坊,双井前的进士坊,学宫东路的东南邹鲁坊,东门的经魁坊、秋官大夫坊、孝子坊、母节子孝坊,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及第坊、学士坊等,都曾显赫一时。

特别是玉堂巷口的“画锦坊”,还记载着一段“衣锦荣归”、“母慈子孝”的历史:状元吴潜的哥哥吴渊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职,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

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休宁玉堂巷侍奉汤药。

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

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

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及赏析2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